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市政公用工程专业(2009年版)

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市政公用工程专业(2009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二级建造师
  • 市政工程
  • 执业资格考试
  • 考试大纲
  • 2009年版
  • 工程建设
  • 专业知识
  • 教材
  • 职业资格
  • 市政公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936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字数: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市政公用工程专业(2009年版)》按照人事部和建设部印发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111号)、《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4]16号)和《关于建造师资格相关科目专业类别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6]213号)规定,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委员会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组织编写了《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专家审定通过。
本大纲包括《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分建筑、公路、水利水电、市政公用、矿业和机电6个专业)3个科目。
本大纲适应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突出重点,对二级建造师知识结构提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的要求。本大纲既是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复习备考的依据。

目录

《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制说明
大纲编码说明
考试说明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科目考试大纲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科目考试大纲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市政公用工程专业)
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样题

精彩书摘

22102040施工成本控制与施工成本分析
22102041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22102042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步骤
22102043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22102044掌握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22102050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
22102051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22102052掌握索赔费用的组成
22102053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22103000施工进度控制
22103010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和任务
2210301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
2210301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任务
22103020施工方进度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22103021掌握施工方进度计划的类型
22103022熟悉控制性施工进度计划的作用
22103023熟悉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的作用
22103030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22103031掌握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221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类型和应用
22103033掌握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的概念
22103034掌握时差的概念
22103040施工方进度控制的任务和措施
22103041掌握施工方进度控制的任务
22103042掌握施工方进度控制的措施
22104000施工质量控制
22104010施工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
22104011掌握施工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概念和特点
22104012掌握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22104020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2104021掌握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2104022了解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2104030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

前言/序言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旨在为从事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内容涵盖了地下空间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选址原则、勘察技术、设计方法、施工工艺、风险控制、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以及运营维护等核心环节,并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工程实践经验。 第一章:城市地下空间概述 本章首先界定城市地下空间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阐述其在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的常见类型,包括地下交通(地铁、隧道、地下道路)、地下仓储、地下商业空间、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廊、地下停车场等,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工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接着,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宏观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最后,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地质勘察是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基石,本章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首先,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原则和方法,包括工程地质测绘、钻孔勘探、室内外试验、物探方法等。重点讲解了各类勘探钻孔的取样技术、岩土样品的分类和描述标准,以及各类试验(如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固结试验等)的意义和数据解读。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岩土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类比法以及数值模拟法。 特别地,本章深入探讨了地下水勘察与评价的重要性,包括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化规律、补给与排泄条件、含水层渗透性以及对工程的影响分析。强调了不良地质条件(如软弱土层、液化土、膨胀土、滑坡体、断层、溶洞等)的识别、评价和处理原则。同时,介绍了地应力测量及其在地下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最后,对地下空间工程地质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下水涌入、土体失稳等风险源的辨识、概率分析和后果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第三章:地下空间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章聚焦于地下空间工程的设计过程。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要求,以及地质勘察成果。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工程的荷载计算,包括土压力(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地下水压力、活荷载、地震作用等。 在结构设计方面,本章系统介绍了常用地下空间结构形式,如明挖覆转结构、盾构法隧道、顶管法隧道、浅埋暗挖隧道、深埋暗挖隧道、地下连续墙、桩锚支护结构等,并分析了各自的适用性、优缺点和设计要点。重点讲解了围护结构的设计,包括挡土墙、排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锚杆等的设计参数、受力分析和变形控制。 此外,本章还深入探讨了地下空间结构的内力分析和配筋设计,介绍了不同荷载组合下的结构验算方法。对地下防水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防水材料的选择、防水构造的设计(如外防外贴、内防内贴、中间加防水层等)以及变形缝、穿墙构件的防水处理。同时,也涵盖了排水系统的设计,包括集水井、排水泵、排水管道等的设计。 通风与采光设计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通风量计算以及排烟防灾设计。采光方面,则讨论了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设计要求。最后,本章还涵盖了地下空间工程的交通组织设计、消防设计、无障碍设计以及与地面建筑的衔接设计等。 第四章: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 施工是地下空间工程实现的关键环节,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的常用施工方法,包括: 明挖覆转法: 适用于浅埋或中等埋深的地下结构,重点讲解了基坑开挖、围护结构施工、承重结构施工、回填等工序。 盾构法: 适用于大断面的地下隧道和地下管线,详细阐述了盾构机的选型、掘进流程、出土管理、衬砌安装、盾构机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 顶管法: 适用于狭窄空间或穿越重要建(构)筑物的管道施工,介绍了顶管机的类型、顶进流程、纠偏技术、接收井施工等。 浅埋暗挖法: 适用于地铁车站、地下通道等,重点讲解了初期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钢支撑、钢架)、土体稳定、地下水控制、二次衬砌等工艺。 深埋暗挖法: 适用于大埋深隧道,包括新奥法、三台阶七步法等施工技术的应用。 地下连续墙施工: 作为重要的围护结构和防渗墙,详细介绍其成槽、下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等工序。 桩基施工: 包括各种桩型(如钻孔灌注桩、预制桩)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和桩承台设计。 在此基础上,本章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如: 基坑支护与降水: 结合第四章的勘察与设计内容,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基坑的支护方案选择、施工工艺、监测与反馈控制,以及排水降水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地下水控制技术: 针对不同地下水条件,介绍截水帷幕、注浆堵水、真空降水等技术。 土体加固技术: 如注浆加固、冻结法、旋喷桩等,在不稳定土体中的应用。 隧道掘进与支护: 重点讲解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掘进方法、初期支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衬砌施工的质量控制。 防水施工技术: 结合第三章的防水设计,详细介绍各种防水材料的铺设、搭接、密封工艺,以及质量检验方法。 衬砌施工技术: 包括模筑混凝土、装配式衬砌的施工要点。 地下管线铺设与连接: 各种管道(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的铺设方法、接口处理及安全要求。 本章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原材料检验、过程控制、关键工序验收,以及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如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应力监测等,并介绍了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第五章:地下空间工程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 地下空间工程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本章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包括工程地质风险(如突水、突泥、塌方)、施工技术风险(如支护失稳、坍塌、机械事故)、环境风险(如地下水污染、地表沉降)、管理风险(如设计失误、施工违规)以及社会风险(如拆迁纠纷、地下管线碰撞)。 接着,本章详细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风险评估(如风险矩阵法)和定量风险评估(如概率分析、后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 安全管理是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本章详细阐述了地下空间工程安全管理的原则和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教育培训、个体防护装备(PPE)的使用等。重点讲解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如基坑边坡防护、高处作业安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临时用电安全、防火防爆安全等。 特别地,本章深入探讨了地下空间工程的专项安全技术,包括: 地下水涌入与堵漏技术: 针对可能出现的涌水风险,介绍了事前预防(如注浆加固、防渗墙)和事后应对(如堵漏材料、堵漏设备)的措施。 土体失稳与塌方预防: 强调了初期支护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以及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 地下空间火灾与爆炸防治: 介绍了防火材料的应用、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通风排烟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消防设施的配置与维护。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强调了进入有限空间的风险评估、通风措施、气体监测、应急救援预案等。 地下空间气体监测与通风: 针对地下空间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如CO、CO2、CH4、H2S等),介绍了气体监测设备的使用、监测频率、通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本章还强调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包括针对不同险情的应急响应程序、人员疏散、通讯联络、医疗救护等。同时,对地下空间工程的竣工验收中的安全评估也进行了阐述。 第六章:地下空间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阐述了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如地下水位的改变、地下水质量的污染(如施工废水、污染物渗漏)。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管线变形。 对声环境和振动环境的影响: 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施工对地下生物、土壤的影响。 接着,本章提出了地下空间工程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包括: 地下水保护: 采用有效的防渗技术(如地下连续墙、注浆),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地下水位的抽排量,以及对地下水进行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 建立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沉降,对地下管线进行保护,避免因施工而变形或损坏。 声环境与振动控制: 采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设备,设置隔音屏障,限制高噪声作业时间。 生态修复与景观恢复: 在施工结束后,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 本章还重点探讨了地下空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 资源节约与能源高效利用: 鼓励采用环保材料,优化设计方案以减少工程量,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和技术。 绿色施工理念: 强调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废弃物产生,推行循环利用。 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 关注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绿地、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寻求和谐发展的途径。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耦合发展: 探讨如何将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上建筑、景观、交通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最后,本章展望了地下空间工程在智能化、绿色化、多功能化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中的作用。 第七章:地下空间工程运营维护与管理 地下空间工程的生命周期远不止于建设完成,有效的运营维护是保障其长期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本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首先,阐述了地下空间工程运营维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包括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服务优化。 接着,本章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工程日常运营维护的内容,包括: 结构安全监测与维护: 建立长期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定期对结构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结构裂缝、渗漏、变形等病害。 防水与排水系统的维护: 定期检查和疏通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对防水层进行检查和修补,防止渗漏。 通风与消防系统的维护: 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保养和检修,确保通风效果;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并进行定期演练。 交通系统维护: 对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线路、停车场进行日常巡查和维护,确保交通顺畅和安全。 设备设施维护: 对照明、监控、安防、通讯等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更新。 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地下空间的清洁、整洁,做好垃圾清运和病媒生物防治。 本章还深入探讨了地下空间工程的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与第五章相互补充。重点关注运营阶段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如火灾、漏水、结构损坏、设备故障、恐怖袭击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响应流程和救援措施。 在管理方面,本章强调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 资产管理: 对地下空间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包括登记、评估、维护计划制定等。 收费与经营管理: 对于商业空间、停车场等,需要进行有效的收费和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 用户服务与沟通: 建立良好的用户反馈渠道,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和需求。 信息化管理: 推广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最后,本章对地下空间工程的再开发与改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延长地下空间的使用寿命,提升其价值。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知识体系,是相关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应对实际工程挑战的宝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2009年版本的大纲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它无疑是当时最权威、最全面的复习资料之一。我特别对比了其中关于“给排水系统设计”的部分,对比现在的新规范,书中引用的许多设计参数和标准似乎已经有所更新,比如关于管道埋深和最小坡度的要求,已经有了更细致的调整。所以,对于现在的考生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构建一个历史性的知识框架,了解“过去”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这对理解现行规范的改进之处是很有帮助的。但若直接拿来做当下的考题训练,风险是比较高的。比如,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章节中,对于项目重难点的识别和资源配置的描述,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模式,对于近年来推广的BIM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只是一笔带过,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其在进度控制和成本优化方面的实际价值,这在侧面反映了该书版本的局限性。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我会选择“严谨有余,灵动不足”。在阐述“路基处理”技术时,书中的文字就像是手术刀般精确,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材料的性能描述都一丝不苟,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然而,这种绝对的严谨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较弱。我希望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边角批注中提醒:“注意,这里是雨季施工的陷阱!”或者“这个地方的试验数据,一定要多做几组对比!”但书中完全没有这种人性化的、带着现场温度的提示。对于结构稳定性计算的章节,作者似乎完全相信公式的力量,没有花篇幅去讨论哪些地质条件(比如软土层或者溶洞分布区)会使得这些通用计算模型失效,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因此,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需要系统性地、从零开始建立理论知识体系的人,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更需要“避坑指南”和“高阶技巧”的进阶学习者而言,它提供的帮助就显得相对有限了。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编排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完全是按照国家考试大纲的既定框架进行搭建的。我注意到,在描述“工程测量”这一部分时,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表格和公式堆砌的方式。对于习惯了图文并茂学习的我来说,阅读体验稍显枯燥。比如,对于不同等级公路的平曲线设计参数,书中仅仅是列出了几个数值范围,并没有提供任何辅助的图解来直观展示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实际放样和施工精度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土方平衡计算的复杂公式,感觉编写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数学和工程制图基础。另外,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略显生硬,常常是前一节还在讲钢筋混凝土的配合比,下一节突然就跳到了道路路面的结构层分类,中间缺少一个过渡性的总结或者对比,使得知识点的串联性不够流畅。这导致我在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市政项目知识体系时,需要自己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梳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连接”它们,这对于备考来说,效率不是很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米黄色的封面上,黑体字工整地排列着“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市政公用工程专业(2009年版)”。拿到手里,首先感觉到的是它沉甸甸的重量,内页纸张质量不错,油墨印刷清晰,虽然是多年前的版本,但翻阅起来依然很顺畅,没有出现纸张发黄或者脱页的现象。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市政工程基础理论的阐述部分,尤其是关于管线布局和结构受力的章节。坦白说,对于一个刚踏入这个行业不久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清单,把所有可能出现在考纲上的知识点都罗列了出来。然而,我感觉它在深度挖掘上略显不足。比如,在介绍新型材料的应用和绿色施工技术时,内容相对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图示来加深读者的理解。对于实务操作层面的东西,比如现场常见问题的应急处理流程,这本书更多的是停留在规范条文的引用,而不是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作为一本“大纲”,它完成了任务,确保了知识点的全面性,但如果想作为一本提升实战能力的工具书,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具操作性的参考资料。

评分

翻阅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部分的处理方式过于保守和程式化了。这一部分往往被考生视为次要内容,但实际上它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权重。这本书对《建筑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规的引用,基本是原文的摘录,缺乏对这些法律条文在市政工程特定场景下的应用案例解析。例如,当涉及工程变更和索赔条款时,书中仅仅是引用了合同范本中的相关条款编号,但对于如何收集和整理支持变更索赔的现场证据链,如何撰写一份有理有据的索赔报告,这些“软技能”的指导几乎为零。这使得这本书在培养考生的“持证上岗”所需的综合素质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它似乎更侧重于“你会不会”这一层面的知识检验,而不是“你能不能在现场妥善处理”这一层面的能力培养,阅读体验下来,感觉更像是一本官方文件汇编,而非一本教学用书。

评分

条理清楚,大刚在手,考试不愁。

评分

一般,实际没用上,和考试用书的目录一样

评分

质量还可以,希望能通过。

评分

还可以,考试用的。像是京东自己弄的塑封。雨天也不会被淋湿,还不错。买了10本两本没塑封。

评分

本来以为会说哪个哪个点要详细看哪个哪个了解下就行了那种的,谁知道就是单纯复制了一下标题,坑!

评分

很薄,没几页,又小,不想买的可以想办法复印

评分

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

评分

不错 就是等的时间长了点

评分

一般,实际没用上,和考试用书的目录一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