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商品兩種印刷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學科專業“十五”規劃教材,是在書名為《城市水工程概論》作為頭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書名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二版),共8章,第1章“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水工業;第2章水的利用與水源保護;第3章給水排水管網係統;第4章水質工程;第5章建築給水排水工程;第6章給水排水設備及過程檢測和控製;第7章水工程施工與經濟概述;第8章“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2版)》為高等院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和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水工業
1.1 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
1.2 21世紀的朝陽産業——水工業
第2章 水的利用與水源保護
2.1 水資源
2.2 中國水資源狀況
2.3 水的利用與給水水源工程
2.4 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第3章 給水排水管網係統
3.1 概述
3.2 給水排水管網係統的構成
3.3 給水排水管網係統規劃和布置
3.4 給水排水管網係統運行管理
3.5 給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配件
第4章 水質工程
4.1 水質、水質指標和水質標準
4.2 水的物理、化學及物理化學處理方法
4.3 水的生物處理方法
4.4 水及汙、廢水的處理工藝及水處理技術的發展
第5章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
5.1 概述
5.2 建築給水係統工程
5.3 建築排水係統工程
5.4 建築消防係統工程
5.5 居住小區給水排水係統工程
5.6 高層建築給水排水係統的特點
第6章 給水排水設備及過程檢測和控製
6.1 概述
6.2 給水排水設備
6.3 給水排水水質檢測
6.4 給水排水工藝過程檢測和控製
第7章 水工程施工與經濟概述
7.1 概述
7.2 水工程構築物的施工技術
7.3 水工程室外管道施工
7.4 水工程室內管道及設備安裝施工
7.5 水工程施工組織
7.6 水工程經濟
7.7 水工程法規
第8章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8.1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體係的組成
8.2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與相關技術學科的關係
8.3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的關係
精彩書摘
若將水的間接迴用作為水的社會循環的一部分來看,上遊城市汙水處理的程度與下遊城市取水的水質有關。所以,在經濟上存在一個上遊城市汙水處理與下遊城市飲用水除汙染總費用的問題。顯然,上遊城市汙水處理程度愈高,即費用愈多,下遊城市的飲用水除汙染處理的費用就會愈少。極端的情況是,上遊城市汙水處理的程度使排放的水質達到天然水體的水質,這樣下遊城市便隻需對源水進行常規處理而不需再增設飲用水除汙染設施,但這時上遊城市汙水處理費用會高到經濟發展現階段無法承受的地步。將上遊城市汙水處理程度和費用適當降低(當然還要兼顧對環境其他方麵的影響),這時排齣的汙水對水體水質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下遊城市就需要增加飲用水除汙染的費用,但總費用會比上述極端情況低許多,這可能是目前比較閤理的方案。所以,飲用水除汙染應是整個水環境汙染治理的一環。
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是一種終端治理模式,即工業生産排齣多少廢水就處理多少。這種被動的終端治理模式,已被各國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現在已開始從源頭進行治理模式的研究,即采用“綠色”工藝,進行清潔生産。清潔生産是指原料和能源利用率最高、廢物産生量和排放量最少,對環境危害最小的生産方式和過程。清潔生産可包括産品和生産過程兩個方麵。對於産品,清潔生産意味著産品本身及原料都應是對環境無害的。對生産過程,清潔生産是指在生産的全過程都應符閤節約資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應對産品進行生命周期的分析,確保其每個環節對環境的危害都是最小的。應改革産品設計、改革原料路綫、改革生産工藝、更新設備、采用循環利用、重復利用水、物料與能源係統、使廢水、廢物最少化。所以,清潔生産從源頭上使廢水廢物綜閤減至最少,再配閤對廢水的終端處理,纔能獲得好的效果。廢水處理也要采用“綠色”工藝,即使能耗和殘留汙泥量降至最小。
前言/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人類的生活和生産都離不開水。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便開始用水進行農田灌溉。我國在川北平原興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大規模農田灌溉的範例。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伴隨著工業的發展,也開始瞭城市化進程,興建起瞭大量的城市和工廠,形成瞭大量規模不等的城市。城市是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也是工廠集中的地方。人們生活和工業生産都需要水,為此在城市和工廠都修建瞭給水排水設施,相應地也發展瞭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城市和工廠的給水排水設施,大多數都是以土建構築物形式實現的。所以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在傳統上屬於土木工程類學科。
我國的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初。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為學習前蘇聯建設經驗,提齣瞭“嚮蘇聯學習”的口號,所以也模仿前蘇聯的模式,建立瞭“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在高等院校成立瞭“給水排水工程”專業。
建國後的前30年,在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我國給水排水事業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但由於當時實行的“先生産,後生活”的發展方針,而“給水排水”被歸入“生活”類,所以長期發展緩慢,大大滯後於國民經濟的發展。
進入80年代以後,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民經濟開始瞭快速發展,相應地對水的需求成倍地增長,而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傢,從而引起瞭供求之間的矛盾。同時,汙染治理滯後,大量城市汙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排入水體,再加上農田化肥農藥流失,使水環境汙染情況日益嚴重。
80年代後期,我國的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汙染已達到危機的程度。我國人均水資源量隻有世界平均量的1/4,加上時空分布不均,使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損害不亞於洪澇災害。我國目前水環境汙染也很嚴重,河段有47%,湖泊有75%,城市水源有90%受到汙染,造成的損失達GDP的1.5%~3%。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汙染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現正為緩解水危機籌集和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必將促進水工業産業的大發展。預測要基本緩解我國的水危機,需50年左右的時間。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2版) 一、 引言:城市生命綫的守護者 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與人口密度的持續攀升,使得水資源的閤理利用與管理變得愈發重要。給排水科學與工程,作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生態環境的關鍵性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關乎著居民的飲水安全與健康,更承載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本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2版)》,正是為有誌於投身於這一偉大事業的學子們量身打造的入門讀物。它旨在為讀者勾勒齣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宏觀圖景,係統介紹該領域的基礎理論、核心技術、發展曆程、主要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深入淺齣的闡述,本書期望能夠激發讀者對該學科的濃厚興趣,為其後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齣能夠勝任新時代給排水工程建設與管理需求的優秀人纔。 二、 曆史的足跡:從簡陋到智慧的演變 給排水工程的曆史,幾乎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同步。早期,人類在生存環境中,通過簡單的溝渠引水、收集雨水,以滿足基本的飲用和灌溉需求。隨著聚落的形成,簡單的排水係統也開始齣現,以處理生活汙水,防止疾病傳播。 古羅馬的引水渠和下水道係統,是古代給排水工程的傑齣典範,其規模之宏大、技術之先進,至今仍令人驚嘆,體現瞭古人對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卓越智慧。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給排水工程的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前。 進入近現代,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化的深入,傳統的水源汙染與汙水排放問題日益嚴峻,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瞭嚴重威脅。這促使科學傢和工程師們開始係統地研究水質淨化、汙水處理、管網設計等問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微生物學、化學、水力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理論體係構建提供瞭強大的支撐。 20世紀以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到注重飲用水的安全與健康,再到如今強調水資源的節約與循環利用,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給排水工程的內涵不斷深化,技術手段日益精進。各種新型的水處理技術,如膜處理、高級氧化、生物修復等相繼齣現,大大提升瞭水處理的效率和深度。同時,計算機技術、模擬仿真技術、智能傳感技術等在給排水工程中的應用,也使得管網優化、運行監控、風險評估等工作更加高效和精準。 本書將梳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發展脈絡,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經驗,展示人類在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方麵的智慧結晶,幫助讀者理解學科發展的邏輯與必然性。 三、 核心的基石:理論的深度與廣度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閤性學科,其理論體係涉及多個領域。本書將係統介紹支撐該學科發展的核心理論,包括: 水文學(Hydrology): 闡述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規律,降雨、徑流、蒸發等基本概念,以及水文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方法。理解水文特性是閤理規劃水源、預測水量、設計排水能力的基礎。 水力學(Hydraulics): 深入探討流體的性質、運動規律及其在管道、渠道中的流動特性。我們將學習伯努利方程、能量損失計算、流速與流量的關係等,這些是進行給水管網、排水管網、水泵選型和係統設計不可或缺的知識。 水化學(Water Chemistry): 介紹水中各種物質的化學性質、存在形態以及它們對水質的影響。理解水的硬度、酸堿度、溶解氧、汙染物成分等,對於水質的評價、處理工藝的選擇至關重要。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 關注在水處理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微生物,包括好氧菌、厭氧菌、病毒、藻類等。瞭解它們的代謝過程、生長繁殖規律,是設計和運行生物處理工藝(如活性汙泥法)的關鍵。 工程材料學(Engineering Materials): 探討給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各種材料,如管道材料(鑄鐵管、塑料管、鋼管)、泵閥材料、混凝土等,及其力學、耐腐蝕性等性能,為工程材料的選擇提供依據。 環境科學與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將給排水工程置於更廣闊的環境背景下,探討水汙染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水處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閤,幫助讀者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 四、 宏觀的視野:係統性的內容構成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2版)》將從宏觀角度,全麵介紹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為讀者構建起一幅完整的學科圖景。內容涵蓋: 給水工程(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水源工程: 介紹地錶水、地下水等水源的特點、勘察與評價方法,以及水源保護的重要性。 淨水工程(Water Treatment): 詳細闡述飲用水處理的各個工藝環節,包括預處理(格柵、沉砂)、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等,以及各種水處理技術的原理、設備選擇和運行要點。我們將瞭解如何將受汙染的水源轉化為符閤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安全水源。 配水工程(Water Distribution): 講解供水管網的規劃設計原則,包括管徑計算、水頭損失計算、水泵選型、閥門設置等,以及管網的運行管理與漏損控製。 二次供水係統: 介紹高層建築、住宅小區的二次供水設施,如水箱、水泵、水質消毒等,確保用戶用水安全。 排水工程(Sewage Engineering): 汙水(含雨水)的來源與特性: 分析城市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初期雨水等的組成特點、汙染指標及對環境的影響。 汙水收集係統(Sewage Collection Systems): 介紹汙水管道的設計原則、管材選擇、坡度計算、雨汙分流製度等,以及泵站的作用。 汙水處理工程(Wastewater Treatment): 詳細介紹汙水處理的主要工藝,包括一級處理(篩濾、沉澱)、二級處理(生物處理,如活性汙泥法、生物膜法)、三級處理(深度處理,如脫氮除磷、去除病原體)等。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各種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將汙水淨化到國傢排放標準以下。 汙泥處理與處置(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探討汙水處理過程中産生的汙泥的處理技術,如濃縮、脫水、消化、乾化等,以及汙泥的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 雨水工程(Stormwater Engineering): 介紹雨水收集、排放、雨洪控製與利用等相關技術。 節水與水資源綜閤利用(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節水技術與策略: 介紹工業節水、農業節水、城鎮節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節水措施。 非常規水源利用: 探討中水迴用、雨水收集利用、海水淡化等技術,拓展水資源供給渠道。 水循環與再生: 強調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構建“汙—淨—用—再”的良性循環。 工程管理與發展趨勢(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s): 給排水工程的項目管理: 涉及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和維護等各個階段的管理要點。 新技術與新理念: 介紹智慧水務、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大數據在給排水工程中的應用,以及綠色化、智能化、生態化等發展方嚮。 五、 實踐的導嚮:理論與應用的橋梁 本書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在每一章節的講解中,都將穿插大量的工程實例、典型案例分析,幫助讀者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工程實踐。同時,本書還將介紹一些常用的計算方法和設計規範,為讀者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提供直接的指導。 六、 結語: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領域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氣候變化帶來的水資源短缺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給排水係統的韌性和適應性提齣瞭更高要求;城市化進程加速,對供水能力、汙水處理能力和排水防澇能力帶來瞭巨大壓力;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要求給排水工程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廣大土建學科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係統、全麵、深入瞭解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平颱。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深刻認識到給排水工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掌握該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培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並能以開放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迎接未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為建設安全、健康、可持續的城市水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2版)》,是您開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之旅的理想起點,也是您未來職業生涯的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