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忆邵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大都市
  • 建设用地
  • 土地利用
  • 城市规划
  • 比较研究
  • 城市发展
  • 土地经济
  • 房地产
  • 空间结构
  • 城市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5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8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3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选取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香港、新加坡、开罗、悉尼、孟买、芝加哥、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尔、多伦多等国际大都市,分析和比较其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探寻和揭示国际大都市成长过程中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和提炼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或模式,为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发展及极限测算提供指导和借鉴。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可供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地理等专业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引言
1.2 国际大都市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1.3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1.4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5 主要启示与政策建议
1.6 关于上海建设用地极限规模的估算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伦敦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2.1 伦敦大都市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的界定
2.2 伦敦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3 伦敦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伦敦建设用地绩效分析
2.5 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纽约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
3.1 纽约大都市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3.2 纽约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纽约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 纽约市建设用地的绩效分析
3.5 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东京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4.1 东京大都市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的界定
4.2 东京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东京大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东京大都市建设用地绩效分析
4.5 结{仑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巴黎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5.1 巴黎大都市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5.2 巴黎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动特点
5.3 巴黎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巴黎大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其变化特点
5.5 巴黎大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6 巴黎大都市建设用地绩效分析
5.7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香港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6.1 香港大都市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6.2 香港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6.3 香港大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4 香港大都市建设用地绩效分析
6.5 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新加坡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7.1 新加坡大都市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7.2 新加坡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3 新加坡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4 新加坡建设用地的绩效分析
7.5 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大开罗地区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8.1 大开罗地区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8.2 大开罗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动特点
8.3 大开罗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8.4 大开罗地区建设用地结构及其变化特点
8.5 大开罗地区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8.6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孟买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9.1 孟买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的界定
9.2 孟买大都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3 孟买大都市区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悉尼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10.1 悉尼大都市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的界定
10.2 悉尼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3 悉尼大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4 悉尼大都市建设用地绩效分析
10.5 结论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11章 芝加哥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分析
11.1 芝加哥大都市的空间范围及建设用地内涵界定
11.2 芝加哥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11.3 芝加哥大都市建设用地的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11.4 主要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12章 圣保罗大都市区发展述要
12.1 圣保罗大都市区的经济发展概况
12.2 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
12.3 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开发
12.4 贫民窟现象
12.5 对上海的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13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都市区发展述要
13.1 布宜诺斯艾利斯概况
13.2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发展
13.3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增长与分布
13.4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经济发展
13.5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建设
13.6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建设用地变动特点
13.7 对上海的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14章 首尔大都市区发展述要
14.1 首尔大都市区概况
14.2 人口增长与迁移
14.3 经济发展
14.4 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
14.5 住房、交通与文化
14.6 房地产价格与政策
14.7 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15章 多伦多大都市区发展述要
15.1 多伦多大都市区概况
15.2 多伦多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与分布
15.3 多伦多大都市区的土地管理及土地开发
15.4 多伦多大都市区的经济发展
15.5 多伦多大都市区的住宅建设
15.6 多伦多大都市区的发展规划
15.7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国际大都市是指那些具有较大人口规模、较强集聚扩散能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它们的影响和辐射功能往往超越国界和地域边界,广涉全球,甚至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控制、协调和指挥中心。
按其国际地位和城市发育状况,可将国际大都市划分为如下四类:①全球性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②区域性大都市,如洛杉矶、法兰克福、悉尼、多伦多等;③新崛起大都市,如香港、新加坡、台北、首尔等;④崛起中大都市,如约翰内斯堡、圣保罗、曼谷、吉隆坡、孟买、墨西哥城、开罗等(屠启宇,金芳等,2007)。按经济功能强度和市场辐射范围的差异,可将国际大都市划分为三个层次:①全球性国际大都市,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控制、协调和指挥中心;②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是世界经济循环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③地区性国际大都市,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潜在的和正在崛起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结合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特点和未来目标,为增强其横向可比性,本报告在进行国际大都市的个案对象选择时,主要参考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国际制造业中心城市、国际重要海港或国际重要空港(蔡来兴,1995)。从中筛选出同时兼具上述主要功能的国际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城市人口规模一般应在500万人以上(新加坡除外)。这些大都市主要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新加坡、开罗、孟买、悉尼、芝加哥等。同时还参考了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尔、多伦多等其他大都市。
目前,上海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已超过30%。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如何?其极限规模是多少?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比较研究,廓清不同空间发展模式、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演变特征与规律,从而为上海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发展及极限测算提供参考依据。

前言/序言

  2008年7月中旬,我们承接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专题研究项目之一《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08(D)-089(F)-06]。经过数个月的辛苦工作,终于形成了这本近30万字的著作。或由于时间仓促,或因为语言障碍,或囿于才蔽识浅,文章仍显得非常稚嫩,甚至还很不成熟,但我们仍愿意让它刊印成书而与读者共享,既是为了避免同行去做重复的劳动,又可以接受学界更多善意的教诲。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多已在各章末的参考文献中予以列出,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感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所的施玉麒所长、代兵博士、张玮博士、高魏博士等人的宝贵建议。
  衷心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吴宇江先生的鼎力支持与辛勤编辑。
  本书是课题组集体劳动的结晶。全书由石忆邵拟定写作提纲并统稿和最后修订。各章的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石忆邵;第2章——范华;第3章——陈永鉴;第4章——陈华杰;第5章
  蒲晟;第6章
  彭志宏;第7章——彭志宏;第8章一一靳瑞萍;第9章
  黄银池;第10章——范华;第11章——陈永鉴;第12章一一范胤翡;第13章——徐宏亮;第14章——一周顾盛(华东师大)、蒲晟;第15章——胡建民、彭志宏。
  因书中各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加之各城市资料收集的难易程度有别,故有少数城市未能按原写作计划顺利完成,不得已而改换其标题。尽管我们旁搜远绍,爬罗剔抉,但终因款学寡闻,而难以钩深致远,罅漏之嫌与遗珠之憾兼而有之。权且存此岁月之履痕,祈望同仁不吝珠玉。
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空间治理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全球化浪潮下,特大型城市群与核心都市圈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约束、空间发展重塑以及可持续治理的复杂议题。在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跨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土地管理与空间规划范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书旨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深度剖析土地要素在驱动城市竞争力和社会公平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模式与治理机制。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系统梳理了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的多个层面。 第一部分:全球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 本部分着重于确立分析框架。首先,本书探讨了全球价值链重组对城市腹地和周边区域土地需求产生的结构性影响。我们分析了“后工业化”城市如何通过服务业集聚和知识经济的扩张,重新定义了对区位、交通可达性及特定类型建设用地的需求。 其次,本书深入讨论了“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概念在不同文化和治理体系下的演变,特别是超级城市群内部的土地要素流动性与空间极化现象。我们引入了“生态足迹”和“资源安全”的概念,将土地资源置于更广阔的环境与可持续性框架下进行审视。强调了基础设施投资(如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如何成为重塑区域土地价格梯度和功能布局的关键变量。 第二部分:土地供给侧的结构性约束与创新 本部分聚焦于限制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土地供给的内生与外生制约。 我们首先剖析了在严格的土地利用管制政策下,城市如何通过提升“土地生产率”来应对扩张压力。这包括对存量土地的再开发(棕地修复、城市更新)的效率评估,以及对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政策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僵化的土地供应结构往往是导致房价高企和产业空间外溢的直接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本书详细分析了“耕地保护”与“城镇化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我们揭示了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的公平性如何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项目推进效率。同时,我们探讨了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例如“弹性年期出让”、“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在平衡短期开发需求与长期空间质量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的多维视角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专注于分析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的功能结构与布局效率。 本书不再仅仅关注建设用地的总量变化,而是深入探究各类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的合理性。我们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服务用地以及公共服务用地的人均配置标准进行了跨区域的量化对比。研究发现,许多快速扩张的城市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过度配置了低效的工业用地和不足的公共配套设施用地。 我们建立了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考察了: 1. 职住平衡的用地支撑:分析居住用地与就业用地的空间匹配度,以及通勤时间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2. 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评估公园绿地、学校、医疗设施用地在不同密度城市中的有效覆盖率。 3. 产业用地的集聚效应: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传统制造业基地在用地集约度上的差异,以及“产城融合”背景下的用地需求特征。 第四部分:大都市区土地利用的治理挑战与机制创新 本部分转向政策执行层面,探讨如何有效管理跨行政边界的土地利用冲突与协同发展。 面对城市群内部的“搭便车”行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本书系统评估了跨界土地规划协调机制的有效性。我们分析了诸如“区域规划委员会”、“土地有偿使用费共享机制”等工具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中的角色。 此外,本书还重点剖析了土地利用的“刚性化”与适应性之间的张力。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过早锁定的大量建设用地规划可能成为创新的桎梏。我们探讨了通过“规划弹性化”策略,例如设立战略预留空间、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方法。 第五部分: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转型 本部分将可持续性原则融入土地利用决策的核心。 我们探讨了低碳城市建设对建设用地形态的倒逼作用。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如何加剧交通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以及紧凑型发展(Compact Development)在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边界。 同时,本书对城市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的土地配置进行了案例分析。这不仅关乎生态保护,更是提升城市韧性、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如内涝、热岛效应)的必然要求。研究强调,将水体、湿地、绿地视为与交通、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根本转变。 第六部分:比较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如北美成熟都市区、欧洲一体化区域、新兴亚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实践进行对比,提炼出普适性的经验教训。 我们总结了在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成功的城市如何实现从“粗放扩张”到“精细治理”的转型。本书最终提出一套适应21世纪城市发展阶段的土地资源管理框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工具箱,以实现土地要素价值的最大化,并确保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平性、效率性与可持续性。 本书适合对象: 城市规划师、土地资源管理学者、区域经济研究人员、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专业人士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的名字着实吸引人,让人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揭示不同城市脉络和发展逻辑的著作。尽管尚未亲手翻阅,但仅仅是书名所暗示的研究方向,就足以让我联想到许多可能深入探讨的议题。例如,书中是否会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不同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用地演变轨迹?是否会对比分析那些在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城市,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诸如土地供给制度、城市规划法规、市场机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关键因素对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形成的深刻影响。而且,它很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数据堆砌,而是会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区域的产业集聚如何影响了周边建设用地的性质和密度,某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又如何重新塑造了城市的天际线和功能板块。总而言之,这本研究的名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将是一次关于城市生长肌理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全球城市发展模式的全面梳理。

评分

读到《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宏大叙事的结合。我对这类著作的期待,在于它能够超越表面现象,触及城市发展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列举各地建设用地的数字,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例如,是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促使某个城市工业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又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推动了住宅用地的紧张?书中对“结构”的关注,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设想,它会深入探讨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的比例关系,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城市的活力、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商业用地的过度集中是否会导致交通拥堵和房价高企?公共绿地的占比又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一座城市是如何“生长”的,以及这种“生长”的模式是否健康,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

评分

《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这样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城市规划与发展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性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在我看来,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研究,是理解一个城市“骨架”的关键。它不仅关乎城市是否能够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关乎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我设想,这本书会运用严谨的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全球范围内多个典型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用地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我想知道,在面对全球化、技术变革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时,不同的国际大都市是如何调整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它们是否正在探索新的土地利用模式,例如,如何平衡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如何在高密度发展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空间?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可能图景,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评分

对于《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这个书名,我最先联想到的,是那些能够揭示城市发展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经典著作。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关注城市化进程的读者,我对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承载能力、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居民的生活品质。我预想,这本书会以一种系统性的视角,深入剖析国际大都市在建设用地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它或许会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技术进步、政策导向等多个维度,去解释为何不同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会出现如此差异。并且,我期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原因的探究,甚至能够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土地利用困境,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无序扩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这无疑将是一项极具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研究。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国际大都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比较研究》这个书名,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蕴含着“比较”二字所带来的分析和洞察。我可以想象,书中一定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的详实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涵盖了过去几十年的建设用地变化,包括土地的扩张速度、耕地与建设用地的转换比例、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如住宅、商业、工业、公共服务等)的占比及其演变趋势。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比较”的维度。它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观察家,细致地剖析不同城市在土地利用策略上的异同,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例如,是否有的城市更倾向于紧凑型发展,鼓励高密度开发,而有的城市则倾向于分散式扩张?这种比较分析,无疑将为我们理解城市发展中的权衡与取舍提供宝贵的视角。我会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反常识”的现象,或者那些被普遍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发展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