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

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龙昌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抗旱
  • 减灾
  • 农业生产
  • 旱灾防治
  • 农业技术
  • 农田管理
  • 农业知识
  • 实用农业
  • 农业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34566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99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页数: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北方的干旱缺水不言而喻,南方的季节性干旱也常常对农业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2006年川、渝大地及周边省份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其中重庆市的40个区县均为重灾区,四川省遭受干旱的县市达123个,导致180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4800万亩,绝收面积1100万亩,粮食减产5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地持续干旱少雨,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到百年一遇,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灾难。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旱区范围扩大,旱情势头加剧,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录

第一部分 西南地区的旱情及干旱规律
1.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如何?
2.西南地区2009年至2010年3月的特大旱情的成因是什么?
3.西南地区干旱与北方地区干旱相比有什么特点?
4.西南地区的干旱规律及分布情况如何?
5.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6.西南地区干旱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 旱情发生后农业生产应对措施
7.干旱业已形成,西南地区应该采取哪些积极措施抗旱减灾,力保农业发展?
8.干旱对小麦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9.干旱对马铃薯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0.干旱对水稻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1.干旱对油菜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2.干旱对玉米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3.干旱对烟草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4.干旱对茶业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5.干旱对果树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6.干旱对林业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7.干旱对蔬菜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8.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19.干旱对畜牧产业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第三部分 集水农业技术
20.什么是集水农业?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21.什么是田间工程集水技术?
22.集流场是如何规划的?
23.蓄水设施是如何规划的?
24.如何设计雨水集流场?
25.如何设计截流输水工程?
26.适合西南地区的水窖类型有哪些?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27.水窖如何建造?
28.水窖的配套设施及其管护措施有哪些?
29.蓄水池的种类有哪些?如何选址?
30.蓄水池如何建造?
31.蓄水池如何管理维护?
32.什么是田间农艺集水技术?
33.什么是梯田?梯田的优势有哪些?
34.梯田的类型有哪些?
35.梯田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36.梯田如何施工?
37.什么是鱼鳞坑?
38.什么是隔坡水平沟?如何修筑?
39.如何利用隔坡水平沟?
40.什么是谷坊集水技术?有哪些种类?
41.什么是蓄水塘坝?有什么特点?
42.规划塘坝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四部分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43.什么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哪些工程措施?
44.渠道防渗技术的方法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45.何为管道输水技术?
46.地埋输水管道的施工工序是什么?
47.如何布设地面配水系统?
48.如何实现管道输水系统田间配水?
49.适合西南旱区的改进型地面灌水技术有哪些?
50.为什么说坡式畦灌技术比较适合西南旱区?
51.适合西南旱区的沟灌和等高堤灌方式有哪些?
52.为什么实行改进型地面灌水技术前要先平整土地?
53.何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54.间歇灌和控制分根交替灌分别指的是什么技术?
55.为什么西南地区比较适合膜上灌?
56.膜上灌有哪些灌水形式?
57.何为喷灌?其主要作用及优缺点是什么?
58.喷灌的系统组成有哪些?
59.喷灌工程的规划设计包括哪些步骤?其注意事项是什么?
60.喷灌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61.何为微灌?其主要作用及优缺点是什么?
62.微灌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63.微灌工程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64.喷灌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65.坐水种与行走式淋灌机分别是哪种抗旱灌溉技术?
66.何为吊管井软管退灌?
67.注射灌溉和地膜穴灌分别是什么灌溉技术?
68.针对西南旱区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少雨的四季连旱现象,还有哪些节水灌溉技术?

第五部分 农艺抗旱节水技术
69.旱地节水耕作技术有哪些?
70.什么是深松耕法?此法有什么特点?
……
第六部分 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灾农业发展展望

精彩书摘

7.干旱业已形成,西南地区应该采取哪些积极措施抗旱减灾,力保农业发展?
根据当前西南地区干旱天气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相似年份分析,未来3~5个月雨量会仍然偏少,很有可能发生秋、冬、春连旱与初夏干旱相连的历史罕见特大干旱严峻形势。所以无论小春中后期管理还是大春备耕工作,都应以抗旱救灾为重点制订对策。
第一,针对旱情,因地因作物制宜,做到一村一策,实现科学决策指导抗旱工作。干旱严重的山区,在小春作物难以保苗的情况下,按照先保民生再保农作物、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统一调度,确保重点,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用水,采取一切措施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千方百计地确保人畜饮水。同时积极做好大春备耕工作。雨季开始后积极种好大春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坚决打赢抗旱保春耕攻坚战,争取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干旱较轻的坝区根据小春苗情,积极做好小春后期管理工作,有条件的灌(浇)好小麦大麦孕穗抽穗水、蚕豆结荚鼓粒水。

前言/序言


《田野的智慧:作物生长中的自然调适与管理之道》 引言 人类文明的根基,深植于对土地的耕耘与对自然的敬畏之中。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断学习适应的史诗。然而,即便科技日新月异,土地的馈赠并非恒定不变。风调雨顺只是美好的期盼,极端气候的挑战,尤其是干旱的侵袭,始终是笼罩在农作物生长之上的一片阴云。面对时有时无的雨水,如何让辛勤耕耘的土地依旧生机勃勃,如何让来之不易的收成免遭损失,这不仅是对农民技艺的考验,更是对我们理解自然、顺应自然智慧的深度探寻。 本书《田野的智慧:作物生长中的自然调适与管理之道》并非一本讲述特定灾害防御的实用手册,它所要揭示的是一个更为宏大且根本的命题:如何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深入理解并巧妙运用自然规律,实现对生长环境的良性调适,从而构建一个相对稳定且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我们关注的不是“如何应对”一个突发状况,而是“如何预先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生长基础。这是一种主动的、前瞻性的农业管理哲学,它相信,真正的抗灾能力,源于对生命力本身的培育与引导,源于对土地与作物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 第一章:生命之源——土壤的呼吸与水分的律动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它并非仅仅是尘土与矿物质的堆积,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充满生机的有机体。土壤的健康,直接决定了作物的生长状态,而水分,则是这其中最为活跃也最为关键的元素。 土壤结构与持水能力: 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物理结构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持水、保水的能力。粘土的紧实与保水,沙土的疏松与透气,壤土的有机质丰富与适中,这些特性并非只是概念,它们直接关系到作物根系能否获得充足且稳定的水分。理解土壤的“呼吸”,意味着理解它如何与空气、水、养分进行交换,如何支持微生物的繁衍,从而为作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施肥,而是要关注土壤深层的健康,它是作物最坚实的后盾。 水分动态与根系探索: 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并非均匀,毛细作用、重力渗入、蒸发蒸腾,这些物理过程塑造了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作物的根系,作为吸收水分与养分的主力军,它们的生长策略,它们向更深层、更广阔区域探索的动力,与土壤中的水分分布息息相关。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不依赖过度灌溉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引导根系向更有效的水源区域生长,从而增强作物自身的“吸水”能力。这涉及到土壤改良的理念,例如有机质的增添,它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雨水充沛时储存水分,在干旱时缓慢释放,为作物提供持续的“口粮”。 地下水的角色与风险: 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地下水是重要的水分来源。我们也将探讨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作物的影响,以及过度开采或污染带来的潜在风险。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壤水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全面的水分管理视角。 第二章:作物的故事——生长节奏与内在力量 每一株作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节律与内在的生长密码。它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塑造,而是主动地进行着与环境的互动与调适。 生长周期与水分需求: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着显著的差异。从播种萌发,到幼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再到成熟期,每一个阶段的水分供应都至关重要,但其“浓度”与“时机”却截然不同。过早或过晚的水分供应,过量或不足的灌溉,都可能适得其反。本书将引导读者去观察、去理解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诉求”,学会“听懂”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发出的细微信号,从而做出最恰当的管理决策,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固定的时间表进行灌溉。 基因的智慧与环境的适应: 不同的作物品种,其抗旱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天然存在差异。选择适宜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品种,是构建抗逆性农业的基础。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关注作物内在的“生长智慧”——例如,某些作物品种的根系能够更深地扎入土壤,寻找更稳定的水源;某些品种的叶片能够调整其角度,减少蒸腾作用;某些品种甚至能够通过改变其生长速度,来规避水分最为匮乏的时期。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品种选择与栽培管理,最大化地发挥作物品种的内在潜力。 生理机制的深度理解: 作物在面临水分胁迫时,会启动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以维持细胞膨压,以及信号分子的产生调控生长。了解这些深层的生理机制,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作物能够“挺过”干旱,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会迅速衰败。这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管理思路,例如,在预见性干旱来临前,采取某些措施来“唤醒”作物的这些内在保护机制。 第三章:环境的协同——光、温、风与土壤的综合考量 土壤与作物是核心,但农业生产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系统,它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光照、温度、风等自然因素,都深刻影响着作物的生长。 光照利用的优化: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作物生长的驱动力。合理的种植密度、株行距,以及对光照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增强其整体的生命力。我们也将探讨,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如何根据当地的光照条件,调整栽培模式,确保作物能够最大限度地“捕捉”阳光,而不是让它成为一种“浪费”。 温度的调控与缓冲: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速度、发育进程的关键因素。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控制温度,但可以通过一些栽培手段,例如覆盖、间作套种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温或降温的作用。尤其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如何维持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环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风的博弈与防护: 风,既能带来空气的流通,帮助授粉,也能在极端情况下造成机械损伤,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合理的农田布局,例如营造防护林带,或者采用一些栽培技术来降低风速对作物的影响,可以显著提高农田的抗风能力。我们也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风都是“坏风”,适度的空气流通对作物健康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如何“管理”风,而不是一味地“对抗”。 多元素的相互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环境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高温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强风会加剧蒸腾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综合的视角,将光、温、风、土壤水分以及土壤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从而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系统性的管理方案。 第四章:自然的馈赠——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节约之道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学会如何高效地利用每一滴水,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节水的智慧,是现代农业管理不可回避的课题。 灌溉技术的精进: 从漫灌到喷灌、滴灌,灌溉技术的进步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不同灌溉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的适用性。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浇水”,而是要学会“精准灌溉”,将水输送到作物根系最需要的地方,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恰当的量。 蒸发蒸腾的控制: 土壤水分的损失,除了地下渗漏,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土壤表面的蒸发和作物叶片表面的蒸腾。通过覆盖保墒技术,如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而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也可以间接降低蒸腾对水分的需求。 雨水的智慧收集与储存: 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如何有效地收集、储存雨水,并在干旱时期加以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这包括建设集雨设施,例如小型水窖、集水沟,以及通过农田整治,改善地形,促进雨水的汇集。 农业用水的循环利用: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我们也可以探讨农业废水的处理与再利用,例如处理后的灌溉用水,以及一些生活污水的净化再利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对原生水资源的依赖。 结语 《田野的智慧:作物生长中的自然调适与管理之道》所倡导的,并非一种对抗自然的激进姿态,而是一种与自然深度对话、协同合作的朴素哲学。它相信,土地自有其生生不息的能量,作物自有其顽强适应的生命力。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征服,而是去理解,去引导,去为这份生命力提供一个最优越的生长环境。 通过深入理解土壤的呼吸、水分的律动,洞察作物的生长节奏与内在力量,把握光、温、风与土壤的综合考量,并掌握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节约之道,我们便能逐渐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更能自我调适的农业生产体系。这是一种将科学的认知与经验的智慧相结合的探索,它没有捷径,需要的是观察、实践、反思,以及对这片土地永不磨灭的热爱与敬意。这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在田野中学习与探索的忠实伙伴,指引您发现并运用那些深藏于自然之中、关乎作物生长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深入研读了关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临时改造”这一章节,深感作者对基层基础设施的理解之深。在很多偏远地区,大型灌溉系统不可行,更多依赖的是小型水塘、渠道和传统的蓄水设施。这本书对这些“老旧”设施如何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微创升级”给出了极富创意的方案。例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新型防水材料对老化的土坝进行加固,如何优化现有渠道的坡度和过水断面以减少渗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技术,而是将传统经验与现代工程力学原理相结合,比如如何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安全地挖掘应急储水坑。这种不拘一格、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叙事方式,让人感到非常受用。它真正做到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在保证抗灾效果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

从整体的知识体系构建来看,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抗旱”本身,更将抗旱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到如何选择耐旱作物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品种,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品种对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以及它们在病虫害防治上的相对优势。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避免了人们在抗旱压力下只顾眼前收益而损害未来生产力的误区。它巧妙地将生物固氮、覆盖作物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融入到干旱应对策略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农业哲学:减灾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必须融入日常管理的长期策略。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共舞”,而非对抗,这种视野的拓展,远超了一本普通技术指南的范畴。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手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内容的广博令人惊叹。它似乎涵盖了从播种前准备到收获后储存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极端天气预警与应急响应”的部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操性的时间表和行动清单。比如,当气象部门发布长期干旱预警时,手册建议的农事调整步骤是多么具体,包括了深耕蓄水、覆盖保墒、以及适时调整种植密度等等。我试着对照手册上的建议,对我的几块试验田进行了调整,效果立竿见影。特别是它对不同农作物在生命周期关键期遭遇干旱时的“抢救”措施描述得细致入微,那些民间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让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它不是那种过时的理论汇编,而是紧跟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农民朋友能够立即上手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良,封面采用了朴实的泥土色调,那种触感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广袤的田野和辛勤耕耘的农民。纸张的质感也很有分量,拿在手里感觉踏实可靠。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用心,逻辑清晰,从宏观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到微观的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比如,在介绍不同作物的抗旱育种策略时,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穿插了许多实际案例和数据图表,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水资源高效利用”那一章,书中详细阐述了滴灌、喷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适用性,还附带了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精打细算的小农场来说,简直是宝典。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虽然内容涉及专业知识,但语言组织却处处体现着对基层农业生产者的尊重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运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快速理解复杂的技术流程至关重要。我个人对图文并茂的材料有偏好,而这本手册完美地抓住了这一点。每一个关键的技术点,比如如何识别早期的旱情指标,或者如何快速修复被旱情破坏的土壤结构,都有清晰的流程图或剖面图加以说明。我记得有一张关于“土壤水分监测点位设置”的示意图,用三个简单的图层就解释了深层、中层、表层土壤水分保持的差异,比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专业文献都更直观易懂。此外,作者在文本中穿插的那些小小的“专家提示框”非常贴心,它们往往是经验的结晶,比如“在气温骤升的午后进行浇水,水分蒸发损失可高达30%以上”,这种实用的小窍门积少成多,极大地提升了操作效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轻松愉快的,知识点被拆解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望而生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