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共組織的運作和績效,是決定公共事務良善治理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公共行政學》從公共行政體係、公共行政資源、公共行政過程、公共行政價值以及公共行政知識發展等方麵,全麵敘述和分析公共行政學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實務;通過對公共行政學學科知識傳統和變革的梳理,以一係列新的範疇和視角,展示公共事務世界最新的認識成果,既有對民主與官僚、角色與職能等經典知識係統的準確解釋,又安排較多篇幅闡釋民主治理中公共問責、跨域治理、績效衡量等新穎的議題。《公共行政學》注意吸取近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內容和體係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前瞻性和現實意義;每章後附關鍵名詞與術語、拓展閱讀、問題與思考以及建議閱讀書目等,有助於增強教學效果。《公共行政學》是一本立足於公共行政基礎與前沿而精心編撰的全新的研究性教材,可供高等院校政治學與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使用,也可供黨政乾部和公務員學習參考。
目錄
第一章 公共行政學的範圍與目標
第一節 公共行政學的實質
一、行政與公共
二、公共行政
三、公共行政學
第二節 公共行政學的範圍
一、公共行政的實踐範圍
二、公共行政的知識範圍
第三節 公共行政學的內容
一、公共行政學的對象
二、公共行政學的體係
三、公共行政學的特點
第四節 公共行政學的目標
一、描繪公共行政過程的意義圖景
二、發揮公共行政理論的實際功能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公共行政環境
第一節 公共行政環境與行政生態要素
一、公共行政環境概述
二、行政生態學與行政生態要素
第二節 行政生態模式
一、融閤型行政模式
二、衍射型行政模式
三、棱柱型行政模式
第三節 行政發展的生態議題
一、行政發展問題在本質上也是行政生態問題
二、組織發展與公共行政環境的生態關係
三、製度變遷與公共行政環境的生態關係
四、行政形態演變與公共行政環境的生態關係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公共行政職能
第一節 公共行政職能的實質
一、公共行政職能的基本含義
二、公共行政職能問題的由來
第二節 公共行政的基本職能
一、政府與市場
二、公共行政的基本職能
第三節 公共行政職能的演變
一、公共行政職能演變的軌跡
二、治理的興起與政府職能轉變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公共行政組織
第一節 公共行政組織的類彆與權力
一、公共行政組織及其特性
二、公共行政組織的類彆
三、公共行政組織的構成要素
四、公共行政組織的權力
第二節 官僚製組織模式的特徵與缺陷
一、公共行政組織模式的類型
二、官僚製組織模式的特徵
三、官僚製組織模式的弊端
四、官僚製組織模式的必要性
五、官僚製組織模式的改造
第三節 公共行政組織的設計與構建
一、公共行政組織結構特徵
二、公共行政組織結構設計
三、公共行政組織結構形式
四、公共行政組織的文化建設
第四節 公共行政組織的管理與變革
一、公共行政組織的管理
二、公共行政組織的變革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公共人事管理
第一節 公共人事管理概述
一、福利人事、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
二、公共人事管理的含義與特徵
三、公共人事管理的基本職能和任務
第二節 公共人事管理的基本內容與環節
一、人力資源規劃與配置
二、公共人事管理中的更新機製
三、公共人事管理中的保障與激勵機製
四、公共人事管理中的控製機製
第三節 當代公共人事管理的基本製度
一、公務員製度
二、黨政領導乾部管理製度
三、事業單位人事製度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公共預算
第一節 公共預算概述
一、公共預算的界定
二、公共預算的原則
三、公共預算的目標
第二節 公共預算的過程
一、預算周期
二、預算編製
三、預算執行
四、預算決算
第三節 公共預算的管理模式
一、逐項預算管理模式
二、績效預算
三、計劃規劃預算
四、零基預算
五、新績效預算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公共信息資源管理
第一節 公共信息資源管理概述
一、信息資源與公共信息資源
二、公共信息資源的特徵
三、公共信息資源的類型
四、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的意義
五、我國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的發展戰略
第二節 公共信息資源管理過程
一、公共信息資源管理主體
二、公共信息資源采集
三、公共信息資源存儲
四、公共信息資源公開與保密
五、公共信息資源共享
第三節 電子政務
一、電子政務的興起
二、電子政務概述
三、電子政務的基本內容
四、實施電子政務的意義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決策管理
第一節 行政決策慨述
一、行政決策的含義、特點與作用
二、行政決策的原則
三、行政決策的模型
第二節 行政決策體製
一、行政決策體製的含義和作用
二、行政決策體製的結構
三、行政決策體製的類型
四、行政決策體製的構成
五、行政決策的規則
……
第九章 執行管理
第十章 績效管理
第十一章 行政倫理
第十二章 行政法治
第十三章 公共問責
第十四章 公共危機管理
第十五章 公共部門公眾關係管理
第十六章 公共行政府際關係管理
第十七章 公共行政理論範式及公共行政模式
精彩書摘
而之所以作齣這樣的劃分,則完全是以行政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為判斷依據的,“封閉模型的建立基於這種認識,即認為組織存在於穩定的、常規的環境中,而開放模型則認為,組織必然存在於一個不穩定、充滿意外的環境中”,②綜閤模型也以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為研究基礎,強調如何實現組織的內部工作和外部環境關係的程式化與理性化。由此可以看齣,所有的組織模型都要與外部環境之間發生生態關係,每一種組織也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環境,離開特定的環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抑製,“開放模型的組織很可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死亡,而封閉模型的組織很可能在不穩定的環境中衰亡”。③
其實,行政組織與環境之間生態關係的變化也是組織理性不斷調適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實際上伴生於行政發展的整個進程,行政組織的變革與成長也是行政發展的最直觀錶現。作為有理性的組織結構,行政組織會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作齣相應的調整,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亨利在談及“環境如何使組織變化”的話題時,就從生物學隱喻、理性隱喻和政治隱喻三個層麵提齣瞭三種模型,即作為有機體的組織、全知全能的組織和作為行為者的組織,為瞭應對環境壓力,不同組織作齣變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④還有學者認為,由於行政組織不同部門和層級所承擔的職能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層級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就有所不同。他們將行政組織劃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和操作層三個層級。就決策層來說,由於它所處理的是涉及全局的和長遠的組織戰略與組織發展問題,因此環境對決策層的影響最大,且決策層針對外部環境的決策行為多為定性決策,具有較大的彈性;由於管理層在組織體係內從事管理和協調工作,因而會受到一般社會環境和特定工作環境的雙重影響,因此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為突齣;而操作層則是在既定的決策框架內,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技術規範來處理微觀事務,所以受一般社會環境的影響有限,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工作環境的影響,它強調針對特定工作環境應在短期內采取適宜的行為方式和計劃執行方法。
前言/序言
在當今社會,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錶明,政府的良好施政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標誌,完成國傢發展目標和實現公民政治經濟社會權利,都依賴於公共行政對公共責任的擔負和對高水平績效的追求。時至今日,公共官僚體係的自我革新、治理結構的改進、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更是成為施政革命的主題。
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是一個讓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認識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世界及其變化發展的規律,是積纍公共行政學知識經久不衰的動力。這本《公共行政學》教材,通過對本學科知識傳統和變革的梳理,以一係列新的範疇和視角,展示瞭對公共事務世界最新的認識成果。其中,既有對民主與官僚、角色與職能等經典知識議題力求準確深入的解釋,又有較多篇幅闡釋民主治理中公共問責、跨域治理、績效衡量等新穎的議題。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本立足於公共行政學基礎與前沿而精心編撰的,以專題研究為特色的研究性講義。
伴隨國內公共行政學研究的發展和學術積纍,具備瞭完成這樣一本教材編寫的條件,作為一種總結和提升,本教材著力突齣和關注瞭以下幾點:
第一,深化對象。本教材在對公共行政學對象有新的、更閤理的理解基礎上構建專題編撰體係,將公共行政學看成是以公共行政體係及其運行為研究對象的,是在研究行政體係及其運行機製的過程中尋找優化國傢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途徑的科學,公共行政體係及其運行機製就是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內容。
第二,突齣發展。正如學界所說,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內容始終具有對人類在社會治理實踐中所形成的價值、思想和穩定的知識給予迴應的性質,因此本教材突齣瞭民主治理在公共行政知識體係中的主導地位,關注瞭公共行政的法律和倫理責任,強調建立在公共價值基礎上的後官僚製思想對公共行政的重構效應。
第三,優化內容。盡管公共行政研究一百多年來的核心主題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但在政府權力來源及責任的實現(法律與倫理視角)、政府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方式(政府機構之間及其財政的動靜態關係)、政府的治理工具(政策的製定與執行)以及政府內外部的管理(公共組織管理、人事管理、預算管理及對外關係管理)等方麵的內容卻一直在變,構成瞭最近20多年來世界各國行政改革浪潮的重要議題。本教材將概述公共行政知識的存量、分析增量,處理好基本主題和具體議題之間的動態關係。
公共行政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公共行政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