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型高阻隔薄膜

涂布型高阻隔薄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红元 著
图书标签:
  • 涂布薄膜
  • 高阻隔材料
  • 包装材料
  • 食品包装
  • 柔性包装
  • 聚合物
  • 薄膜技术
  • 表面涂层
  • 阻隔性能
  • 功能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039
商品编码:10343767303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长期收集、整理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汇集了典型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新工艺与实例资料。着重介绍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的定义、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范围,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产品与市场特点,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的性能特点与参数。简单介绍了全球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国内外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技术进展。详细阐述了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涂布型PVDC阻隔性包装薄膜、新系列高阻隔聚酯(PET)包装薄膜、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的生产工艺、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生产设备、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的性能检测及测试方法。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较强,适合塑料薄膜企业的生产及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该书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和相关专业辅助教材。

图书目录

章绪论1
节概述1
一、涂布高阻隔薄膜的定义1
二、涂布高阻隔薄膜的特点1
三、涂布高阻隔薄膜的用途1
四、我国PVA涂布高阻隔薄膜的开发3
五、高阻隔性包装复合材料结构的选择6
第二节国外高阻隔包装材料发展与变革7
一、高阻隔包装7
二、薄膜类高阻隔包装8
三、国外常见的高阻隔塑料包装材料种类10
四、国外涂布高阻隔薄膜行业发展状况11
五、国外新型高阻隔性包装材料——GT薄膜13
六、国外普立万公司新型的黄豆基材料改性PVC17
七、国外新的高透明高阻隔性“透明铝箔”的应用18
八、杜邦公司开发典型的阻隔性Selar PA(非结晶尼龙树脂)的应用18
第三节我国涂布高阻隔薄膜新技术与新工艺发展和应用状况19
一、食品、药品等商品的包装需要高阻隔材料19
二、国内常用的高阻隔材料和聚乙烯醇(PVA)高阻隔材料19
三、国内改性聚乙烯醇(PVA)涂布复合薄膜新技术的应用21
四、涂布阻隔性包装薄膜与新型包装工艺发展概况23
第四节涂布高阻隔薄膜新产品应用26
一、改性PVA高阻隔薄膜的特征和应用26
二、自主创新的一种改性PVA高阻隔水性涂布液29
三、高阻隔KPA涂布薄膜——耐高温水煮尼龙30
四、耐水改性PVA高阻隔涂布薄膜31
五、耐水改性PVA/CPP高阻隔涂布膜32
六、改性PVA涂布高阻隔薄膜(A�睠PP)34
七、改性PVA高阻隔包装材料投资项目示例34
八、PVA高阻隔水性涂布液在奶膜新产品上的应用35
九、纳米材料改性PVA高阻隔涂布37
第五节PVA与PVDC涂布型包装薄膜的比较38
一、PVA涂布型薄膜38
二、PVDC涂布型薄膜39
三、PVA与PVDC涂布型薄膜的共性39
四、PVDC涂布薄膜的优势39
五、改性PVA涂布膜与各种高阻隔薄膜产品的应用对比40
第六节高阻隔性物料塑料包装41
一、玻璃纸(Cellulose)41
二、氟化聚合物41
三、聚酰胺(PA)42
四、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N)42
五、液晶聚合物(LCP)42
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43
七、聚苯乙烯(PS)43
八、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44
九、聚氯乙烯(PVC)44
十、聚偏二氯乙烯(PVDC)44
十一、高蒸气阻隔性薄型透明柔性薄膜45
第二章涂布型PVA阻隔性包装薄膜47
节概述47
一、国内高阻隔性塑料软包装原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7
二、国内高阻隔性塑料包装材料的应用50
三、共混合填充改性技术在高阻隔性塑料包装材料中的应用51
四、阻隔性降解PVA水溶性薄膜特性与阻隔性PVA薄膜废料回收56
第二节高阻隔PVA涂布液多产业化进程59
一、高阻隔PVA涂布液的制备及性能59
二、高阻隔PVA涂布液多功能化产品的发展60
三、高阻隔性薄膜生产设备、原辅材料及测试仪器61
第三节PVA涂布液的工艺技术与制造方法61
一、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涂布工艺技术61
二、缩醛化交联改性64
三、甲醇、氨基树脂改性65
四、利用缩合催化剂、消泡剂、降黏剂、防结皮剂
及防粘连剂等助剂改性66
五、利用消泡剂、防水剂及纳米插层剂等助剂改性68
六、利用纳米无机物、调节剂、水性防粘隔离剂、交联剂、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及防固剂改性70
第四节PVA涂布阻隔性包装薄膜的应用示例74
一、概述74
二、食品包装用通用型阻隔性薄膜74
三、高阻隔包装材料及牛奶用复合薄膜75
四、高阻隔包装材料制备优势及其应用示例79
五、高阻隔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79
六、高阻隔保鲜包装材料及其应用示例80
七、耐蒸煮型BOPP/AD/改性PVA涂层/IPP复合薄膜的应用82
八、七层共挤高阻隔复合薄膜的应用83
第五节改性可降解聚乙烯醇阻隔涂布膜的研制与应用86
一、研发可降解高阻隔涂布膜概述86
二、常用的可降解高阻隔涂布膜性能与特征87
三、可降解高阻隔涂布膜市场与应用88
第三章涂布型PVDC阻隔性包装薄膜91
节概述91
一、PVDC材料特点91
二、PVDC复合膜的种类及其特性92
三、PVDC涂布膜加工过程的性能与工艺控制过程93
四、国内外PVDC发展现状和应用95
五、PVDC树脂分类与涂布薄膜种类98
六、PVDC涂布过程的质量缺陷98
第二节涂布型PVDC阻隔性包装薄膜生产101
一、PVDC涂布膜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101
二、阻透性塑料包装薄膜的生产工艺发展105
第三节涂布型PVDC阻隔性包装薄膜的性能109
一、阻隔性包装薄膜的性能参数109
二、PVDC包装薄膜阻隔性和结构109
三、PVDC与其他塑料薄膜材料的特性110
四、阻隔性食品包装薄膜用填料111
第四章新系列高阻隔聚酯(PET)包装薄膜117
节概述117
一、高阻隔聚酯(PET)包装薄膜定义117
二、PET包装薄膜的特征117
三、PET包装薄膜的用途和性能118
四、高阻隔聚酯(PET)包装薄膜分类119
五、高阻隔性金属化PET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121
六、国内外PET塑料瓶回收和利用的先进技术122
七、新型高阻隔性包装材料与新塑料杯成型技术124
第二节涂布型PET高阻隔离型膜生产工艺126
一、离型膜涂布方式概述126
二、各涂布方式的特点126
三、干燥工艺基础128
四、离型膜的关键特性128
五、离型力测试方法128
第三节共挤出类阻隔性PET成型工艺及复合薄膜设备129
一、概述129
二、共挤出类塑料薄膜成型工艺129
三、共挤出复合薄膜的生产设备130
第四节热收缩聚酯(PET)薄膜的生产工艺131
一、热收缩聚酯(PET)薄膜的共聚改性131
二、热收缩薄膜的收缩机理132
三、热收缩聚酯薄膜的生产工艺流程132
第五节高阻隔性PET塑料包装产品的应用133
一、防刮花PET功能薄膜产品133
二、高阻隔性PET透明薄膜产品134
三、PET-11/D单面/双面加硬PET薄膜产品135
四、三层共挤热封型PET薄膜产品135
五、塑料包装材料行业重点发展产品类型136
六、PET聚酯薄膜的用途和作用136
第六节纳米阻隔技术与高阻隔PET聚酯瓶包装142
一、高阻隔PET聚酯瓶的市场竞争力142
二、纳米阻隔技术现状143
三、高阻隔PET瓶成型工艺144
四、新型的纳米高阻隔聚酯塑料及包装应用145
第七节其他绿色GL薄膜/GT薄膜高阻隔包装材料150
一、高阻隔问题的提出150
二、GL薄膜为高阻隔包装提供新方案151
三、GT高阻隔薄膜避免破坏的使用条件151
第五章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的生产工艺155
节概述155
一、塑料包装薄膜的分类及生产工艺155
二、健康环保塑料包装发展趋势156
第二节阻隔性塑料薄膜的功能性发展趋势157
一、功能性薄膜的定义157
二、阻隔性薄膜发展的重要性158
三、阻隔性薄膜在食品包装方面的发展趋势158
四、阻隔性薄膜在药品与保健品方面的发展趋势160
第三节阻隔性包装材料与实际应用161
一、高阻隔性塑料161
二、常用阻隔性包装材料的种类162
三、透明包装与阻隔性165
四、全塑型阻隔性包装薄膜167
第四节材料阻隔性测试和环境影响及其指标168
一、材料的阻隔性168
二、气体透过系数与气体透过量168
三、材料阻隔性测试和环境影响170
第五节纸塑铝高阻隔包装技术与生产工艺170
一、纸塑铝高阻隔包装技术170
二、纸塑铝高阻隔生产工艺171
第六节PVA涂布高阻隔薄膜的干式复合法生产工艺174
一、干式复合法174
二、干式复合应用174
三、复合前的准备工作174
四、生产操作174
五、熟化控制176
六、干式复合优缺点176
七、黏合剂的选择177
第七节挤出涂布复合膜及共挤出复合膜的生产工艺179
一、挤出涂布复合膜的生产工艺和结构配方179
二、共挤出复合膜的生产工艺和结构配方180
三、纸布专用复合机185
四、挤出涂布工艺如何解决边缘摆动186
第八节转移涂层加工现状及其涂层工艺生产技术188
一、转移涂层概述188
二、加工设备及涂层方法188
三、涂层树脂及加工技术189
四、离型纸191
五、基布192
第九节真空蒸镀阻隔包装薄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和应用192
一、物理气相沉积193
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193
三、SiOx镀膜包装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194
四、SiOx真空蒸镀阻隔性的评价194
第十节其他多层复合高阻隔新技术与高阻隔镀铝型BOPP薄膜生产新工艺194
一、塑料包装多层复合阻隔新技术194
二、高阻隔镀铝型BOPP薄膜生产新工艺198
第六章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生产设备200
节塑料薄膜生产设备的新技术200
一、挤出吹塑的新技术201
二、挤出流延和挤出拉伸新技术203
三、新技术的压延生产线与设备204
四、螺杆、机筒新的发展205
五、辅机的新设计与技术的发展205
第二节塑料薄膜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211
一、概述211
二、刮板式薄膜蒸发器211
三、升膜蒸发器214
四、TPU薄膜生产设备218
五、塑料薄膜辅助产品在塑料薄膜生产线上的应用220
第三节塑料薄膜生产设备224
一、薄膜吹塑机224
二、塑料薄膜打孔机225
三、塑料薄膜测厚仪226
四、塑料薄膜造粒机227
五、塑料薄膜封口机228
六、自动收缩包装机230
七、塑料薄膜真空包装机230
八、塑料薄膜破碎机231
九、塑料薄膜粉碎机233
十、PP塑料薄膜造粒机233
十一、塑料吹膜机234
十二、PE塑料包装膜吹塑机组236
十三、PE塑料薄膜造粒机238
十四、塑料薄膜清洗设备239
十五、YZ-560型热溶胶涂布机、YZ-Ⅱ型输液贴机等240
十六、PVC塑料三辊压延控温设备242
第四节塑料薄膜生产测试仪244
一、MXD-02塑料薄膜摩擦系数仪244
二、塑料薄膜电弱点试验仪249
三、PVA涂布高阻隔薄膜水蒸气透过率检测仪250
四、PVA涂布高阻隔薄膜气体透过率测定仪251
五、液态奶无菌砖氧气阻隔性监测及解决方案252
第五节ACOPOS在热收缩薄膜包装机生产设备的应用255
一、概述255
二、系统的配置与方案256
三、热收缩薄膜包装机的评价259
第七章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的性能检测及测试方法260
节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厚度的性能检测及测试方法260
一、塑料包装薄膜厚度测量概述260
二、国外塑料包装薄膜厚度测量技术的现状264
三、国内塑料包装薄膜检测技术的现状265
四、我国塑料包装薄膜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67
五、塑料包装薄膜测量与检测技术的评价268
第二节高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性能的测试方法268
一、阻隔性能的测试方法268
二、影响塑料薄膜阻隔性能的因素269
三、聚乙烯醇薄膜的生产工艺及复配剂对其性能的影响271
第三节薄膜的水蒸气透过量检测276
一、杯式法276
二、红外检定法277
第四节薄膜的氧气透过率测试方法278
一、压差法278
二、等压法279
第五节包装材料塑料薄膜性能的测试方法279
一、规格、外观280
二、物理机械性能280
三、阻隔性能282
四、卫生性能283
五、其他性能284
第六节包装容器阻隔性测试285
一、容器阻隔性检测的实现285
二、容器透气性的检测原理285
三、容器透湿性的检测原理286
四、包装容器阻隔性测试的评价287
第七节阻隔性材料的正确检测及测试方法287
一、材料的阻隔性287
二、材料阻隔性的分类及相互之间的关联288
三、避免进入阻隔性检测误区288
第八节保护膜的厚度测量方法289
一、概述289
二、薄膜厚度测量的种类289
三、在线测厚290
四、非在线测厚290
参考文献293
涂布型高阻隔薄膜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涂布型高阻隔薄膜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为材料科学家、工程师、研发人员以及对包装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份全面而详实的参考指南。我们聚焦于如何通过先进的涂布技术,赋予传统基材卓越的阻隔性能,以满足现代食品、医药、电子等行业对延长保质期、保持产品新鲜度和提高可靠性的严苛要求。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 本书首先建立起理解高阻隔涂层的理论基石。我们详细阐述了气体(如氧气、水蒸气)和气味分子在聚合物基体中渗透和扩散的基本机理,包括Fick定律在薄膜阻隔性能评估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影响阻隔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分子结构、结晶度、薄膜厚度以及界面效应。 在材料科学层面,我们对构成高阻隔涂层的核心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阻隔聚合物: 深入剖析了聚偏二氯乙烯(PVDC)、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传统高性能阻隔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同时,对新兴的无卤阻隔材料,如特殊改性的聚酯和聚酰胺的阻隔特性、热稳定性和加工窗口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 纳米复合材料: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层状硅酸盐(如蒙脱石、云母)和碳纳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来构建“迷宫效应”结构。详细介绍了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技术、界面改性策略,以及它们如何显著提升阻隔性能、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无机氧化物涂层: 专注于原子层沉积(ALD)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制备超薄、高密度的氧化硅(SiO$ ext{x}$)和氧化铝(Al$ ext{O}_{ ext{x}}$)涂层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讨论了这些涂层的固有高阻隔性,还分析了它们在柔性基材上实现高附着力和抗弯折性能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先进涂布技术与工艺控制 高阻隔涂层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涂布工艺的精度和均匀性。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涂布技术及其在高阻隔薄膜制造中的优化策略。 狭缝涂布(Slot-Die Coating): 作为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方法,本书详细解析了狭缝涂布的流体力学模型,包括湿膜厚度的精确控制、涂布速度与剪切速率对涂层形貌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配方粘度、表面张力来实现无缺陷、高均匀度的阻隔层涂覆。 刮刀涂布与凹版涂布: 对这两种经典技术在特定高粘度或高精度要求下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评估。特别是针对凹版涂布,我们分析了雕刻深度、油墨转移率以及对基材表面预处理的要求。 精密干燥与固化: 涂布后的固化过程对最终阻隔性能至关重要。详细阐述了热风干燥、红外固化以及UV/EB固化技术的选择标准。着重探讨了溶剂去除效率、聚合物交联程度与阻隔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在固化过程中产生针孔或应力开裂。 第三部分:性能评估与质量控制 为确保涂布型高阻隔薄膜达到预期的应用标准,必须采用精确和可靠的测试方法。本部分系统地介绍了评估阻隔性能和薄膜完整性的关键技术。 阻隔性能测试: 详尽介绍了氧气透过率(OTR)和水蒸气透过率(WVTR)的测试标准和仪器操作(如Coulometric法和湿度感应法)。探讨了温度、湿度和测试气体组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修正和标准化的建议。 薄膜结构分析: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涂层截面形貌、厚度分布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微观表征。重点分析了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界面粘合强度测试方法。 机械性能与耐久性: 讨论了对柔性包装材料至关重要的抗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耐折叠疲劳性能的测试。特别关注了在弯曲和拉伸条件下,高阻隔涂层可能出现的微裂纹扩展及其对长期阻隔性能的衰减效应。 第四部分:关键应用领域与未来趋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实际应用和行业发展方向。 食品与饮料包装: 分析了涂布型高阻隔薄膜在延长鲜肉、烘焙食品和热灌装饮料保质期中的独特优势,并探讨了其在降低包装重量和实现单一材料回收方面所做的贡献。 医药与医疗器械: 探讨了对湿度和氧气敏感的药物(如生物制剂、诊断试剂)所需的超高阻隔要求,以及涂布技术如何满足无菌和生物相容性标准。 电子与新能源: 介绍了在柔性OLED显示屏、有机光伏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软包电极中,作为关键水分和氧气屏障层的涂布薄膜的应用,这要求涂层不仅阻隔性高,还需具备优异的电学绝缘性。 可持续发展与挑战: 最后,本书对行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包括如何开发环境友好的水性或高固含量阻隔涂料、如何实现多层结构的完全分离回收,以及下一代可降解高阻隔材料的研发方向。 本书旨在成为行业内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施的桥梁,推动涂布型高阻隔薄膜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高分子材料的无损检测与表征技术”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作为一名材料分析工程师,我经常需要面对复杂样品,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内部信息是最大的挑战。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从传统的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到尖端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聚合物分析中的应用。特别精彩的是关于“动态光散射(DLS)在分子量分布测定中的应用精度提升”的章节,详细讨论了样品制备和溶剂选择对结果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书中对“热重分析(TGA)曲线的精确解析”也下了很大功夫,如何从复杂的分解峰中分离出不同组分的贡献,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半定量方法。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资深导师在我身边,随时为我答疑解惑。它教会我如何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信号的组合,完整地还原出材料的“前世今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分析仪器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痴迷于“先进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理论与失效分析”,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绝对是近年来看到的最佳文献之一。它巧妙地将固体物理和表面化学的知识融合到了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分析中。书中详细阐述了“湿润性、表面能与界面反应”这“铁三角”是如何决定纤维与基体之间结合强度的。它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热塑性树脂在纤维增强体系中的流动行为”,这对我们优化预浸料的制备工艺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对“疲劳载荷下界面裂纹的萌生与扩展”的建模工作,引入了能量耗散的概念,使得预测复合材料的寿命变得更加科学。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比较偏向学术前沿,引用了大量近五年的顶尖期刊文献,对于正在进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学者来说,它是一座连接基础理论与尖端应用的桥梁。读完后,我对于如何设计出具有“超强韧性”的下一代航空航天材料,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蓝图和实施路径。

评分

哇,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塑料世界的新大门!这本书的叙述非常深入,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材料参数,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高分子链在不同环境下的动态行为。作者显然是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聚合物在结晶、取向过程中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细节。特别是关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那一章,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书中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填料的表面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对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乃至导电性的“量子级”调控。我记得书里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动态力学分析(DMA)在揭示高分子松弛过程中的应用,数据图表清晰明了,配合着理论推导,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物理化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材料的眼光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强度和韧性,而是开始思考材料内部那些精妙的分子层面的平衡艺术。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材料科学有一定基础,并渴望触及前沿研究方向的工程师和研究生,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设计新材料的全新范式。

评分

我的背景是“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所以我对这本书中关于“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动力学与催化剂筛选”的论述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清楚地指出了当前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耐用性上的瓶颈,并提出了通过分子设计来克服这些限制的策略。作者对“脂肪族聚酯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特别是关于引入内酯单元以调控降解速率的部分,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书中比较了不同酶促降解体系和水解降解体系的效率差异,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从可再生资源中提取单体用于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可行性研究,涉及到了纤维素和淀粉的化学修饰路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注了“能不能做出来”,更关注“做出来后如何安全、高效地回归自然”,为我们未来的绿色材料研究指明了方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严谨的科学框架来评估和改进新型环保材料的性能。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聚合物加工与成型工艺优化”的实践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苦于在实际生产中,设备参数的微小变动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这本书给出了极其详尽的解答。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高深的理论推导,而是聚焦于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挤出过程中的剪切速率对熔体粘度和分子取向的影响,以及注塑过程中冷却速率对收缩率和内应力的控制。书中有一部分专门分析了“反应性挤出技术”在原位聚合和接枝改性中的应用,配有大量实际案例的流程图和故障排除指南,这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欣赏它对“薄膜流变学”的阐述,如何通过调整温度和压力曲线,实现更均匀的厚度分布和更优异的表面光泽度。读完后,我立刻回去重新审视了我们车间的几项关键工艺,发现了很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优化点。这本书的实用性极高,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学术腔调,完全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工具书,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塑料制品制造和模具设计的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