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馥研究

桂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雅芬 著
图书标签:
  • 桂馥
  • 清代学者
  • 诗歌
  • 文学史
  • 传记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近现代史
  • 地方文献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0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632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桂馥治、《说文》见长,前人对其《说文解字义证》已有相关论述,但对桂馥的其他著作如《说文统系图》、《札朴》、《晚学集》等均无涉及,对于桂馥有关碑版考证、分隶篆刻、诗歌创作、杂剧等方面的理论也无研究。因此,本文侧重对于桂馥著述的整理与研究。此外,桂馥又一特点为其仕宦虽不达,但交游广泛,因而考其交游情况,可反映乾嘉时期学人的生活及学术状况。

作者简介

孙雅芬,1981年12月生。文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清代小学文献研究。在(《社会科学家》、《贵州大学学报》、《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编撰《中华博物通考》第三册《纺绩卷》以及《中华名物通释》之《刑罚卷》。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桂馥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生平

第二章 桂馥之交游
第一节 早年里居时期
第二节 壮年出游时期
第三节 远宦云南时期

第三章 桂馥著述考
第一节 训诂文字类
第二节 诗文杂剧类
第三节 批校题跋类
第四节 篆隶碑版类
第五节 其他

第四章 桂馥的《说文》学
第一节 文字起源观
第二节 六书总论
第三节 关于汉字演变
第四节 据《广韵》、《玉篇》以证《说文》
第五节 注重金石文字
第六节 桂馥的《说文》学史观

第五章 桂馥的书法及篆刻
第一节 桂馥的书法
第二节 桂馥的篆刻

第六章 桂馥的诗文及杂剧
第一节 桂馥的诗文
第二节 桂馥的杂剧
结语
桂馥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陆放翁妻不得于其母,能不出之?然阿婆喜怒何常,儿女辈或有吞声不能自白者耶。后乃相遇沈园,愍嘿题壁而已。余感其事,为成散套,所以币出妇而伤伦常之变也。老茫记。
放翁有《姑恶》诗云:“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或谓其为唐氏作。果尔,则难辞失言之责矣。又记。
《谒府帅》事出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元杂剧《贬黄州》,据苏轼《客位假寐》、《东湖》二诗敷衍而成。写宋代文人苏轼为凤翔判官,朔望日例行请谒帅府陈希亮,因不会逢迎,竞不得见,一怒之下,冠带醉游东湖。作品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场之中,仕进以阿谀为上,故使有志之士“屈沉下僚”的黑暗现实。桂馥在《谒府帅》小引(自序)云:
苏子瞻为凤翔判官,陈希亮为府帅,以属礼待之。入谒,或不得见。子瞻《客位假寐》诗云:“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鬃。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又有《东湖诗》,皆为希亮作。其屈沉下僚,抑郁不平之气,微露于游览觞咏之际。今读其诗,觉胸中块磊竞日不消,只可付之姨绰板耳。
……

前言/序言

大凡作为学者的存在,都是将生命寄托于其著作中而完成的——至于其著作能否存留以至于不朽,那是另一回事——不必依借赫然的事功或翘然的势位。当年魏文帝曹丕曾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话虽然说得似乎有些过于乐观、过于轻巧,但毕竟也让后世有述作之志的人为之奋然了一下。如果其某一方面的著作成就沾溉了后人,那么他本人也就具有了被研究的价值。
清代桂馥,为宦不显,而以“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学术位置立名于后世。张之洞《书目答问》所附《国朝著述家姓名略》把他列入“经学家”与“小学家”,从总体上来看这样定位是合适的。桂氏一生与学术相终始,为学敦实精核、该博朴雅,成就是多方面的,“经学”、“小学”尚不足以尽之。在乾嘉时期的朴学家中是一位较有自己特色的学者。“经学”、“小学”的成绩广为人知,这里不必说它,他的文章虽然没有桐城派的那种纵迭波澜,也没有文选派的那种华词丽藻,但质朴醇厚,纯然朴学家的风貌。他的诗基本上是学人诗而非文人诗歌,苛刻地说,难当上驷之选。但王昶编《湖海诗传》也选录了他五首,可见他的诗作未为当时所遗。
诗坛探微:晚清词人吴伟业及其时代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考察清代早期著名词人、文学家吴伟业(1609—1672)的生平、创作历程、文学思想及其在晚明清初复杂社会转型期中的文化角色。通过对吴伟业存世的大量诗、文、词以及相关史料的细致梳理与重新阐释,本书力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吴伟业形象”,并将其置于清初特定历史语境下,探讨其文学选择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时代烙印。 第一部分:时代的风云与个人的抉择 吴伟业的一生横跨明清鼎革之际,其个人命运与时代巨变紧密交织。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崇祯朝末年直至康熙初年的社会图景,重点分析了江南士人群体在“失国”面前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与道德困境。 1.1 故国之思与隐逸的选择: 深入分析吴伟业在明亡后的复杂心境。他曾短暂仕清,历任官职,但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政治投机或消极避世,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故国之思和对新王朝复杂的情感投射。本书将细致考辨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微妙心态,尤其关注其早期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旧朝的忠诚与对现实的妥协之间的张力。 1.2 文人圈层的重塑: 清初江南文人群体分裂为“归正士人”和“遗民”两大阵营,吴伟业的地位尤为特殊。他既与钱谦益等“首降派”文人有交往,也与遗民群体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本书将探讨吴伟业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文人圈层中寻求自我定位,以及他的交游网络如何反过来影响其文学主题和风格的演变。 第二部分:词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融合 吴伟业是清初词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其词风的形成与他自身的文学主张息息相关。本部分聚焦于其词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2.1 毗陵词风的承继与创新: 吴伟业是“毗陵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词学深受唐宋大家,特别是姜夔、周邦彦的影响。本书将详细分析他如何继承和光大了宋词的“格律谨严”和“意境清远”的传统,同时探究他如何将个人化的生命体验融入到传统词调之中,实现对毗陵词风的革新。 2.2 “艳科”的艺术张力: 吴伟业的词作以“艳科”著称,描写闺怨、离愁、男女情思的作品数量可观。传统研究常以道德批判的眼光审视其“艳丽”,本书则力求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客观分析。我们将探讨其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新颖的意象和典雅的语言,将传统的闺阁题材提升至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高度,探讨其“艳”表之下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逝情怀。 2.3 咏物与纪事:历史意识的渗透: 除了抒情小令,吴伟业的叙事长调和咏物词也极具特色。本书将重点剖析其纪事咏物作品中对历史兴亡的隐晦书写,例如其对古迹、人物的凭吊之作。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细读,揭示其如何在不触犯时忌的前提下,巧妙地寄托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第三部分:诗歌与散文的互补关系 吴伟业的文学成就并非仅限于词,其诗歌和散文同样是研究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窗口。 3.1 诗歌的转型与“复古”倾向: 吴伟业的诗歌风格在明清之际的诗风转变中占据关键位置。本书将考察他如何从早期的“拟古”转向后期更加注重格律与情志的表达,并分析其对“初唐体”的推崇,如何反映了清初文人在诗歌审美上寻求规范与秩序的心理倾向。 3.2 散文的记述与自传色彩: 吴伟业的散文,特别是序、跋、传记类文章,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其交游和心路历程的第一手资料。本部分将梳理其散文的叙事特点,探讨其如何通过书写友人、记录世事,来建构一种文人的“记忆工程”,并分析这些文字中流露出的历史见证者的自省与无奈。 第四部分:吴伟业的文学遗产与后世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回顾吴伟业在清初文坛的实际地位及其对后世词坛的深远影响。 4.1 词史地位的波动: 清初,吴伟业的词坛盟主地位无人能及。然而,随着乾嘉时期考据之风的兴起以及晚清“同光体”的出现,对吴伟业词风的评价经历了几次显著的波动。本书将梳理清代词学批评史中对吴伟业的评价谱系,分析不同时代的批评标准如何塑造了我们对这位词人的认知。 4.2 与同时代词人的比较研究: 深入比较吴伟业与陈维崧、周镳等人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他们对词体“雅”与“俗”的界限的把握,以凸显吴伟业词风的独特性和时代代表性。 通过上述四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超越以往对吴伟业“艳”或“降”的简单标签化评价,将其放置于明清易代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呈现一位在时代巨变中挣扎、创作的杰出词人形象。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清初文学史的研究,也为理解中国传统士人如何在历史的断裂处进行文化赓续提供了宝贵的个案。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些书,读完就完了,仿佛一场短暂的梦境。但《桂馥研究》这本书,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在你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不断地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有时候,我会走在路上,或者在做一些日常的事情,突然就想起了书中的某个片段、某句引语,然后开始从中延伸出新的想法。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你心里生根发芽,不断地生长。这种“活”的书,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能够陪伴你成长的良师益友。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激活了我内在的思考能力,让我能够用更敏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珍贵的,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能够引人深思的书,在于它能给你带来新的视角,让你看到一些以前从未留意过的东西。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者罗列一些事实,更是在引导你进行一种思考。有些时候,读着读着,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开始对照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种循序渐进的启发式阅读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它不像那些直接给你答案的书,反而更像是一个智慧的引路人,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点拨一二,让你自己去探索前方的道路。这种阅读过程,虽然可能不如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来得直接刺激,但却是一种更加持久和深刻的收获。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思想碰撞的余韵,这种感觉,对于我这个渴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满足。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我觉得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且有逻辑性的论证体系。每一次提出观点,作者都能够引用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来支撑,并且在阐述过程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人很难找到其中的漏洞。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即使是以我这种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功底。读这本书,真的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学术交流,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思想的魅力。这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论述,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或主观臆断的说法,要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人信服。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深刻的结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求证和思考。这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让我对作者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搭配也很协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翻开书页就能穿越回那个时代。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有分量,翻阅时沙沙作响的声音,是阅读实体书特有的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留白处理,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有时候,一本好书的灵魂,或许就从它触动你感官的第一个瞬间开始了。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华丽,也不是故作高深的抽象,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让人心生亲近的设计,仿佛这本书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不偏不倚,温润如玉。这种对细节的用心,也让我不禁开始想象,书中的内容是否也同样如此,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考量。总而言之,这本《桂馥研究》的装帧,绝对是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积极的第一印象,甚至在还没有阅读之前,它就已经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并不多。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才发现自己错怪它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拥有孙悟空的金睛火眼,能够洞察人心的幽微之处。即使是描写一些极其普通的场景,也能让你读出其中的不寻常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情感时的那种克制与张力并存的写法,不像有些作品那样大起大落、煽情过度,而是不动声色地将情绪暗流涌动地展现出来,让你在平静中感受到内心的波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而是需要你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阅读的过程,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或许平淡,但回甘却悠长持久,越品越有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