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和平 编
图书标签:
  • 胶黏剂
  • 配方
  • 工艺
  • 设计
  • 粘合剂
  • 化学
  • 材料
  • 工业
  • 技术
  • 配方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3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657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以胶黏剂的配方设计与生产工艺设计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胶黏剂的设计思路、原理、工艺技术及工艺流程等。全书根据胶黏剂的生产技术要求,结合配方工艺设计特点,分为9章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胶黏剂设计基础知识、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原理、乳液型合成胶黏剂设计、溶剂型合成胶黏剂设计、双组分胶黏剂设计、无溶剂型胶黏剂设计、复配型胶黏剂设计、环保型胶黏剂设计、特种胶黏剂设计。书中对目前市场上的热点胶种及新型产品的配方工艺设计进行重点介绍。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既可启迪研发思路,又可指导生产实践,主要供从事胶黏剂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胶黏剂设计基础知识1
1.1 胶黏剂的分类和基本组成1
1.1.1 胶黏剂的定义及分类1
1.1.2 胶黏剂的基本组成4
1.2 胶黏剂基料与溶剂的种类及选择5
1.2.1 胶黏剂基料的种类5
1.2.2 胶黏剂基料的选择原则6
1.2.3 胶黏剂常用溶剂的作用与选择6
1.3 胶黏剂助剂的种类及选择8
1.3.1 合成助剂9
1.3.2 反应性助剂9
1.3.3 功能助剂9
1.3.4 工艺助剂9
1.3.5 稳定助剂11
1.3.6 胶黏剂助剂的选择11
1.4 胶黏剂的选用原则13
1.4.1 根据被粘材料的化学性质选择胶黏剂14
1.4.2 根据被粘材料的物理性能选择胶黏剂18
1.4.3 根据胶黏剂的效能选择胶黏剂19
1.4.4 根据接头的功能要求选择胶黏剂22
1.4.5 根据许可的固化条件选择胶黏剂24
1.4.6 胶黏剂选择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24
1.5 胶黏剂粘接的工艺方法27
1.5.1 配胶27
1.5.2 胶黏剂的涂布或涂胶29
1.5.3 晾置31
1.5.4 叠合31
1.5.5 清理与防粘连32
1.5.6 固化33
1.5.7 检查37
1.5.8 整修37
1.6 胶黏剂类别的专业鉴别方法37
1.6.1 燃烧法37
1.6.2 胶黏剂基料的热分解鉴别法40
1.6.3 溶解试验法40
1.6.4 化学显色法41
1.6.5 红外光谱鉴别法44
1.6.6 特征元素检定法46

第2章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原理48
2.1 胶黏剂基料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与性能的关系48
2.1.1 高分子主链结构48
2.1.2 高分子侧链结构50
2.1.3 交联度52
2.1.4 结晶性53
2.1.5 分子键能55
2.1.6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56
2.1.7 分子极性57
2.2 高聚物的组成与力学性能59
2.2.1 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特性60
2.2.2 胶黏剂的基本组成与力学性能的关系60
2.2.3 非晶态聚合物的聚集状态与组成设计61
2.2.4 高聚物内聚强度与基料选择63
2.3 胶黏剂体系的功能优化设计与综合权衡64
2.3.1 配方优化设计方法简介64
2.3.2 胶黏剂配方的正交试验设计65
2.3.3 胶黏剂体系的稳定性设计68
2.4 计算机辅助配方设计70
2.4.1 配方最优化设计的原理及过程70
2.4.2 胶黏剂配方最优化设计70
2.5 胶黏剂固化工艺设计76
2.5.1 胶黏剂的固化方法76
2.5.2 热熔胶的固化工艺设计77
2.5.3 溶液胶黏剂的固化与溶剂选择77
2.5.4 乳液胶黏剂的固化与材料选择78
2.5.5 热固性胶黏剂的固化工艺设计78
2.6 改善胶黏剂性能的设计原则80
2.6.1 粘接强度的改进设计80
2.6.2 耐热性的改进设计81
2.6.3 耐寒性的改进设计81
2.6.4 耐溶剂性的改进设计82
2.6.5 耐酸碱性的改进设计82
2.6.6 耐水性的改进设计82
2.6.7 耐老化性的改进设计83
2.6 ��8阻燃性的改进设计83

第3章 乳液型合成胶黏剂设计84
3.1 乳液型合成胶黏剂聚合机理与理论84
3.1.1 乳液聚合反应的特点84
3.1.2 乳液胶黏剂聚合机理与理论86
3.2 构成乳液聚合体系的组分及配方设计95
3.2.1 单体选择与功能设计95
3.2.2 乳化剂99
3.2.3 引发剂101
3.2.4 分散介质103
3.2.5 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104
3.2.6 其他组分105
3.2.7 配方设计实例106
3.3 乳液型合成胶黏剂聚合工艺条件设计108
3.3.1 乳化剂与反应速率设计108
3.3.2 引发剂浓度设计109
3.3.3 搅拌强度设计109
3.3.4 反应温度设计110
3.3.5 加料方式设计111
3.3.6 单体和水的质量比设计112
3.3.7 电解质用量与稳定性设计112
3.4 乳液型合成胶黏剂聚合工艺设计113
3.4.1 间歇乳液聚合工艺113
3.4.2 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115
3.4.3 连续乳液聚合工艺117
3.4.4 预乳化工艺118
3.4.5 种子乳液聚合工艺119
3.4.6 其他乳液聚合工艺121
3.5 通用乳液型胶黏剂聚合工艺流程122
3.6 改性乳液型合成胶黏剂的设计与控制124
3.6.1 缩醛化改性125
3.6.2 外加添加剂改性125
3.6.3 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设计与改进126
3.6.4 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设计与改进127
3.6.5 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控制128
3.6.6 残余单体含量控制129
3.6.7 胶乳粒的形态结构控制129
3.7 乳液型胶黏剂配方工艺实例130
3.7.1 通用聚醋酸乙烯乳液胶黏剂130
3.7.2 内加交联剂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胶黏剂133
3.7.3 羧基丁苯胶乳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胶黏剂133
3.7.4 醋酸乙烯与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黏剂134
3.7.5 三聚氰胺树脂改性聚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胶黏剂135
3.7.6 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136
3.7.7 苯丙乳液胶黏剂139

第4章 溶剂型合成胶黏剂设计141
4.1 溶剂型合成胶黏剂的种类与溶剂选择141
4.1.1 溶剂型合成胶黏剂的种类141
……
第5章 双组分胶黏剂设计
第6章 无溶剂型胶黏剂设计204
第7章 复配型胶黏剂设计250
第8章 环保型胶黏剂设计289
第9章 特种胶黏剂设计334
参考文献376

精彩书摘

在自由基聚合中,动力学链长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表明增加引发剂用量,往往会使聚合物分子量降低。一般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1%~1.2%。
4.3.3.4单体浓度的设计
对于自由基聚合反应,单体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物分子量和转化率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聚合转化率明显增大。当单体浓度过大时,反应由于剧烈的放热而变得难以控制,极易发生爆聚。当单体浓度过低时,产物的转化率转低。
不同聚合浓度试验表明,高浓度聚合时,由于聚合浓度高、反应体系溶剂介质少,反应热较难移走,容易引起爆聚,溶液黏度迅速升高,引发聚合半小时后就有“爬杆”现象出现。低浓度聚合时,由于体系中的溶剂介质多,释放的反应热得以分散,所以聚合温度较易控制,不易产生局部过热。但低浓度聚合所得的共聚物胶黏剂剥离强度一般都较低。
4.3.3.5阻聚作用除氧设计
空气中的氧气能与活泼的自由基结合,生成不活泼自由基,从而使反应速率减慢,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因此,需要在开始前向反应器内通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以排除氧气的阻聚作用。反应在溶剂的回流温度下进行聚合,溶剂蒸气可以遮盖反应混合物,消除氧的影响,聚合得以平稳进行。
由于许多单体的聚合反应是自由基聚合,而空气中的氧气是双自由基分子,对聚合反应有阻聚作用。

前言/序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胶黏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胶黏剂具有应用范围广、使用简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因此无论是在高精尖技术中还是在一般的现代化工业中,胶黏剂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黏剂与粘接技术发展快速,新的性能优异的胶黏剂不断出现,且由于独特的配方工艺技术,使其具有非凡的多功能性,能够实现多重目的。胶黏剂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业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木材、装饰、织物、纸品、医疗、制鞋、汽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军工、金属、船舶、塑料、环保、日用或民用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胶黏剂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近年来胶黏剂市场看,胶黏剂的价格逐年上涨,高价位、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行业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目前我国胶黏剂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胶黏剂产品主要以低中档为主,大部分胶黏剂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一,高档胶黏剂在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我国胶黏剂市场的供需情况,未来胶黏剂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环保型、高性能、高附加值、节能型的胶黏剂新产品。因此,研究与开发胶黏剂的配方与工艺设计技术,实现胶黏剂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胶黏剂的配方工艺设计原理、方法与技术,兼顾胶黏剂的性能与应用等。对具有较强生命力和广阔应用市场的、反映当代胶黏剂的前沿领域和新型产品的胶种的配方工艺设计进行重点介绍。书中涉及胶黏剂组成或配方中物质或原料的用量,若未特殊注明均以质量份计。全书根据胶黏剂的生产技术要求,结合其配方工艺设计特点,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胶黏剂设计基础知识、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原理、乳液型合成胶黏剂设计、溶剂型合成胶黏剂设计、双组分胶黏剂设计、无溶剂型胶黏剂设计、复配型胶黏剂设计、环保型胶黏剂设计、特种胶黏剂设计。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胶黏剂领域科研、生产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生产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同时参阅并整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科技文献编写而成。全书内容与编排力求新颖、全面,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本书可供从事胶黏剂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和应用人员参考,对大专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书由李和平担任主编,尹志刚、冯光炷担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及编写章节如下:第1章由桂林理工大学李和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冯光炷编写,第2章由李和平、郑州轻工业学院尹志刚编写,第3章由李和平编写,第4章、第7章由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陈俊强编写,第5章、第8章由郑州轻工业学院叶长明编写,第6章由尹志刚编写,第9章由尹志刚、陈俊强、李和平编写。全书由李和平教授统编、修改定稿。本书的出版得到“桂林理工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的资助。编写过程中桂林理工大学何利霞、牛春花、袁庆广、江雄知、崔丽丽、李东旭、鲁勇等参与了部分文献资料的搜集及校对工作;书稿参考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在此作者一并致谢。
《工业粘合剂应用手册》 本书旨在为从事粘合剂研发、生产、应用及相关技术支持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对工业粘合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本书聚焦于粘合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涵盖了从粘合机理、粘合剂种类、性能评估到具体应用案例等多个维度,力求深入浅出地阐述工业粘合技术的核心要素,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地选择、设计和优化粘合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业制造挑战。 第一部分:工业粘合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粘合的科学原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粘合机理解析: 机械咬合: 阐述表面粗糙度、孔隙和互锁结构如何通过物理形态实现牢固粘接。 吸附理论: 详细介绍范德华力、氢键、偶极-偶极作用等分子间作用力在形成粘合界面中的作用。 化学反应: 深入分析交联反应、聚合反应、官能团反应等化学过程如何形成永久性的共价键,从而实现极高的粘接强度。 扩散理论: 探讨在某些粘合剂中,聚合物链段相互渗透和缠结所产生的粘合效果。 湿润性与界面能: 解释粘合剂表面张力、基材表面能以及接触角对粘合过程的影响,强调良好的湿润性是实现有效粘合的前提。 关键性能指标: 粘接强度: 详细介绍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剥离强度、冲击强度等多种评价标准,以及影响这些强度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如材料、界面、环境等)。 耐久性: 探讨粘合接头在热、湿、化学品、紫外线、机械疲劳等环境下的老化机制与性能衰减规律。 弹性与韧性: 分析粘合剂的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韧性等参数对于吸收应力、防止脆性断裂的重要性。 耐温性与耐化学性: 明确粘合剂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使用限制,以及其对酸、碱、溶剂、油类等化学介质的抵抗能力。 固化收缩与内应力: 解释固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如何导致内应力,以及对粘接性能和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流工业粘合剂的分类与特性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介绍当前工业应用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各类粘合剂,深入剖析其化学组成、固化机制、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 环氧树脂粘合剂: 组成与固化: 阐述环氧树脂、固化剂(胺类、酸酐类、酚类等)的作用,以及室温固化、加热固化、紫外光固化等不同固化方式。 性能特点: 强调其优异的粘接强度、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耐温性,以及相对较长的适用期。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封装、结构件粘接等要求严苛的领域。 聚氨酯粘合剂: 组成与固化: 介绍聚氨酯预聚体、固化剂(异氰酸酯、水、胺类等)的反应原理,以及单组分和双组分体系。 性能特点: 突出品质性、柔韧性、耐磨性、优良的耐候性和抗冲击性。 应用领域: 在建筑密封、汽车玻璃粘接、鞋材、纺织品粘合等方面表现出色。 丙烯酸酯粘合剂(包括厌氧胶): 组成与固化: 解释单体、引发剂、促进剂的协同作用,以及自由基聚合机制。重点介绍厌氧胶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快速固化的特性。 性能特点: 固化速度快、粘接强度高、耐溶剂性好。厌氧胶还具有优良的密封和防松动功能。 应用领域: 电子元件固定、螺纹锁固、结构粘接、临时固定等。 硅酮粘合剂(有机硅): 组成与固化: 介绍聚硅氧烷骨架、官能团以及脱醇、脱肟、脱酮等固化方式。 性能特点: 卓越的耐高低温性能、耐候性、耐紫外线、电绝缘性、低表面能。 应用领域: 电子电器密封、建筑密封、医疗器械、高温部件粘接。 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瞬间胶): 组成与固化: 简述其阴离子聚合机理,受空气湿度引发快速固化。 性能特点: 极快的固化速度,适用于小面积、需要快速粘接的场合。 应用领域: 日常维修、小型零件组装、医疗缝合(医用级)等。 热熔胶: 组成与固化: 介绍聚烯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等热塑性聚合物,通过加热熔融、冷却固化。 性能特点: 无溶剂、环保、固化速度快、操作简便。 应用领域: 包装、纸品、木工、纺织品、电子产品组装。 压敏胶(PSA): 组成与固化: 介绍以丙烯酸酯、橡胶为基材的压敏胶,通过施加压力即可粘接。 性能特点: 永久粘性、对各种表面具有良好的初粘力和持粘力。 应用领域: 胶带、标签、医用贴片、屏幕保护膜。 第三部分:粘合剂的选择与应用工艺 本部分侧重于实际操作,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粘合剂,并掌握高效的粘接工艺。 粘合剂选择的决策流程: 需求分析: 明确粘接的基材类型(金属、塑料、陶瓷、复合材料等)、工作环境(温度、湿度、化学腐蚀)、受力要求(静态、动态、冲击)、外观要求(透明、颜色)、成本预算等。 基材特性评估: 考察基材的表面能、表面处理情况、热膨胀系数、化学兼容性等。 性能匹配: 对照粘合剂的性能参数,选择能够满足强度、耐久性、耐介质等要求的胶种。 固化方式考虑: 根据生产节拍、设备条件、操作便利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固化方式。 成本效益分析: 综合考虑材料成本、生产效率、返工率、产品寿命等因素。 基材表面处理技术: 清洁: 强调去除油污、灰尘、氧化层等污染物的重要性,介绍溶剂清洗、水洗、超声波清洗等方法。 粗化: 介绍机械打磨(砂纸、喷砂)、化学蚀刻等方式,增加表面积,提高机械咬合。 活化/改性: 阐述等离子处理、电晕放电、火焰处理、化学底涂(Primer)等,提高表面能,改善润湿性,或引入活性官能团。 不同基材的表面处理建议: 针对金属(不锈钢、铝合金)、塑料(PP、PE、ABS、PC)、橡胶、玻璃、陶瓷等提供详细的表面处理指南。 粘合剂施加与固化工艺: 施胶方法: 手动涂布、点胶机(精密点胶、自动化线)、刮涂、喷涂、浸涂等。 固化控制: 加热固化: 烘箱、红外加热、感应加热等,控制温度、时间和升温速率。 紫外光固化: UV灯类型(汞灯、LED)、波长、功率、照射时间和距离。 厌氧胶固化: 确保有效隔绝空气,必要时可辅以促进剂。 室温固化: 关注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固化速度的影响。 固化过程监测: 介绍粘度计、流变仪、DSC(差示扫描量热法)等用于表征固化程度。 粘接设计原则: 受力分析: 尽量使粘接接头承受剪切力或拉伸力,避免纯粹的弯曲和扭转。 应力分布: 设计合理的接头形式(搭接、角接、端接),使应力均匀分布,避免应力集中。 考虑环境因素: 预估使用环境可能带来的热胀冷缩、溶胀、疲劳等效应。 可拆卸性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设计易于拆卸的粘接方案。 第四部分:常见问题诊断与解决方案 本部分针对工业粘合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提供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有效的解决策略。 粘接强度不足: 原因分析: 表面处理不当、胶层厚度不均、固化不完全、基材本身问题、设计缺陷等。 解决方案: 优化表面处理工艺、调整胶层厚度、确保充分固化、检查基材质量、改进接头设计。 粘接接头失效(剥离、断裂): 原因分析: 长期环境暴露(湿热、化学腐蚀)、机械冲击、疲劳损伤、内应力过大等。 解决方案: 选择耐候性、耐化学性更强的粘合剂;优化接头设计以分散应力;进行充分的环境老化测试。 固化缓慢或不完全: 原因分析: 固化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不匹配、胶量不足、基材有抑制固化物质、批次问题等。 解决方案: 严格控制固化条件;确保施胶量;检查基材是否有惰性物质;更换胶粘剂批次。 气泡或空隙产生: 原因分析: 施胶过程中卷入空气、固化时溶剂挥发、基材表面不平整等。 解决方案: 优化施胶速度和方式;采用低挥发性或无溶剂胶粘剂;改善基材表面平整度;考虑真空固化。 第五部分:粘合剂的环保与安全 关注粘合剂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环保要求与安全规范。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控制: 介绍低VOCs或无溶剂型粘合剂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排放标准。 健康与安全: 强调个人防护装备(手套、眼镜、防护服)的使用,了解不同粘合剂的潜在毒性与危害,以及安全操作规程。 废弃物处理: 简述废弃粘合剂、包装材料的合规处理方法。 通过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工业粘合知识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选择到应用,提供 actionable 的指导,助力其在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利用粘合技术,提升产品性能与制造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这个书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领域的名称,更像是一扇通往精细化工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不同物质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化学物质感到着迷,而胶黏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这个领域,让我了解其核心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配方设计”的部分,这其中涉及到无数种化学品的组合与比例,每一种成分的添加都可能带来性能上的巨大改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胶黏剂(如聚氨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等)的分子结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配方设计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例如粘接强度、柔韧性、耐候性、耐化学性等,来设计出满足要求的胶黏剂配方。此外,“工艺设计”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我知道,一种胶黏剂的最终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工艺。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胶黏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预处理、混合、固化、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我希望能了解如何控制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搅拌速度、固化时间等),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分析,例如某种高性能胶黏剂的开发过程,或者某种复杂粘接问题的解决方案,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兴趣和实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简洁却又不失专业感。书名“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胶黏剂行业充满好奇但又缺乏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我之所以会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对这个行业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胶黏剂的身影,从包装盒的封口,到家具的组装,再到电子产品的精密焊接,胶黏剂几乎无处不在。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质背后,却蕴含着复杂而精妙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我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配方才能让它们具有如此强大的粘合力?又是怎样的工艺才能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解答我心中疑惑的最佳途径。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揭开胶黏剂世界的神秘面纱,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略懂门道的人。同时,我也对这本书的“设计”二字抱有很高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关于配方,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配方转化为实际可行的生产工艺。这涉及到化学、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复杂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学习到胶黏剂的理论知识,更能了解到其背后的工程思维和创新实践,这对于提升我的整体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大有裨益。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例如某种特定胶黏剂是如何被开发出来,又在哪些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样的内容往往能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 relatable,也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认知里,胶黏剂是现代工业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然而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制造过程却鲜为人知。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领域,而这本书似乎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配方设计”的科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涉及到对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反应机理以及性能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电子产品组装、汽车轻量化、医疗器械制造等,来选择合适的胶黏剂类型,并对其配方进行优化,以满足特定的粘接强度、耐久性、耐候性、导电性等要求。例如,我曾接触过一些需要承受极端温度或化学腐蚀的应用,而普通胶黏剂无法胜任,这让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配方才能克服这些挑战?此外,“工艺设计”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方面。一个再完美的配方,也需要通过高效、可控的生产工艺来实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胶黏剂的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精细混合、均匀涂布、精确固化以及必要的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我希望能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例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固化方式等,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例如某种高性能结构胶的研发过程,或者某种复杂粘接问题的解决方案,那将极大地增加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胶黏剂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最简单的物品修补,到尖端的航空航天领域,它们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对于我这个对化学和工程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胶黏剂的“幕后故事”一直是个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释“配方设计”的奥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几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科学严谨的过程。我渴望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基材(金属、塑料、陶瓷、复合材料等)和不同的使用环境(温度、湿度、化学腐蚀等),来选择合适的胶黏剂体系,并调整其配方,以达到最佳的粘接效果。例如,我一直对一些特殊胶黏剂的性能感到惊叹,比如能够快速固化、高强度、甚至具有导电或导热功能的胶黏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它们是如何通过精巧的配方设计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同时,“工艺设计”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一个再好的配方,也需要通过精湛的工艺才能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胶黏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混合、分散、涂布、固化、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我希望能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比如温度、压力、固化时间、涂布厚度等,来确保胶黏剂的性能稳定,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评分

当我看到“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胶水、胶带、密封剂等等。它们虽然平凡,却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一直对这些“万能”的粘合剂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到好奇。这本书,恰好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我最期待的是,它能从最基础的化学原理讲起,解释不同胶黏剂的分子结构和粘接机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它们能够牢牢地粘附在各种表面上。然后,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电子产品、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来选择合适的胶黏剂类型,并且如何根据这些要求,去调整胶黏剂的配方,达到最佳的性能。例如,在需要耐高温、耐腐蚀的环境下,应该如何设计配方?在对粘接强度有极高要求的场合,又有哪些关键的考量因素?更进一步,我非常关注“工艺设计”的部分。再好的配方,如果生产工艺跟不上,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生产工艺,比如如何进行原料混合、如何控制固化过程、如何进行后处理等,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参数需要控制,又有哪些常见的缺陷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使用者”变成一个“理解者”,甚至是一个“创造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胶黏剂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听起来就充满了实践性和深度。作为一名对制造业和新材料领域有所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对胶黏剂的研发和应用过程感到好奇。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科学原理,让这些物质能够如此牢固地连接起各种不同的材料?而“配方设计”,更是让我联想到精密而复杂的化学组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不同胶黏剂体系(如环氧、聚氨酯、硅酮、丙烯酸等)的化学结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各自的性能特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比如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柔韧性、导电性等,来有针对性地设计胶黏剂的配方。这其中涉及到原料的选择、助剂的添加、配比的优化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最终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此外,“工艺设计”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一个精妙的配方,离不开高效、稳定的生产工艺。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胶黏剂的生产制造过程,包括原料的混合、分散、固化、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我希望能了解如何通过控制工艺参数,例如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固化条件、涂布方式等,来确保胶黏剂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并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自动化生产、质量控制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讨论,那将是更加全面的。

评分

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最先被吸引住的是其标题中“胶黏剂”这三个字。在我的工作领域,胶黏剂的使用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往往我们只是拿到成品,对其内在的奥秘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幕后英雄”。我渴望知道,是什么样的化学物质组合,才能让不同的材料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设计一种新的产品,或者遇到粘接难题时,如何才能通过调整胶黏剂的配方来解决问题?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让我们理解不同胶黏剂体系的特点,比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硅酮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配方设计”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的原料选择、比例控制、助剂添加等等,每一步都可能对最终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工艺设计”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一种优秀的配方,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那么它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如何将实验室的配方转化为工业化生产的流程?例如,混合、固化、后处理等环节的工艺参数是如何确定的?是否有关于自动化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探讨?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像一位化学家和工程师那样思考问题,不仅仅是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提升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深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也略带一丝畏惧。作为一名在相关领域工作了几年的人,我深知配方和工艺设计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配方调整,或者一个工艺流程的优化,就能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和成本节约。所以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实际操作的细节,例如不同类型胶黏剂在配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对应的解决策略。例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证粘接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减少胶黏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这不仅是环保的要求,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环保配方的设计思路?或者在工艺控制方面,是否有新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控制反应条件,从而获得更稳定的产品质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探讨,比如纳米技术在胶黏剂领域的应用,或者3D打印技术如何与胶黏剂配方设计相结合,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当然,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图表、流程图,甚至是实验数据来佐证其观点,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各种胶黏剂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逻辑,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工程需求下,做出最优的配方和工艺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实在的感觉,仿佛它就是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作为一个在制造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粘接问题,有时候是材料不匹配,有时候是环境条件苛刻,而胶黏剂的选择和使用往往是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能够指导我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设计或选择最合适的胶黏剂配方,并且能够指导我如何优化生产工艺,以确保粘接效果的稳定和高效。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个性化定制”的思路,比如,当面对一种新型材料的粘接时,我们应该如何入手进行配方开发?有哪些关键的测试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评估配方的性能?在工艺方面,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根据胶黏剂的固化机理,来设计最优的固化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固化时间等,以获得最佳的粘接效果。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才能实现精确的胶量控制和均匀的涂布?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武功秘籍”一样,将胶黏剂配方设计和工艺优化的“内功心法”和“招式套路”都一一传授给我,让我能够融会贯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让我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想要探索的重点。作为一个对材料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对胶黏剂这个看似普通却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充满好奇。我想知道,这些神奇的物质究竟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配方设计”的奥秘。这就像是一位厨师在调制独家秘方一样,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比,就能创造出风味迥异的菜肴。在胶黏剂领域,我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关键的组分,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例如,基础树脂、固化剂、增韧剂、填料等等,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最终赋予胶黏剂强大的粘接性能?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电子产品封装、汽车零部件粘接、医疗器械制造等,来“量身定制”出合适的胶黏剂配方。同时,“工艺设计”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方面。一个优秀的配方,如果没有配套的优秀工艺,也无法实现其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胶黏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混合、涂布、固化、后处理等关键环节。我希望能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比如温度、压力、时间、湿度等,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例如某种高性能结构胶的开发与应用,或者某种特殊环境下粘接问题的解决方案,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浪费大家宝贵时间,还是给好评吧。

评分

比较简练,还得自己多钻研

评分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胶黏剂的配方工艺设计原理、方法与技术,兼顾胶黏剂的性能与应用等。对具有较强生命力和广阔应用市场的、反映当代胶黏剂的前沿领域和新型产品的胶种的配方工艺设计进行重点介绍。对于自由基聚合反应,单体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物分子量和转化率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聚合转化率明显增大。当单体浓度过大时,反应由于剧烈的放热而变得难以控制,极易发生爆聚。当单体浓度过低时,产物的转化率转低。

评分

还不错吧。。。。。。。。

评分

内容很专业,胶黏剂是很有学问的一个东西

评分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胶黏剂的配方工艺设计原理、方法与技术,兼顾胶黏剂的性能与应用等。对具有较强生命力和广阔应用市场的、反映当代胶黏剂的前沿领域和新型产品的胶种的配方工艺设计进行重点介绍。对于自由基聚合反应,单体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物分子量和转化率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聚合转化率明显增大。当单体浓度过大时,反应由于剧烈的放热而变得难以控制,极易发生爆聚。当单体浓度过低时,产物的转化率转低。

评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胶黏剂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近年来胶黏剂市场看,胶黏剂的价格逐年上涨,高价位、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行业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目前我国胶黏剂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胶黏剂产品主要以低中档为主,大部分胶黏剂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一,高档胶黏剂在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我国胶黏剂市场的供需情况,未来胶黏剂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环保型、高性能、高附加值、节能型的胶黏剂新产品。因此,研究与开发胶黏剂的配方与工艺设计技术,实现胶黏剂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评分

55555555555555555555

评分

《胶黏剂配方工艺设计》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既可启迪研发思路,又可指导生产实践,主要供从事胶黏剂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胶黏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胶黏剂具有应用范围广、使用简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因此无论是在高精尖技术中还是在一般的现代化工业中,胶黏剂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黏剂与粘接技术发展快速,新的性能优异的胶黏剂不断出现,且由于独特的配方工艺技术,使其具有非凡的多功能性,能够实现多重目的。胶黏剂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业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木材、装饰、织物、纸品、医疗、制鞋、汽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军工、金属、船舶、塑料、环保、日用或民用等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