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厘金史

中國厘金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玉東 著
圖書標籤:
  • 厘金
  • 近代史
  • 財政史
  • 稅收史
  • 中國史
  • 經濟史
  • 清史
  • 民國史
  • 曆史研究
  • 社會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教育考試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73806
商品編碼:10371796279
齣版時間:2010-12-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羅玉東 著作 定  價:68 齣 版 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頁  數:737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073806 凡例
中西年份對照錶
 厘金製度之起源
壹 厘金製度産生之原因
貳 厘金未施行以前加徵商稅之擬議
叁 厘金製度被采行的原因
肆 厘金製度創辦及普行之經過
(附)厘金創議人錢江之事跡

第二章 清廷對於厘金稅政之措施
壹 成同時期(1854-1874)
貳 光緒時期(1875-1908)

第三章 厘金稅製概要
壹 百貨厘金的種類
貳 各省厘金稅率
叁 各省課厘貨類及免稅貨物
肆 徵收機關
一 徵收機關的係統及組織
二 局卡及人員的統計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厘金史》的結構大緻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即(一)厘金的起源與沿革,(二)稅製,(三)收支概況,(四)各省厘金,(五)厘金統計資料。在厘金起源問題上,羅氏*突齣的貢獻在於,闡明瞭在太平天國運動蓬勃興起、以往捐納報效等臨時籌款措施難以為繼,而清代稅製結構中商稅明顯偏弱、財政收入缺乏彈性的情況下,重在徵商的厘金製度興起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厘金的推廣和延續,不僅是清朝財政的需要,還有著重農抑商傳統經濟思想的支撐,對於近代財政結構和稅製的演變影響深遠。      江南北三總局之名稱始確定,除金陵局於宣統二年歸並於江南財政公所外,蘇滬二局皆存在至於清末。
    鹹豐末年至同治初年間,江蘇抽厘的進展情形已略如上述,詳情雖難考查,但據目前所得二檔案,亦可以約略窺見當時蘇省抽厘之普遍及繁重情形。據同治二年上諭稱,富明阿(江寜將軍)奏稱,裏下河一帶,南北糧颱設立捐卡,大小約有百餘處,有一處而設數卡者,有一卡而設數局者。惟據《會典》載,是年江北設厘捐總局,除裁並各卡外,僅留存二十六處。此舉似因江北各軍糧颱紛立捐局,故以設立總局及裁並各卡之。但裁並後,謂僅留存二十六處,則頗有疑問。據同治三年江寜將軍及漕運總督覆奏遵旨裁撤厘捐局卡,稱江北揚通,海門,靖江十三廳州縣及揚鎮糧颱所設沿江內河各厘局,自同治二年奉旨裁撤多處後,尚存正局五十三處。據此可知《會典》所載二年裁並後留等

《中國厘金史》圖書簡介 《中國厘金史》是一部對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財政製度——厘金製度——進行係統性、深入性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不限於對厘金製度的錶麵現象進行描繪,而是力求從曆史的縱深和多維度的視角,揭示其産生的社會經濟背景、運作機製、對國傢財政、地方經濟、社會階層以及國傢近代化進程産生的復雜影響。 研究背景與意義: 厘金製度,作為清末一項創設於道光年間、盛行於鹹豐至光緒年間的稅收體係,其齣現並非偶然,而是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期、中央財政危機與地方自主性增強相互作用的産物。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中央財政瀕臨崩潰之際,地方官員被迫承擔起籌集軍餉的重任,由此催生瞭以“厘金”為名的一係列商業流通環節的稅收。這一製度的實施,深刻地改變瞭晚清中國的財政格局,也對當時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關係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中國厘金史》的編寫,旨在填補學界在厘金製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並為理解中國近代國傢財政的形成、地方與中央關係的演變、以及商品經濟在近代中國的早期發展等重要議題提供堅實的曆史依據和深刻的理論啓示。厘金製度的興衰,既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一次麯摺的嘗試,也為後世的財政改革留下瞭寶貴的經驗教訓。 核心內容與視角: 本書的敘述圍繞厘金製度展開,但其研究觸及的領域遠不止於稅收本身。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厘金製度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曆史的土壤: 詳細考察清末因內外憂患而導緻的財政睏境,特彆是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央政府財政的巨大壓力,以及地方官員在籌款中的地位提升。 製度的催生: 追溯厘金製度的最初設想、試行及各地推廣的動因和過程。重點分析早期厘金徵收的品種、稅率、徵管方式,以及其與傳統賦稅製度的差異。 演變的軌跡: 梳理厘金製度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演變情況,包括稅種的增減、稅率的調整、徵管的加強或鬆弛,以及與地方行政、軍事力量的互動。 厘金製度的運作機製與管理: 徵收體係: 深入剖析厘金局的設立、人員構成、職能職責,以及厘金的徵收環節(如厘卡、厘站的設置與管理)。 稅源分析: 詳細探討厘金所涉及的商品種類、流通環節,以及其對各類商品(如鴉片、棉花、茶葉、食鹽、布匹等)流通的影響。 財政收入與國傢財政: 量化厘金收入在中央及地方財政中的比重,分析其如何緩解國傢財政危機,又如何影響瞭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 管理中的腐敗與低效: 毫不迴避地揭示厘金製度在徵管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如官員貪腐、人浮於事、徵管效率低下等問題,及其對稅收公平和經濟活力的損害。 厘金製度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商品經濟的重塑: 考察厘金製度對商品流通的阻礙作用,以及其對商業資本積纍、市場形成和區域經濟發展造成的雙重影響。一方麵,厘金成為商業活動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麵,部分地區也因厘金的集中而形成新的商業中心。 社會階層的變動: 分析厘金製度如何影響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利益,例如商人、地主、農民、以及新興的工商業者。揭示厘金徵收過程中引發的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 地方自主性與中央集權: 深入探討厘金製度如何促使地方官員擁有更大的財政權和行政自主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中央集權,也為晚清的政治格局變動埋下瞭伏筆。 對外國資本與貿易的影響: 考察厘金製度與在華外國商人的關係,以及其對不平等條約下中國對外貿易環境的影響。 厘金製度的衰落與終結: 內部的弊病: 分析厘金製度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如徵收不均、稅負過重、管理混亂等,這些問題積纍到一定程度,最終導緻其難以持續。 外部的壓力: 探討列強對華貿易的抗議,以及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對現代稅收製度的追求,這些都構成瞭廢除厘金的外部動因。 改革與廢除: 詳細介紹晚清政府試圖改革厘金的各種努力,以及最終將其廢除的曆史過程。分析其廢除對中國財政史和經濟史的意義。 曆史評價與啓示: 多角度的評價: 綜閤曆史文獻、統計數據、地方誌等多種史料,對厘金製度進行多角度、客觀的評價,避免簡單的褒貶。 曆史的鏡鑒: 總結厘金製度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得失,為理解中國財政製度的演變、國傢治理的挑戰以及經濟發展的規律提供曆史鏡鑒。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的研究將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 史料運用: 廣泛搜集和利用各類一手史料,包括清朝官方檔案、奏摺、邸報、地方官員的奏疏、各類筆記、日記、迴憶錄、以及當時的書籍、報刊等。同時,也將參考相關的經濟史、財政史、政治史、社會史等二手研究成果。 微觀與宏觀相結閤: 在宏觀層麵,分析厘金製度對國傢財政、經濟格局的整體影響;在微觀層麵,則通過具體案例,如某個地區的厘金局運作、某類商品的徵收情況、某個商號的稅負經曆等,來展現製度的實際運作和個體感受。 區域比較分析: 厘金製度在不同地區存在顯著的差異,本書將注重對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厘金製度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其地域性特徵和普遍性規律。 理論框架的運用: 適時運用財政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相關理論,來分析厘金製度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政治效應,提升研究的深度和理論價值。 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 《中國厘金史》的齣版,不僅將豐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領域,特彆是晚清財政史和經濟史的研究,更將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財政製度變遷、地方與中央關係演變、以及商品經濟發展曆程的全新視角。本書的深入分析,將有助於讀者認識到,看似簡單的稅收製度背後,往往蘊含著復雜的社會經濟力量和政治博弈。對於當代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財政製度的完善,本書所呈現的曆史經驗與教訓,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之,《中國厘金史》是一部力圖全麵、客觀、深入地展現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關鍵性財政製度的作品,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這一製度的來龍去脈,理解其深遠影響,並從中汲取曆史的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史料的挖掘深度來看,這部作品無疑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不僅僅是站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而是明顯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重新審視和解讀那些被傳統史學界忽略或誤讀的原始資料。書中的某些論點,似乎推翻瞭長期以來被奉為圭臬的某種曆史解釋,作者給齣的論據詳實且邏輯嚴密,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去的某些既定認知。這種“顛覆性”並非嘩眾取寵,而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之上,展現齣一種敢於挑戰權威的學者勇氣。對於那些習慣於閱讀二手資料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挑戰性但又充滿啓發性的全新視角,它迫使我們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的“真相”。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實在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刻闆的編年史寫法,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老者在娓娓道來那些久遠的往事。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肌理。他總能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曆史側麵切入,然後層層剝開,將宏大的時代背景熔鑄在個體的命運之中。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曆史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關於物價、市井風情甚至是官僚體製內部微妙權力鬥爭的描述,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充滿瞭煙火氣。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社會結構是如何在悄無聲息中發生深刻變革的。這種敘事上的靈動與深邃,使得即便是對於初次接觸那個曆史階段的讀者來說,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會隨著作者的引導,一步步深入曆史的迷宮,並對當時的社會運行邏輯産生一種全新的認知。這種敘事技巧的嫻熟運用,無疑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評分

這部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不是簡單地綫性敘事,而是在幾個核心議題下進行螺鏇式推進的。每當讀者似乎已經掌握瞭某一階段的脈絡時,作者就會巧妙地引入一個新的維度或時間切麵,將之前看似零散的信息重新串聯起來,展現齣一個更宏大、更立體的畫麵。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雖然在閱讀初期需要讀者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去構建內在的邏輯框架,但一旦進入狀態,就會感受到一種思維被不斷拓寬的愉悅感。它教會瞭我,理解一個復雜的曆史進程,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時間序列,而是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認知模型。這本書本身就像是一件精密的工藝品,每一個部分都服務於整體的結構,耐人尋味。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於純粹經濟史研究的嚴肅學術著作,可能會充斥著大量的枯燥圖錶和晦澀的理論模型。然而,這部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成功地將宏觀的經濟製度變遷與微觀的社會生活緊密結閤起來,形成瞭一種有機的整體。作者在闡述復雜的稅製改革和財政政策時,並沒有停留在對政策條文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政策對普通百姓生活、地方士紳階層乃至國傢政權穩定性的實際影響。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視角,讓曆史讀起來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相互關聯的復雜係統。特彆是書中對於特定地域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經濟反應的對比分析,顯示齣作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和嚴謹的史學態度。讀完後,我不僅對那個時期的經濟運行有瞭清晰的認識,更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隻能用“沉穩而有力”來形容。它不像一些流行曆史讀物那樣追求戲劇性的衝突或聳人聽聞的錶述,而是保持著一種近乎新聞報道般的客觀剋製。然而,正是這種剋製,反而醞釀齣一種強大的情感張力。當作者冷靜地敘述某一重大事件帶來的深遠後果時,讀者內心的震撼感反而會被這種冷靜放大。書中對官方文書和民間檔案的引用,處理得非常高明,既保證瞭史料的權威性,又通過精妙的上下文銜接,讓這些看似僵硬的文本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關鍵轉摺點設置的那些發人深省的疑問,它們促使讀者不斷地反思,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結論。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持續的、主動的思維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