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材料技术

混凝土材料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新亚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材料
  • 技术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材
  • 水泥
  • 外加剂
  • 耐久性
  • 性能测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587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8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混凝土材料技术》主要介绍了混凝土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设计、生产、施工及质量检测;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具体内容包括:普通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材料生产与质量控制、轻质混凝土、特种混凝土、混凝土试验。
本教材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混凝土材料技术》可作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职工培训教材。

目录

1 绪论
1.1 混凝土的分类及特点
1.2 混凝土的发展史
1.3 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程的任务

2 普通混凝土
2.1 普通混凝土的原材料
2.2 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
2.3 普通混凝土的结构
2.4 普通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2.5 普通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2.6 普通混凝土的强度
2.7 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
2.8 普通混凝土的抗渗性
2.9 普通混凝土的抗蚀性
2.10 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

3 混凝土外加剂
3.1 概述
3.2 减水剂
3.3 引气剂
3.4 调凝剂
3.5 防冻剂
3.6 其他混凝土外加剂
3.7 外加剂的选择与使用

4 混凝土材料生产与质量控制
4.1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4.2 普通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与控制
4.3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制备的生产工艺

5 轻质混凝土
5.1 概述
5.2 轻骨料混凝土
5.3 加气混凝土
5.4 大孔混凝土
5.5 其他轻质混凝土

6 特种混凝土
6.1 硅酸盐混凝土
6.2 纤维增强混凝土
6.3 聚合物混凝土
6.4 自应力混凝土
6.5 耐酸混凝土
6.6 耐热(耐火)混凝土
6.7 流态化混凝土
6.8 高性能混凝土
6.9 道路混凝土与绿化混凝土

7 混凝土试验
7.1 混凝土骨料性能试验
7.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
7.3 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7.4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7.5 掺外加剂混凝土试验
参考文献
《城市脉搏:材料与建造的对话》 在现代都市的宏伟画卷中,每一座摩天大楼的巍峨,每一条交通动脉的畅通,都离不开其背后默默支撑的物质基础。然而,当我们仰望建筑的雄姿,穿梭于繁忙的街道,有多少人曾深入思考过,支撑这一切的,究竟是什么?《城市脉搏:材料与建造的对话》便是一本致力于揭示城市肌理背后物质逻辑的书籍。它并非单纯罗列材料的化学成分或物理参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材料如何被选择、被设计、被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建造的艺术和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空间。 这本书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将城市视为一个由多种材料和建造技术交织而成的复杂有机体。它深入探讨了那些构成城市骨架、皮肤和脉络的各种材料,以及它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古老的石材建筑到现代的钢结构,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到前沿的智能材料,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材料进化史。 第一章 城市基石的演变:从自然到人造的智慧 本章将追溯城市建造最早的痕迹。在人类文明的黎明,自然材料如石块、泥土、木材是建造的唯一选择。本书将解析这些材料的原始属性,以及古人在有限条件下如何巧妙地利用它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古代建筑奇迹。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如何利用巨大的石块堆砌,罗马的万神殿如何运用火山灰混合物创造出无梁穹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如何展现出东方智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超越对自然材料的直接利用,转向对材料的改造和人造。本书将详细介绍金属,尤其是钢铁,如何彻底改变了建筑的面貌,使得高层建筑和宽跨度桥梁的出现成为可能。从埃菲尔铁塔到帝国大厦,钢铁的出现不仅是材料上的革新,更是城市形态和规模的飞跃。同时,本书也会探讨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性,它如何打破了墙体的束缚,引入光线,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创造出通透、明亮的城市空间。 第二章 支撑与延展:结构材料的力学之美 建筑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离不开其背后精巧的结构设计和卓越的结构材料。本章将聚焦于那些承担着巨大荷载的结构材料,深入剖析它们的力学性能以及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建筑结构中。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受力原理谈起,解析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弯、抗剪等关键性能。随后,本书将重点分析钢材在现代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从梁、柱、桁架到钢索,钢材以其高强度、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成为了建造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体育场馆等大型工程的首选材料。书中将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钢材如何被设计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以应对各种复杂的荷载和环境挑战。 与此同时,本书也不会忽略其他重要的结构材料。例如,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高性能的混凝土如何凭借其优异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成为重要的结构构件。在桥梁工程中,各种新型合金材料的应用,如高强度钢、耐候钢等,如何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本章的重点在于揭示材料的力学特性与建造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既安全又经济的建筑结构。 第三章 呼吸的肌肤:围护与表皮材料的多元选择 城市建筑的“皮肤”不仅赋予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更承担着抵御外界环境、调节室内气候的重要功能。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用于建筑围护和表皮的材料,以及它们在提升建筑性能和塑造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 我们将首先审视传统的墙体材料,如砖、石、木材等,分析它们在保温、隔热、隔声等方面的特性,以及在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下的应用演变。随后,本书将重点介绍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例如,玻璃幕墙的出现,如何赋予建筑通透、现代的视觉效果,以及高性能玻璃在节能、隔热方面的贡献。本书将探讨各种类型的玻璃,如Low-E玻璃、夹胶玻璃、中空玻璃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技术组合,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和外墙装饰材料。例如,轻质保温砌块、复合保温墙板等,如何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率,减轻结构负荷。金属板、陶板、石材复合板等,如何为建筑外立面提供丰富的色彩、纹理和质感,塑造出多元化的城市景观。本书将强调材料的表皮性能,如耐久性、耐候性、防火性、以及它们对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影响。 第四章 流动与连接:基础设施材料的支撑网络 一座功能完善的城市,离不开其背后庞大而复杂的基础设施网络,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各种默默奉献的材料。本章将聚焦于构成城市生命线的基础设施材料,揭示它们如何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我们将从道路交通系统入手。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是构成城市道路的基石。本书将深入分析它们的组成、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交通荷载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也将探讨道路养护和修复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改性沥青、灌缝材料等。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供水、排水和燃气管道系统。金属管道(如铸铁管、钢管)和塑料管道(如UPVC管、PPR管)在这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对比不同材料的优缺点,分析它们在耐腐蚀性、耐压性、安装便捷性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将探讨管道系统的连接技术和密封材料,确保输送过程的安全与稳定。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电力传输和通信网络中的材料。例如,电缆中的导电材料(铜、铝)、绝缘材料(聚乙烯、PVC)等,以及通信光缆中的光纤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不直接可见,却构成了现代城市信息和能源流通的骨骼。 第五章 绿色之脉:可持续材料与环保建造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可持续材料和绿色建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章将重点探讨在城市建造中,如何选择和应用更加环保、低碳的材料,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建造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本书将介绍各种新型的绿色建材,如再生骨料混凝土、竹材、木塑复合材料、以及利用废弃物制成的环保砖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在性能和应用方面的优势。例如,再生骨料混凝土如何减少天然砂石的开采,竹材如何提供可再生、高强度的建造选择。 同时,本章还将关注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例如,高性能保温材料如何减少建筑的能耗,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设备等如何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本书将探讨这些绿色技术与材料的结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通过对建筑生命周期进行分析,揭示如何从设计、建造到拆除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结语 《城市脉搏:材料与建造的对话》并非一本枯燥的材料手册,而是一次关于城市物质文明的深度探索。它试图唤醒读者对身边建筑材料的关注,理解材料选择的背后逻辑,以及建造技术如何与材料相互激发,共同成就我们今天所见的繁荣都市。通过对材料的深刻洞察,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思考如何以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构建我们的城市家园。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位热爱城市、关注城市发展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未来材料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它没有固步自封于现有的普通混凝土技术,而是花费了相当篇幅去探讨绿色混凝土、自修复材料以及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最新研究进展。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工业废渣替代部分水泥、降低碳足迹的探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智能监测技术与混凝土结构健康评估相结合的部分,作者描述了如何将光纤传感器植入结构内部,实时采集应力应变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早期病害预警。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未来的结构工程将不再是静止的力学计算,而是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深度绑定的动态系统。这本书不愧是站在行业前沿的著作,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好今天的工程,更指明了明天应该探索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更像是一本现场操作手册的升级版。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施工控制环节的重视。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在实验室数据上做得漂亮,但一到现场,各种气候条件、人为误差就暴露无遗。这本书里有一整章专门讨论了现场搅拌、浇筑、振捣和养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甚至细致到不同季节的温湿度对终凝时间的影响曲线。其中关于泵送混凝土时粘度控制的论述,结合了流变学参数的实际测量方法,非常接地气。我甚至发现书里提到的一些质量缺陷的案例分析,和我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个工程问题惊人地相似,作者给出的解决思路和预防措施,我回去对照着试了一下,效果立竿见影。这种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相比之下,我以前买的其他书籍,很多章节我翻过一次之后就束之高阁了,但这本书,我经常会随手翻到某一页,作为现场问题的快速查阅工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逻辑组织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递进式结构,从最基础的原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估开始,逐步过渡到配合比设计、性能测试、再到结构应用和后期维护。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非常自然,仿佛是精心设计的一条学习路径,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一章节的相关知识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此外,书中对规范和标准的引用也做得非常严谨,每一次提及国家或行业标准时,都会给出明确的编号和最新版本信息,这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中主动探索。这种清晰的框架感,使得即便是面对一些较为晦涩的耐久性理论,也能保持专注和理解的深度,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精致的感觉,仿佛握着的是一本承载了百年匠心的艺术品。扉页的设计,那简洁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个严谨而又充满魅力的技术世界。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没想到作者在细节处理上如此用心。比如,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图示说明,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明了,每一个受力点、每一个配比的逻辑关系,都通过精妙的插图被可视化了。翻开第一章,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虽然带着技术文献的严谨性,但行文的流畅度却让人惊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叙述,这对于初入行的新手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绪论部分对材料发展史的梳理,那种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不仅展示了材料学的宏大图景,也让人对后续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墨色浓郁,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在厚重的技术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我是一个在结构设计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手上积累了不少关于结构力学和规范的参考书,但说实话,大部分都停留在应用层面,缺乏对材料本源的深入探讨。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解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应用场景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水泥水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骨料与浆体界面过渡区(ITZ)的微观结构对整体性能的影响。书中对各种先进检测技术,如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描述得非常详尽,配有大量真实的微观形貌照片。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让我能从更底层的物理化学层面去理解为什么某些配比会导致早期的性能衰减,或者如何通过控制养护条件来优化其长期耐久性。阅读到关于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自密实混凝土(SCC)的章节时,我深感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深厚,不愧是行业内资深专家的手笔,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拿捏得恰到好处,完全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空泛之作。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什么都比较快,喜欢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什么都比较快,喜欢

评分

书还行,纸一般。。。。。。。。。。。

评分

书还行,纸一般。。。。。。。。。。。

评分

还行,可以作为外加剂技术的参考书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什么都比较快,喜欢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什么都比较快,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