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吃呢,比较实惠。
评分还没来得及读
评分今天豆瓣看了一篇胡适之关于青年大学毕业后该怎样的文章,放在当前的中国依然甚是在理。当时便忆起大学时有一位不错的老师,他教数量分析,但他在一堂课专门给我们推荐了一堆书籍和一堆人,他讲到老钱的《围城》时,说:经典之作的经典之处在于任是时光匆匆流过,社会变迁,但其中所涉及的许多方面都依然是时髦的尖锐的。
评分凑单神器
评分选择这套书一则因其开本小巧可人,二则因止庵先生亲自校订。
评分所谓尺牍,周作人在《周作人书信·序信》中说:“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是寥寥数句,或同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发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也。”周作人写文章素来喜用尺牍体,在现代作家中,恐怕是第一个有意提倡尺牍体的作家,生前由他自行编定的书信集就有《周作人书信》,1933年7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周氏晚景凄凉,因为身份特殊,故雨大都不大往来了,新知更是寥寥,除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交给的翻译任务外,鲜与外界联系。1956年,在香港从事报业活动的曹聚仁乘在北京出席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会之机,去八道湾拜访了周作人,从而成为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朋友,周作人的文章始得以陆续在海外发表。后来曹聚仁又向周作人介绍了鲍耀明,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人的飞鸿往来给晚景伶仃的老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乐趣。周作人给曹、鲍二人所写的书信,或请求帮助、或叙述生活状况、或解答疑问,或论辩驳斥,其通信之勤,所写信之多,实为周氏一生之少见。这些书信后都陆续出版:1971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了《知堂书信集》,此集以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版《周作人书信》为底本,新增的只有周作人晚年致鲍耀明书信12通,致曹聚仁28通。 1972年5月,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出版了《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影印了周作人致鲍耀明信100通。次年8月,署名周作人、曹聚仁的《周曹通信集》由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影印出版,内收致曹聚仁信82通,致鲍耀明信111通,《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悉数包含在内。周作人晚年致鲍耀明的全部书信,现已由鲍耀明编定成《周作人晚年书信》,1997年10月,由香港真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收录周作人致鲍耀明信396通、鲍耀明致知堂信343通(4通排重)、周作人晚年日记837则。后更名为《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2004年4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社重新印行,补入周作人书信6通、晚年日记7则。此外,由他人编辑出版的周作人书信还有:《知堂书信》,黄开发编,华夏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系从已发表的周作人书信中选编而成;《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张挺,江小蕙笺注,1992年9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周作人早年致江绍原书信110通。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周作人书信大都在上述书中,没有发现或藏在私人手中的一定还有不少,一部分因为其他原因被毁的则只能表示遗憾了,如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刊物《宇宙风》主编陶亢德手头原有周作人书信300多通,惜乎皆毁于抗战兵火。曹聚仁在《知堂回想录·校读小记》(香港三育版)中说他的手边存有三百多封周作人书信,日前尚未公布。据以上数字保守推测,周作人一生所写之书信大约有2000通左右,所佚书信只有且俟来者发现了。
评分内容有些单薄。没有鲁迅的书信集好看。
评分所谓尺牍,周作人在《周作人书信·序信》中说:“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是寥寥数句,或同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发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也。”
评分是好书,但开本与定价很不协调。要不是400-240,真的有点那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