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厚重而嚴謹的學術專著,對唐五代時期敦煌寺院經濟製度的研究達到瞭新的高度。作者基於對海量敦煌文書的精深理解,抽絲剝繭,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的零散信息匯集起來,構建瞭一個相對完整的寺院經濟運作體係。書中對寺院的“賬簿”、“契約”、“田畝登記”等史料的解讀尤為精彩,通過對這些微觀材料的分析,得以窺見寺院經濟活動的宏觀脈絡。例如,關於寺院如何管理其龐大的財産,如何處理與佃農、雇工之間的經濟糾紛,如何繳納賦稅、承擔徭役等,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書中對於“寺戶”這一概念的界定與分析,更是抓住瞭研究的核心。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寺戶等同於寺院的奴僕或雇工,而是通過對不同史料的比對,揭示瞭寺戶的復雜構成及其在寺院經濟中的多重身份與功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紮實的史料基礎、嚴謹的邏輯推理以及對曆史問題的深刻洞察。
評分讀完此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繁華而又動蕩的時代,親眼目睹瞭敦煌寺院經濟的勃勃生機。書中對於寺院如何通過土地捐贈、購買、租賃等方式聚斂財富,如何組織僧侶與民戶進行生産,以及寺院在商品流通中的角色,都描繪得繪聲繪色。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莊園經濟”的部分,作者詳細闡述瞭寺院如何像世俗地主一樣經營土地,種植糧食、蔬菜,養殖牲畜,甚至經營手工業,生産的商品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進入市場進行交換,為寺院帶來瞭可觀的收入。此外,書中關於寺院與當地政府、士族、商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也做瞭深入的探討,揭示瞭寺院在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雖然有些專業術語和史料解讀需要細細揣摩,但整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立體、生動的敦煌寺院經濟圖景,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運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這本書初讀可能會感到有些晦澀,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會被其深刻的內涵所吸引。它所描繪的唐五代敦煌寺院經濟,不僅僅是關於佛教寺廟的財務報告,更是一幅展現當時社會經濟生活全貌的畫捲。書中描寫的寺院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更是重要的經濟實體,它們參與生産、流通、甚至金融活動,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瞭不可忽視的作用。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寺院如何利用其宗教影響力來吸引捐贈、招募勞動力,以及如何與地方政治勢力相互勾結、獲取特權的部分感到震撼。這種經濟與宗教、政治的緊密結閤,在現代社會看來或許難以想象,但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卻是寺院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這本書讓我對“寺戶”這一群體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們並非簡單的信徒,而是參與到寺院經濟運轉中的重要一環,他們的生活與寺院的興衰息息相關。
評分一本曆史學著作,講述瞭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的寺院經濟製度,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佛教史、敦煌學的重要參考。作者在史料發掘與梳理方麵下瞭很大功夫,引用瞭大量敦煌文書,對其進行細緻的考證與解讀。書中不僅描繪瞭寺院的土地占有、生産經營、人員組織等方麵的具體情況,還深入分析瞭寺院在當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比如,對於寺院如何參與農耕、手工業生産,如何組織僧侶、雇工進行勞動,以及寺院産品的流通與分配等問題,都有詳盡的論述。同時,作者還探討瞭唐五代時期中央政府對寺院經濟的政策,以及地方勢力對寺院的影響,揭示瞭寺院經濟製度演變的復雜性。書中對敦煌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與寺院經濟之間的相互關係也進行瞭闡釋,為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現象提供瞭更廣闊的視野。對於關注中國古代經濟史、特彆是佛教經濟史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研究資料。
評分這本書是一次對曆史深度的挖掘,它以敦煌為窗口,展現瞭唐五代時期一個獨特而重要的經濟現象——寺院經濟。作者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寺院經濟的肌理之中,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細緻解讀,揭示瞭寺院如何從一個宗教機構,逐漸演變為一個龐大的經濟綜閤體。書中對寺院的土地製度、勞動組織、財富分配、以及與外界的經濟聯係等方麵的闡述,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不乏微觀的案例分析。例如,作者通過對不同寺院經濟活動案例的比較,展現瞭寺院經濟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其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對學術化,但其嚴謹的論證和豐富的史料足以吸引對中國古代史、經濟史、以及佛教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當時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邏輯的全新視角。
評分個人感覺不錯,希望有用
評分薑伯勤先生的代錶作,值得購買
評分對這塊不是很瞭解,但是衝著薑先生的大名,買來好好讀讀吧
評分薑先生的大作,不錯不錯!
評分薑先生的研究做得很好,視野又廣博
評分挺好的
評分薑伯勤先生敦煌學研究的扛鼎之作,不可不讀
評分看到不買的話,就有點想不通瞭。
評分薑伯勤,男,1938年12月28日齣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現為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8年至今先後任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97年至今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副召集人。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學、絲綢之路史研究,也涉獵藝術史研究。從1961年起研究敦煌學。1972~1982年間完成的專著《唐五代敦煌寺戶製度》於1987年齣版。該書“不僅使敦煌寺院經濟研究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將會對敦煌學其他分支領域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産生積極的促進作用”。1984~1985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兩年,完成4萬字論文《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並於1986年在日本發錶,獲得好評。1987年在香港國際敦煌吐魯番學術會議上發錶的《列寜格勒藏本乘恩帖考證》,引起日本學術界的重視。1992年起承擔國傢科研項目“敦煌學術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7人。重要論文又有《隋末奴軍起義試探》(《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中國田客製、部麯製與英國維蘭製的比較研究》(《曆史研究》1984年第4期)、《從判文看唐代市籍製的終結》(《曆史研究》1990年第3期)、《從學術源流論饒宗頤先生的治學特色》(原載《學術研究》1992年第4期,後收入《選堂文史論苑》,上海古籍齣版社,1994年)、《介休祆神樓與宋元明時期山西祆教》(《東洋學報》80捲4號,1999年3月,日本東京)、《岑仲勉學記》(岑仲勉《岑仲勉文集》,中山大學齣版社,2004年),《論敦煌“守莊農作”型外莊與“閤種”製經營》(《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新世紀著作的先聲——讀選堂先生<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見香港《明報月刊》2007年第1期),2007年在蘭州、敦煌作《綫的藝術:中華文化之光——論段文傑先生對敦煌文化史中綫的藝術的繼承和創新》學術報告,現為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主辦《藝術史研究》的常年撰稿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