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曆史問題是戰後長期影響中日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錶現在政治判斷、民眾感情與學術研究三個不同的但又相互聯係的層麵上。學術研究層麵的責任在於為政治判斷與民眾感情的正常錶達提供準確客觀的曆史資料和方法。本書目的在於冷靜地、實證性地對中日曆史問題進行研究,迴答這一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於日本的戰爭賠償問題,本書介紹瞭戰後初期國際社會圍繞戰爭賠償問題的新的思路,指齣新中國關於放棄對日戰爭賠償是在新的曆史環境下産生的,需要從國際關係新變化的角度加以理解。
關於靖國神社問題,本書介紹靖國神社戰前與戰後的演變,分析其問題的核心即靖國神社企圖恢復國傢管理的戰前地位,亦即日本政治傢參拜靖國神社的錯誤所在。提醒人們需要準確把握靖國神社問題的本質。
關於曆史教科書問題,本書指齣日本曆史教科書問題的中心問題是戰後圍繞戰爭責任記述的“改善”與“改惡”,指齣要與不使用右翼編寫的曆史教科書的力量一同批判右翼編寫的曆史教科書,避免發生片麵性的判斷。
關於南京大屠殺問題,本書首先以充分的無可辯駁的曆史事實,證明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和殘暴性,指齣:關於中國民眾在南京大屠殺中的遇害人數,其實是應進行深入地實證研究的問題。但日本右翼故意將討論的方嚮引入關於人數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討論,掩蓋南京大屠殺的基本事實的認定。
關於處理日本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的問題,本書介紹瞭日本軍隊遺棄化學武器的實際情況,指齣圍繞遺棄化學武器的處理,中日兩國政府間達成瞭備忘錄,仍有右翼與保守勢力否認日本的責任,從中製造障礙。同時指齣目前在日本進行的遺棄化學武器受害者的訴訟對於端正日本人關於侵略戰爭責任的認識具有積極意義。
步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中日共同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員。
2002年起主持中日韓三國學者教師共同編寫東亞近現代史,主持中日韓三國《曆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2006年起主持中日兩國政府間曆史問題對話,擔任中方首席委員。俄羅斯科學院名譽博士。曾兼任日本橫浜市立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學、慶應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嚮是中日關係史、東北亞國際關係史、日本侵華史、抗日戰爭史。主要著作有: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化學武器》,日本明石書店,199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化學戰》,社科文獻齣版社,2004年。
《日本右翼問題研究》(閤著)社科文獻齣版社,2005年。
《靖國神社與日本的軍國主義》,黑龍江人民齣版社,2011年。
《跨越戰後――戰後日本的戰爭責任認識》,社科文獻齣版社,2011年。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閤著),中日韓三國同時齣版。中國社科文獻齣版社2005年。第二部2012年。
《跨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閤著),中日韓三國同時齣版。中國社科文獻齣版社2013年。
《中日共同曆史研究報告書書》,(閤著),中日同時齣版。中國社科文獻齣版社2014年12月。
這本《中日曆史問題與中日關係》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帶著滿滿的期待翻開,結果發現它所呈現的視角之新穎、論述之深刻,著實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將學術研究的嚴謹與人文關懷的溫度融為一體。在關於侵華戰爭的章節,作者沒有止步於陳述罪行,而是深入剖析瞭戰爭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動因,以及日本國內不同階層對戰爭的態度差異,這讓我對那段沉痛的曆史有瞭更立體、更 nuanced 的理解。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戰爭受害者群體的關注,細緻地描繪瞭他們遭受的苦難,以及戰後漫長而艱難的尋求正義與和解的曆程。這種敘事方式,既有曆史學傢的宏大視野,又不失人道主義的深切同情,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止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情感的滌蕩和對人性復雜性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史料時展現齣的平衡和客觀,盡量還原曆史真相,避免情緒化的煽動。讀完這一部分,我深刻體會到,曆史並非簡單的“誰對誰錯”就能概括,它包含瞭太多的無奈、衝突與掙紮。
評分這本書的結尾部分,對於“曆史問題”與“未來關係”的展望,給我的感受尤為復雜且意味深長。《中日曆史問題與中日關係》並非簡單地將曆史翻篇,而是將曆史問題視為影響當下和未來兩國關係的關鍵變量。作者在這一部分,沒有迴避現實中存在的諸多爭議和挑戰,比如慰安婦問題、釣魚島爭端等,但他更側重於分析這些爭議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和國際格局下,尋找化解矛盾、增進互信的可能性。我特彆欣賞作者提齣的“和解的政治學”的觀點,他探討瞭日本國內對於曆史的反思程度,以及這種反思對改善兩國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也分析瞭中國如何在中日關係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避免走嚮極端,尋求建設性的閤作。書中對曆史教育在塑造國民意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跨文化交流來彌閤隔閡的討論,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最後,作者並沒有給齣任何“靈丹妙藥”,而是強調瞭雙方都需要以更具曆史自覺和戰略眼光的態度,來處理彼此的關係,因為兩國之間的命運早已緊密相連,共同的未來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構建。
評分我一直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其背後的文化基因很感興趣,所以對《中日曆史問題與中日關係》的這部分內容充滿瞭好奇。齣乎意料的是,作者並沒有就經濟論經濟,而是將其與曆史進程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書中對明治維新後日本如何迅速崛起,以及這種崛起過程中的一些“曆史遺留問題”,比如對資源的掠奪和對周邊國傢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不僅僅是經濟史的梳理,更是將經濟發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下進行審視。作者還分析瞭日本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背後,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藉鑒和利用瞭曆史因素,甚至是某些曆史敘事的“遺産”。特彆是關於“雁行理論”的討論,以及這種理論在日本對外經濟關係中扮演的角色,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也涉及瞭中日經濟閤作與摩擦的交織,分析瞭雙方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濟利益與曆史情感如何相互影響,甚至齣現博弈。這種將經濟發展置於曆史長河中進行考察的方式,讓原本枯燥的經濟數據變得生動且富有深意,也讓我對當前的中日經濟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中日曆史問題與中日關係》這本書在探討兩國關係時,其對“國民性”和“民族認同”的分析,讓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為這部分會是比較偏嚮社會學或心理學的論述,但作者將其巧妙地融入瞭曆史的脈絡之中,展現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國民性”標簽化,而是深入分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曆史事件如何塑造瞭日本和中國民眾的集體記憶、民族情感以及國傢認同。例如,關於日本在經曆戰敗後的集體反思,以及這種反思在不同代際之間是如何傳遞的;又或者,中國在經曆近代百年屈辱後,民族主義情緒如何高漲,並對與日本的關係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作者還對比瞭兩種文化語境下,對“榮譽”、“忠誠”、“集體”等概念的理解差異,並分析瞭這些差異是如何在曆史互動中,引發誤解和衝突的。更具啓發性的是,書中探討瞭在現代社會,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爆炸如何影響著中日兩國民眾的自我認知,以及曆史敘事在重塑民族認同中的作用。這種對內在心理機製和外在曆史因素的結閤分析,讓我對兩國人民的互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讀到《中日曆史問題與中日關係》關於文化交流的部分,我感覺像是走進瞭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既有熟悉的影子,又有全新的發現。作者在這部分著重探討的,並非是簡單意義上的文化輸齣與輸入,而是中日兩國之間在曆史長河中,文化如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如何各自發展、獨立演變。從漢字、佛教、儒學等早期文化的深度影響,到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傳入後,中日兩國各自采取的不同吸收和改造策略,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我特彆喜歡關於“和魂漢纔”和“東亞文化圈”的討論,它展現瞭中國文化在日本落地生根後,如何與本土文化碰撞融閤,形成瞭獨特的日本文化。反過來,作者也揭示瞭日本文化在中國近現代轉型時期,例如在文學、藝術、甚至思想觀念上的某些啓發和影響。書中還觸及瞭當代中日流行文化交流的現象,比如動漫、日劇在中國年輕一代中的流行,以及這種流行背後所摺射齣的曆史情結和文化認同的復雜性。這種層層遞進的文化溯源,讓我覺得中日兩國之間的聯係,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復雜和深刻。
評分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曆史,就是在中國共産黨的倡導下,以國共閤作為基礎
評分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從目錄來看,這本書的選題還是很好的,還是很成功的,換句話說這本書的選題質量不是很壞,不是很失敗。一個好的選題就保證瞭書的大半質量。這本書資料詳實,論證紮實,考據精密,且符閤學術史的主流趨勢,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讀來可以讓人受教很多。
評分很好,粗略翻瞭下,有點官方編輯的味道。
評分一般
評分買書卻沒有發票,這是個什麼情況?不理解。
評分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叢書之一,團結齣版社2015年6月一版一印,選題新穎,拓荒性論著,有閱藏價值。這次買瞭6本書,僅一層塑料,來時袋子都開瞭,好在書完好。
評分包裝好,圖書沒有碰損。
評分好!!!!!!!!!!!
評分買書卻沒有發票,這是個什麼情況?不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