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0-07-01 |
| 作者:(东晋)僧肇|校注:张春波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 2010-07-01 |
| 定价: 55 | 页数:541 | 印次:1 |
| ISBN号:978710104566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僧肇,东晋高僧,曾撰佛教论文数篇,阐述般若义旨。南朝梁、陈之间,经人汇编成集,名曰《肇论》。《肇论》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即是该作的校释本。
引子
绪论
凡例
宗奉义
物不迁论**
不真空论第二
般若无知论第三
刘君致书窍问
论主复书释答
涅盘无名论第四
附录
肇论集解令模钞
说明
卷上
卷下
梦庵和尚节释肇论
说明
注肇论疏序
卷上
卷下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深沉的历史气息,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老旧纸张特有的,混合着尘土与时光的独特气味,这对于一个热衷于研读古代典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的享受。我立刻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工整的排版所吸引,封面设计虽然朴素,却处处透露着学者的严谨与对传统的尊重。初翻几页,便能察觉到校注者在考据上的倾注的心血,那些密集的批注和繁复的引文对照,如同精密的仪器,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代文本,一层层剥开,呈现出清晰的脉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古老书房,面对着一位耐心的老师,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我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的演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所能比拟,它要求你放慢脚步,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值得反复玩味。它不像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品咂的陈年老酒,后劲十足,回味无穷,让人不得不对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深表敬佩。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体现了古典美学的回归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度适中,既能很好地承载墨迹,又保证了翻阅时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伏案研读,手感也十分友好,没有一般平装书那种廉价的松散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版心设计,留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正文内容,又为读者在批注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对于一个喜欢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感悟和疑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贴心的设计。这种对实体书物理形态的尊重,让每一次接触都成为一种仪式感的享受。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好的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在无声地对抗着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电子屏幕和易逝的纸张。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对知识、对读者、对阅读行为本身深深的敬意。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学术性极强的古代典籍整理本是有些畏惧的,总担心术语过多,晦涩难懂,会成为压在书架上的“古董”。然而,这本选刊的编排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其学术原貌的同时,非常注重阅读的流畅性。编辑者似乎深谙普通学习者与专业研究者之间的那条微妙界限,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在关键概念的解释上,他们采用了既不失准确性又易于理解的表述,避免了过度咬文嚼字,使得我这个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窥见其堂奥。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个新的知识点被巧妙地嵌入了整体的框架之中,犹如在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指示牌。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怀,让我在面对浩瀚的佛学知识海洋时,不再感到无所适从,反而生出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思想的桥梁,让那些尘封已久的思想光芒,得以在当代读者的眼前重新闪耀,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入探索相关领域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一部经典的简单“翻译”或“解释”上,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学术史研究资料汇编。每次我尝试比对不同版本的校注细节时,都能从中感受到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对同一文本理解的细微差异,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训练。对于一个对古代文献流传脉络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研究的方法论的展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版本流变所做的详尽梳理,这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阅读的“定本”,是经历了多少次审校、考证与流传才得以确定的。这种对“过程”的重视,比单纯的“结果”更为珍贵,它教导我们,知识的积累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学习如何做学问”的范本,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放在任何一个相关研究机构的书架上,都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藏品。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原本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希望快速掌握某个特定的理论框架。但阅读进行到中后部分时,我发现自己的阅读目的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沉醉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辨,那些关于存在、缘起、空性的论述,不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如同精妙的逻辑迷宫,引人入胜。尤其是当校释者指出原文中可能存在的逻辑跳跃或语意含糊之处,并给出合理的推测性解释时,那种感觉就像是亲眼见证了一场思想的“考古发掘”。这使得原本严肃的佛学探讨,充满了辩证的活力和思辨的张力。它迫使读者必须调动所有的逻辑能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去质疑,去接受,去内化。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是我很少在其他类型的书籍中获得的,它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认知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