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肇論校釋/中國佛教典籍選刊 | 齣版社: 中華書局 | 齣版時間:2010-07-01 |
| 作者:(東晉)僧肇|校注:張春波 | 開本:32開 | 印刷時間: 2010-07-01 |
| 定價: 55 | 頁數:541 | 印次:1 |
| ISBN號:9787101045666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1 |
僧肇,東晉高僧,曾撰佛教論文數篇,闡述般若義旨。南朝梁、陳之間,經人匯編成集,名曰《肇論》。《肇論》文筆優美,結構嚴整,深寓哲理,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國哲學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即是該作的校釋本。
引子
緒論
凡例
宗奉義
物不遷論**
不真空論第二
般若無知論第三
劉君緻書竅問
論主復書釋答
涅盤無名論第四
附錄
肇論集解令模鈔
說明
捲上
捲下
夢庵和尚節釋肇論
說明
注肇論疏序
捲上
捲下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透著一股深沉的曆史氣息,拿到手裏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種老舊紙張特有的,混閤著塵土與時光的獨特氣味,這對於一個熱衷於研讀古代典籍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的享受。我立刻被它厚重的裝幀和工整的排版所吸引,封麵設計雖然樸素,卻處處透露著學者的嚴謹與對傳統的尊重。初翻幾頁,便能察覺到校注者在考據上的傾注的心血,那些密集的批注和繁復的引文對照,如同精密的儀器,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古代文本,一層層剝開,呈現齣清晰的脈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靜謐的古老書房,麵對著一位耐心的老師,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引導我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的演變。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遠非碎片化的網絡信息所能比擬,它要求你放慢腳步,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值得反復玩味。它不像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一塊需要細細品咂的陳年老酒,後勁十足,迴味無窮,讓人不得不對整理者的學術功力深錶敬佩。
評分坦白說,我原本對這類學術性極強的古代典籍整理本是有些畏懼的,總擔心術語過多,晦澀難懂,會成為壓在書架上的“古董”。然而,這本選刊的編排方式卻齣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其學術原貌的同時,非常注重閱讀的流暢性。編輯者似乎深諳普通學習者與專業研究者之間的那條微妙界限,處理得恰到好處。比如,在關鍵概念的解釋上,他們采用瞭既不失準確性又易於理解的錶述,避免瞭過度咬文嚼字,使得我這個並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也能窺見其堂奧。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一個新的知識點被巧妙地嵌入瞭整體的框架之中,猶如在迷宮中找到瞭清晰的指示牌。這種對讀者體驗的關懷,讓我在麵對浩瀚的佛學知識海洋時,不再感到無所適從,反而生齣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思想的橋梁,讓那些塵封已久的思想光芒,得以在當代讀者的眼前重新閃耀,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入探索相關領域的興趣。
評分從裝幀設計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體現瞭古典美學的迴歸與現代印刷技術的完美結閤。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厚度適中,既能很好地承載墨跡,又保證瞭翻閱時的舒適度,即便是長時間伏案研讀,手感也十分友好,沒有一般平裝書那種廉價的鬆散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其版心設計,留白恰到好處,既突齣瞭正文內容,又為讀者在批注時留下瞭足夠的空間——這對於一個喜歡在書頁空白處寫下自己感悟和疑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貼心的設計。這種對實體書物理形態的尊重,讓每一次接觸都成為一種儀式感的享受。它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好的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它本身也應該是一件值得珍視的藝術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在無聲地對抗著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中,那些轉瞬即逝的電子屏幕和易逝的紙張。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對知識、對讀者、對閱讀行為本身深深的敬意。
評分初次翻閱時,我原本是抱著比較功利的心態——希望快速掌握某個特定的理論框架。但閱讀進行到中後部分時,我發現自己的閱讀目的悄然發生瞭變化。我開始沉醉於文字背後的哲理思辨,那些關於存在、緣起、空性的論述,不再是枯燥的教條,而是如同精妙的邏輯迷宮,引人入勝。尤其是當校釋者指齣原文中可能存在的邏輯跳躍或語意含糊之處,並給齣閤理的推測性解釋時,那種感覺就像是親眼見證瞭一場思想的“考古發掘”。這使得原本嚴肅的佛學探討,充滿瞭辯證的活力和思辨的張力。它迫使讀者必須調動所有的邏輯能力去跟隨作者的思路,去質疑,去接受,去內化。這種智力上的挑戰與滿足感,是我很少在其他類型的書籍中獲得的,它真正做到瞭“以文載道”,讓讀者在閱讀中不斷進行自我審視和認知升級。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對某一部經典的簡單“翻譯”或“解釋”上,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學術史研究資料匯編。每次我嘗試比對不同版本的校注細節時,都能從中感受到不同學派、不同時代對同一文本理解的細微差異,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啓發性的學術訓練。對於一個對古代文獻流傳脈絡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研究的方法論的展示。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版本流變所做的詳盡梳理,這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閱讀的“定本”,是經曆瞭多少次審校、考證與流傳纔得以確定的。這種對“過程”的重視,比單純的“結果”更為珍貴,它教導我們,知識的積纍是漫長且充滿挑戰的。因此,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更是一本可以“學習如何做學問”的範本,其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放在任何一個相關研究機構的書架上,都絕對是舉足輕重的藏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