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论语》》为阅读《论语》这部经典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全新的解读方式。它是江苏名师黄厚江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对《论语》进行的极有见地的诠释和解读。他从三个方面解读《论语》。一、用常人眼光,从九个不同具体角度解读孔子,发现圣人的高伟与平实。二、展现了孔门弟子十位为杰出者的风范德行,儒家弟子典范代表建树卓著。三、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孔门“七十二贤”中代表人物的风采气度。二十一个人物,音容犹在,个性鲜明。
全书选取《论语》经典篇章,准确译注,合理描写;有学术价值,无学究气味;轻松有趣,耐人寻味。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对教师和学生阅读《论语》有极大帮助的著作。
江苏名师黄厚江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对《论语》进行了极有见地的诠释和解读,为阅读《论语》这部经典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全新的解读方式。
全书分为三辑。一辑:圣人本心。以常人的眼光,从九个不同具体角度解读孔子,圣人既不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伟人形象,又具有常人的可亲可爱之处。第二辑:十哲风德。尽显孔门弟子十位为杰出者的风范德行。第三辑:贤人俊采。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孔门“七十二贤”中代表人物的风采气度。二十一个人物,音容犹在,个性鲜明。
作者把《论语》读成传记,把文化经典读成故事。全书选取《论语》经典篇章,准确译注,合理描写;既有学术价值,又无学究气味;既轻松有趣,又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黄厚江,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委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总督学。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倡导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分别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和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
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有专著《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享受语文课堂》《还课堂语文本色》《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黄厚江讲语文》等多部。
精彩书评我在上文学史课时,曾经问学生,为什么《论语》中的人,话说得很简易,但孔子师生的形象却十分鲜明,而后来的《孟子》、《荀子》,话越说越复杂,老师和学生的形象反而越来越暗淡?原因就是,后来的儒家,只知道记录老师的思想和言论,不知道记录老师的德行。他们好像狗仔队,只知道伸话筒录音,不知道如何深入生活,访问调查。古往今来读《论语》者,大多关注其中的“言”,厚江老师的书另辟蹊径,给我们揭示了《论语》的另一面。人是言行的统一体,读人才是对《论语》全面的阅读。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将大哲学分为四组,一组是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包括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人,因为他们“被证明了千余年来一直不断地在发挥着影响”(《大哲学家》)。如果说孔子给中国的思想创造了什么范式的话,那就是他让中国人的思想始终关注在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问题上,厚江老师的这本小书,讨论的正是这些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 徐兴无
目录徐兴无 / 序:简易功夫终久大
一辑 圣人本心
002 / 孔子的率真
011 / 孔子的自信
016 / 孔子的牢骚
023 / 孔子的小聪明
026 / 孔子的难堪
034 / 孔子骂人
043 / 孔子择婿
049 / 孔子赌气
054 / 孔子认错
第二辑 十哲风德
062 / 颜回——孔门“三好生”
078 / 闵子骞——懂事乖巧的孝子
083 / 伯牛——短命的老实人
087 / 仲弓——“可使南面”的难得人才
094 / 冉有——长于治事而疏于礼乐的“小人”
113 / 宰予——不讨老师喜欢的人
123 / 子贡——无所不能的牛人
150 / 子路——受老师喜欢的学生
160 / 子游——聪明乖巧的吴国“留学生”
170 / 子夏——老师“可与言诗”的知音
第三辑 贤人俊采
186 / 子张——书生侠士
198 / 樊须——老实的本分人
210 / 司马耕——忧伤的孤独者
215 / 子禽——眼光独特的“借读生”
219 / 曾参——以仁为己任的君子
237 / 原思——自我克制的孔门管家
240 / 有子——思想深刻的老师“替身”
250 / 公西赤——谦和低调的“小相”
255 / 林放——知礼的“编外学生”
258 / 孔鲤——难为的圣人之子
264 / 后记
精彩书摘
孔子的自信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史记·孔子世家》曰: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大意是:有一次孔子到郑国去,与弟子走散了,孔子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憔悴疲惫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些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可见孔子当时的落魄,《论语》写孔子失志落魄的章节很多。但不得志的孔子,却一直活得很自信,使我心生无限敬意。
他的自信首先是对自己的好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大意是,孔子说:“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
我们有专门一篇写孔子的率真,这一章也可见出他的坦率直爽。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突出的,能赶上的人很多,哪怕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也有像他这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像他这样好学的人不多。很显然,说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这样讲求忠信的人是衬托手法,是为了说明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好学。孔子好学固然不错,但自己这样表扬自己好学,不仅显得率真可爱,而且显出孔子的自信。关于孔子好学,《论语》中亦有多章可见,我们也有专门篇章谈论,这些不再多说。
孔子对德的自信就更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大意是,孔子说:“上天把如此的美德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大意是: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桓魋,是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对这一章,钱穆先生有自己的解读:
其如予何:犹云无奈我何。桓魋纵能杀孔子之身,不能夺孔子之德,德由天生,斯不专在我。桓魋之所恶于孔子,恶孔子之德耳。桓魋不自知其无奈此德何。既无奈于此德,又何奈于孔子。弟子欲孔子速行,孔子告之以此,然亦即微服而去,是避害未尝不深。然避害虽深,其心亦未尝不闲。此乃孔子知命之学之实见于行事处,学者其深玩之。
按此章乃见圣人之处变,其不忧之仁,不惑之智,与不惧之勇。子贡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盖实有非言辞所能传而达,知识所能求而得者。学者当与文王既没章在陈绝粮章参读。
李泽厚先生也有自己的解读:
【记】这章常被后人引为孔子负有某种神秘使命或具有某种神秘“圣性”,自有上天保护,因此不怕。其实这不过一句普通壮胆的话罢了。何必如此刻板解说,把孔子神化?由某种责任感而生的历史使命感,从而设信有某种客观法则规律在,即此种“壮胆的话”的由来,用以自勉自励,即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也。
钱穆先生从中读出“圣人之处变,其不忧之仁,不惑之志,与不惧之勇”,是很有道理的。李泽厚先生的“神化”之说肯定是有所指,但我们不知道具体背景,然而我们是基本同意他的观点的。钱穆先生要我们“深玩之”。我不是学者①,本不在钱穆先生的话语对象之内,但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我以为,需要深思的是,孔子这样的“大无畏气概”来自哪里?李泽厚先生认为是来自“由某种责任感而生的历史使命感”。我们以为这样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来自一种自信,来自一种天赋予其责任的自信,更是来自自以为代表了正义的自信和信心。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你听听这口气。生命受到威胁,不仅毫不慌乱,而且能说出这样一番极度自信的话,让人看到了孔子作为圣人的风度,的确很不容易。我们不能不心生敬畏。孔子的自信有三:一是自信自己是有德之人,用今天的话语,有德似乎可以说是代表了正义。更自信的是自己这样的德不是好学而来的,而是上天赋予的,当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有的。这就不是一般的德,而成了上天之德。有了前两个自信,第三个自信就水到渠成:小小的桓魋是不能把我怎么样的。
孔子认为自己承担了上天赋予的重任,这并不是wei一的表达,再如下一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大意是,孔子被匡地的人所围困,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理解这一章,要了解背景。《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孔子外出游说被围困,这不是一次,当然这一次是因为误会。这一次,孔子更是表现出不同一般的自信。钱穆先生的解读似乎也是如此:
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孔子实在是一个“自信极深”的老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是自信“斯文”就在自己。其次是自信“天之未丧斯文”。其实,也就是自信天不亡我。三是自信匡人对自己无可奈何,“匡人其如予何”。三个自信,有着严谨的逻辑。前面两个自信是根本,后一个自信全由此而来;前两个是前提,第三个是结论。这让我想起老父亲。他是生产队里扬场(用板锨把稻谷、麦子抛到高空,借助于风把饱满的稻谷、麦子和干瘪的稻谷、麦子以及草屑分开)和堆草垛的高手。有一次和负责打谷场的干部闹了矛盾,我们担心人家不要他到打谷场干活(打谷场的活比下地干活,要轻巧一点)了。他一点不愁,嗞嗞抽着烟袋说:“他会来找我的。”那语气悠然而平静,却充满自信。我估摸孔子说这话时,也差不多如此。如此自信是要胆识的,也是要实力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天之未丧斯文”,才敢如此放言。我也看到一些专家,在某一方面是一把好手,就以为领导会很在意他,动不动要辞职,结果辞就辞了,领导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弄得很不爽。现在还有几位领导在乎你那几下子!
说到底,孔子的自信是来自“天”。老天不撑腰,他也自信不起来的。
评价二:在日常琐碎中捕捉大道之光 说实话,我之前对《论语》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和一些励志口号的层面,总觉得离我真实的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位作者的解读方式,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他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叙述,而是将大量的篇幅集中于如何将“仁义礼智信”落实到柴米油盐、人际交往的细枝末节之中。比如,书中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阐述,并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当下职场中的利益权衡与价值取舍进行剖析,让人读完后会立刻反思自己最近做出的某些决定是否符合“义”。这种紧贴生活、直指人心的解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价值。我发现,很多困扰我许久的为人处世的难题,在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话中,竟然找到了清晰的解决路径。这不再是纯粹的古籍注释,更像是一本高明的“生活哲学操作手册”,让人感觉那些圣贤的教诲,原来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乏一个好的向导去发掘。
评分评价三:结构布局与叙事节奏的精妙把控 这本书的编排实在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论语》的原有章节顺序进行逐条讲解,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节奏感,引导读者的心绪波动。有些章节会用大段的篇幅深入挖掘一个核心概念的多个侧面,如同慢镜头特写,细腻入微;而另一些看似简单的篇章,则被处理得极为精炼,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仿佛是一个强有力的总结,让人意犹未尽。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过程丝毫不会产生疲倦感。我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好几个章节,这在阅读严肃经典的读物中是极为难得的体验。它打破了传统解读本的刻板印象,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有铺垫,有高潮,有对白,有独白,每一个部分都为整体的“理解”服务,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评价四:语言的现代性与对古人精神世界的尊重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所展现出的那种“现代性”——他能用当代人能接受的语汇和逻辑来重述古代的观点,但这种“现代化”并非是粗暴的简化或曲解。相反,他似乎一直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两千多年前先哲们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和精神世界。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努力避免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审判古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决策背动因和时代局限性。这种尊重历史原貌的态度,让解读显得尤为厚重可信。他巧妙地在“理解”与“批判”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引导读者在继承精华的同时,也保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孔子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这种深层次的代入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辨性。
评分评价五:作为个人成长工具书的启示价值 对于一个渴望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定力和人格完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引。它提供的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成功学秘籍”,而是更基础、更内核的“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我尤其看重其中关于“学”与“思”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应用场景的重新界定。这些讨论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直接指向了个人如何在职业发展、家庭关系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平衡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广阔了,不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困扰。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论语》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定、有价值的个人世界的“心灵蓝图”。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人,如何与世界相处,其价值远超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解读范畴,具有极强的个人成长指导意义。
评分评价一:对经典文本的全新触碰 这本书初读时,给我一种仿佛与一位智慧长者对坐品茗的宁静感。作者的文笔洗练,不事雕琢,却字里行间透着对儒家经典的深刻洞察力。他并非简单地重复那些耳熟能详的章节,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那些古老的文字,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打磨、抛光,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看似矛盾或晦涩难懂的论述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解读的激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卖弄,只是平实地引导读者去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真实思想脉络。读完整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论语》,而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对人性、对修身养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读物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让“高冷”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对原典精神的忠实与现代诠释的巧妙平衡,是其最令人称道之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咀嚼、时时印证的案头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