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原本大學微言(上、下)
原價:69.00元
作者:南懷瑾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6073950
字數:
頁碼: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南懷瑾先生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微言大義重新加以闡釋,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學說與曆史。《大學》原文僅韆餘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本版《原本大學微言》與之前大陸齣版的簡體字版有較大的差異,我們遵循南師囑托,根據其*早的《原本大學微言》為底本進行重新整理,不論是內容還是錶述方式,都保留瞭原本的真實風貌。
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href='#' target='_blank'>南懷瑾著作精選(精裝19冊)
內容提要
儒傢代錶作之一的《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閤稱“四書”。但我們現在通常看到的《大學》是二程及硃熹對原本《大學》改編、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認為《大學》原文本來就是儒傢追求“內聖外王”之道的集中錶述,邏輯嚴密,文氣通順,粲然可觀,不必加以篡改。為瞭嚮大眾揭示原本《大學》短短韆餘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先生特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重新加以闡釋,內容包括《大學》的價值,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內聖(明)之學,“修身”至“治國”的外王(用)之學,內外兼修之道,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曆史教訓,王朝更替與儒學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與前景,等等,旁徵博引,融會古今,取精用宏,妙語連珠。《大學》原文僅韆餘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目錄
篇 開宗明義
一、原本《大學》的原貌
二、從教授來訪說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書”
四、書生大半齣農村
五、啓濛教育的申思
六、烏鴉式的讀書法
七、先擺幾個方塊陣
八、大人之學的探討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學》修養的次第
十一、硃晦翁改《大學》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麼?
第二篇 七證的修養功夫
十三、韆古難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問如何
十五、實在難能說一“定”
十六、寜“靜”緻遠究如何
十七、無處將心為汝“安”
十八、眾裏尋他韆百“度”
第三篇 內明之學
十九、萬古帝王師之學
二十、知所先後的知性
二一、緻知與格物
二二、智知萬物自知難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憐
二四、身心情智與物化
二五、誠意正心修身與知至
二五、堯舜不來周孔遠
第四篇 外用之學
二七、三代以後的帝王與平民
二八、帝王 齊桓公
二九、身世堪憐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國之道評議
三一、曆代帝王修身齊傢有幾人?
三二、劉邦打天下而不能“齊傢”
三三、慈惠愛人的漢文帝
第五篇 內外兼修之道
三四、從自淨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與正心
三六、中國文化傳統的“傢”
三七、傢傢有本難念的經
第六篇 齊傢治國
三八、從治國必齊其傢說起
三九、周室治國齊傢的故事
四十、治國當傢的原則
四一、法治與治法
四二、先看《詩經》怎麼說
四三、煉石補天靠母性
四四、治國齊傢須女寶
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四五、人世難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颱難
四八、魏晉南北朝的時代
四九、南朝權位戲連場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義利之辨的財經學說
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傢發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書》點滴
五三、“四書”、“五經”和中國文化
五四、儒傢經學與李唐五代
五五、兩宋守文弱主的由來
五六、宋初文運和宋儒理學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書章句
五八、濛古西徵與西方人的誤解
五九、明清的科舉與宋儒的理學
六十、外示儒學內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從雍正說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與中國
六二、鳥瞰西方文化的演變
六三、反思檢討三大問題
六四、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初次接觸“原本大學微言”這樣的標題,就讓人聯想到對經典《大學》的深入解讀,並且“南懷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學術光環。我本來是抱著對傳統儒傢思想,特彆是對《大學》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條核心路徑的係統學習的期待來翻開它的。我期望能從中看到一些不同於傳統教科書式的、更具生命力和實踐性的闡釋。南老先生的學問跨越瞭儒釋道,他的解讀往往能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睏惑巧妙地連接起來,這正是我所尋找的。我仔細閱讀瞭序言和目錄,感覺作者試圖搭建的框架非常宏大,不僅僅是文字的考據,更是一種對心性修養的探討。封麵設計和裝幀的質感也透露齣一種沉穩的曆史感,這進一步加深瞭我對內容深度的初步印象。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格物緻知”的論述,想看看他是如何將這個看似玄奧的術語,落腳到日常生活的體察與認知提升上的。這本書的厚度也暗示瞭其內容的詳實與豐富,讓人感到這不是一篇淺嘗輒止的談話錄,而是一部經過深思熟慮的論著,值得花時間去細嚼慢咽,去反復體會的。這種對經典原意的追溯與當代化的闡釋,正是此類著作的魅力所在。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編排方式感到非常好奇。從裝幀上看,上下兩捲的劃分,似乎暗示著內容上有明確的階段性遞進,或許上捲側重於理論基礎和心法入門,而下捲則深入到實踐方法和應用層麵。我翻閱瞭其中的一些章節標題,發現它們並非嚴格按照《大學》原文的順序來組織,而是根據主題的內在邏輯進行瞭重構。這種重構本身就體現瞭作者的獨到見解,他顯然不是在做簡單的注釋工作,而是在進行一次係統的“思想重塑”。這對我理解整部經典的宏觀脈絡非常有幫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誠意”與“正心”之間的關係,這通常是解讀的難點所在。這本書的齣版,對於那些渴望從傳統經典中汲取力量,但又對傳統注疏感到晦澀難懂的現代讀者來說,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它仿佛是架設在古老文本和現代心靈之間的一座橋梁,用一種近乎“白話”的、卻又不失古韻的方式,傳達著韆年前的智慧精髓。這種融閤的力量,是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評分從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氣味中,我能感受到這套書在製作上的用心,這讓閱讀體驗本身就增添瞭一份儀式感。我留意到行文中常常穿插一些作者自身的經曆和感悟,這使得原本嚴肅的論述多瞭幾分人情味和可信度。他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來印證他所闡述的道理,讓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學命題,變得具體可感。例如,他對“知止”的描述,不像許多版本那樣空泛,而是結閤瞭對人生成就與內心平靜之間取捨的深刻思考。這種個人化的敘事策略,極大地拉近瞭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聖賢,而是一位走過許多彎路、最終找到歸途的智者。這本書的價值,或許正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改造自身的整體觀照體係,它教導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生活的方法論。它的厚重,是對讀者心性的尊重,也是對所承載思想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和深度,讓我感覺它更像是一部修行指南而非單純的學術著作。我注意到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總是不自覺地將讀者的視角拉迴到自身的體察上來,不斷強調“反求諸己”的重要性。這種強烈的內嚮性引導,是傳統文化中修身哲學的核心,但在現代社會中卻常常被忽略。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被要求卸下外界的紛擾,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動機和內心的真實狀態。其中關於“慎獨”的論述部分,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深入剖析瞭人在無人監督時的心理活動與道德選擇之間的微妙聯係,這需要極高的洞察力纔能捕捉到。我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要求讀者對自我負責的氛圍。這不是那種輕鬆閱讀的消遣讀物,它要求你投入時間、投入心力,去進行一場與自我靈魂的嚴肅對話。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小小的精神洗禮,逼迫你去直麵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和盲區。
評分拿起這上下兩冊的著作,第一感覺是文字的密度非常高,那種撲麵而來的,是典型的老派學者論述風格,句式綿長,引經據典頻繁,初讀時確實需要放慢呼吸,逐字逐句去品味。我注意到作者在開篇處就花瞭大量篇幅來辨析“原本”二字的深意,這錶明他試圖跳齣後世儒者對《大學》的既有框架,迴歸到孔孟原初的教誨精神上去。這種“溯源”的努力,對於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具挑戰性也極具啓發性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旁徵博引的能力,他將《易經》、《中庸》乃至佛傢的一些基本概念穿插進來,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理解體係。這讓原本單一的儒學論述,變得立體而富有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他引用的那些典故在當前語境下的意義。這種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更像是在一個知識淵博的長者麵前,聆聽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背景知識的支撐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