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艺术歌曲集

丁善德艺术歌曲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善德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歌曲
  • 丁善德
  • 声乐
  • 音乐
  • 古典音乐
  • 中国音乐
  • 合唱
  • 教材
  • 音乐教育
  • 歌曲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1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27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1-01
页数:1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丁善德(1911~1995)中国作曲家,钢琴家。1911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昆山,1995年12月8日卒于上海。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琵琶,1929年改为主修钢琴和作曲理论。1934年首演贺绿汀获奖作品《牧童短笛》。曾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1935年毕业后任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1937年冬与陈又新创办上海音乐馆(后改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1947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49年毕业回国,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1956年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应邀担任1956年舒曼国际钢琴比赛、196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和1964年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作品有钢琴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托卡塔——喜报》等,声乐作品有艺术歌曲和大合唱《黄浦江颂》等,管弦乐作品有《长征交响曲》等。有《丁善德钢琴曲集》、《丁善德艺术歌曲集》。

目录

丁善德艺术歌曲创作
1 山上的松树青青的哩
2 找矿
3 丰收山歌
4 玻璃窗
5 槐花几时开
6 太阳出来喜洋洋
7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8 玛依拉
9 想亲娘
10 清平乐·会昌
........
(5) 茶花
23 老战士
24 雪花赞
25 啊,黄河
26 橘颂
27 神秘的笛音

前言/序言


璀璨的星轨:二十世纪欧洲音乐的辉光与变奏 本卷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欧洲大陆上涌现出的一批风格迥异、影响深远的作曲家及其代表性作品。我们旨在勾勒出一部宏大的音乐图景,展现现代主义浪潮如何冲击古典传统,并催生出诸如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以及对民间音乐和民族主义的深刻探索。 第一章:瓦解的传统与声音的解放 二十世纪的钟声甫一敲响,音乐界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在对瓦格纳式晚期浪漫主义的审美疲劳中,作曲家们开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勋伯格的无调性探索,是这场革命中最具颠覆性的举措。 1.1 维也纳的十二音阶实验: 本章深入剖析了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如何从自由无调性走向严谨的十二音序列技法。这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抛弃,而是一种基于数学逻辑的、对声音组织的新秩序的构建。我们详细考察了他在《月迷徘徊》(Pierrot Lunaire)中对音色、节奏和宣叙调(Sprechstimme)的突破性运用,探讨了这种技法如何试图在失去传统调性根基后,为音乐提供一种新的内在连贯性。 1.2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的余晖: 与维也纳的激进相比,法国音乐家们则选择了更为细腻和氛围化的处理。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虽然身处十九世纪末,但其音乐语言对二十世纪初的形塑至关重要。他的作品中,模糊的和声色彩、对五声音阶和全音阶的偏爱,以及对自然意象的捕捉,共同构建了一种“印象派”的听觉体验。我们分析了《前奏曲集》中那些如光影变幻般的钢琴织体,探究它们如何成为后世许多作曲家对“声音的质感”进行探索的起点。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的回望与重构 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使许多艺术家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抽象与疏离。一种“回归清晰与秩序”的声音运动应运而生,史称新古典主义。 2.1 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罗斯之魂”与回归: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是新古典主义阵营中最具影响力的旗手。他早期作品如《春之祭》以其野蛮的节奏和强烈的对位法震惊了巴黎。然而,在战争阴霾下,他的音乐转向了对巴赫、莫扎特等古典大师的致敬。本章重点分析了他1920年代后的作品,例如《俄耳甫斯》(Orpheus)或为乐队而作的《D大调交响曲》。这些作品展现了一种冷静、节制,同时又不失其标志性节奏张力的独特风格,是对过度浪漫主义的有力反拨。 2.2 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与讽刺: 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疏离感不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的新古典主义融合了鲜明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和尖锐的讽刺意味。他的音乐充满了对比:优雅的旋律线突然被不和谐的和弦打断,精巧的复调结构下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我们细致考察了其钢琴奏鸣曲以及早期交响曲中,那种兼具古典形式的平衡感和现代主义的锐利棱角的特点。 第三章:民族的根脉与土地的歌声 在寻求国际性音乐语言的同时,许多作曲家也深入挖掘了本国的民间音乐传统,试图将土地的色彩与现代的作曲技巧相结合。 3.1 巴尔托克对东欧民歌的“科学”收集与融合: 匈牙利的贝拉·巴尔托克(Béla Bartók)是这一领域的巨人。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更是一位人类学家。本章详述了他深入喀尔巴阡山脉腹地,记录和整理成千上万首民间旋律的过程。巴尔托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将民歌“装饰”在古典结构上,而是将民歌的音阶、节奏和不对称的句法内化为自己创作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分析了《弦乐、打击乐与采钢琴的音乐》(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中那种冷峻、近乎建筑学般的结构,以及其中如何巧妙地嵌入了东欧的音乐骨骼。 3.2 英国的田园牧歌与肖像画: 在英国,作曲家们则将目光投向了本土的风景与民间歌谣。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作品如《绿袖幻想曲》(Greensleeves variations)或他的几部交响曲,展现了一种对英格兰乡村的深沉眷恋。这种音乐语言相对温和,调性色彩丰富,充满了对逝去田园牧歌时代的怀旧与颂扬。 第四章:黑暗时代的和声与反思 当欧洲大陆被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撕裂时,音乐也反映出深刻的焦虑与宿命感。 4.1 肖斯塔科维奇与体制下的创作: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创作生涯是与苏联的政治高压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本章探讨了他在创作中如何运用“双重含义”(double-speak)——表面上符合官方要求,实则隐藏着对体制的尖锐批评与个人痛苦的表达。我们分析了其交响曲中突兀的、如同葬礼进行曲般的慢板乐章,以及其弦乐四重奏中近乎绝望的内心独白,这些都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 4.2 勋伯格的“第二维也纳乐派”及其继承者: 在二战期间,序列主义的影响力虽未在主流领域占据主导,但其思想的延续性至关重要。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的作品,如歌剧《沃采克》(Wozzeck),成功地将无调性与深刻的人文悲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充满表现主义色彩的戏剧张力。他的音乐语言是十二音技法与浪漫主义情感的独特结合,充满了心理深度的刻画。 结语:未竟的探索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音乐史,是一部关于打破、重建、回归与抗争的宏大叙事。作曲家们在调性崩溃的废墟上,尝试了从严格的数学逻辑到最原始的民间呼喊的各种解决方案。这些作品不仅是纯粹的声音艺术,更是对技术进步、社会动荡和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记录。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多变且充满活力的音乐景观,其回响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音乐的每一个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编排的逻辑性极其严密,简直像是在解一个层层递进的谜题。它没有急于展示华丽的技巧,而是首先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让你对所涉及的音乐语言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认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作品时,作者展现出的广博见识令人叹服。书中对不同语境下文本与音乐张力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比如在处理某首充满乡愁的作品时,如何通过特定的调性变化来模拟出那种悠远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共鸣。这种深入到骨髓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艺术史论著作。我几乎是逐字逐句地读完了前言和导论部分,因为它为接下来的探索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有些被它的厚度和内容深度所震撼。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音乐读物,它要求你有一定的耐心去细细品味。装帧设计和纸张质量都透露着一种对艺术的敬畏,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关于艺术歌曲创作背景的考据部分,作者显然下了大量的功夫去查证和梳理,将每一首作品诞生的时代风貌、作曲家当下的心境,乃至所依据的诗歌文本的原貌,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我们在面对音乐时,不再是孤立地聆听旋律与和声,而是能够真正“看见”那个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我甚至能想象出作曲家在烛光下打磨每一个音符时的那种专注与挣扎。这种全方位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认知,让我对歌唱艺术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个资深的业余音乐爱好者,我找寻这样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音乐书籍已经很久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艺术歌曲“神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作曲家与诗人之间真挚的对话。书中收录的那些罕见的小品级作品,其配乐和文本的选择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与歌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歌声。它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不一样的聆听体验,让原本平淡的日常多了一抹亮丽的艺术色彩。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笔“精神投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听懂”音乐。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像有些音乐书籍那样堆砌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复杂的音乐理论和表演技巧自然地渗透进去。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德语艺术歌曲的风格演变有着清晰的脉络梳理,从早期的舒缓叙事到后期的象征主义表达,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伴奏部分的分析也丝毫不含糊,强调了钢琴在烘托氛围、塑造意境中的核心作用,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伴奏”。这对于钢琴伴奏者和声乐演唱者之间的合作与理解,提供了极佳的参考蓝图。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这部集子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浸在这些精妙的旋律中,每首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纯粹情感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乐谱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音乐之旅。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曲上的独到眼光,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又无比契合的曲目组合,在听觉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与和谐。比如,其中一些作品的演唱指导部分,写得极其详尽且富有启发性,绝非那些敷衍了事的说明文字可以比拟。它深入剖析了作曲家在处理特定文本时的情感侧重和技巧运用,让人在学习和欣赏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我拿着这本书反复揣摩,发现即便是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理解和演绎下,其展现出的生命力也截然不同。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声乐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阶梯,引领我们攀登艺术的高峰。我敢说,在同类出版物中,这本书的专业度和艺术性都是首屈一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