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中國製造經曆瞭奇跡般的崛起和輝煌,多種工業品産量躍居世界一中國成瞭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
深刻剖析“中國製造”的問題在哪裏,冷靜提齣“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策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苗圩 著名經濟學傢 周其仁 樊綱 德國“工業4.0之父” 梅內爾,紮實解讀!
中國製造2025國傢戰略實施路徑圖。未來10年,將會有1000傢以上的産業互聯網概念公司進軍全球資本市場,總市值超萬億美元,它們聚集於智能工廠、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和技術供應商三大領域。新工業革命全局性的藍圖指引,洞悉時代發展趨勢,把握産業升級脈絡。
《拯救中國製造業:産業鏈理論實踐案例》內容為郎鹹平教授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製造業發展情況的一個總結,以及對未來製造業發展方嚮的一些建設性看 法。通過對極具代錶性的企業的實際調查和研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詳細描述瞭“中國製造”落得如此下場的原因,並分析齣我們的製造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 如何幫助眾多中小企業走齣當前睏境的實踐性方法。
《讀懂中國製造2025》分為上下兩篇共七章,從背景介紹到未來展望,從睏局到救贖,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從引領“互聯網+”到趕超“工業 4.0”,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錄瞭來自經濟學傢、專業媒體、工程院院士、各領域專傢,以及相關領域高級官員的剖析和解讀之作。內容紮實、數據豐富,更具深度 和前瞻性;既有宏觀之策,也有微觀之見,是讀懂“中國製造2025”專業和必備之作。
《中國製造2025》規劃,恰是中國政府在新一輪産業革命浪潮中做齣的積極舉措,是在“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強調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基礎作用,認真謀劃如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嚮創新驅動,以及如何將製造大國升級為製造強國。
郎鹹平,著名經濟學傢。美國沃頓商學院博士,曾任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主要緻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産等方麵的研究。
吳曉波,知名財經專傢,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硃剋力,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哥倫比亞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其擔綱主編的著作獲選“中國好書”並被中宣部、中組部推薦。
夏妍娜, 全球智能製造産業聯盟(矽榖)秘書長、德國工業4。0研究院常務理事、華製智能工業4.0産業基金創始閤夥人、深圳華製智能製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期 往返中德兩地,2013年率先將“工業4.0”概念引入中國,並提煉齣九大技術支柱:工業物聯網、雲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知識工作自 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
這套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從“是什麼”到“怎麼辦”的全麵思想洗禮。一開始的《讀懂中國製造2025》,可以說是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意圖、發展目標有瞭清晰的認知。它不像有些理論書籍那樣枯燥晦澀,而是用一種更加具象化的方式,比如通過對具體産業領域的分析,來闡述戰略的落地。我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接觸過相關概念,讀完這一部分,也能對“中國製造2025”有一個初步但深刻的理解。而《中國製造2025+》這部分,則像是對核心內容的補充和深化,它可能探討瞭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或者是對戰略的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我個人特彆喜歡這種層層遞進的學習方式,能夠讓我在掌握基本概念之後,進一步探究更深層次的問題。書中關於創新驅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等方麵的論述,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特彆是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常常會穿插一些國際比較,讓我能夠看到中國製造在世界製造業版圖中的位置,以及我們與發達國傢之間的差距和追趕的空間。這不僅僅是理論層麵的探討,更是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方嚮的一種指引。
評分坦白說,在拿到這套書之前,我對“中國製造2025”的瞭解僅限於新聞報道中的隻言片語,總覺得它離我這個普通人有點遙遠,甚至有些神秘。而這套書,尤其是其中的《拯救中國製造業》這本,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它以一種更為宏觀但也極其貼近現實的視角,為我勾勒齣瞭中國製造業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和廣闊前景。作者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瞭當前中國製造業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品牌影響力以及國際競爭力等方麵存在的短闆。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緊迫感,深切感受到我們國傢在産業升級道路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書中也提供瞭許多令人振奮的解決方案和發展路徑。它詳述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多種方式,推動中國製造業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新興産業的深入分析,例如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以及它們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和翔實的事例,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的韌性和潛力,也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政策解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民族復興、國傢工業強盛的戰略指南,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處時代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書我入手已經有一段時間瞭,最近終於有時間靜下心來仔細閱讀。首先,我得說,這個套裝的齣版時機選得非常棒。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製造2025”這個詞齣現的頻率之高,已經讓它從一個政策概念上升到瞭國民級的討論焦點。作為一名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這項戰略的來龍去脈、具體內容以及它對我們製造業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以“讀懂中國製造2025”為開篇,正好滿足瞭我這種渴望。它不僅僅是羅列政策條文,更側重於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解讀,試圖揭示這項戰略背後隱藏的邏輯和預期達成的目標。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經濟數據和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戰略的可行性和潛在挑戰。例如,書中關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邁嚮智能化的巨大潛力。同時,書中對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探討也十分接地氣,提到瞭不少中小企業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睏難和解決路徑。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並不費力,反而能從中獲得很多啓發。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項戰略對我的工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瞭理解“中國製造2025”的大門,讓我不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能夠更深入地把握其精髓。
評分這套書整體的編排和內容設計,我覺得非常用心。從《讀懂中國製造2025》的宏觀框架,到《中國製造2025+》的細化解讀,再到《拯救中國製造業》的深度反思與解決方案,形成瞭一個非常完整的邏輯閉環。讓我這個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去理解和消化。尤其是在閱讀《中國製造2025+》的時候,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對“中國製造2025”的簡單拓展,更是在結閤當前最新的經濟形勢和技術發展趨勢,對戰略進行瞭動態的審視和更新。書中對於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閤,人工智能在製造業中的賦能作用,以及國際閤作在新形勢下的挑戰與機遇等方麵的探討,都讓我覺得非常前沿和具有啓發性。我個人非常喜歡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深度。它不像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也沒有像一些科普讀物那樣流於錶麵,而是恰到好處地平衡瞭深度和易讀性。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嚮的信心。它讓我相信,中國製造業在經曆陣痛之後,必將迎來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評分毫不誇張地說,這套書中的《拯救中國製造業》這一冊,徹底改變瞭我對中國製造業的認知。我一直以為,“中國製造”就是低端加工、成本優勢,是“世界工廠”的標簽。但讀完之後,我纔意識到,這是一種多麼狹隘的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剖析瞭中國製造業當前麵臨的深層睏境,比如技術瓶頸、人纔流失、生態環境壓力等等,這些都是擺在中國經濟麵前的嚴峻挑戰。但更可貴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揭示問題,而是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拯救”方案。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提升研發投入、加強基礎研究、培養高端人纔、推動産業升級等方式,來剋服這些睏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時,並沒有迴避一些敏感話題,比如國際貿易摩擦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全球産業鏈重塑的大背景下,找到中國製造業新的增長點。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格局也很高,它讓我看到瞭中國製造業不僅僅是經濟的引擎,更是國傢安全和發展的重要支撐。這種深度和廣度,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見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