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 [From Gutenberg to the Celestial Jukebox]

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 [From Gutenberg to the Celestial Jukebox]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戈斯汀 著,金海军 译
图书标签:
  • 版权
  • 知识产权
  • 出版史
  • 媒体技术
  • 文化史
  • 数字版权
  • 音乐版权
  • 技术与文化
  • 信息传播
  • 媒体演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3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077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rom Gutenberg to the Celestial Jukebox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18世纪的著作权法,到当前互联网上的著作权问题,再到明天的“数字点播机”(可以点播方式获得的图书、电影和音乐数字贮藏库),保罗·戈斯汀对著作权人与使用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通盘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若干标志性案例——家庭录像案、图书馆复印期刊案、对《哦,漂亮女人》的改写案等——进行精要的解读,全面展示了版权制度如何应对科技变革,以及著作权之于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引人入胜的介绍、睿智的思辨,不失学理又饶有趣味——确是“一本极好的书”(a superb book)!
   本书回顾美国著作权法自英格兰18世纪初期迄今之历史,展望21世纪开头几十年著作权之未来。作者对著作权人与使用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通盘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若干标志性案例进行精要的解读,全面展示了版权制度如何应对科技变革,以及著作权之于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作者简介

保罗·戈斯汀,斯坦福大学Lillick法学讲席教授,美国著作权法领域的权威之一。著有四卷本美国著作权法和一卷本国际著作权法专著,所撰知识产权法教材在美国法学院被广为采用;曾在著作权相关议题的政府间会议上受邀担任专家。
金海军,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学院教师。

精彩书评

   一位赫赫有名的学者,用简洁、透彻的笔调,加上一种讽刺的幽默感,活画出这个原本复杂得让人生畏的主题。
  
   ——Jonathan Kirsch《洛杉机时报》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第1章 著作权的形而上学
第2章 著作权思想史
第3章 花50块钱收10块
第4章 私人复制
第5章 两种著作权文化
第6章 “技术问题要由技术来解决”
第7章 数字点播机
注释
索引
译者附记

精彩书摘

从印刷机到数字点播机,每当著作权遭遇某种新技术时,都向立法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选择:扩张著作权从而作者与出版商能够获得作品在市场上的全部价值;或者,抑制著作权,人们在此情况下就能免费使用作品的复制件。究竟著作权是作者权(author’s right),从而作品的原创者对于消费者愿意为该作品复制件付费的每一个市场均得主张权利?抑或,它是使用者的权利(user’s right),使用者得免费享用作者的复制件,除非作者或者出版商能够表明,若无经济回报,他们将不具有任何激励来创作与出版新的作品?
虽然历经将近三个世纪的立法活动、司法判决与学术思考,这些根本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美国国会有时欢迎新的信息技术发明,将之看作一个契机,用那些尚未被立法规定的权利来填满著作权水杯。在其他时候,它又拒绝将一个新的市场纳入著作权法的范围。法官们同样自相矛盾。当国会的立法意图不明确时,一些法官就对《著作权法》作扩张解释,将新技术纳入其中;另一些法官则严格遵守旧法中的用语。法学教授们也各有偏袒,一些人参加“高水平保护派”(1aigh protectionists),另一些人则加入“低水平保护派”(Low protectionists)(这些术语可都是蔑称,并非褒奖;学界人士往往将这些标签贴到对手身上,却从不用在自己身上)。
著作权直接触及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价值——文学艺术的愿景、自由市场的承诺、言论自由的传统——上的冲突。在该法律的发展过程中,吸引参与争论的不仅仅是文学思想家:约翰·密尔顿(John Mihon)在《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中,对政府审查行。

前言/序言

  《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一书的修订版由金海军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人在此际受邀为之作序,深感荣幸。金海军在翻译过程中与我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电邮往复,从中我知道他为此倾注大量心力,以期准确表达出美国著作权法律与历史中的所有重要问题,以及美式语言当中的诸多特别之处。因此,以下就本书内容跟中国在21世纪遭遇著作权这一西式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写上这些几无解释的文字时,我是深怀谦卑之情的。
  《著作权之道》一书回顾美国著作权法自英格兰18世纪初期迄今之历史,展望21世纪开头几十年著作权之未来。本书固然以英美普通法之传统为中心,但也兼顾以欧洲大陆为根基的大陆法传统(强调作者权),并考察了《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该公约自1886年诞生以来,致力于在这两种著作权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尽管它显然强调的是大陆法的这一边)。本书虽未触及中国的经历,但其中的教训仍然与中国的情形密切相关,因为中国自1992年参加《伯尔尼公约》(巴黎文本),并且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因此加入TRIPs协定)以来,这些规范在中国就可以直接适用于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一如它们在美国、欧洲以及伯尔尼-WTO体系的其他国家所适用的那样。而且,中国于2007年参加了WIPO的两个条约——《版权条约》和《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从而迈入了在数字时代为创造性作品与制品提供最先进之保。







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 一部横跨数字时代与信息革命的深度思辨之作 在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的今天,知识的形态、传播的方式以及价值的界定正经历着剧烈的重塑。《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法律条文的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入探讨文化生产、技术伦理与人类心智边界的宏大叙事。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知识产权制度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角色与困境。 第一部分:印刷术的遗产与早期秩序的建立 全书的开篇,作者将目光聚焦于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是机械层面的突破,更是对知识垄断的首次系统性挑战。从手抄本时代精英阶层的专属特权,到印刷术催生的“作者”概念的萌芽,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早期著作权制度(如英国的《安妮法》)是如何在商业需求与公共利益的天平间寻求平衡的。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版权作为一种“有限期限的垄断权”的哲学基础。它探讨了启蒙运动对“个人创造性”的推崇如何为现代知识产权理念奠定基石。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探究早期出版商、作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复杂博弈,理解为何“复制的权利”成为了界定文化劳动价值的核心准绳。同时,作者也审视了早期版权制度在应对跨国传播和盗版活动时所暴露的局限性,为后续数字时代的挑战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电气化、大众媒体与权利的扩张 进入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不仅改变了生产力,也彻底颠覆了知识的消费模式。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唱片、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技术对著作权格局的冲击。这些媒介的出现,使得“表演权”和“录制权”成为著作权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者以清晰的笔触剖析了国际版权体系的演进,特别是《伯尔尼公约》的诞生及其对全球规范的深远影响。重点章节着眼于“机械复制时代”对原作者经济利益的保护机制的重构。这里不再是单一文本的复制,而是复杂的改编、演绎和同步播放。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新权利的扩张,探讨了它们如何在激励创作与限制文化再利用之间制造新的张力。例如,对音乐作品的广播权,如何在推动文化普及的同时,引发了对创作者“合理报酬”的持续争论。 第三部分:数字洪流:二进制的颠覆与零与一的边界 本书的核心论述,集中于互联网、数字复制和全球互联的时代。作者将这一时期视为自谷登堡以来对著作权制度最根本的挑战。数字复制的完美性、零成本的传播速度,以及“信息即商品”逻辑的固化,使得传统的“复制控制”模型几近失效。 作者对点对点(P2P)网络、内容管理系统(CMS)以及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进行了细致的法律与社会分析。重点探讨了“避开技术保护措施”的合法性边界,以及在分布式网络中确定侵权责任的困难。更深层次的讨论转向了“许可经济”的崛起——当作品的价值不再基于稀缺性,而是基于使用权和访问权时,著作权制度如何从“所有权”的逻辑向“服务权”的逻辑过渡。 第四部分:算法、智能与“数学点播机”的哲学困境 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是关于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AIGC)和大数据分析对知识产权未来形态的预言与质询。作者引入了“数学点播机”这一概念,象征着一个高度算法化、个性化内容推送与自动生成内容的未来生态系统。 这部分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当算法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整合、混音和创造出“新的”知识和艺术形式时,谁是著作权的主体?是训练数据的提供者、算法的设计者,还是生成结果的“用户”?本书深入探讨了“合理使用”(Fair Use/Dealing)原则在面对大规模数据抓取和模型训练时的适应性。它挑战了“独创性”的传统定义,提出在后人类创作时代,著作权法或许需要引入新的“贡献度”或“影响力”衡量标准,而非仅仅固守人类心智活动的专属领域。 结语:著作权之为公共话语 《著作权之道》最终回归到一个核心论点:著作权制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保护了多少个人财富,而在于它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它不是一套静止的规则,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公共对话,关于创造的激励、知识的共享、以及技术进步如何服务于人类的整体福祉。本书旨在激发政策制定者、创作者、技术人员和每一位信息消费者,重新思考我们愿意为未来的文化生态支付何种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的标题,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又瞬间飞跃到了科技的尖端。从谷登堡印刷术的革命性意义,到“数学点播机”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概念,这中间跨越了几个世纪的知识产权发展史。我一直对著作权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很感兴趣,想知道它在不同时代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复制和传播变得如此容易,著作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数学点播机”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它可能会对现有的著作权体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详细地梳理从印刷术时代的著作权保护,到数字时代版权困境,再到未来“数学点播机”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著作权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作为一个对信息时代下的版权问题深感困惑的普通读者,《著作权之道》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常常在网上看到各种关于盗版、版权纠纷的新闻,有时也会在享受便捷的数字内容时,对内容的生产者产生一丝敬意和一丝愧疚。从谷登堡的印刷术开始,著作权这个概念就如影随形,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特别想知道,在最初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界定“著作权”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一套法律体系来保护创作者的劳动成果的?而“数学点播机”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它暗示着一种全新的内容生成、分发和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传统的著作权理念将会带来怎样的冲击?这本书能否为我解答这些疑惑?它是否会从一个历史的视角,循序渐进地剖析著作权制度的演变,再结合当下的技术发展,为我们描绘出未来著作权的可能形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著作权的悠久历史,抵达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未来,让我对这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著作权之道》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古老的谷登堡印刷术,标志着知识传播进入一个新纪元,著作权的概念也开始悄然萌芽,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甚至出现了“数学点播机”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概念,这中间的演变过程一定充满了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觉得,著作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它更是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本书似乎要带领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了解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著作权是如何被定义、被挑战、被保护的。而“数学点播机”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会是怎样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著作权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示著作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引发我对未来知识产权保护方向的深度思考,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著作权之道》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对未来科技的畅想。我一直对知识产权的演变和保护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与技术革命相结合时,那种碰撞产生的火花尤其吸引我。想象一下,从古登堡时代印刷术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和著作权的萌芽,到如今数字时代“数学点播机”这样充满科幻色彩的概念,这期间必然经历了无数的挑战、革新和思想的碰撞。《著作权之道》似乎正是要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窥见著作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以及它如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甚至预示着未来的走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历史脉络和前沿的科技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和论证过程一定非常精彩。这本书就像一张通往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连接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引发我们对未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刻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数字版权世界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以及“数学点播机”这样的概念将如何颠覆我们对著作权的认知。

评分

当我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看到《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时,一种莫名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叙事感,它将印刷术的先驱谷登堡与一个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数学点播机”并列,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从纸质书籍的诞生到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内容呈现的巨大飞跃,著作权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适应、甚至被挑战的。我尤其对“数学点播机”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是否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内容创作和分发模式,一种可能颠覆我们对作者身份、版权归属以及传播方式的传统认知?这本书能否深入探讨这些前沿的议题,是否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著作权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不仅仅是梳理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未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技术、文化和人类智慧如何相互影响的探索。

评分

right),使用者得免费享用作者的复制件r,除非作者或者t出版商能够表明,若无经济回报,他们将不t具有任何激励来创作与出版新的作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著作权直接R触及在R文化、T经济以及政治价值——文学艺术的愿景、自由市场的承诺、言论自由的传统——上的冲突。U在该W法律的发展过程中,吸引参与争论的不仅仅是文学思想家:约W翰·密尔顿(John

评分

好书!

评分

老师推荐阅读,内容不错。

评分

c  从c印刷机d到数字点播机,每当著作权遭遇某种新技术时,都向立法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选择:扩张g著作权g从而作g者与出版商能够获得作品在市场上的全部价值;或者,抑制著作权,人们在此情况下就能j免费使用作品的复制件。究竟著作权是作者权(autholr’s

评分

老师推荐阅读,内容不错。

评分

lright),从而作品的原创者对于消费者愿意为该作品复制件付费的每一个市场均得o主张权o利?抑o或,它是使用者的权利(user’s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