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 (美) 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 著 未读·探索家

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 (美) 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 著 未读·探索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 著,许楠楠,赵德岷 译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科普
  • 自然
  • 地理
  • 知识
  • 百科
  • 探索
  • 未解之谜
  • 科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4984
商品编码:104607151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读·探索家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2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典读物、历经时间考验:来自美国的经典百科知识问答书,自1994年面世以来已更新至第四版。影响美国一代人成长的科普作品。
★作者:由拥有113年历史的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科学技术部编著。
★问题真实、贴近生活、深入人心: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从每年6万多个读者来信中遴选出人们问得*多、*有趣或*不同寻常的问题精心作答。这些问题就像有人替你从口中问出来一样,让你每读完一个问题就有“啊哈,原来如此”的畅快感。
★ 《爱问百科》系列共包含7册,每册有500~800个问题,知识覆盖面极广:数理化、天文、地理、环境、能源、生物、生理,特别包括“恐龙”及“艺术史”两册专辑。
 
内容推荐 《爱问百科》系列是一套知识问答书,此番新的版本提出并回答了4000多个科学问题,涉及数理化、天文、地质、能源、动植物、生理、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问题妙趣横生、与众不同;常在口边,却又难于解答。
这套书呈现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探索世界的方式,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将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图书馆,建于1902年;这座图书馆中的书籍涵盖面甚广,并且是美国一个建立科学技术部的公共图书馆,此后,这个科学技术部一直在耐心回答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每年逾6万多个。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从1994年就开始把人们常见的问题和相应解答收录成册出版,至今已是第四次修订,更新了相关数据并加入了近年的科学新知识。  目录 鸣谢 / / 004
引言 / / 005
问题索引/ / 242

地球/ / 006
空气/ 007 /自然特征等/ 009 /水/ 013 /
陆地/ 025 /火山与地震/ 036 /
观察与测量/ 043

气候与天气/ / 050
温度/ 051 /空气现象/ 056 /
风/ 064 /降水/ 084 /
天气预测/ 089

矿物、金属与其他材料/ / 094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地球的大气都由哪些成分组成?
除却水蒸气和污染物,地球的大气还由78% 的氮气、21% 的氧气以及加起来不到1% 的氩气和二氧化碳组成。除此之外,大气层中还有少量的氢气、氖气、氦气、氪气、氙气、甲烷以及臭氧。地球初的大气可能是由氨气以及甲烷组成。2000 万年前,更多的元素开始出现在地球的大气中。
地球的大气分为几层?
根据温度的不同,地球大气层,即包裹地球的气体“皮肤”可分为5 层。
对流层是低的一层。平均厚度约为7 英里(11 千米)。地球两极处的对流层厚5 英里(8 千米),而赤道地区的厚度为10 英里(16 千米)。大多数的云和天气状况都在对流层中成形。对流层中,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平流层距地表7—30 英里(11—48 千米)。臭氧层(极为重要,因其能吸收太阳释放出的大部分有害紫外线)就存在于平流层内;平流层中,温度随海拔的增加而稍有上升,高可达32°F( 0℃)。
中间层(平流层之上)距地表30—55 英里(48—85 千米)。中间层中,海拔越高,温度越低,低可达-130°F( -90℃)。
地表下,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如何变化?
地球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根据深矿井和钻洞中测量到的温度,人们可以发现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率也各不相同, 从59°F/ 千米(15℃ / 千米)到167°F/ 千米(75℃ / 千米)不等。到目前为止,人类挖掘的深钻洞略深于6.2 英里(10 千米),人类对更为深入的地下温度的实际测量束手无策。据估计,地球中心的温度可达5000°F(2760℃)或更高。
地球的中心是什么?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学家就一直认为地球的内核是一颗铁、镍球体,其中有些部分已经晶体化,且正在不断冷却、膨胀。冷却过程中,内核向外核释放能量。外核又称液态核,由铁、镍以及较轻的元素(如硫、氧)构成。还有一种说法叫“核地球模型”,认为地球的中心有一颗小核,宽约5 英里(8 千米),由铀、钚构成,周围环绕着镍- 铁化合物。小核中的铀、钚就像自然核反应堆,以热能的形式产生辐射能量。而后,辐射能量又反过来推动带电粒子,形成地磁场。现在,地核的传统模型仍占据主导地位;不过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也无法反驳核地球模型。
地球上的高点和低点在哪里?
地球陆地上的高点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尼泊尔与中国西藏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上)峰顶,海拔29,035 英尺(8850 米)。人们利用卫星技术,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测量,其中包括雪和冰层的厚度;据估测,雪和冰层厚约30 英尺(9 米)—60 英尺(18 米)。1999 年11 月,美国的国家地理学会对这一测量结果予以认可。美国国家影像与制图局也将这一测量结果作为其官方认可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未来,探地雷达也有望用于积雪厚度的测量。1954 年,印度测绘局定下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29,028 英尺(8845 米),因积雪原因上下浮动10 英尺(3 米),这一结果也得到了美国地理学会的认可。
珠穆朗玛峰近的一次高度测量在2005 年,由中国国家测绘局测定, 公布的高度为8844.43 米, 冰层厚度3.50 米。
地球陆地上的低点在以色列和约旦中间的死海海平面下1312 英尺(399 米)处。地表低点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它从关岛的东南部一直延伸至马里亚纳群岛的西北部。测量结果显示,它位于海平面下36,198 英尺(11,034 米)。
海浪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地面波的主要原因是气流运动(风),而海洋中的波浪可能是由潮汐、波浪的相互推动、海底地震、海底火山或是大气干扰所致。海浪的大小取决于风速的快慢、风的持续时间以及风吹过海面的距离。风吹过海面的距离越长,强度越大,海浪就越高。风吹过海水表面时, 试图带动海水一同流动;但海水的流动速度赶不上空气的流动速度, 因此水面就会上升。然而,水面上升时,水的重力又会将其拽回原位, 使得下落海水的势能存于水下;水下的压力将海水向上推至隆起。重力和水压间的推推搡搡就形成了海浪。风速小于2 节的微风会形成表面张力波。风速高达13 节时,海浪在高度和速度方面的增幅要远大于其长度变化;同时,海浪的陡度使其破裂开来,形成白色浪花。要想形成白色浪花,海浪的高度必须是波峰间距的1/7。
尼亚加拉大瀑布会在多少年后消失呢?
自尼亚加拉大瀑布倾泻而下的水流在瀑布基底砸出了巨大的水潭,破坏了页岩悬臂,致使坚硬的石灰岩顶端出现塌陷。自一万年前形成以来, 尼亚加拉大瀑布已经向上游后退了7 英里(11 千米)。按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的话,它会在22,800 年后完全消失。尼亚加拉大瀑布连通了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美国与加拿大(纽约州与安大略省)边界的标志。
地球上的永冻层有多大?
地球上的永冻层约占地表面积的1/5。永冻层的划分依据只有温度, 与陆地的构成成分无关。永冻层可以含有基岩、草皮、冰、沙子、砾石或任何材料,但它们的温度必须在0℃以下,且持续两年以上。几乎所有永冻层都有着成千上万年的历史。加拿大、俄罗斯、中国北部、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极洲都有永冻层。
巨大声响真的会引起雪崩吗?
巨大声响并不会引发雪崩,但雪崩是一由于在不稳定雪地上行走、滑雪、骑乘摩托雪橇、滑滑雪板等行为引发的自然灾害了。很多雪崩在没有人类影响的前提下,也会自然发生。雪崩是大块雪块从山坡滑落的现象。雪有时呈粉状,沿着紧实的积雪往下滑;有时呈厚片状,从山坡上滚下;有时混杂着冰、雪、石子以及其他残渣。板状雪崩为危险,这种雪崩中,雪的滑落速度高达60—80 英里/ 小时(97—129 千米/ 小时)。
人类如何确定古代火山喷发的时间?
常用的办法就是碳定年法。碳定年法通过测量碳14 的放射衰变率, 确定火山喷发的时间。人们用这种方法测定200 年之前的火山喷发时间。火山喷发期间燃烧的树中含有木炭,这种木炭近乎纯碳,是人们测定微量碳14 的物质。
TNT 的化学式是什么?
TNT 是2,4,6- 三硝基甲苯[C7H5N3O6 或 C6H2(CH3)(NO2)3] 的简称。它是一种威力巨大的烈性化合物,在常规炸弹中应用甚广。1863 年,约瑟夫·维尔布兰德(Joseph Wilbrand,1811—1894) 创造并发现了这种物质。他用硝酸和硫酸对甲苯进行处理,得到了一种黄色的晶状固体。这种固体熔点较低,撞击灵敏度低,甚至还能燃烧起火却不爆炸。这些特性使其易于处理和制作;然而一经引爆,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
彩色烟花是如何制成的?
早在9 世纪,中国就出现了烟花。那时,人们将硝石(硝酸钾)、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造出绚烂的光效。镁燃烧时伴有耀眼的白光, 因此常用于照明弹和烟花的制作。向火焰中添加特定物质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含锶的化合物会使火焰变成绯红色,含钡的化合物会让火焰变成黄绿色;铜会使火焰变为蓝绿色,锂产生紫色,而钠会使火焰变黄。铁和铝颗粒能使火焰分别溅出金色和白色火花。
人们什么时候发明了塑料?
19 世纪50 年代中期, 亚历山大· 帕克斯(Alexander Parkes, 1813—1890)用硝化纤维素(又名火棉)进行了试验。他将硝化纤维素与莰酮混合,形成了一种质地坚硬、弹性的透明材料,命名为“帕克赛因”。他和一位制造商进行合作,生产这种物质,但因没有市场需求导致公司破产。美国人约翰·韦斯利·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1837—1920)成功地用硝化纤维素制成了人工象牙台球,并于1868 年获得专利。他改进了之前的配方,采用高效的制造过程,
光伏电池是什么时候研发出来的?
1954 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卡尔文·富勒(Calvin Fuller, 1902—1994)、达利尔·蔡平(Daryl Chapin,1906—1995)和杰拉德·皮尔森(Gerald Pearson,1905—1987)—研发出了一块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早的光伏电池用于为美国太空卫星提供能源。后来光伏电池的适用范围才得到拓宽,可以用在小型物品上, 比如计算器、手表。
如何存储核废料?
核废料中的裂变产物可能是由铀、铯、锶、氪分裂而来,还有可能是由铀原子吸收自由中子从而形成的超铀元素构成。超铀元素废料的辐射要比裂变产物的低,然而这些元素的放射性持续时间可达几十万年。废料可分为12 英尺(4 米)长的辐照燃料棒、液体或泥状的高放射性燃料、反应堆硬件所用到的低放射性废料(非超铀,法规定义中放射性较低)、管道、有毒树脂胶质、燃料池中的水和其他受到辐射污染的物质。现在,美国有很多辐照核燃料都安全地储存在特制的燃料池中,这些燃料池设在全国各地的独立反应堆处。如果燃料池容量已满, 则可能授权启用地面干桶存储。美国有3 家低放射性废料处理厂,它们是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巴威尔核燃料处理厂、华盛顿州的汉福核燃料处理厂和犹他州的恩维洛卡瑞处理厂。这3 家处理厂只接收美国特定地区的低放射性废料。大多数高放射性核废料都储存在双层不锈钢制罐内,周围有3 英尺(1 米)厚的混凝土层。到目前为止,佳的存储方法是1978 年由法国人发明出来的。这种方法将废料和特制的玻璃液混合在一起,而后将混合物放入钢制容器内,埋入特殊的坑洞。1982 年出台的《核废物政策法》规定,高放射性废料应埋至地底深处处置。内华达州的尤卡山是一的高放射性废料存储场。然而,这座存储场一直备受争议,因为该地区有休眠火山,还有地震断层。
为什么接触石棉会危害健康?
1900—1970 年早期,人们在建筑材料中添加石棉绒,作为墙壁和管道的隔热材料、墙壁和壁炉的防火材料、吊顶板材隔声板、乙烯基地板和填缝混合料的增强剂,以及颜料形成剂。只有当细小的石棉绒飘至空中时,才会危害健康。建筑材料的任何普通磨损、开裂都会造成石棉绒的飘散。石棉清除工艺会使情况恶化,让危害等级成倍上升, 因此石棉清除工作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承包商进行。石棉绒扩散后, 可在空中飘浮长达20 多个小时。接触石棉会罹患石棉沉着病,这一点人们一直都非常清楚。石棉沉着病是一种慢性、限制性肺病,致病原因是人体吸入的细小石棉绒矿物使肺组织受创。石棉还会导致咽癌、喉癌、口腔癌、胰腺癌、肾癌、卵巢癌以及肠胃癌。美国肺脏协会称, 如果吸烟者长期接触石棉,罹患肺癌的概率会增加1 倍。因石棉接触而导致的癌症有15—30 年的潜伏期。间皮瘤较为罕见,这种疾病会影响胸膜或腹膜表皮;通常情况下,扩散至胸腔或腹腔的速度较快。虽然间皮瘤很难控制,但现在可以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进行治疗。
你喜欢用塑料袋还是纸袋?
哪个都别用。塑料袋和纸袋都对环境有害,但哪种袋子的危害更大还不清楚。1 万亿只塑料袋的制造需要1200 万桶原油(不可再生资源)。塑料袋在垃圾填埋场中的降解速度很慢;动物误吞也会受到伤害;塑料袋的生产过程还会污染环境。相比之下,2500 万只棕色纸袋的制造需要的是3500 万棵树,生产过程还会给空气和水带来污染。虽然这两种袋子都能循环利用,但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算,只有1% 的塑料袋和20% 的纸袋得到了循环利用。不要在塑料袋和纸袋间犹豫了, 带上可重复利用的帆布袋去商店吧;留着纸袋或塑料袋,重复利用。

《星尘回响:探秘宇宙的未解之谜》 内容简介 仰望璀璨的夜空,我们是否曾好奇,在那无垠的黑暗中,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从宇宙大爆炸的惊鸿一瞥,到黑洞深邃的引力之井,再到系外行星的潜在生命迹象,《星尘回响》将带领你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宇宙探索之旅。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哲学思辨,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挑战。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至今仍困扰着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乃至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心的人类的终极问题。 第一章:时间之河的源头——宇宙大爆炸的余烬 宇宙是如何开始的?这个问题宛如一声来自洪荒的低语,在科学界回荡了数个世纪。如今,大爆炸理论已成为最广为接受的解释,但它所揭示的景象,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宏大和令人震撼。本书将从量子涨落的微观奇点出发,描绘宇宙在极短时间内经历的暴胀,温度的急剧下降,以及基本粒子的诞生。我们不仅仅会回顾大爆炸的“证据”,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肖像”,还有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例如,在大爆炸之前,是否存在过“什么”?“时间”这个概念,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又是如何诞生的?本书将借鉴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如普朗克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细测量,以及宇宙学家的理论模型,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前沿科学的进展,同时也会深入探讨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我们将思考,如果宇宙真的有一个起点,那么它的终点又在哪里?而我们,又是如何从这片混沌中,一步步走向这片被星辰点亮的浩瀚? 第二章: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隐形巨头 当我们仰望星空,所见的不过是宇宙冰山一角。绝大多数的宇宙,都被我们无法看见、无法直接探测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所占据。它们如同宇宙中的隐形巨头,以一种我们尚不完全理解的方式,塑造着星系的结构,驱动着宇宙的加速膨胀。本书将深入剖析暗物质的“幽灵”本质,它不发光、不反光,只通过引力效应显露踪迹。我们将回顾那些支持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例如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同时,本书将探讨目前主流的暗物质粒子候选者,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和轴子,以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各种探测实验,从地下深处的粒子探测器到太空中的伽马射线望远镜。 而暗能量,更是宇宙中最令人费解的谜团之一。它如同一种反引力,正在将整个宇宙推向更遥远的未来,而且推得越来越快。本书将介绍暗能量的发现历程,特别是来自Ia型超新星观测的数据,以及最新的宇宙学观测,例如BOSS(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Survey)项目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测量。我们将探讨科学家们提出的不同暗能量模型,如宇宙学常数(Lambda)模型,以及量子真空能量的挑战。我们还会思考,如果暗能量的本质是真空能量,那么它为何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强大?它是否意味着宇宙的终局是“热寂”,还是别的什么更不可思议的场景?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不仅是对宇宙组成成分的认识,更是对宇宙命运的洞察。 第三章:黑洞——时空的吞噬者与信息的回响 黑洞,是宇宙中最极端、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的引力如此强大,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脱。本书将带你走进黑洞的“事件视界”,这个一旦越过,便无法回头的界限。我们将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发,理解黑洞的形成机制,从巨大恒星的引力坍缩,到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中心的“吞噬”过程。本书将介绍黑洞的分类,如恒星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以及它们的观测证据,例如X射线双星中的黑洞伴星,以及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拍摄到的首张黑洞“照片”。 然而,黑洞的神秘远不止于此。霍金辐射,这个由史蒂芬·霍金提出的概念,暗示着黑洞并非完全“黑”,它们会缓慢地蒸发,并辐射出粒子。本书将探讨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以及它所带来的“信息悖论”——进入黑洞的信息是否会彻底消失,从而违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讨论:物理定律是否能在黑洞内部失效?信息在宇宙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还将探讨近年来关于黑洞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引力波探测器LIGO和Virgo捕捉到的黑洞合并事件,这些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黑洞动力学信息。理解黑洞,就是在挑战我们对时空、物质和信息的认知极限。 第四章:系外行星——地球之外的生命之歌? 当我们仰望星空,是否会有人类那样仰望,是否会有别的生命在呼唤?系外行星的发现,将这个问题从科幻小说带入了科学现实。本书将回顾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演进,从早期凌星法的诞生,到视向速度法、直接成像法以及引力微透镜法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介绍那些已经被发现的系外行星,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炙热的“热木星”,有的如坚实的“超级地球”,有的则可能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拥有液态水存在的可能。 本书将深入探讨“宜居带”的概念,以及搜寻地外生命(SETI)的努力。我们将审视寻找生命迹象的关键指标,例如行星大气中的氧气、甲烷等生物标志物。同时,本书也会理性地讨论“生命”的定义,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对地外生命抱有过于狭隘的期望。生命是否一定需要水?是否一定需要碳基?我们还将探讨那些关于“费米悖论”的猜想——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宜居行星,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发现地外文明的证据?本书将引用天文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到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展示人类在探索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不懈追求。寻找系外行星上的生命,不仅仅是对宇宙的好奇,更是对我们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 第五章:宇宙的终局——热寂、大撕裂还是大挤压? 宇宙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宏大而令人着迷的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本书将带领读者审视关于宇宙终局的几种主要理论。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热寂”(Heat Death)说。在这个模型中,宇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膨胀,恒星会燃尽,黑洞会蒸发,最终达到一个绝对零度、均匀分布的寂静状态,所有能量都趋于平均,一切活动都将停止。本书将详细解释热寂理论的物理基础,以及它所依赖的宇宙学参数。 然而,近年来,对暗能量的深入研究,也催生了其他更具戏剧性的宇宙终局预测。其中之一是“大撕裂”(Big Rip)。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时间增加,其排斥力将最终强大到足以撕裂星系、恒星、行星,甚至原子本身,将整个宇宙撕裂成基本粒子,一切结构都将不复存在。本书将介绍支持大撕裂理论的观测证据和理论模型。 与此相对,如果宇宙中的物质密度足够大,或者暗能量的性质发生变化,宇宙的膨胀可能会停止,并最终开始收缩,引发“大挤压”(Big Crunch),最终坍缩成一个比大爆炸初期更小的奇点。本书将探讨大挤压理论,以及其背后的宇宙学模型。我们还会讨论,在这些宏大图景中,人类的渺小与伟大,以及我们对宇宙探索的意义。这些终局的设想,既是对科学的挑战,也是对我们存在价值的拷问。 结语:仰望星空,追寻真理 《星尘回响》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未知,去追寻更深刻的理解。本书所探讨的每一个主题,都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巅峰,也标记着我们认知的边界。当我们审视宇宙的起源、演化、组成和终局,我们也在审视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一次永恒的追问。每一次新的观测,每一个新的理论,都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也暴露出更多新的谜团。但正是这些未解之谜,驱动着我们不断前行,让我们保持谦卑,同时又充满希望。愿本书能点燃你对宇宙的好奇之心,让你在仰望星空时,不再只是看见光点,而是感受到那来自遥远时空的、无数未解之谜的深邃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描绘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时,展现了令人震撼的宏大视角。我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星球,但《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让我看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与独特。它详细介绍了太阳系的形成,地球是如何从星云中凝聚而成,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作用。书中还探讨了月球的形成,以及月球引力对地球潮汐和气候的稳定作用。这些天文知识,将地球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星球的来之不易,以及宇宙中其他行星环境的严酷。它还涉及了关于地球生命存在的“费米悖论”的讨论,即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为何我们尚未发现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的证据。这种思考,不禁让人联想到地球生命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读完这些章节,我对宇宙充满了敬畏,也对地球作为生命的摇篮,充满了感激。它让我明白,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评分

《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在解读地球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给予了我全新的思考维度。我之前对资源的概念,更多停留在“够不够用”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资源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不仅仅是关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这些显性的资源,还包括了水、土壤、空气,甚至是生物多样性本身,这些都是维系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资源是如何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它们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和利用它们。但更让我警醒的是,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带来的严峻后果,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引发地缘冲突。它让我意识到,地球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有限的,并且其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构成了现实世界中的挑战。这本书以一种审慎而负责任的态度,提醒我们在享受地球赋予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满足当下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基础。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地球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在学校里学到的基础知识都还记得,也看过一些科普纪录片。但《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这本书,就像一个深邃的宝藏,不断地挖掘出我从未想象过的地球奥秘。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惊人的事实中。我特别喜欢它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描述,以前我只知道有地核、地幔和地壳,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地核的构成、地幔的流动如何驱动板块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川河流。它甚至还提到了地核的磁场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个磁场,我们早就被太阳风吹散了。这种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让我对地球这个星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而且,书中对各种奇特地貌的成因也有精彩的解读,比如那些深不见底的海沟,以及那些看似不可能存在的奇观,读来让人大开眼界。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想象着地球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又是如何孕育出如此多样的生命。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星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神奇得多。

评分

《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这本书,在讲解地球的物理规律和能量转化方面,给我带来了清晰而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会觉得一些概念有些抽象。《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巧妙地将这些物理原理融入到对地球现象的解释中,让它们变得生动而具体。比如,它解释了重力如何塑造了地球的形态,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如何帮助我们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以及热力学定律如何在板块运动和气候系统中发挥作用。书中对能量的讨论也尤为精彩,从太阳能到地热能,再到核能,它展现了地球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以及这些能量如何支撑着地球的运转和生命的繁衍。这种对物理规律的直观呈现,让我对地球这个物理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欣赏大自然的神奇设计。那些看似日常的现象,背后都蕴含着精妙绝伦的物理法则。

评分

我必须承认,《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这本书在探讨地球生物多样性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喜欢接触大自然的人,对各种动植物都充满好奇。但这本书所呈现的生物多样性,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而是深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奇迹。从深海中最黑暗的角落,到南极冰川最严寒的深处,再到火山喷发口的炙热边缘,书中都详细描绘了那些顽强的生命是如何适应并繁衍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极端微生物的章节所吸引,这些微小的生物,能够在我们看来几乎不可能生存的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生命极限的认知。它们的生存方式、新陈代谢机制,甚至基因构成,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独特性。这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有我们尚未理解的更深层次的定义?书中还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每一个物种,无论大小,都在这个精密的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缺失,整个系统就可能面临崩溃。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深入探讨。气候变化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全球性议题之一,而《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从科学的、历史的角度,细致地剖析了气候变化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和生命的影响。书中追溯了地球历史上几次大的气候波动,从冰期到间冰期,详细解释了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板块运动,以及温室气体的自然循环。这让我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于单一原因。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当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显著影响,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读完这些内容,我深刻体会到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已经发生在当下,并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本书以一种不容置疑的科学态度,让我们正视这一挑战,并呼吁我们采取行动。

评分

《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于地球历史演变的宏大叙事。我们常常以人类文明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事物,但这本书却将我们的视角拉长到亿万年。它讲述了地球从一片混沌的原始状态,如何逐渐冷却、形成大气和海洋,又是如何孕育出最初的生命。书中对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大氧化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让灭绝等,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读到这些章节,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地球生命的跌宕起伏,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最终也只能化为历史的尘埃,而新的生命形式又会在废墟上重新崛起。这种循环往复的演变过程,充满了力量和哲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人类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也让我对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对地球的影响,虽然在时间尺度上微不足道,但在当下却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探索地球奥秘的同时,更要学会尊重和珍惜。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在探讨地球的奥秘与未解之谜方面,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除了我们熟知的科学事实,这本书还勇敢地触及了那些尚待解答的科学难题。它并没有回避那些我们 currently 无法完全理解的现象,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介绍了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假说。例如,关于地幔对流的精确模型,关于生命起源的究竟,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潜在影响。这些内容让我感到,科学的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探索永无止境。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地球本身的“怪现象”,比如那些周期性的磁场变化,以及一些区域性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这些未解之谜,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我明白,即便是我们生活了如此之久的地球,依然隐藏着无数等待我们去发现的秘密。这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断追问“为什么”。

评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本书在探讨地球的未来命运方面,展现了一种审慎而又充满希望的预见。在深刻剖析了地球当前的状况和面临的挑战后,《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问题的罗列,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地球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它分析了长期的地质变化、宇宙事件(如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持续影响。这些内容虽然带有一定的推测性,但都基于严谨的科学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各种应对策略,以及人类文明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所可能采取的行动。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尽管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书中依然传递出一种对生命韧性和人类智慧的信心。它提醒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地球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手册。

评分

《爱问百科-你不了解的地球》在呈现地球内部的动态过程方面,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以前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总觉得它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固体球体,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地球。它详细阐述了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幔对流如何驱动着大陆的漂移、山脉的隆升和火山的喷发。书中对地震发生机制的描绘,更是让人惊叹于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释放。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地球的呼吸”的比喻,将地幔物质的循环和地壳的更新过程描绘得生动形象。这些动态过程,不仅仅是科学的描述,更像是一场壮丽的宇宙史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持续地运动和演变。这种对地球内部动态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对那些看似坚固的山脉、平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都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下的产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