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阿兰·斯密德(Allan A.Schmid)博士的近期新力作。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众多观点提出了质疑,扩大了人们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认识的视野,向读者展示了新颖的观点。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行为经济学、制度与组织的分析,又有人类相互依赖的根源、方法论、市场、技术与增长及劳动制度的阐述,更有对宏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变迁分析的展望。作者从信息不接近性,有限理性等假设入手,采用其建立的独特的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范式——SSP范式,即状态 —结构—绩效范式,并把它作为一个通用范式的应用到政治制度、宏观经济制度、劳动力制度、技术制度等方面,为开展制度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框架。作者不仅构造出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案例包括了一些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分析,因此中国读者阅读此书可能倍感亲切。 等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读起来有一种在智识的殿堂漫步的感觉。作者在驾驭复杂概念时显得游刃有余,但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我对书中关于“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活动,揭示了那些看不见的“规矩”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并最终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例如,在一些重视集体荣誉感的社会中,个人的决策往往会更多地考虑对群体声誉的影响,这与那些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截然不同。这种“制度”层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经济结果。作者在书中也巧妙地结合了一些历史案例,如市场经济的兴起与衰落,来印证其理论的普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路径依赖”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何一旦选择了某种特定的发展路径,即使后来出现更优的选择,也很难轻易改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非常沉浸式的,它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是一本让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和思考的书。作者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将“制度”和“行为”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之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关于纯粹的理性计算,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说明了人类的行为常常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探讨“损失厌恶”时,作者举了我们宁愿冒更大的风险去避免损失,也不愿去追求同等收益的例子,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行为的“非理性”,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行为是如何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被塑造和强化的。比如,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可能会鼓励投机行为,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可能降低人们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从而影响其消费和储蓄行为。整本书的结构清晰,循序渐进,从微观的行为决策,逐步上升到宏观的制度影响,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提供了看待世界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全新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的决策机制抱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似不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行为。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的口吻,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各种“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并将其与更宏观的“制度”环境联系起来。我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观点,即我们的选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制度框架之中。例如,在探讨“禀赋效应”时,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对已经拥有的物品,会赋予比未拥有时更高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的倾向,更是由财产所有权这一制度所强化和定义的。书中对“选择性失明”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过滤掉那些不利于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决策会一再发生。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论证更加扎实有力,也让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多元。虽然我对部分实验细节的解读还有些疑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整本书的高度认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经济学和人类行为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尽管我才刚翻开几页,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刻洞察力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熟悉的事物,即使有更好的选择摆在面前;抑或是为何在面对众多商品时,我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最终选择了价格最高或最低的那一个。这些细枝末节,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经济学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锚定效应”时,用到的那个关于拍卖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初始价格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最终出价。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购买决策,原来并非都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受到了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干扰。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新流畅,没有过于生硬的学术术语,即使是没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类决策的奥秘。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探索更多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制度”力量,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的选择的。
评分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之一。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看似庞杂的经济学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却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我被书中关于“互惠性”的探讨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何我们在收到他人的帮助后,会倾向于回报,即使这种回报并不总是符合纯粹的经济利益计算。这种“互惠”的文化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合作和信任的基础。作者也对“承诺与一致性”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人们为何倾向于保持自己言行的连贯性,即使这可能导致一些不那么明智的决策。这种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再将其与经济学制度联系起来的论证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善于使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并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解释。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人生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