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20世纪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作出新的探索与研究,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全国素有研究的徽学专家、学者40余人,规划和实施了《徽州文化全书》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书内容博大,集中、系统地展现了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
说起徽州,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商。其实,徽州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这就是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翻开徽州的历史篇章不难发现,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发展历程,徽州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首先是文化融合的作用。从秦汉至隋唐,徽州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化融合与转型时代,即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进而中原文化确立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一是由于朝廷设官治理,促进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二是东汉以后发生了北方人为避战乱而多次南迁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迁徽士民之中有众多的世家大族,他们聚族而居,严格维系原有的宗族组织不变,又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就原封不动地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徽州,使之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其次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位而言,徽州地处皖南,北靠长江,南联赣粤,下通苏杭,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不遥远。这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有利条件。总之,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使徽州人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实至名归。其辉煌成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新安理学,堪称典范。徽州本是程朱阙里,素称东南邹鲁,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至清代前期,徽州又成为朴学的发祥之地。从朱熹到戴震,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既是宋代以后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它也代表了该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徽州宗族为典型,世家大族远肇汉唐,其风为近古,而胜于他邑,实为宗族制度传承的标本。徽州教育,极为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普及程度之高无出其右,科举中第人数之多独占鳌头。新安医学,名扬四海,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见于著录的名医近千人,医籍达七百余部。徽州建筑特色鲜明,在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技艺超群,闻名遐迩。徽州戏曲源远流长,徽戏腔调自成体系,而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徽州刻书更是明清刻书的一大中心。至于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皆璀璨夺目,成就非凡,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中华艺术史上均占有显赫地位。徽州文化的水平也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徽州的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全书》取广义文化的视角,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做了全方位的展示,侧重于物态文化方面的有《徽商》、《徽州科技》、《新安医学》、《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菜》等卷;侧重于制度文化方面的有《徽州土地关系》、《徽州宗族社会》、《徽州教育》等卷;侧重于行为文化方面的有《徽州方言》、《徽州民俗》等卷;侧重于观念文化方面的有《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工艺》、《徽州戏曲》、《徽州刻书》、《徽州文书档案》等卷,丰富多彩,洋洋大观。此前关于徽州文化的研究多呈分散状态,如此规模宏大、如此集中系统地阐释徽州文化的长篇巨著,在徽学上研究史尚属首次。
至今,徽州仍有30余万件文书档案、近5000种文献典籍、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5000余处文物古迹以及难以数计的文化艺术珍宝遗存于世。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巧思,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类似“主题群落”的构建方式。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深入探讨,但彼此之间又通过精妙的参照和互文关系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你可以随时切入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节点进行深入阅读,而不会感到上下文的缺失。更妙的是,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处常常埋设伏笔或留下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读者主动去构建章节间的联系,这种“带着思考去阅读”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它鼓励的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探索,阅读体验层次丰富,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跳脱和富有个人特色,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某种近乎顽皮的幽默感。作者似乎不太拘泥于传统的书面语规范,大胆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主题变得鲜活有趣。读的时候,不时会冒出会心的微笑,感觉就像是和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在深夜里促膝长谈。这种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让那些沉重的议题在诙谐中得以释放。它成功地打破了严肃题材的壁垒,让更广泛的受众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足见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高超本领,那种洒脱与精准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十分老道,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反而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于那些细微之处的捕捉总是那么精准到位,总能让人在不经意间发现被忽略的精彩。尤其是在描述某个历史场景或人物心境时,那种层次感和深度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微弱墨香。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巧妙的转折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知识点消化成了流畅自然的文字流,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充实了内心。这种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着实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对题材的驾驭能力。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严谨态度,这简直到了令人敬佩的地步。整本书的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引用标注的详尽程度,足以看出作者是下了多少苦功,穿梭于多少浩如烟海的档案之中。我尤其欣赏那种“不轻易下结论”的学术风范,很多地方的处理都是持保留态度,或是提供多种可能性供读者思辨,而不是武断地下判词。这种谦逊而又求实的治学态度,是当下浮躁学风中难能可贵的清流。读这样的书,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对待求真务实的态度熏陶,让人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是在贩卖观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令人惊艳,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光是捧在手里摩挲那封面纹理,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宁静。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色泽泛着淡淡的米黄,仿佛是从旧时光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白的艺术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古籍特有的韵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插图和雕版细节,那些繁复的花纹和严谨的线条,无不诉说着古代刻版印刷工艺的精湛与不易。即便不深究其内容,仅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对传统美学的高度尊重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巧妙融合,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对工匠精神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