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秋鹏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科技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图录
  • 中国历史
  • 科学技术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科技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2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2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2
字数:9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以彩色图片为主,辅以精练的文字说明,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各学科和技术分支的发展概况,其内容包括农学与生物学、医药学、天文学、数学、地学、物理学、化学、建筑、桥梁、纺织、矿冶、车辆、造船与航海、水利、造纸与印刷、度量衡、陶瓷与漆器、军事技术、西学东渐19门类,是一部比较全面且丰富多彩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合性图录著作。
本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供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光辉成就及其发展轮廓,也为国际学术交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农学与生物学
神农执耜画像
石磨盘与石磨棒
石斧
石锛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石镰
石铲
铁搭
牛耕图
牛耕播种画像石
江东犁
番社采风图·耕种
耙图
耢图
耕、耙、耱图
耖图
耧车图
秧马图
铁锄
耘荡图
田漏图
耧锄图
水车图
筒车图
滑车图
推镰
番社采风图·刈禾
风车
水轮三事
绿釉陶作坊
河姆渡稻谷遗存
半坡陶罐和粟粒
金文中菽字
采桑图
宋代蚕织图
蚕桑图
《御题棉花图册》书影
木棉图
甘薯图
玉蜀黍
西瓜图
西瓜碑
葡萄虫草图
橙黄橘绿
野蔬草虫
牡丹图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代田示意图
陈蒡《农书》书影
拾粪画像石
陈旉《农书》书影
淤荫图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
地利图
围田图
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的围田图
架田图
柜田图
梯田图
耕获图
《南方草木状》有关生物防治的记载
陶猪圈
彩陶上的鹳鱼图
云南江川出土青铜臂甲展开图
……

第二章 医药学
第三章 天文学
第四章 数学
第五章 地学
第六章 物理学
第七章 化学
第八章 建筑
第九章 桥梁
第十章 纺织
第十一章 矿冶
第十二章 车辆
第十三章 造船与航海
第十四章 水利
第十五章 造纸与印刷
第十六章 度量衡
第十七章 陶瓷与漆器
第十八章 军事技术
第十九章 西学东渐
参考文献
后记
总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农学与生物学
农学和生物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中国历史上,除了保留下来数量众多的农书和生物学著作及其相关的文字以外,还有大量的实物和图像资料,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有关农作物的遗存,夏、商、西周时代的青铜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器,汉代的农耕画像石(砖),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田模型、壁画,宋元以后农书中的插图,专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描绘对象的《耕织图》以及至今仍然保留在民间并继续得到使用的一些传统农具等。这些图像和实物资料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农学史和生物学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章从出土文物、古籍珍本、传世绘画等资料中萃取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农学和生物学重大进展的图像。收录的对象以实物图片为主,也有些属于书影和书中的插图。内容大致分为农具、农业技术、作物、牲畜、农书、生物学著作等几个方面。所选图片大致以年代排列,以尽可能使读者通过图片就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学和生物学发生和发展的情况。神农执耜画像虽属汉代作品,但它反映的却是汉代人所想象的中国农业发生时的状况,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最前面,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农学的一个标志。有些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虽然不是同类中年代最早的,但却是最有代表性的。如河姆渡稻谷遗存和半坡粟粒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最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多处比河姆渡文化更早、更原始的农业文化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广东英德牛栏洞、湖南道县玉蟾岩、湖南澧县彭头山、河南舞阳贾湖、浙江肖山跨湖桥和浦江上山等多处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赤峰甚至发现了7700年前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谷子和糜子。
……

前言/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是一部宏伟的学术巨著,它以图像为主要载体,辅以精炼的文字阐述,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直至近代,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军事技术、建筑技术、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书的目标并非简单罗列枯燥的技术名词或抽象的理论,而是力求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示,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们卓越的智慧、精湛的技艺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探索。 一、 宇宙的奥秘与丈量的艺术:天文学与数学的璀璨星河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步入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宏伟殿堂。从最早的观星台遗址,到精密的浑天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代天文学家如何运用肉眼和简陋的工具,一丝不苟地记录天体运行的轨迹,绘制出精准的星图,更能理解他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观察日食、月食、彗星的出现,揭示宇宙的运行规律,并将其与农业生产、社会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将收录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插图,如《天文图》、《步天歌》等,辅以现代复原图,清晰展现古代天文学仪器及其工作原理。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也将在此卷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从《九章算术》中蕴含的四则运算、开方、测量、勾股定理等基本方法,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精密方法,再到宋元时期的高等数学发展,如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和李冶的“天元术”,都将通过图示化的方式进行解读。读者将看到古代数学家如何将抽象的数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用几何图形、算筹模型来解决复杂的工程计算、赋税征收、天文历法等问题。各种数学概念的图形化解释,如“割圆术”的几何推演,以及各种古代测量工具的图像,都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深奥的数学原理。 二、 生命的智慧与养生的玄机: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医学领域,本书将聚焦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视角和丰富实践。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医学巨匠的传奇故事,到他们所创制的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都将通过精美的图卷予以呈现。读者将看到中医诊断的各种器具,如脉诊模型、针灸铜人,以及草药图谱、药方模型等。本书将重点展示中医在辨证施治、方剂学、针灸、推拿等方面的成就,并通过插图详细介绍各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甚至一些古籍中记载的药膳食疗方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方面的早期探索。虽然受限于时代条件,古代的解剖研究不如西方那样系统,但像《洗冤集录》中关于尸体检验的记载,以及一些医学文献中对人体结构的描述,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通过对古代医学器械、药罐、手术工具的图像化展示,以及对古代疾病治疗场景的还原,读者将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医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生命智慧。 三、 大地的馈赠与丰饶的耕耘:农学的智慧传承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本书将详细描绘中国农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从古代的农具演变,如石斧、石犁、铁犁,到各种灌溉设施,如都江堰、坎儿井的复原图,再到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耕作方法,都将以图像化的形式呈现。读者将看到《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经典农学著作中的插图,它们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在古代的种植情况,以及人们如何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各种农耕技术。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中国古代在水利工程、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对古代水车、提水器、农田水利系统的剖析,以及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分类和改良方法的图示,都将展现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古代农事活动场景的描绘,如播种、收割、加工的全过程,读者将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卓越的农业智慧。 四、 巧夺天工的造物与筑造的传奇:工程、建筑与工艺的辉煌 在工程技术领域,本书将展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超技艺方面的令人惊叹的成就。从宏伟的古代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的修建过程,到精密的机械制造,如古代的指南车、水运仪象台,都将以详尽的图解和模型复原图来呈现。读者将看到古代工程师如何运用杠杆、滑轮、齿轮等机械原理,建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宏伟建筑和精密仪器。 建筑技术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宫殿、寺庙、园林的壮丽景象,到普通民居的巧妙设计,都将通过建筑模型、结构剖面图、施工图等形式进行展示。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独有风格,如斗拱结构、飞檐翘角、榫卯连接等,并通过具体建筑实例,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来阐述其艺术价值和工程智慧。 在工艺美术方面,本书将涵盖陶瓷、漆器、金属冶炼、纺织等多个领域。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汉代的青铜器,再到唐宋的瓷器,都将展示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纹饰和高超的烧制技术。读者将看到古代染织工艺的精湛,如丝绸的织造、印染技术,以及古代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的进步,如青铜器、铁器的制造。通过对这些工艺品图像的展示,不仅能体会其艺术之美,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积累。 五、 战火中的智慧与保卫的艺术:军事技术的革新 军事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也将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从古代冷兵器,如弓箭、长矛、刀剑的演变,到火器的出现和发展,如突火枪、火炮,都将以图鉴的形式呈现。本书将重点介绍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战车、攻城器械,如投石机、井阑,以及防御工事,如城墙、箭楼的结构和功能。 读者将能看到古代军事著作中的兵法图解,如孙子兵法的阵法图,以及一些古代战役的复原场景,从中理解古代军事家如何运用策略、地形和技术来赢得战争。书中还将展示古代士兵的铠甲、武器装备,以及一些古代军事通信和侦察技术,从而全面展现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发展脉络。 六、 结语:科技脉络中的文明印记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史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史诗。通过本书大量的珍贵图像和精炼的解读,读者将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代的科学家、工程师、工匠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将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如何支撑起辉煌的文明,如何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为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本书将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图像资料和清晰的解读方式,成为历史爱好者、科技研究者以及任何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科技智慧,感受那份不朽的文明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充满兴趣,而《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在这方面的内容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不仅展示了各种珍贵的古代药材图谱,还详细介绍了古代医书中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我看到了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草药配方,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应用,又如何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完善。书中的插图更是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的医疗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仁心和医术的时代。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绝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的实践。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为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古代中国。我一直以为古代中国的生活节奏缓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人民在科技领域的不懈探索和创新。从古代的家具设计,到日常生活的器具,再到各种精巧的玩具,都充满了科学的智慧和艺术的美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钟表的图录,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精确的时间测量,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精密制造的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技并非只服务于宏大的工程,它同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古代中国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

这本书的图录部分,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如今在书中以高清的姿态呈现,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它们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农业技术的插图,那些形态各异的犁、耙、耧车,无不展现了古人因地制宜、不断革新的智慧。看着这些图,我仿佛能听到田野里耕作的号子声,闻到泥土的芬芳。这本书让我明白,科技的进步并非只存在于高深的殿堂,它更深刻地融入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发明充满了好奇。这次有幸拜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插图,每一幅都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部分,那些繁复的结构,精密的齿轮,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的执着。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寂静的夜晚,那些身着青衫的观测者,在星光下,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星辰的轨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评分

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我一直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而这本书则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辉煌的成就。从古老的农具改进,到精密的冶金技术,再到充满想象力的建筑奇观,每一项都令人惊叹。尤其是在水利工程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宏伟工程的修建过程和科学原理,我深深地为古人的智慧和魄力所折服。他们是如何在没有先进机械的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的工程技术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历史。我一直以为历史主要由政治事件和人物故事构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技的进步同样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书中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的详细阐述,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我甚至可以想象,当造纸术出现时,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印刷术普及时,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繁荣又会迎来怎样的春天。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军事科技颇感兴趣,而《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在这方面的图录更是让我大饱眼福。从冷兵器时代的各种兵器,到火器时代的早期火炮,再到古代的攻城器械,每一件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书中对一些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更是让我得以想象出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我看到了古代士兵是如何利用科技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又是如何通过不断改进兵器来适应战争的变化。这让我认识到,科技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航海和地理测绘的章节。那些精美的星盘、简陋却实用的航海图,无不展现了古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我曾想,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是如何依靠这些工具,穿越浩瀚的海洋,发现新的大陆?书中对古代地图绘制技术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不已。那些看似简略的地图,却承载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深刻认知和细致观察。这本书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那些关于古代建筑、机械装置的图示,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我曾经对那些宏伟的古代宫殿、巍峨的城墙是如何建造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一一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例如斗拱结构、榫卯连接等精妙的工艺。我甚至能感受到,在那个没有电脑辅助设计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对力学和结构的精准把握,建造出流传千古的建筑奇迹。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品情有独钟的人,《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中的图录部分简直是我的天堂。书中所收录的青铜器、陶瓷、丝绸等工艺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制作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例如,那些色彩斑斓的釉料配方,精巧绝伦的织锦图案,都凝聚着古人对物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实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瓷器烧制工艺的介绍印象深刻,从原料的选择到窑温的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这些图录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科学技术的活化石,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

评分

图文并茂的一本书很不错。

评分

很好,喜欢的基本都买了

评分

一斑。其目的是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很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很好的光辉成就及其发展轮廓。

评分

本卷以彩色图片为主,辅以精练的文字说明,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各学科和技术分支的发展概况,其内容包括农学与生物学、医药学、天文学、数学、地学、物理学、化学、建筑、桥梁、纺织、矿冶、车辆、造船与航海、水利、造纸与印刷、度量衡、陶瓷与漆器、军事技术、西学东渐19门类,是一部比较全面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合性图录著作。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 孔网都卖到300多

评分

不知道内容,帮朋友订购的。用了150-50的券,别浪费,所以代朋友下一单。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 孔网都卖到300多

评分

不知道内容,帮朋友订购的。用了150-50的券,别浪费,所以代朋友下一单。

评分

不关李约瑟什么事!学术性不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