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木雕鉴赏(套装全2册)

明清木雕鉴赏(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洪全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家具
  • 木雕
  • 传统工艺
  • 艺术鉴赏
  • 中国工艺美术
  • 收藏
  • 文化遗产
  • 装饰艺术
  • 明清艺术
  • 雕刻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0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63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5-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9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雕鱼等,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木雕艺术品。
这些木雕虽然造型简单、做工粗放,但已较为熟练掌握了阳线雕与阴线刻两种工艺,即利用浅浮雕技法,在木块上雕琢凸起的线纹和利用坚硬的片状工具,在木块上画出各式凹下的线纹。
河姆渡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的阴线刻,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阴线纹刻画工艺的高峰。无论是粗放简练,还是柔细繁密,都显现了收放自如,舒张适度的精湛技艺。
木雕的鼎盛时期是明代和清代。
明清木雕的流派主要分潮州和东阳两派。

目录

上卷
东阳木雕
建筑木雕——门、窗绦环板
建筑木雕——门、窗裙板
建筑木雕——门、窗隔扇扇心
建筑木雕——门、窗梁垫
家具装饰木雕
潮州木雕
建筑木雕——门、窗绦环板
建筑木雕——门、窗裙板
建筑木雕——门、窗扇扇心
家具装饰木雕
清供木雕
下卷
幑州木雕
建筑木雕——门、窗绦环板
建筑木雕——门、窗裙板
建筑木雕——门、窗扇扇心
建筑木雕——雀替
家具装饰木雕
湘楚木雕
建筑木雕——门、窗绦环板
建筑木雕——门、窗裙板
建筑木雕——门、窗扇扇心
家具装饰木雕
木雕常用的木料
附记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珍藏系列:宋元书画的辉煌与流变 书籍信息: 故宫博物院珍藏系列(共五册,本册为《宋元书画的辉煌与流变》) 图书简介: 这部巨著是故宫博物院倾力打造的,全面梳理和系统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巅峰成就的重量级学术丛书中的重要一卷。它聚焦于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群星璀璨的宋代与元代,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技法革新以及背后的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北宋风骨与院体气象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北宋(960年—1127年),这是一个中国文化艺术实现高度世俗化与学院化并存的时代。北宋的艺术,尤其是绘画,摆脱了唐代的华丽与奔放,转向对内在精神和理性秩序的追求,“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院体绘画的发展方向。 一、山水画的“理”与“气”: 我们细致考察了李成、范宽、郭熙等北方山水画大师的成就。重点分析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那种雄伟、静穆、直逼自然的“如在目前”的气势。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图版,辅以精细的笔触分析,揭示了宋人如何运用“皴法”来表现山体的结构和质感。对于郭熙《早春图》中所体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空间营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不仅仅是风景的描摹,更是儒家“中和”之美在视觉上的体现。 二、院体人物画的世俗化转向: 北宋中后期,院体人物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与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本书主要聚焦于藏品研究,但会以图录形式辅助说明时代背景)代表了对市井百态的冷静记录。然而,本书更侧重于故宫所藏的院藏精品,如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与工笔花鸟画,探究其“院体”的制度化与高度技巧化,以及这种程式化背后所蕴含的皇家审美趣味。宋徽宗的审美,是高度精致、略带颓靡的,体现了宫廷艺术的极致追求。 三、文人画的勃兴与苏黄米蔡: 本书详尽讨论了苏轼对绘画理论的革新——“论画以形似,见与鄙夫;贵在得其神,可与智者论”。这一理论解放了艺术家的创作主体性,标志着文人画(士大夫画)正式确立了与宫廷院体的并行甚至主导地位。书中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特别是米芾“刷字”的飞扬洒脱,是如何突破唐代法度的束缚,为后世写意水墨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南渡的悲怆与元代的隐逸 靖康之变,将北宋的辉煌付之一炬,大量书画家南迁,催生了南宋院体的转型,以及元代在政治压迫下文人精神的再度内敛与升华。 一、南宋院体的“苍茫”之美: 南宋的绘画,弥漫着一种国破家亡后的苍凉与凝重。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马一角,夏半边”)的风格变化是研究的重点。书中细致分析了“留白”和“边角式”构图,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种高度概括和强烈的对比,是宋人对“意在笔先”的极致实践,也是对有限空间内表达无限情思的成功尝试。 二、元四家的师法与超越: 元代(1271年—1368年)的特殊性在于,汉族士人面对蒙古统治,普遍采取了“不合作”或“归隐”的态度。这种政治处境,使得元代书画成为中国历史上“文人精神”最为集中体现的时期。 我们重点剖析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艺术思想。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极简的笔墨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和对高洁品格的坚守,这种“文人心性”的表达,对后世的写意花鸟和水墨山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书中特别展示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卷轴展开细节,分析其笔墨的“松动”与“蕴藉”。 三、元代书法——帖学的胜利: 元代书法上承宋人,但更注重对晋唐经典的直接探源。赵孟頫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力倡“复归晋唐”,反对流于俗态的南宋书风,使楷书重获结构上的严谨与法度。本书展示了赵孟頫楷书的雍容典雅,以及对颜真卿、褚遂良等碑学大家在行草中的融会贯通,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传统文化血脉的自觉维护。 总结: 《宋元书画的辉煌与流变》不仅仅是一部绘画图录,更是一部关于审美理想、哲学思考与时代变迁的史诗。它通过对故宫珍藏的宋元时代最顶尖艺术品的细致梳理与深度解读,展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从“理性秩序”到“精神内省”的完整嬗变轨迹。全书配有严谨的学术考证、清晰的图版注释,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尤其是文人画精神的必备参考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套书在鉴赏技巧的传授上,做到了极致的实用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业余的藏家,我常常苦恼于如何区分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如何辨别仿品。而这本书的第三册(如果它有分册的话,我指的是关于鉴赏技巧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它系统地介绍了明清木雕在材料选择(比如不同木材的纹理特征)、刀法痕迹(例如顺纹、逆纹处理的差异)、以及包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关键鉴别点。书中对“苏式家具雕刻”中那种繁复的“满工”技法的解析尤为精彩,它不仅展示了如何用最少的空间雕刻出最多的内容,还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等级象征。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背后工匠思维和时代审美的路径,使得书中的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描述,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个人的鉴别眼光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厚重。通常这类专业书籍为了控制成本,往往在纸张和印刷上有所妥协,但这套《明清木雕鉴赏》显然没有。纸张的选用既保证了图片的色彩还原度,又具有一定的厚实感,翻阅时手感极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清晰的文字排版,搭配恰到好处的图文对照位置,大大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在介绍那些极其复杂的题材,比如“西厢记”故事的场景雕刻时,作者会用多角度的图片进行展示,并在旁边标注出关键的人物和场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使得即使是面对一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读者也能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可以说,从拿起书本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学术成果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表面描述,而是大胆地对清代中后期木雕艺术的“程式化”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雕刻技术的普及,一些地方的木雕开始出现过度程式化、追求繁缛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倾向。书中通过对比康熙早期的雄浑与乾隆后期的纤巧,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种审美变迁的轨迹。这种批判性的眼光,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图录”或“入门指南”。它促使读者思考:艺术的繁盛与技术的成熟是否必然带来艺术生命力的衰退?此外,书中对一些特定主题,如“二十四孝图”在木雕中的表现形式的演变,也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这种对题材背后社会文化意义的挖掘,让木雕艺术不再是冰冷的木头,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道德观念的载体。

评分

这本《明清木雕鉴赏(套装全2册)》真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学术巨著,对于我这个痴迷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木雕风格的细致梳理。比如,书中对徽派木雕那种精巧细腻、注重文人趣味的雕刻手法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作者不光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图片,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审美取向。读来不禁让人联想到徽商的崛起与衰落,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精湛的技艺融入到园林建筑、家具乃至日用品之中。再比如,川派木雕那种粗犷大气、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也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雕刻纹样、选材偏好和刀法特点,我才真正理解到,明清两代的木雕艺术绝非铁板一块,而是百花齐放的壮丽景象。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配图质量非常高,高清的细节图让那些原本只能在博物馆或古籍中模糊看到的纹饰,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雕刻者指尖的温度。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套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有效地架起了学术界与民间爱好者的桥梁。它既有足够的深度和严谨性,能够满足专业研究人员的需求,例如其中引用的文献考证和年代断代分析,都非常扎实可靠;但同时,它的语言风格又极具亲和力,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始终站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角度,耐心地引导读者去发现美、理解美。比如,在讲解如何通过榫卯结构来推断家具雕刻的时代背景时,描述得非常形象易懂,即便是对木工技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领会个中奥妙。这种双向的覆盖能力,使得无论是打算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是仅仅希望提升自己古玩鉴赏水平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知识增益。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家具、建筑装饰或民间工艺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评分

装帧优秀!这次购书京东终于是用了纸箱包装送来,开心!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喜欢,他看好这书很久了

评分

10482632 明清木雕鉴赏(全2册)

评分

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雕鱼等,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木雕艺术品。 这些木雕虽然造型简单、做工粗放,但已较为熟练掌握了阳线雕与阴线刻两种工艺,即利用浅浮雕技法,在木块上雕琢凸起的线纹和利用坚硬的片状工具,在木块上画出各式凹下的线纹。 河姆渡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的阴线刻,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阴线纹刻画工艺的高峰。无论是粗放简练,还是柔细繁密,都显现了收放自如,舒张适度的精湛技艺。 木雕的鼎盛时期是明代和清代。 明清木雕的流派主要分潮州和东阳两派。

评分

好书,非常不错,而且折扣很好

评分

10482632 明清木雕鉴赏(全2册)

评分

本书的名字起的好大!好大!

评分

希望这个能给我带来实际帮助的了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