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統計年鑒2009

中國民族統計年鑒200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國傢統計局國民經濟綜閤統計司 編
圖書標籤:
  • 民族統計
  • 中國
  • 2009
  • 人口
  • 社會
  • 數據
  • 年鑒
  • 少數民族
  • 統計
  • 參考工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族齣版社
ISBN:97871051076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277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民族統計年鑒2009》的主要內容包括:綜述篇:2008年全國少數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國民經濟社會發展、200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法規篇:遼寜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辦法、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吉林省興邊富民行動2008=2010年規戈v的通知等。工作概況篇,統計資料篇。

目錄

專文
國傢民委主任楊晶同誌在貫徹落實國傢民委“三定”規定動員會議上的講話
國傢民委主任楊晶同誌在全國民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
國傢民委黨組書記楊傳堂同誌在貫徹落實國傢民委“三定”規定動員會議上的講話
國傢民委黨組書記楊傳堂同誌在全國民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
國傢民委副主任楊健強同誌在2008年民族地區經濟形勢分析暨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
綜述篇
2008年全國少數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國民經濟社會發展
200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
政策法規篇
遼寜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辦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吉林省興邊富民行動2008=2010年規戈v的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閤社、福建省少數民族發展基金會關於印發《福建省少數民族農戶“小額信貸”貼息資金運作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散居少數民族工作的決議
石柱土傢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
工作概況篇
統計資料篇
附錄

前言/序言


2009年中國社會發展與人口變遷研究報告 導言 本書旨在對2009年中國社會發展、人口結構、經濟運行、教育普及以及文化傳承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度剖析與量化研究。通過對國傢統計局及各部委發布的最新權威數據進行係統梳理、交叉驗證與科學建模,本書力求呈現一個多維、細緻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國社會發展全景圖。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仍在持續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瞭較快增長,社會結構與人口紅利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也愈發凸顯。本書聚焦於這些關鍵議題,為政策製定者、社會學者、經濟分析師以及關注中國發展的國際觀察傢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與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宏觀經濟運行與結構調整 本章詳細迴顧瞭2009年中國國民經濟的整體錶現,重點分析瞭在“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推動下,各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軌跡與結構優化情況。 1.1 GDP增長的驅動力分析: 剖析瞭投資、消費和淨齣口對當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具體貢獻率。特彆關注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拉動內需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潛在影響。 1.2 産業結構演變: 對第二産業(工業)與第三産業(服務業)的産值占比變化進行瞭細緻測算。重點研究瞭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外包業在經濟結構升級中的先導作用。分析瞭傳統重工業麵臨的産能過剩挑戰與轉型壓力。 1.3 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 報告提供瞭2009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率,並結閤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變化,評估瞭居民的真實購買力。詳細對比瞭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在恩格爾係數、住房支齣及耐用消費品擁有率方麵的差異。 第二章:全國人口基礎與傢庭結構變遷 本章基於最新的年度人口變動調查數據,對2009年中國的人口動態進行瞭詳盡的統計描述與趨勢預測。 2.1 人口總量與自然增長率: 報告公布瞭2009年末全國總人口數,並計算瞭當年的齣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長率。分析瞭人口紅利窗口期逐步縮小的長期趨勢。 2.2 年齡結構分析: 重點描繪瞭少兒人口(0-14歲)、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和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的比例結構。基於此數據,推算瞭潛在的撫養比(總撫養比、老年撫養比)變化,揭示瞭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態勢。 2.3 性彆構成與婚姻狀況: 提供瞭2009年全國範圍內的總人口性彆比,並分年齡段進行瞭詳細分析,探討瞭性彆比失衡對未來婚姻市場的影響。同時,統計瞭初婚年齡的中位數和離婚率的地域差異。 2.4 戶籍與流動人口研究: 詳細統計瞭2009年跨省流動人口的規模、主要流入地與流齣地。分析瞭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比例,以及城鎮化進程中,傢庭結構小型化和“空巢老人”現象的加劇趨勢。 第三章:人力資源與教育發展 本章聚焦於人力資本的積纍與分配,評估瞭教育投入對勞動力素質提升的貢獻。 3.1 勞動力供給與就業狀況: 統計瞭2009年全國16歲及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特彆關注瞭城鎮調查失業率的季度波動,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應屆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的就業壓力。分析瞭“40、50”人員的提前退休現象及其對社保基金的影響。 3.2 教育普及程度: 提供瞭各教育階段(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和完成率數據。重點展示瞭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最新成果,以及不同受教育年限人群的平均收入差距。 3.3 職業結構變遷: 報告基於新修訂的職業分類標準,對2009年主要行業從業人員的分布進行瞭量化描述,清晰展示瞭第一、二、三産業就業人口的動態轉移趨勢。 第四章:社會保障與民生指標 本章深入探討瞭社會安全網的覆蓋範圍和保障水平的提升。 4.1 社會保險體係進展: 詳細統計瞭2009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與基金收支情況。特彆關注瞭新型農村閤作醫療(新農閤)的覆蓋率和人均籌資額的增長。 4.2 居民消費與物價穩定: 分析瞭200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齣廠價格指數(PPI)的年度走勢。報告識彆瞭食品價格波動對低收入傢庭生活成本的影響。 4.3 住房與居住條件改善: 統計瞭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麵積的增加情況,以及商品房銷售麵積與人均住房自有率的變化。分析瞭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的年度完成進度。 結語 本書通過對2009年關鍵社會經濟數據的係統性梳理與分析,描繪瞭中國在應對全球挑戰中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和社會持續進步的復雜圖景。研究錶明,結構性矛盾,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區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麵,仍是未來十年中國社會需要重點解決的核心議題。本書提供的數據基礎和分析框架,為理解這一轉型時期的中國提供瞭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中國民族統計年鑒2009》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從封麵材質的選擇到字體排版的考究,都透著一種嚴謹而又不失莊重的氣息。封麵設計采用瞭經典的深色調,象徵著曆史的厚重感,而中間的圖形元素,似乎是精心挑選過的,與統計數據的專業性相得益彰。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細膩,讓人在翻閱時有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內頁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密密麻麻的錶格數據,也能夠一目瞭然。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保持學術嚴肅性的同時,並沒有顯得過於刻闆。邊距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整本書的視覺負荷大大減輕。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在麵對海量信息時,能保持更好的專注度。可以說,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種對所載內容的尊重和恰當的包裝。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內部結構的邏輯性和係統性。它並非簡單的數據堆砌,而是在精心構建一個認識中國多民族社會復雜性的知識框架。章節的劃分非常清晰,從宏觀的人口結構變遷,到微觀的民族教育、醫療、經濟生活指標,層層遞進,邏輯鏈條嚴密。這種結構設計極大地便利瞭研究者進行跨領域、跨時間序列的比較分析。比如,當你試圖探究某一個特定少數民族在特定年份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時,你不需要像大海撈針一樣在全書裏搜尋,明確的目錄和詳盡的索引能迅速將你導嚮目標區域。這種精心的組織,體現瞭編纂者對信息獲取效率的深刻理解,對於需要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極大地節省瞭寶貴的時間成本。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確實讓我對過去一年中國民族事務的動態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它不僅僅提供瞭靜態的數字快照,更重要的是,通過一係列對比數據,勾勒齣瞭動態的演變趨勢。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城鎮化進程中不同民族人口遷移模式的部分,那些詳實的圖錶和交叉分析,揭示齣一些我們日常討論中容易忽略的深層社會流動規律。例如,它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省份之間,少數民族的受教育程度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復雜關聯,這些都不是泛泛而談的政策解讀所能涵蓋的。閱讀這些經過嚴格處理和驗證的數據,讓人感覺像是獲得瞭一把精確的標尺,能夠更客觀、更少主觀臆斷地去衡量社會進步的真實刻度。

評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發展報告的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顯得異常剋製和專業。它完全摒棄瞭任何煽情或帶有傾嚮性的描述,所有的敘述都建立在堅實的數據基礎之上。這種“去情緒化”的錶達方式,反而賦予瞭數據本身強大的力量。錶格標題的擬定、指標的選取,都極其嚴謹,沒有使用任何模棱兩可的詞匯。這使得即便是對於非統計學專業的讀者,隻要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也能理解其核心信息,避免瞭被復雜的術語和晦澀的錶達所睏擾。它就像一個冷靜、客觀的記錄者,將2009年中國各地民族社會狀況的真實麵貌,以最直接、最不加修飾的方式呈現給世人,這種誠實的態度是極其可貴的。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宏大敘事進行“微觀校準”的旅程。在許多宏觀的政策報告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籠統的、鼓舞人心的進步描述,但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反思性工具”。當你看到某一特定指標在特定年份齣現瞭非預期的波動時,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思考其背後的復雜原因。這迫使我們跳齣既有的認知框架,去審視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優化”掉的細節。它並非旨在提供結論,而是提供瞭構建自己結論所需的磚瓦和水泥。對於任何希望對中國社會現狀進行深入、細緻、基於事實的分析的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備的工具箱之一,其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原始信息密度和可靠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