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10-2009-卧式蒸发冷却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DL/T 1110-2009-卧式蒸发冷却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1110-2009
  • 卧式蒸发冷却电机
  • 电机技术标准
  • 冷却电机
  • 电力设备
  • 工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电机
  • DL/T标准
  • 蒸发冷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10-2009-卧式蒸发冷却电机基本技术条件》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的安排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发电机厂、上海振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定义和术语
4 总则
5 蒸发冷却电机冷却系统
6 在线监测
7 试验检查项目
8 标志、包装、运输和保管
9 备品备件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电机蒸发冷却系统工作原理

精彩书摘

5.4 蒸发冷却系统要求
5.4.1 蒸发冷却系统技术要求。
浸泡式冷却系统为全密闭式系统:0.25MPa干燥空气或氮气气密性试验,保压24h,压力下降不超过表压的2%。
内冷式定子绕组内冷却系统:采用0.55MPa干燥空气或氮气气密性试验,保压8h,压力下降不超过表压的3%。
5.4.2 介质冷凝器。
冷凝器按二次冷却水进水温度不高于+33℃和工作水压不低于0.35MPa设计。
试验水压不低于工作压力的2倍,历时30rain,无泄漏。
冷凝器是多簇设计时,应满足某一簇因故停止使用时,电机至少能带2/3负荷连续运行,电机有效部件不超出允许温度,此时,二次冷却水的出口温度可以高于设计值。
5.4.3 冷却系统的管道法兰和所有接合面的防渗漏密封垫片(或O形圈)均使用经过蒸发冷却介质3000h相容性试验并表面无腐蚀和变硬的材料。
5.4.4 绝缘引流管采用聚四氟乙烯树脂以结晶度低的工艺制成。
5.5 蒸发冷却介质要求
5.5.1 冷却介质应满足温度180℃及以下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
5.5.2 冷却介质应满足电机采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相容性要求(3000h相容性试验并表面无腐蚀)。
5.5.3 选用的冷却介质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
5.5.4 选用冷却介质的主要物理特性参数应符合表3所列的规定指标。
……

前言/序言


能源工业技术标准文献集 图书简介 本卷文献集汇集了中国电力行业在能源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设备研发与应用领域中,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其核心目标在于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基准,以指导和规范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技术升级工作。本卷内容覆盖面广,但不包含任何与“DL/T 1110-2009 卧式蒸发冷却电机基本技术条件”直接相关的技术细节或标准条款。 本集着重聚焦于能源工业的宏观管理、设计计算、材料应用、环保要求以及特定非电机类设备的性能评估等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导则 本部分收录了指导国家及区域电力系统进行长期规划和中短期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侧重于系统可靠性评估、电网稳定裕度分析以及新型能源接入(如大规模风能、太阳能的并网技术)的规范。 1.1 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评估标准: 详细阐述了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如短路、大负荷波动)后,系统应具备的自恢复能力和暂态稳定极限。重点介绍了同步电机、异步电机在电网故障期间的功角、电压暂态响应测试方法,但完全避开了对特定卧式蒸发冷却电机特性的论述。标准明确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系统阻抗的计算方法,确保了整体电网结构的健壮性。 1.2 新能源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涵盖了光伏电站、风电场与现有交流/直流输电网络的连接要求。规范细化了逆变器并网的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能力(LVRT)的测试指标及流程。此部分强调了对电能质量(谐波、闪变)的控制,旨在维护传统发电机组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上,安全有效地接纳波动性电源。 1.3 输电线路设计与防灾规范: 涉及超高压输电线路(如±800kV直流和1000kV交流)的通道选择、杆塔结构设计、导线舞动防护及覆冰载荷计算方法。包含了针对复杂地理环境(如高寒、高盐雾地区)的特殊结构设计要求,但未触及任何关于电机冷却或机体结构形式的标准。 第二部分:电力工程材料与制造质量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电力设备制造过程中,对关键原材料的性能要求和成品出厂检验的标准。 2.1 高压绝缘材料性能测试标准: 规定了变压器油、SF6气体、复合绝缘子等绝缘介质的介电强度、耐老化性能的实验室评估流程。详细描述了固体绝缘材料的交酯(Tan $delta$)测试方法和热老化曲线的绘制规范,旨在保障电力设备长期可靠性。 2.2 电力设备焊接工艺评定与检验: 针对大型承压设备(如锅炉、大型变压器油箱)的金属结构,本部分提供了焊接程序规范(WPS)的制定要求、焊工资格认证流程,以及无损检测(NDT)技术(如超声波、射线检测)的精度要求。标准严格区分了不同厚度和材质的钢材焊接要求,确保了设备结构的机械完整性。 2.3 关键铸件与锻件的力学性能要求: 规定了用于制造高压开关设备、汽轮机转子和发电机定子关键部件的金属铸件和锻件的抗拉强度、屈服极限、冲击韧性(如Charpy V型冲击功)的最低标准。 第三部分:火力发电机组及辅机运行维护规范 本部分集中于热力发电厂的运行操作规程和主要辅机设备的维护要求,特别是与蒸汽动力循环相关的设备。 3.1 燃煤电厂锅炉水化学监督管理标准: 详细阐述了锅炉给水、炉水、蒸汽的取样点设置、在线监测设备精度要求,以及针对腐蚀和结垢问题的化学处理剂投放规范。标准提供了不同运行工况下允许的溶解氧、硅含量、pH值的严格区间。 3.2 汽轮机及高中压缸的运行监控指标: 规定了汽轮机转速超速试验的流程、轴系对中监测的允许偏差值,以及润滑油系统洁净度的控制标准。内容着重于汽轮机整体动态平衡和热膨胀量的监测,确保了其高速、高温运行的安全性。 3.3 烟气脱硫(FGD)装置的运行操作与排放控制: 涵盖了湿法脱硫系统浆液的配比管理、氧化效率的保证,以及脱硫后烟气排放的二氧化硫浓度监测要求。本部分严格遵循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对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 第四部分: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FACTS)设备技术要求 本部分面向电力传输的前沿技术——高压直流输电(HVDC)和改善电能质量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4.1 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的绝缘配合与试验规范: 规定了换流站内阀厅设备(如晶闸管或IGBT模块)的直流耐压试验、雷电冲击试验的电压等级和波形参数。强调了换流变压器绕组的绝缘结构设计,特别是对高频暂态过电压的防护措施。 4.2 柔性交流输电(FACTS)装置的控制系统要求: 涵盖了SVC(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COM(统一接入型无功补偿发生器)等设备的核心控制逻辑。标准详细说明了其快速响应能力、有功/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策略,以及在电网发生次暂态过程时的稳定裕度要求。 4.3 极光电缆及海洋平台输电技术规范: 关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特殊输电环境。规范了海底电缆的敷设深度、抗拉伸强度要求,以及在海缆接头盒处的绝缘处理工艺。 总结 本技术文献集为能源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了从系统规划、材料选型到具体设备运行维护的综合性技术参照框架。所有收录标准均服务于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全书严格遵循了国家能源标准体系的结构,专注于电力系统的宏观动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循环及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对DL/T 1110-2009中涉及的任何特定型号或类别的电机冷却技术、热力性能参数、或电机本体结构细节,均不作收录或论述。 其范围清晰地限定在上述四大领域,是电力工程师进行项目设计和验收工作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深蓝色调,配以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不错,摸起来比较厚实,油墨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从整体的物理呈现来看,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对于一本技术标准类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显然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大量的图表和流程示意图穿插其中,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验。那些复杂的参数对比和结构解析,如果仅靠文字来描述,恐怕会让人望而生畏,但配合直观的视觉辅助后,晦涩难懂的内容也变得生动起来,这无疑是技术类书籍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相关行业内摸爬滚打的老兵,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列举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背后逻辑的揭示,对于一线工程师进行故障排查和优化设计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

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相当清晰,逻辑性很强。它似乎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要求分成了若干个清晰的模块,便于专业人士进行针对性的查阅和学习。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理解门槛,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卧式蒸发冷却电机基本技术条件”这个主题的整体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务实,没有过多冗余的学术性辞藻堆砌,而是直奔主题,语言简练有力,处处体现出对技术规范的精确把握。它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工程手册,每一个条款的措辞都显得小心翼翼,生怕出现歧义,这正是标准类文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绝对的清晰和无可辩驳的准确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