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18-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规程

DL/T 1118-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核电
  • 焊接
  • 技术规程
  • DL/T 1118-2009
  • 常规岛
  • 核电厂
  • 质量控制
  • 安全规范
  • 工程标准
  • 电力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
字数: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18-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规程》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要求安排制定的。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江苏省电力建设工程公司、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东北电业管理局工程公司。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一般规定
4 坡口设计及组装要求
5 焊接工艺
6 质量检验
7 焊接技术资料

前言/序言


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选介:聚焦非核电相关领域 导言 在工程建设与技术标准领域,涵盖的范围极为广阔,从基础的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到特定的工业制造、设备安装,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来指导实践、确保质量与安全。尽管核电工程因其特殊性和高标准要求,催生了如《DL/T 1118-2009 - 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规程》这类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权威标准,但对于更广泛的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也存在着大量同样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技术文件。 为全面理解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以下将重点介绍几类与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不直接相关,但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准或规范,旨在展示工程技术规范的多元化特征。 --- 一、 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规范(通用民建与市政领域) 这类规范是所有土木工程、民用建筑乃至部分工业建筑设计的基础。它们的核心在于确保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条件和极端自然灾害(如地震、强风)下保持结构安全和功能完整性。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此规范详细规定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各类荷载,包括恒荷载(结构自重、非受力构件自重)、活荷载(人员、家具、设备、堆料等)、雪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以及其他特殊荷载(如温度、地基变形等)。 重点内容解析: 规范对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如住宅、办公楼、仓库)规定了不同的活荷载取值,并明确了组合荷载的取用原则。例如,对于雪荷载,需根据地理位置的气象数据确定基本雪压;对于风荷载,则需要依据国家风压分区图和建筑高度、地形等因素进行计算。 与核电焊接的区别: 此规范关注的是宏观结构受力分析和材料的承载力,属于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宏观应用,与专注于微观到中观尺度的材料连接(如特定等级的焊缝质量、无损检测方法)存在本质区别。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抗震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它确立了我国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的基本抗震设计原则、分析方法和构造措施。 重点内容解析: 规范区分了“多遇地震”、“偶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三种作用下的设计目标。它详细规定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抗震体系的抗震验算规则,以及关键抗震部位(如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的构造加强要求。 与核电焊接的区别: 虽然核电厂的结构也必须考虑抗震,但核电标准的抗震要求(通常为高烈度区、特殊设防)是基于“安全壳完整性”和“安全功能保证”的,其设计目标和分析精度远高于通用民建规范,且规范的侧重点在于结构整体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而非特定的焊接工艺细节。 --- 二、 通用工业管道与压力容器制造标准(化工、石油、常规电力领域) 核电站的压力容器和管道系统有其专用的、更为严格的ASME或国家核安全局标准。但在石油化工、常规火力发电厂、化工装置等领域,则遵循另一套成熟的、针对常规压力等级和温度的制造标准。 1. 《承压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35) 此规范涵盖了除海洋和核设施以外的各类工业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检验和验收标准,包括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工艺管道。 重点内容解析: 规范对管道的预制、安装、焊接(包括焊前准备、焊接工艺评定、焊后热处理)、无损检测(RT、UT、MT、PT)的覆盖率、检验方法及记录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它对管道的强度试验(水压试验或气压试验)的压力等级和保压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 与核电焊接的区别: GB 50235 适用于一般工业压力等级,其焊接工艺评定(WPS/PQR)和焊工考试的级别通常低于核岛设备所要求的极高可靠性标准。例如,其对焊缝的内部缺陷容许度、超声波检测的探头角度和扫查覆盖范围,通常不如核级标准严格。 2. 《固定式压力容器技术规范》(TSG R0002) 这是我国针对石油、化工、天然气等行业中中低压、常规温度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强制性技术规范。 重点内容解析: 规范界定了不同等级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温度、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在制造工艺方面,它明确了对接焊缝、角焊缝的最小厚度要求、接管的开孔要求,以及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评定和检验程序。 与核电焊接的区别: 核电厂的反应堆压力容器(RPV)和蒸汽发生器等关键部件,其设计寿命、材料蠕变性能要求、以及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QA/QC)的独立性和冗余度,远远超出了TSG R0002 所覆盖的常规压力容器范畴。 --- 三、 工业电气设备安装与接地规范(通用电力与信息系统领域) 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仅依赖于机械结构,更依赖于可靠的电气连接和保护系统。 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 该标准是所有新建或改造的工业厂房、商业建筑以及发电厂(包括常规部分)电气设备投入运行前必须遵循的质量检验标准。 重点内容解析: 规范涵盖了高压开关柜、变压器、断路器、电缆敷设、继电保护装置等所有电气一次、二次设备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例如,要求对所有高压设备的绝缘电阻、介质试验进行测量,对保护回路进行精确的动作时间试验和逻辑校验。 与核电焊接的区别: 此标准侧重于电气功能的实现和电气连接的绝缘强度与可靠性,关注的是电流、电压、电磁兼容性等电学参数的达标情况,与焊接这一金属连接工艺本身没有直接关联。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及其相关部分 该系列标准是工程验收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了所有专业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流程和标准。 重点内容解析: 规定了质量控制程序、检查批的划分、以及验收的等级划分(合格/优良)。例如,在土建工程中,它指导了混凝土的强度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在装饰工程中,则指导了饰面材料的平整度、色差控制等。 与核电焊接的区别: GB 50300 体系提供了“验收的框架”和“通用程序”,但对于“焊接工艺的细节标准”则引用了具体的专业规范(如本例中提到的DL/T 1118)。因此,它是一个管理和程序层面的规范,而非具体的工程技术操作指导书。 --- 总结 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结构。DL/T 1118-2009 聚焦于核能领域高安全等级的金属连接工艺,代表了技术标准的最高严苛度之一。然而,建筑抗震、通用压力容器制造、工业管道安装以及电气设备交接试验等领域,各自遵循着一套同样严谨、但应用领域和技术侧重截然不同的规范体系,它们共同支撑着国家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健运行。这些非核电相关的规范,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庞大基础和应用层。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出版年份(2009年)来看,它代表了那个时间点上,我国在核电常规岛焊接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共识和技术水平。当然,技术总是在进步的,尤其是先进的自动化焊接和新型合金材料的应用,可能在后续的版本中会有更新。但对于理解当时的工程实践和规范背景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快照”。阅读它,我们能体会到工程师们在制定这些规范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如何在保证施工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同时,绝对不向安全妥协。常规岛虽然不如核岛那般直接涉及反应堆安全,但其重要性在于保障整个蒸汽循环系统的稳定运行,任何疲劳裂纹或焊缝缺陷都会导致高昂的停机检修成本和潜在的运行风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想必是极其严谨的,每一个动词和量词的使用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以避免任何解释上的漏洞。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标准类书籍的阅读体验往往是比较“枯燥”但又极其“实在”的。它不像小说那样能引人入胜,没有引人深思的哲学探讨,它所有的文字都必须是精确、无歧义的指令和要求。这本书的价值核心应该在于其“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在核电这样对安全冗余要求极高的行业里,今天的焊接质量必须和十年前的保持一致,这依赖于清晰的标准。这本书很可能包含了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和材料兼容性对照表,这些才是真正体现其技术含量的部分。比如,它可能详细规定了特定厚度和材质的钢材在特定环境湿度下,TIG焊或SMAW焊所需的最优预热温度范围、层间温度控制以及填充金属的型号规格。这本书不是用来“学习”焊接原理的,而是用来“执行”焊接任务的工具书,是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乃至国际最高安全基准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是简洁、专业,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技术规范类的书籍。从书名《DL/T 1118-2009-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规程》来看,它聚焦于核电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关键的环节——常规岛的焊接工艺。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规范的更新迭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核电安全标准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工艺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宏大的理论体系,而在于它提供的、经过验证的、可操作的执行标准和技术参数。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详细规定了在核电站常规岛结构(比如汽轮机、锅炉辅机等区域)的金属连接过程中,从焊前准备、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焊后检测到文档记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循的“红线”。想象一下,当工程师在现场进行高风险作业时,手里拿着的正是这样一本权威文件,它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基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信心保障。这本书的详尽程度,决定了它在项目执行阶段的重要性,很可能比任何理论教材都更常被翻阅。

评分

如果要评价这本书在行业中的“地位”,它无疑是技术壁垒极高的一类读物。它不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其读者群体高度集中在核电设计院、设备制造厂的焊接工程师、以及核电站的运行维护部门。这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其指导的每一个焊缝的生命周期内——从设计阶段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WPS/PQR)的编制,到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再到最终的质保文件归档。一个高质量的焊接规程,能够有效降低返修率,缩短工期,最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质量屏障,确保了核电站能够安全、长周期地稳定运行。所以,尽管它可能缺乏文学上的魅力,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工业标准的严肃性上,这本书的分量是极重的。

评分

对于非直接从事焊接工艺管理的专业人士,比如项目经理或者质量监督人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衡量现场工作是否合规的标尺。他们不需要精通每一个焊道的具体操作,但必须能够快速查阅到关于无损检测(NDT)的判定标准,或者在出现质量异议时,引用哪一条规程作为裁决依据。这本书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维护了整个产业链的“契约精神”。一旦项目启动,所有承包商和分包商都必须签署服从这些技术规程的承诺。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深度,往往与其所覆盖的风险级别成正比。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关键章节,意味着对核电工程的复杂性和精密度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感,它将理论的“可能性”变成了工程上的“确定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