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37-2009-钢弦式土压力计

DL/T 1137-2009-钢弦式土压力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土压力计
  • 钢弦式土压力计
  • DL/T 1137-2009
  • 土工工程
  • 地基工程
  • 测量仪器
  • 岩土工程
  • 工程测量
  • 标准规范
  • 土体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37-2009-钢弦式土压力计》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基康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刚、沈省三、刘广林、王梅枝、卢有清、刘观标、刘炜铭。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产品原理、分类与规格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钢弦式土压力计参数计算方法

精彩书摘

6.2 外观及结构检验
目测,应符合5.2的要求。
6.3 主要技术指标试验
6.3.1 测量范围
将土压力计按满量程压力值预压三次,按满量程压力值20%分挡,从零开始,逐级加压至满量程值,再逐级卸压至零,用弦式指示仪测量其输出并记录各挡位的标称值(Pi)及对应的读数值(Ri),如此共进行3个正、反行程的测量。按附录A公式方法计算土压力计的测量范围,应满足5.3.1的要求。
6.3.2 分辨力
土压力计的分辨力试验可结合6.3.1同时进行,按附录A公式方法计算土压力计的分辨力r,应满足5.3.2的要求。
6.3.3 综合误差
土压力计的综合误差试验可结合6.3.1同时进行,按附录A公式方法计算土压力计的非线性度(或拟合误差)δ1、不重复度δ2、滞后δ3及综合误差δ,应满足5.3.3的要求。
6.3.4 温度测量误差
将土压力计放入环境试验箱内,二等水银温度计放置在土压力计附近,分别在O℃、20℃、40℃进行试验。试验箱以不超过1℃/min的变化率升、降温,到达每挡温度并稳定后各保温2h、记录土压力计的输出频率模数并同时记录土压力计温度值和二等水银温度计读数。
比较土压力计温度测量值和二等水银温度计读数,其温度误差应满足5.3.4的要求。
……

前言/序言


冶金工程:新材料与结构分析 书籍信息: 本书涵盖冶金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重点聚焦于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演变及其在复杂应力环境下的力学行为。全书内容基于最新的材料科学发现与工程实践,旨在为材料工程师、结构设计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系统而深入的参考。 第一部分:先进金属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第一章:新型合金体系的合成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当前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熵合金(HEAs)、形状记忆合金(SMAs)以及新型阻尼材料的制备工艺。详细介绍了熔炼、快速凝固、粉末冶金等核心技术,并着重分析了不同制备路径对合金化学成分均匀性、相结构形成的影响。 1.1 高熵合金的相稳定性和微观结构调控: 阐述了基于摩尔分数、电负性差异等参数对BCC、FCC、Laves相等复杂相的控制策略。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预测并验证了在极端温度下的相变行为。 1.2 增材制造(AM)中的金属粉末特性: 聚焦于激光选区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工艺中金属粉末的粒度分布、球形度对成形件缺陷率的影响。探讨了高能密度输入对液池动力学和晶粒取向的控制机制。 1.3 稀土元素在特种钢中的作用机制: 分析了镧、铈等稀土元素对钢中夹杂物形态、硫化物形态的细化和变性作用,以及它们在提高钢材高温抗氧化性和蠕变性能方面的潜力。 第二章: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与表征 本章详述了用于解析金属材料微观结构的先进表征技术及其数据解释方法。强调了多尺度分析在揭示材料性能根源方面的关键作用。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应用深度: 详细讲解了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在晶界结构、堆垛层错成像中的应用,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在晶粒尺寸、取向分布(织构)定量分析中的方法论。 2.2 衍射技术在残余应力分析中的地位: 重点阐述了X射线衍射(XRD)和中子衍射技术如何用于无损测量材料表层和内部的宏观残余应力场,并结合有限元模拟验证应力松弛过程。 2.3 界面化学与扩散行为的谱学研究: 介绍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在分析材料表面氧化层成分和分析薄膜界面扩散通量中的定量分析技术。 第二部分:结构完整性与疲劳断裂行为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塑性理论 本章建立在经典塑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金属学对非均匀变形的描述,旨在精确预测复杂载荷下的材料响应。 3.1 连续介质力学在材料建模中的应用: 回顾了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演进,重点解析了基于运动学硬化和各向同性硬化的双线性模型在应变梯度塑性理论中的修正。 3.2 损伤力学与本构模型的耦合: 探讨了Lemaître应变等效原理在描述材料内部损伤累积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了考虑微裂纹萌生的连续损伤塑性模型,尤其适用于高应变率环境。 3.3 蠕变与高温力学行为: 基于Norton-Bailey模型,扩展至考虑二次蠕变阶段和断裂时间预测的参数化模型,分析了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在高温承载结构中的主导机制。 第四章:疲劳寿命评估与断裂韧性 本章侧重于结构服役安全性的核心问题——疲劳和断裂。内容涵盖从微观裂纹萌生到宏观裂纹扩展的整个过程。 4.1 疲劳裂纹萌生与低周疲劳(LCF): 详细分析了表面缺陷、位错累积与闭合机制(Crack Closure)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引入了基于应变范围的Coffin-Manson关系及其在复杂载荷谱下的线性累积法则。 4.2 疲劳裂纹扩展的Paris-Erdogan定律修正: 探讨了在小裂纹尺寸、高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条件下,Paris-Erdogan定律的局限性。引入了基于应力比(R)的修正模型以及考虑环境介质影响的腐蚀疲劳模型。 4.3 韧性断裂与断裂韧度的确定: 阐述了J积分理论在评估含裂纹结构韧性方面的优越性,包括J-R曲线的实验获取与后处理方法。对动态断裂韧性(KId)的测定,特别是Charpy V型缺口冲击试验数据的转化与分析进行了深入论述。 第三部分:工程应用与结构稳定性分析 第五章:焊接结构的热影响区(HAZ)评估 本章聚焦于连接工艺,特别是电弧焊和激光焊对材料性能的二次影响,这是大型结构件(如压力容器、桥梁)可靠性的关键瓶颈。 5.1 焊接热循环与微观组织演变: 详细模拟了焊接过程中快速加热和冷却的温度场,分析了碳钢和奥氏体不锈钢在热影响区内奥氏体再结晶、珠光体球化和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过程。 5.2 HAZ的力学性能退化: 探讨了由于碳化物析出和晶粒粗化导致的HAZ脆化现象。通过对微观硬度剖面的分析,量化了韧性下降的程度。 5.3 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 介绍了通过热-机耦合有限元分析预测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并对比了焊后应力消除(PWHT)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六章:结构服役中的腐蚀与防护 本章涉及材料在特定介质中长期暴露引发的失效模式,特别是针对化学工业和海洋工程环境。 6.1 电化学腐蚀机理: 从Tafel外推法到Evans图分析,系统阐述了阳极氧化、阴极保护在控制腐蚀速率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应力腐蚀开裂(SCC)在含氯离子环境中的诱发因素。 6.2 高温氧化与硫化腐蚀: 针对燃气轮机叶片和锅炉受热管等部件,分析了阴离子吸附理论对氧化膜生长速率的影响,并介绍了热障涂层(TBCs)在提高材料寿命中的应用。 6.3 表面工程与耐腐蚀涂层技术: 比较了热喷涂、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技术在制备致密、高结合力的保护涂层方面的优缺点,并讨论了涂层失效的模式。 第七章:无损检测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集成 本章旨在将先进的材料知识与实时监测技术相结合,实现结构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7.1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高级应用: 介绍了相控阵超声(PAUT)和导波技术在复杂几何形状工件内部缺陷定位和尺寸评估中的优势。探讨了Lamb波在板壳结构早期损伤检测中的潜力。 7.2 磁性记忆效应(MME)与电磁声换能器(EAM): 阐述了材料中塑性应变和微裂纹对局部磁畴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EAM技术实现对疲劳损伤的早期、远程无损识别。 7.3 传感器的集成与数据处理: 讨论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在监测大型结构应变和温度变化中的网络化部署,以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异常模式识别的方法。 本书内容全面,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兼顾,是冶金与材料科学领域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名为《DL/T 1137-2009-钢弦式土压力计》的专业技术标准,坦白说,对于一个非工程技术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它的内容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迷宫”。我原本只是想找一本关于现代土木工程测量工具的书籍,哪怕是科普性质的也好,希望能了解一下那些耸人听闻的“地下压力”是如何被精确测量的。然而,这份标准文档一打开,映入眼帘的便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复杂的公式推导,以及对材料特性、安装精度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完全无法理解其中关于“灵敏度系数的温度漂移补偿”这类描述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更像是为行业内部的资深工程师准备的“武林秘籍”,而不是面向更广泛读者的知识普及读物。我努力尝试去解读那些关于设备结构、校准流程的章节,但最终只能徒劳地承认,我的知识储备完全无法支撑我理解这份文件的核心价值。它详尽地规定了测试方法的每一步骤,从现场准备到数据采集,再到最终报告的格式,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如此精确和权威,但这种精确性对于我这样的局外人而言,带来的只有深深的挫败感。我期待的是一个关于“土压力计如何工作”的生动图解或案例分析,而不是这份冷峻、逻辑严密的行业规范。它散发着一种浓厚的、仅限于专业领域内部交流的气息,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科幻电影中那种高科技仪器被精准植入地下的震撼场景。我期待读到的是关于这种测量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地质灾害预测的理解,或者它在那些宏大工程,比如深层隧道挖掘中的关键作用。但《DL/T 1137-2009》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技术务实主义”。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连一张能够清晰展示传感器内部构造的爆炸图都显得很“节制”。它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个单一维度上。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实际应用中的“疑难杂症”及其解决方案的章节,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工程智慧的闪光点,但这本书更像是对“理想状态”下操作流程的完美描摹。它专注于标准的建立,而非对标准的解读。这对于需要快速理解和应用这套标准的工程师来说或许是宝贵的,但对于像我这样,想通过阅读来建立对这个工具感性认知的读者来说,这种极端的规范性反而造成了一种信息上的“真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测量工具,其背后的标准化工作竟然如此浩瀚且严密。我原本以为,关于“钢弦式土压力计”的描述,无非就是讲讲电阻变化、应力转换之类的基本物理原理。然而,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像是一部精密仪器的设计蓝图,而非用户手册。我翻阅到关于“环境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的章节时,它列举了一系列复杂的修正因子和补偿曲线,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因素,都必须被量化、被纳入标准框架进行约束。这种对精确度的极致追求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也有效地将这本书的受众圈定在了极小的专业群体中。对于外部读者而言,它提供的信息密度过高,知识颗粒度过细,导致阅读体验非常“沉重”。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法律文书,而不是一本旨在传授知识的教科书,其价值在于规范行业行为,而非普及科学概念。

评分

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一窥现代地质勘测领域的尖端技术,特别是这种“钢弦式”传感器的奥秘。从书的装帧和目录结构来看,它无疑是一份权威性的行业标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然而,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智力拉锯战。那些关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气连接的规范描述,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几乎等同于阅读一份外星语文献。我尝试去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试图为这些条文找到一个立足点,但发现即便是基础概念的理解,也需要预先掌握大量的岩土力学和电子测量学知识。这本书的风格是高度程序化的,每一个条款都以“应……”或“必须……”开头,强调的是合规性与可重复性,而不是对概念的生动阐释。这无疑是行业标准所必需的,但对于希望提升自我素养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堵高墙。它没有给予任何过渡性的解释,直接跳入了技术核心,仿佛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与之匹配的专业背景。我最终只能赞叹其专业程度之高,但很遗憾,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我“入门”的阶梯。

评分

阅读这份标准,我的感受非常独特——它像一本被拆解成了无数最小单元的说明书,每一个单元都必须独立、精确地被理解,否则整个逻辑链条就会断裂。我尝试从目录入手,寻找一个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比如“安装要求”或者“数据处理”,但很快发现,这两个部分又分别依赖于前面对传感器物理特性的定义以及校准流程的理解。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致的去个人化和去情感化的,所有的表达都是陈述性的、判断性的,没有任何引导性的措辞。如果说一本好的技术书籍能将复杂性转化为清晰性,那么这本书则将清晰性构建在了极高的复杂性基础之上。它没有提供任何历史背景的铺垫,也没有对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性进行讨论,完全聚焦于“DL/T 1137-2009”这一特定标准所规定的框架内。我甚至觉得,如果我能完全理解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那么我应该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土压力计检测工程师了,而不是一个正在努力摸索的业余爱好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