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输电线路
  • 行波故障
  • 故障测距
  • 电力系统
  • DL/T 357-2010
  • 技术标准
  • 电力设备
  • 继电保护
  • 高压输电
  • 电力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4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
字数: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的安排制定。
由于采用行波原理的故障测距装置能够消除故障类型、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系统运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可实现输电线路故障的精确定位。近些年,行波故障测距装置已日趋成熟,开始广泛进入工程应用。为规范该类装置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特提出并制定《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淄博科汇电气有限公司、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覃剑、陈平、张道农、张巧玲、舒治淮、赵有铖、刘靖、李京、邱宇峰、陈羽。
《DL/T 357-2010-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行波测距基本描述

前言/序言


《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构成要素、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全书紧密围绕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需求,深入剖析了各类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设计原则、定值计算方法以及现场调试与维护技术。 第一部分 继电保护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从电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入手,介绍了电力系统故障的特点、分类及继电保护在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的核心地位。重点阐述了故障电流的计算方法,包括暂态特性、稳态特性分析,以及短路阻抗的确定。随后,详细讲解了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如电流保护、电压保护、频率保护等。引入了保护装置的性能指标,如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和选择性,并对这些指标在不同电网结构下的权衡取舍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还涵盖了继电保护信息的传输技术,包括模拟量、数字量的采集、传输方式,以及各种保护装置之间的通信协议基础。 第二部分 主要继电保护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全面覆盖了电力系统中最常用和先进的继电保护技术。 一、输电线路保护: 深入分析了架空输电线路和电缆线路的保护特点。对于传统的基于阻抗的距离保护,详细解析了其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如负荷电流、线路参数变化、接地方式等),并重点介绍了动、静特性曲线的绘制与分析。针对距离保护的固有缺陷,阐述了纵联电流差动保护、比例电流差动保护及高频/超高频通道的利用技术。对于光纤复合地线(OPGW)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基于光纤通道的纵向/横向电流差动保护的实现原理和工程实践。 二、发电机及变压器保护: 详细讲解了大型同步发电机定子、转子绕组的各种保护,特别是针对接地故障、匝间短路、不平衡电流、失磁、失磁准切除以及瓦斯保护的原理和定值整定。对于电力变压器,系统介绍了主保护(瓦斯保护、比率差动保护)和后备保护(过电流、过负荷、过电压、接地保护)的整定与配合。重点分析了变压器中性点保护、套内保护的特殊要求。 三、母线及段/母线保护: 阐述了母线保护在高压、超高压电站中的关键性作用。详细对比了基于电流的差动保护和基于电压的失压保护,着重分析了“三段式电流差动保护”的动作原理、死区消除技术以及非全相保护的必要性。 四、厂用电及备用电源保护: 讲解了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失灵保护、厂用电恢复供电的自动转换装置(ATS)的逻辑设计与保护配合,以及对备用电源切换过程中的电压、频率监测。 第三部分 微机继电保护与数字化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电力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微机保护装置。详细介绍了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高速A/D转换、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MCU)和软件架构。重点剖析了数字滤波技术、傅里叶变换在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一、微机保护的定值计算与整定: 提供了各种保护(如过流、距离、差动)在微机平台下的定值计算流程和参数设置方法,强调了谐波抑制、暂态分量抑制对计算准确性的影响。 二、故障录波与信息管理: 介绍了智能电子设备(IED)的功能,包括高精度故障录波、事件记录(SOE)和时间同步技术(如IRIG-B、NTP)。 三、与SCADA系统的集成: 讨论了保护装置与监控、数据采集与遥控系统(SCADA)之间的通信标准(如IEC 61850、Modbus),强调了网络安全在集成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继电保护的现场调试与维护 本部分内容侧重于工程实践,旨在提升现场技术人员的实操能力。详细介绍了保护装置的交接试验、预防性试验和周期性试验流程。涵盖了从回路检查、元件校验到逻辑试验的完整步骤。重点讲解了如何使用专业测试仪(如回路电阻测试仪、二次回路校验仪、保护定值校验仪)进行设备验证。最后,探讨了继电保护系统的常见故障诊断、处理方法以及现代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工程管理。 总结 本书内容全面、技术新颖,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适合高等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计、运行、调试和管理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参考书和培训教材。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全面掌握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配置、运行和维护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到关于“可靠性与维护”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对长期稳定运行的深切关注。标准中对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的量化指标设定得相当高,这反映了输电线路作为国家能源动脉对设备“不掉链子”的极端要求。书中详尽列出了定期校验的周期和方法,强调了维护的预防性作用。这本技术条件显然是将设备的生命周期成本纳入了考量的。不过,对于设备在运行多年后,其传感器和核心电路的“老化效应”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或定期校准来补偿这种漂移的讨论相对较少。例如,如果一个电磁电流互感器经过十年高负荷运行后其线性度略有下降,这对精确的行波测距结果会有多大影响?有没有推荐的“寿命终期”评估模型或者退役标准?这类面向“长期资产管理”的深入分析,如果能被纳入标准考量,将使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更上一层楼。

评分

深入阅读这本书的章节布局,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实用至上”的驱动力。它似乎完全聚焦于“如何确保设备在特定工况下达到规定性能”这一核心目标。比如,在关于“环境适应性测试”的部分,对温度、湿度、电磁兼容性的要求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列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测试阈值和持续时间。这种严苛的标准,无疑为采购方提供了一张可靠的“质量安全网”。然而,这种对“边界条件”的过度关注,似乎牺牲了对“创新”的探讨。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比如光纤通信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潜力,或者人工智能算法在波形识别中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内容截止到2010年,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技术更新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因此,如果能有一个补充附录,提及近些年行业内已经开始采用的新型测量技术和标准迭代,将会大大提升其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系统集成性”的强调。它不仅仅关注测距装置本身,还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论述它如何与其他继电保护和监测系统进行接口和通信。特别是关于不同通信规约的兼容性描述,虽然冗长,但却精准地勾勒出了一个现代变电站中设备互联的复杂图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故障信息上传与诊断”流程的规范,这使得设备不仅仅是一个“测量工具”,而更像是一个“信息节点”。然而,在描述软件功能时,似乎更侧重于硬件和电气性能的指标,对于用户界面(UI/UX)的人性化设计以及远程诊断软件的易用性着墨不多。在如今追求“少干预、高自动化”的时代,一套优秀的设备,其软件的直观性与软件故障的自检能力,往往比单纯的电气精度更能决定用户的最终满意度,这方面的内容似乎略显单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封面上的信息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它的技术性。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行业标准汇编,但翻阅后发现,它在结构安排上还是花了一些心思的。比如,开篇对测距原理的概述部分,虽然语言依旧严谨,但通过图示和关键术语的强调,还是能让人快速抓住核心概念。不过,对于完全没有电力系统基础的读者来说,前几章的阅读体验依然是挑战,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参数定义,确实需要反复揣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波阻抗匹配”那一节,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不同传输线路上阻抗计算的适用性,这对于实际现场调试人员来说或许是至关重要的细节,但作为一名对设备选型感兴趣的潜在用户,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厂家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如何处理这些理论差异的案例分析,而不仅仅是理论推导。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本面向资深工程师的“工具书”而非入门教材,信息的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吸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标准制定者”的特点,那就是精确、客观,几乎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渲染。在描述“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模块时,对于采样率、量化位数以及时间同步精度的要求被描述得像一份操作手册,每一个参数的选择背后似乎都隐藏着复杂的权衡。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这些参数是如何在实验室模拟与实际电网的复杂噪声环境中取得平衡的?书中有提到对“瞬态过电压响应”的测试要求,这部分写得很有分量,清晰地界定了设备必须能够承受的“冲击”。但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如何验证这些指标的“可重复性”,描述得相对笼统。毕竟,技术条件的核心在于“可验证性”,如果测试流程本身不够明确,那么即使标准再高,也难以在不同实验室之间保持一致的评估结果,这对于跨区域的项目验收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