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電力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DL/T 617-2010
  • 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
  • 技術條件
  • 電力設備
  • 高壓電器
  • 標準規範
  • DL/T 617-1997
  • 替代標準
  • GIS
  • 絕緣開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110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243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
字數:1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是根據《國傢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下達2006年行業標準項目計劃的通知》(發改辦工業[20063 1093號)的安排,對D1/T 617-1999進行修訂的。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根據IEC 62271-203——2003《高壓開關設備和控製設備第203部分:額定電壓在52kV以上的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結閤我國具體運行條件和要求,對D1/T 617一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各條款進行修改和補充,形成《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各條款。主要修改和補充的內容如下:
     ——額定絕緣水平根據GB 7674——2008《額定電壓72.5kV及以上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相
     關內容進行修訂。
     ——額定電壓增加瞭800kV和11OOkV電壓等級。
     ——額定短時持續時間:按D1/T 593——2006的規定進行修訂,即550kV及以上為2s;126kV~363kV
     為3s:72.5kV及以下為4s。
     ——補充瞭監造的內容,包括産品的生産各環節的質量監督、裝配、試驗,提供的技術資料和各種
     試驗報告等。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實施後代替D1/T 617-1997。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的附錄8、附錄C、附錄D是規範性附錄。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的附錄A、附錄E、附錄F是資料性附錄。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由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提齣。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由電力行業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負責起草單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參加起草單位:廣東電力科學研究院、華東電網有限公司、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供電局、上海電力公司。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主要起草人:郭碧紅、陳錦清、劉兆林、石鳳翔、阮全榮、李端姣、李剛、姚明。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於1997年11月28日首次發布,本次為一次修訂。
     《DL/T 617-2010代替DL/T 617-1997-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在執行過程中的意見或建議反饋至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標準化中心(北京市宣武區白廣路二條1號,100761)。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正常和特殊使用條件
5 額定值
6 設計與結構
7 型式試驗
8 齣廠試驗
9 安裝後的現場試驗
10 GIS的選用導則
11 查詢和訂貨時提供的資料
12 投標人(製造廠)應提供的資料
13 工廠監造
14 運輸、儲存、安裝、運行和維護
附錄A (資料性附錄)內部故障相關的計算
附錄B (規範性附錄)有關現場試驗技術
附錄C (規範性附錄)三相共箱的GIS的絕緣試驗的試驗程序
附錄D (規範性附錄)內部電弧故障條件下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的試驗方法
附錄E (資料性附錄)詢問單、標書和訂單需給齣的資料
附錄F (資料性附錄)GIS監造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前言/序言


DL/T 617-2010《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技術條件》圖書內容概述 本書籍的範圍界定與核心關注點 本技術條件標準,即DL/T 617-2010,是針對電力行業中一類關鍵設備——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Gas 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Switchgear,簡稱GIS)製定的綜閤性技術規範。其核心目標在於確立和規範GIS設備的設計、製造、試驗、安裝、驗收及運行維護等全生命周期內的基本技術要求、性能指標、安全準則和質量控製標準。該標準是指導用戶選型、設計院進行係統集成以及設備製造商進行産品開發和生産的權威性文件。 一、標準修訂的背景與目的 DL/T 617-2010標準的齣颱,是對原標準DL/T 617-1997的全麵升級和替代。隨著電力係統電壓等級的提升(特彆是特高壓領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中對占地麵積的嚴格限製,以及對設備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要求的提高,原標準中的技術指標和部分設計理念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電力工業的發展需求。 本次修訂的主要目的包括: 1. 技術前沿接軌: 吸收國內外GIS設備在絕緣技術、SF6(六氟化硫)氣體管理、數字化集成和防內部電弧防護等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 2. 可靠性提升: 進一步細化對設備長期運行可靠性、環境適應性(如地震、鹽霧、高海拔地區)的考核要求,確保設備在復雜工況下的穩定運行。 3. 安全裕度強化: 針對內部故障和外部短路等極端情況,提高對設備結構強度、隔斷能力和人員防護等級(如防爆泄壓)的規範要求。 4. 通用性與兼容性增強: 統一關鍵術語和接口標準,促進設備間的互操作性和係統集成的標準化。 二、GIS設備的核心技術要求解析 本書詳細闡述瞭構成GIS係統的各個關鍵組成部分及其必須滿足的技術指標: 2.1 整體結構與材料要求 標準對GIS設備的外殼(金屬封閉體)、內部導體、支撐絕緣件及密封係統的設計提齣瞭嚴格要求。 金屬外殼: 必須滿足足夠的機械強度和剛度,能夠承受設備自身的重量、內部操作力和外部環境載荷,並保證長期氣密性。標準明確瞭對外殼材料的防腐蝕性能要求。 內部導體與連接: 詳細規定瞭導體應采用的材料(通常為高導電率銅或鋁閤金)、錶麵處理工藝(如鍍銀或鍍锡),以及連接處的接觸電阻要求,以最大限度減少運行中的溫升和能量損耗。 氣箱結構與分段: 規定瞭設備各氣室之間的隔離方式(如采用實心絕緣件或氣體間隔),以及對氣體壓力監測接口的設置要求。 2.2 絕緣係統——介質與性能 GIS的核心在於其絕緣介質——通常是高純度的六氟化硫(SF6)氣體。標準對絕緣性能的考核覆蓋瞭直流、工頻交流及操作/雷電衝擊三種電壓類型。 SF6 氣體技術指標: 明確瞭投入使用SF6氣體的純度、水分含量、油汙及其他雜質的限值。特彆強調瞭對“氣體迴收、再生與監測係統”的技術要求,以滿足環保和安全運行的需要。 不同電壓等級的耐壓試驗值: 提供瞭針對不同額定電壓等級(如126kV、252kV、550kV及以上)的工頻耐壓試驗值、操作衝擊耐壓試驗值和雷電衝擊耐壓試驗值,這些是評估絕緣裕度的核心參數。 固體絕緣件(瓷件/環氧樹脂件): 規定瞭支撐絕緣子、穿牆套管等固體絕緣件的介質強度、機械強度及長期工作溫度下的介電性能。 2.3 滅弧與載流能力 斷路器是GIS中的核心控製部件,標準對其開斷能力、關閤能力和短路耐受能力有詳盡的規定。 開斷電流性能: 詳細界定瞭不同額定電流等級斷路器在不同電壓下的極限開斷電流、額定短路開斷電流、重復電流開斷能力以及負載電流開斷能力的試驗要求。 熄弧介質: 對采用SF6氣體或真空滅弧技術(在某些電壓等級應用中)的斷路器滅弧室的性能衰減、操作壽命提齣明確指標。 載流能力: 規定瞭設備在額定電流下持續運行時的溫升限值,確保導電連接部位不過熱。 2.4 內部電弧試驗與防護 內部電弧是GIS設備最嚴重的故障模式之一。本標準對如何設計和驗證設備的內部電弧耐受能力進行瞭嚴格規範: 試驗條件: 規定瞭不同額定電流、不同氣壓下(如0.4MPa、0.6MPa)的試驗電流幅值、持續時間和能量輸入。 防護標準: 要求設備外殼必須能在規定的持續時間內承受內部電弧産生的熱量和壓力,而不發生穿孔、爆炸或嚴重變形,以保護人員安全。標準明確瞭泄壓裝置(如泄壓闆)的設計和布置要求。 2.5 輔助係統與智能化集成 現代GIS設備越來越依賴於自動化和監測技術。標準對輔助係統提齣瞭具體要求: 操作與控製: 規定瞭操作機構(彈簧、液壓或電磁)的可靠性指標、動作時間及分閤閘儲能的可靠性要求。 氣體監測係統: 對壓力錶、密度繼電器(或數字化壓力傳感器)的精度、報警閾值和聯動閉鎖邏輯提齣瞭強製性技術指標。 狀態監測: 鼓勵並規範瞭對SF6氣體泄漏率、局部放電、溫濕度等關鍵參數的在綫監測接口與數據傳輸要求,以支持預測性維護。 三、試驗、驗收與運行維護要求 標準係統地規定瞭設備投入使用前的全麵檢驗流程和使用期間的維護要求。 齣廠試驗(FAT): 規定瞭製造廠必須完成的全部電氣試驗(如耐壓試驗、局部放電試驗)、機械試驗(如操作壽命試驗)和密封性試驗的程序和閤格標準。 現場安裝與交接試驗(SAT): 側重於現場安裝過程中的精度控製、連接緊固、環境恢復(如充氣、乾燥)以及在實際運行環境下的耐壓和局部放電測試。 運行維護規範: 提供瞭關於SF6氣體檢漏、壓力巡檢周期、關鍵機械部件的潤滑與檢查、以及在發生絕緣故障後氣室恢復的指導性操作步驟,旨在指導用戶製定科學、規範的維護規程。 四、與相關標準的協調 本書籍在製定過程中,充分考慮瞭與國傢標準(GB)和國際標準(IEC)的接軌。它在DL/T 617-2010內部形成瞭一個自洽的技術體係,確保瞭國內GIS設備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同時便於與國際先進技術進行對比和交流。本標準是電力建設和運行部門進行設備采購和技術對標的基準文件。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設備的設計優化人員來說,一本技術條件標準的重要性不亞於一本物理教科書。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做什麼”的規定,更需要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期望DL/T 617-2010能在電磁場仿真和熱設計的交叉領域提供更深入的參考或方法論指導。舉例來說,在處理高壓電流的瞬態過程或工頻電場分布時,舊版標準可能依賴於經驗公式,但新標準是否納入瞭基於有限元分析(FEA)或計算電磁學(CEM)的驗證要求?例如,對於內部金屬結構件的毛刺控製、錶麵粗糙度的具體要求,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外殼幾何形狀來抑製電暈放電,這些細節決定瞭設備的安全邊際。如果標準能提供一些關於推薦的仿真軟件模塊或最低計算精度的指導,那將極大地提升我們的設計效率和産品競爭力。否則,我們隻能在標準規定的最低門檻之上,進行大量重復的、沒有行業共識的優化工作。技術標準的先進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前沿計算工具和理論的吸收程度上,希望這次的更新能夠體現齣這一點。

評分

迴顧電力行業標準的發展曆程,往往新標準齣颱的背後是對過去幾年重大事故或設計缺陷的反思與改進。因此,我非常關注這本書中是否增加瞭針對特定運行模式或異常工況的防禦性條款。例如,在經曆過幾次嚴重的雷擊過電壓或操作過電壓事件後,標準對於避雷器選型、內部絕緣串聯配閤的裕度是如何調整的?再者,隨著電網故障率的降低和運行周期的延長,設備對長期介質老化的抵抗力變得至關重要。我希望看到新標準對絕緣材料的耐受溫度極限、紫外綫照射影響(針對非金屬部件),以及在高濕度環境下密封性能衰減速率的評估方法有瞭更明確的規定。如果能加入一些基於“加速老化試驗”來預測25年或30年壽命的方法學,那將為設備的全壽命周期管理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畢竟,氣體絕緣設備一旦發生內部故障,維修成本和停電損失是極其高昂的,標準的前瞻性必須足以應對未來二三十年的運行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畢竟是2010年的標準,相較於其前輩1997年的版本,必然是跟上瞭時代的技術步伐。作為一名長期在電力設備領域摸爬滾打的工程師,我最關心的自然是新標準在高壓氣體絕緣技術上的更新和深化。我希望看到的是,針對近十多年來材料科學、絕緣介質(比如SF6替代品的研究進展)以及數字化監測技術的發展,標準中是否引入瞭更為前沿和嚴苛的要求。例如,在設備壽命評估、抗震性能設計、以及應對復雜氣候條件(如極端高低溫或高海拔地區)的設計規範上,新標準有沒有給齣更明確、更具指導性的參數和試驗方法。我對那種“老舊”的、基於經驗的規定已經不太感興趣瞭,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基於最新失效分析和運行數據得齣的、能切實提升設備長期可靠性的條款。如果這本書僅僅是針對1997版做瞭一些細枝末節的修訂,而沒有在核心的介質性能、絕緣裕度計算模型以及環保和可迴收性等方麵進行顛覆性的升級,那麼它的價值對我來說就會大打摺扣。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們設計和驗收新一代GIS設備時的“聖經”,而不是僅僅一本查閱曆史版本的工具書。我特彆希望看到,新標準是如何平衡成本控製與極緻安全之間的關係的,這纔是工程實踐中的永恒難題。

評分

從一個采購和項目管理的角度來看,我更關注的是標準在可操作性和一緻性方麵的改進。過去的老標準有時在不同製造商之間的解讀上容易齣現偏差,這直接導緻瞭招投標過程中的技術爭議和後期的驗收難題。我期待2010年的這個版本能在術語定義、性能指標的量化描述(特彆是那些涉及到“應力控製”和“局部放電量”的指標)上做到前所未有的清晰和統一。一個好的技術標準,應該能讓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工程師拿到同一份文件,解讀齣完全一緻的技術要求。如果新標準能夠更細緻地規定各種型式試驗的取樣原則、試驗環境的控製參數,以及對壽命周期內維護周期的建議性指導,那無疑會大大降低我們項目管理中的“不確定性風險”。此外,考慮到當時全球對環保法規的日益重視,我希望新標準能更明確地界定對SF6氣體迴收、處理以及設備中其他有害物質(如某些潤滑劑或密封材料)的替代或限製要求。畢竟,購買設備不僅僅是購買其運行期間的性能,還包括瞭其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和退役處理成本,這在現代閤同中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評分

對於負責標準培訓和技術推廣的同事來說,清晰的修訂說明和對比分析至關重要。我更期待DL/T 617-2010在結構上是否做瞭顯著的優化,使其更符閤現代標準閱讀的習慣。例如,是否將所有試驗方法集中在一個附錄,將設計參數集中在主體部分,或者使用更清晰的圖錶和流程圖來解釋復雜的選擇過程。如果新標準在內容上引入瞭對智能運維(Condition Monitoring)接口的初步規範,那就太棒瞭。比如,對內置的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SF6氣體在綫監測裝置的信號輸齣類型、精度等級以及與主控製係統的通訊協議(哪怕隻是一個推薦的框架)提齣瞭基本要求,這將意味著我們采購的GIS將能夠更好地融入未來的智能變電站架構中。否則,我們現在購買的“新設備”很快就會在信息互聯的浪潮中被視為“信息孤島”。評價這本書的優劣,最終還是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推動瞭氣體絕緣設備從“被動式可靠”嚮“主動式智能可靠”的轉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