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渗水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212-2010)

地下工程渗水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212-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光明日报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地下工程
  • 渗水
  • 漏水
  • 治理
  • 技术规程
  • JGJ/T212-2010
  • 施工
  • 防水
  • 工程建设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601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
字数:8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JGJ/T212-2010地下工程渗水漏治理技术规程》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JGJ/T212-2010地下工程渗水漏治理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现浇混凝土结构渗漏治理、预制衬砌隧道渗漏治理、实心砌体结构渗漏治理、质量验收等。本规程适用于地下工程渗漏的治理。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现场调查
3.2 方案设计
3.3 材料
3.4 施工

4 现浇混凝土结构渗漏治理
4.1 一般规定
4.2 方案设计
4.3 施工

5 预制衬砌隧道渗漏治理
5.1 一般规定
5.2 方案设计
5.3 施工

6 实心砌体结构渗漏治理
6.1 一般规定
6.2 方案设计
6.3 施工

7 质量验收
7.1 一般规定
7.2 质量验收
附录A 安全及环境保护
附录B 盾构法隧道渗漏调查
附录C 材料现场抽样复验项目
附录D 材料性能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土木工程结构病害与防护技术手册 书籍定位与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结构维护、修缮与防护专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技术参考与操作指南。全书紧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结构在服役期间可能遭遇的各类物理性、化学性病害的诊断、评估、预防及系统性治理展开论述,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场地环境分析到微观的材料损伤机理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与现场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书特别关注当前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结构耐久性问题,如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材料碱骨料反应、冻融破坏等。它系统梳理了识别和量化这些病害的先进检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包括无损检测(NDT)技术(如超声波法、电磁波雷达法、红外热成像法)和取样分析技术。 在防护与修复层面,本书详尽阐述了当前主流和新兴的结构保护技术。防护体系部分深入探讨了涂层技术(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渗透型憎水剂)、防水屏障的构建与维护,以及结构自防水设计理念的优化应用。修复技术则重点介绍了不同损伤程度下的修复策略,包括表面修复、结构补强(如外包钢筋、碳纤维布加固)、空隙灌浆填充技术、以及对混凝土结构进行电化学修复的原理与操作规程。 核心章节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工程结构病害的成因与诊断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础,系统分析了影响结构寿命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结构耐久性理论基础与环境影响 探讨了材料的微观结构特性如何决定其长期性能,阐述了水、氧气、温度、侵蚀性介质(如硫酸盐、酸雨)对材料老化的作用机制。详细分析了海洋、寒冷、工业污染等不同工程环境对结构健康状态的特异性影响模型。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主要病害机理 深入解析了钢筋锈蚀的电化学原理,区分了活性腐蚀与非活性腐蚀的特征。详细阐述了混凝土碳化深度、氯离子迁移路径及临界含盐量对锈蚀启动的影响。同时,专题讨论了非受力部位和特殊构件(如桥梁支座、隧道衬砌)易发病害的特殊性。 第三章:结构健康监测与无损检测技术应用 系统介绍了用于评估结构内部状态和损伤程度的各类检测工具。对于声发射(AE)技术,着重介绍了其在裂缝扩展监测中的应用阈值设定;对于电化学阻抗谱(EIS),阐述了如何利用其评估保护涂层性能和内部钢筋腐蚀速率。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不同检测结果的判读标准和工程案例分析,帮助工程师准确判断病害的严重等级。 第二部分:结构防护与耐久性提升技术 本部分侧重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应用先进材料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第四章:结构设计阶段的耐久性优化 强调了早期质量控制对后期耐久性的决定性作用。内容包括配合比设计中对水胶比、水泥类型、外加剂选择的耐久性导向原则;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精确确定;以及混凝土密实度与抗渗透性指标的优化控制。 第五章:主动与被动防护体系构建 详细对比分析了不同防护材料的性能指标和适用场景。被动防护部分涵盖了高分子防水卷材、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施工工艺及接缝处理技术。主动防护则聚焦于缓蚀剂的注入技术(如胺类、硅烷类缓蚀剂),及其在已受损结构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第六章:表面处理与功能性涂层技术 全面介绍了用于抵抗物理磨损和化学侵蚀的表面防护层。内容包括渗透型(如有机硅烷、硅氧烷)和成膜型(如环氧、聚氨酯、聚脲)涂料的选型、基材处理要求、涂装工艺控制,以及涂层寿命预测模型。特别强调了涂层厚度、附着力测试在工程验收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结构病害的系统性修复与加固 本部分是针对已有工程结构缺陷的实用性技术指南。 第七章:混凝土结构缺陷的修复工艺 针对不同类型的缺陷(如疏松、蜂窝、剥落),提供了详细的修补流程。包括:旧混凝土凿毛处理、表面清洗(喷砂或高压水射流)、修补材料的选择(如聚合物砂浆、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料)、以及修复后的养护要求,确保新旧材料的有效结合。 第八章:钢筋锈蚀的电化学修复技术 专题介绍电化学脱氯法和电化学修复法的操作流程。重点阐述了电化学脱氯中对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流密度控制、以及修复周期对结构性能的恢复效率。对于已发生锈蚀的区域,则细化了电化学修复的步骤,包括钢筋表面的活化处理。 第九章:结构抗裂与整体性恢复 探讨了如何通过注浆技术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功能。详细介绍了低黏度裂缝注浆、高压注浆的设备选型与施工安全规范。对于深层或关键部位的结构缺陷,介绍了化学灌浆(如环氧树脂、聚氨酯)对恢复结构承载力与止水性能的作用。 第十章:结构承载力提升与抗震加固 本章主要关注结构在荷载增加或损伤后,需要提升其承载能力的情况。内容涵盖了加大截面法、外部粘钢/粘CFRP(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技术、以及预应力锚索技术在复杂结构(如老旧桥梁、工业厂房)中的应用案例和设计考量。 附录:标准规范引用与工程案例精选 本书最后附录精选了国内外主要的结构耐久性、防护与修复相关标准名录,并收录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涉及复杂环境(如地下、水工、高腐蚀环境)下的工程病害诊断与系统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以供读者深入参考和借鉴。 本书特点: 体系完整性高: 覆盖了从病害机理到预防、诊断、修复的全流程技术链条。 技术前沿性: 吸收了近年来结构工程领域在新型防护材料和智能检测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实践指导性强: 所有技术方案均以工程应用为导向,注重操作细节、质量控制要点和安全规范的阐述。 本书适合土木、结构、材料、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我敢肯定,走的是最朴素、最实用的路线,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目的只有一个:高效传递信息。我预估,它的大部分篇幅会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某种材料在特定地质条件下表现更优异,以及如何通过精确计算来确定防水层的厚度和布置方式。这种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可溯源性”上——当你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你可以迅速翻到相关章节,找到国家或行业认可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专业性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它可能完全忽略了施工过程中那些难以量化的“人情世故”和“突发状况处理艺术”。比如,供应商临时更换了材料,或者现场施工队伍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时,书本上那套完美的流程该如何灵活变通?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项目管理”与“技术执行”相结合的内容,毕竟,再完美的规程,也需要优秀的人去落地执行。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技术部门的“圣经”,而不是项目经理手中的“万金油”。

评分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该领域内一个阶段性的标准化成果的固化。我猜测,在“地下工程渗漏治理”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挑战的领域,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是多么重要——它意味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家都在用一套被认可的语言来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和工程质量的下限。但标准化的另一面,有时就是创新力的抑制。我总觉得,那些真正突破性的技术往往诞生于“打破常规”的尝试,而不是严格遵循既定流程。这本书如果过于强调“必须如何做”,可能会让一些有潜力但尚未被主流认可的新型治理方法被排斥在外。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开放式”的技术指南,它在规定硬性指标的同时,也为探索性方案留出验证和尝试的空间,而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指令集。

评分

这本看起来像是技术规范的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读起来估计得时刻紧绷着神经。我猜想,这本书里大概率会详细阐述各种工程现场的实际操作流程,从最基础的材料准备到复杂的现场监测,每一个步骤都应该被拆解得极其细致。想象一下,那些工程师们在图纸上精确标注的每一条规范,转化成文字,那该是多么的枯燥却又不可或缺啊。我想,对于一个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或许是本“救命稻草”,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不熟悉规程而犯下昂贵的错误。不过,对于我这种纯粹的门外汉来说,阅读的体验可能更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我更倾向于那种能用生动案例来解释复杂原理的书,这本书如果能多配一些真实世界的“失败案例”和“成功修复”的对比分析,而不是仅仅罗列标准,或许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它强调的是“规程”,所以内容必然是标准化的,缺乏那些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性叙述,这对于提升阅读兴趣来说是个挑战。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能想象到的是大量表格、流程图和公式的堆砌,这让人不禁要思考其目标读者的画像。它显然不是为普通大众准备的消遣读物,而是面向那些需要对工程质量负全责的专业人士。如果这本书真的达到了行业标准的要求,那么它在行业内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想,对于那些在潮湿、黑暗的地下空间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人来说,他们可能更相信自己手上铁锤的触感和多年的直觉,而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数字。这种技术规程往往是“后发制人”的,它总结的是前人踩过的坑,并给出最优解,但它能否涵盖未来新材料、新工艺的快速迭代呢?我有点担心,技术更新的速度可能远超规程的修订速度。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奠定基础,但保持领先,可能还需要读者自己去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进行“二次开发”。

评分

阅读这样一本技术规范,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力,更需要一种近乎仪式化的专注力。我能想象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一个“不”、“仅”、“或”的细微差别,因为在工程领域,这些小词汇往往决定了成败和安全。这本书的结构,我推测,会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治理的难易程度或者工程的不同阶段来系统地划分章节,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敬畏。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这种逻辑清晰到极致的结构,反而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它缺乏“引人入胜”的叙事钩子,它不讲述人与环境的抗争,不渲染工程背后的艰辛与智慧,它只是冷静地陈述“应该做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整个行业设置了一个“合格线”,确保所有人都不能低于这个标准。至于那些追求卓越和突破的“顶尖线”,或许就要靠读者在实践中对这些规程的深刻理解和超越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