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欧洲文化入门(附复习指南) [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欧洲文化入门(附复习指南) [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佐良,祝珏,李品伟 等 编
图书标签:
  • 欧洲文化
  • 文化入门
  • 高等教育
  • 教学用书
  • 复习指南
  • 欧洲历史
  • 西方文化
  • 文化研究
  • 大学教材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05713
版次:2
商品编码:10496912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3
正文语种:英文
附件:复习指南
附件数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品《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欧洲文化入门(附复习指南)》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目录

Introduction
1. Uses of the Subject
2. Two Major Elements in European Culture
DIVISION ONE GREEK CULTURE AND ROMAN CULTURE
I. Greek Culture
1. The Historical Context
2.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3. Homer
4. Lyric Poetry
5. Drama
a. Aeschylus (525-456 B. C. )
b. Sophocles (496-406 B. C. )
c. Euripides (484-406 B. C. )
d. Comedy
6. History
a. Herodotus (484-430 B. C. )
b. Thucydides (about 460-404 B. C. )
7.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 Socrates
b. Plato
c. Aristotle
d. Contending Schools 0f Thought
e. Science
8. Art,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Pottery
a. Art
b. Architecture
c. Sculpture
i. Discus Thrower
ii. Venus de Milo
iii. Laocoon group about 125 B. C.
d. Pottery
9. Impact
a. Spirit of Innovation
b. Supreme Achievement
c. Lasting Effect
Question for Revision
I. Roman Culture
1. Romans and Greeks
2. Roman History
3. Latin Literature
a. Prose
i. 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 B. C. )
ii. Julius Caesar (102/1007-44 B. C. )
b. Poetry
i. Lucretius (about 93-50 B. C. )
ii. Virgil (70-19 B, C. )
4.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 Architecture
i. The Pantheon
ii. Pont du Gard
iii. The Colosseum
b. Painting
c. Sculpture
i. Constantine the Great
ii. Spoils from the Temple in Jerusalem (81 A.D. )
iii. She-wolf
Questions for Revision

DIVISION TWO THE BIBLE AND CHRISTIANITY
I. General Introduction
I. The Old Testament
1. The Pentateuch
a. The Fall of Man
b. Noahs Ark
c. Ten Commandments
2. The Historical Books
3. The Poetical Books
a. Book of Job
b. Book of Psalms
c. Proverb
d. Ecclesiastes
e. Song of Solomon
4. The Prophets
a. Amos
b. Jeremiah (about 650-570 B. C. )
c. The Book of Daniel
I. Rise of Christianity
1. The Life of Jesus
2.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V. The New Testament
1, The Birth of Jesus
2. Jesus Is Tempted by the Devil
3.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4. The Last Supper
5. The Crucifixion
V. Translations of the Bible
Questions for Revision
DIVISION THREE
THE MIDDLE AGES
I. General Introduction
11. Manor and Church
1 : Feudalism
a. Growth of Feudalism
b. The Manor
c. Knighthood and Code of Chivalry
……

精彩书摘

2.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Athens was a democracy. Democracy means "exercise of power by the whole people", but by "the whole people" the Greeks meant only the adult male citizens, and citizenship was aset of rights which man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 Women, children, foreigners and
slaves were excluded. They had no rights.
The economy of Athens rested on an immense amount of slavelabour. Slaves worked on farms and in workshops and mines owned by their masters. There was harsh exploitation in Greek society.
The Greeks loved sports. Once every four years, they had a big festival on Olympus Mount which included contests of sports. Thus began the Olympic Games. Revived in 1896, the Games have become the worlds foremost amateur sports competition.
3. Homer
Ancient Greeks considered Homer to be the author of their epics. He probably lived around 700 B.C. Two such epics,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have survived. They are not about events of
Homers own time, but about great men and wars of a remoter age, probably in the period 1200-1100 B.C.
The Iliad deals with the alliance of the states of the southern mainland of Greece, led by Agamemnon in their war against the city of Troy. The heroes are Hector on the Trojan side and Achilles and Odysseus on the Greek. In the final battle, Hector was killed by Achilles and Troy was sacked and burned by the Greeks.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因此,有些外语院系不时举行一些背景报告会,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这办法行之有效,但有缺点,即内容往往不系统,各讲之间不连贯,对学生无要求,他们的收获也不具体。
  于是有的教师觉得:不如干脆开出一门课程,有计划、有系统地讲授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
  我们几个编写此书的人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教师,各有本身教学和科研任务,但由于有上述想法,结合起来,经过短期准备,在1980年秋季开始讲授这门课程。至今已经讲了7轮,教材也由原来极为简单的若干张提纲演化成现在这本教科书的样子。

欧洲历史的宏伟画卷:跨越千年的文明演进 图书名称: 欧洲历史的宏伟画卷:跨越千年的文明演进(修订版) 作者: 约翰·C·汉密尔顿 出版社: 环球学术出版社 版次: 第二版 字数: 约 450,000 字 --- 内容概述 《欧洲历史的宏伟画卷:跨越千年的文明演进》是一部全面、深入且极富洞察力的欧洲通史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连贯且充满细节的欧洲历史叙事框架,从史前时期人类在欧陆的初步定居,一直延伸至 21 世纪初的当代挑战。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史叙述,致力于整合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宗教和科技进步等多个维度,展现出欧洲文明复杂而富有张力的发展历程。 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探讨“欧洲性”(Europenness)的形成与演变。作者精心选取了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塑造文明面貌的重要人物和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和生动的文字描绘,揭示了欧洲如何在地理、冲突与创新之间不断自我定义、重塑和扩张的过程。 --- 章节结构与核心主题(共分五大部分,二十章) 第一部分:奠基与塑形——古代欧洲的起源(约 3000 年前 – 公元 476 年) 本部分聚焦于欧洲文明的早期根基,重点分析了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对后世欧洲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章:史前欧洲与早期定居: 探讨冰河时期结束后的文化景观,米诺斯、迈锡尼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以及早期部落社会的结构。 第二章:希腊城邦的诞生与辉煌: 深入剖析雅典民主的实验、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以及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对理性思维模式的奠定。涵盖波希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希腊世界格局的重塑。 第三章:亚历山大与希腊化世界的融合: 探讨马其顿帝国的扩张如何将希腊文化传播至中东和亚洲,为后来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第四章:罗马的崛起:从共和国到帝国: 详细描绘罗马法体系的建立、军事机器的运作机制,以及罗马化(Romanization)在西欧和地中海地区的渗透过程。 第五章:罗马帝国的黄昏与基督教的兴起: 分析帝国晚期面临的内部危机与外部压力(蛮族迁徙),以及基督教如何从一个边缘教派成长为塑造欧洲精神世界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部分:信仰、封建与复苏——中世纪的欧洲(公元 476 年 – 1453 年) 本部分着重研究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如何在政治碎片化、宗教主导和社会结构重组中,艰难地重建秩序,并孕育出新的文明形态。 第六章:蛮族王国的建立与早期中世纪的“黑暗”: 考察法兰克人的崛起、查理曼帝国的短暂统一及其瓦解,以及维京人、马扎尔人的入侵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第七章: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庄园经济: 剖析封君封臣关系的确立、骑士精神的萌芽以及庄园制度如何成为中世纪西欧主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 第八章:教权与王权的角力: 深入探讨教皇权力的巅峰时期,如格里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授职权之争”,以及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全面介入。 第九章: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照: 侧重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延续性及其与新兴伊斯兰文明在军事、贸易和文化上的复杂互动。 第十章:十字军东征的复杂遗产: 不仅叙述军事行动本身,更着重分析十字军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技术交流以及欧洲社会心态产生的长期影响。 第十一章:中世纪晚期的危机与转型: 详尽分析黑死病(鼠疫)对欧洲人口结构、劳动力关系和宗教观念的颠覆性冲击,以及百年战争对民族认同的塑造。 第三部分:新世界与思想的觉醒——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约 1450 年 – 1648 年) 本部分是欧洲从中古向近世转型的关键时期,关注人文主义的复兴、科学思维的萌芽以及宗教权威的瓦解。 第十二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回归: 聚焦于意大利城邦(佛罗伦萨、威尼斯)作为文化熔炉的独特条件,探究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对人与自然的新认识。 第十三章: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联系的建立: 详细考察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成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哥伦布大交换”对欧洲经济结构和世界观的彻底改变。 第十四章:印刷术与知识的革命: 分析古腾堡印刷术如何加速思想的传播,为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十五章: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的冲击: 剖析路德的“因信称义”如何从神学争论迅速演变为政治和社会运动,并导致欧洲宗教版图的永久分裂。 第十六章:反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 探讨天主教的内部调整(特伦特会议),以及三十年战争(1618-1648)如何以毁灭性的方式终结了宗教冲突,催生了主权国家的新概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四部分:绝对主义、启蒙与革命——现代欧洲的形成(约 1648 年 – 1815 年) 本部分着重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理性主义的盛行,以及最终由法国大革命引爆的政治秩序的颠覆。 第十七章:绝对君主制的巩固与挑战: 以路易十四的法国(凡尔赛宫廷的象征意义)为例,分析中央集权国家如何通过官僚体系、常备军和重商主义政策来加强国家控制。 第十八章:科学革命的突破: 重点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贡献,阐述科学方法论如何系统性地挑战了传统权威,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第十九章:启蒙运动的思想浪潮: 深入探讨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人权、社会契约等概念,及其对政治实践的潜在颠覆性。 第二十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的遗产: 全景式展现大革命的各个阶段(从攻占巴士底狱到雅各宾专政),分析其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实践与扭曲,以及拿破仑战争如何将革命理念(和战争破坏)扩散至整个欧洲大陆。 第五部分:工业化、帝国与两次世界大战(1815 年 – 1945 年) 本部分聚焦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民族主义的激化,以及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霸权地位的根本性削弱。 第二十一章:工业革命的引擎: 分析蒸汽机、纺织业的技术突破,以及工业化对城市化、阶级结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和社会福利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十二章: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 考察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政治格局,以及 1848 年革命试图打破既有秩序的努力。 第二十三章:帝国的黄昏与新帝国主义: 探讨 19 世纪后半叶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的经济动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辩护,以及由此积累的国际紧张局势。 第二十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面战争: 探讨其深层根源(军国主义、同盟体系),战争的泥淖战术,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 第二十五章:两次大战之间的动荡: 分析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诞生)、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大萧条对欧洲政治光谱的极端化影响。 第二十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聚焦于全面战争的残酷性、种族灭绝(大屠杀)的系统性,以及欧洲在战后沦为美苏两大阵营角力场的历史地位。 --- 本书特色与研究视角 1. 综合性与跨学科视野: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历史要素的全面覆盖。作者不局限于传统王朝更迭,而是将经济史(如重商主义、重工业化)、社会史(如家庭结构、公共卫生)、思想史(如理性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和艺术史(穿插于各章节中,如巴洛克、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欧洲图像。 2. 动态的“欧洲性”探索: 本书始终探讨“欧洲文化”这一概念的流变性。作者认为欧洲并非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在不断地与外部世界(拜占庭、伊斯兰、美洲)进行碰撞、学习、排斥和融合中定义的。从雅典的城邦精神到罗马的普世法律,再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统一体,直至近代的民族国家,欧洲身份的核心特征始终处于张力之中。 3. 史料的权威性与可读性平衡: 作者在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采用了清晰流畅的叙事风格。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引述(如政治宣言、个人信件、经济统计数据),使复杂的历史事件更具现场感和可信度。 4. 强调“转折点”的分析: 书中对黑死病、印刷术、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关键节点进行了深入的因果链分析,揭示了这些事件如何不可逆转地将欧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5. 侧重文明内部的张力: 本书着重分析了欧洲历史中固有的内在矛盾,例如: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之间的冲突、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斗争、以及资本积累与社会不平等的矛盾。正是这些张力驱动了欧洲的持续变革和发展。 --- 适合读者群体 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 希望系统了解欧洲文明脉络的普通历史爱好者。 计划前往欧洲进行深度文化考察和学习的旅行者。 本书是理解现代西方世界形成和发展逻辑的必备参考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着去阅读了一些其他同类介绍欧洲文化的书籍,往往会发现它们要么过于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深入挖掘,导致对整体面貌的把握不足;要么就是过于追求“大而全”,结果内容浮于表面,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介绍核心概念时,比如对“启蒙运动”的阐述,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关键的思想家及其核心论断,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其思想的骨架,但同时,它又适时地引入了一些具体的文化案例——或许是一部当时流行的歌剧片段,或许是一幅著名的政治讽喻画——来佐证和丰满这些理论。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的写作手法,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非常立体和生动。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陈述,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对话感的,仿佛作者正站在我们身边,用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引导我们一同探索那些宏伟的历史场景。这种对“可读性”与“学术性”平衡的拿捏,是很多教材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造诣深厚的教授在做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编排逻辑严谨得令人称奇,它似乎是遵循着一条清晰的时间轴线索,或者说,是一条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思辨到艺术实践的递进路径,将欧洲文明那错综复杂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交叠时的那种“缝合”技巧,他们没有简单地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期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理性”、“神性”、“人文主义”——作为串联的经纬,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文化是如何在继承中演变、在冲突中重塑的。比如,在讨论巴洛克艺术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风格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剖析,解释了这种繁复与戏剧性背后的时代焦虑与信仰张力。这种多维度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文化现象的视野,避免了陷入对历史事件孤立的碎片化认知。这种组织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灯塔,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使得那些原本显得庞大而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化史,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评分

如果从一个学习工具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设计无疑是经过精心考量的,特别是其附带的复习材料部分,处理得尤为巧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了课后习题或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具策略性的回顾工具。我留意到,这些复习指南似乎是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读者设计的——对于偏爱概念梳理的人,它提供了详尽的术语表和思维导图式的总结;而对于倾向于应用和检验自身理解的人,则设置了大量的开放式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情境。这种差异化的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针对性。举例来说,当我复习到某个特定艺术运动时,复习指南中会立刻指向前面文本中对应的关键段落和插图编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学习闭环,避免了在厚厚的书中“大海捞针”的窘境。这种将“教学”与“自我评估”无缝集成到同一本书中的做法,体现了编者对当代学生学习节奏和需求的深刻理解,它将一本静态的教科书,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学习伴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温故知新。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角是相当开放且具有批判精神的。它没有将“欧洲文化”描绘成一个孤立的、自洽的完美体系,反而敢于触及那些充满争议和矛盾的领域。例如,在讨论殖民主义对欧洲文化输出的影响时,作者的态度是审慎且多向度的,他们不仅展现了欧洲文明的辉煌成就,更直面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局限性与负面效应。这种坦诚的姿态,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起一种健康的、不盲从的批判性思维。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被传统叙事过度美化或简单化的部分,去思考“谁的声音被记录了下来”、“谁的贡献被忽略了”,这种元认知层面的引导,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欧洲文化是什么”,更是在教导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欧洲文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立场先行化的时代,拥有这样一本鼓励深度思辨的读物,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色调,初次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封面设计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似乎运用了一些古典主义的元素,但又加入了现代的排版技巧,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订的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结实,翻阅时不用担心书页松动,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字体选择的恰到好处,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版面布局既不显得拥挤,又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我总觉得,一本好的书,首先在物理层面上就要给人以尊重,而这本《欧洲文化入门》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邀请你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接触那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光是这份对“阅读载体”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好感,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

老师推荐的,多多学习~谢谢老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给同学买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我感觉挺好我感觉挺好

评分

考研的参考用书,质量可以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还不错`教学用`!还不错`教学用`!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