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社会学前沿论丛)
定价:75.00元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300142869
字数:480000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04kg
编辑推荐
世纪书缘图书专营店
内容提要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目录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第2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第3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工思考
节 常见的误解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统计
第4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构想及实践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在社会学问卷中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第五节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查的实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5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节 调查队伍的组建和选择
第二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第三节 调查前的准备
第四节访谈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第6章 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节 邀约被访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中篇 定性调查在中国:操作过程的展现、分析与反思,
第7章 中篇引言
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三节 一些名词的说明和选择
第四节 进行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第8章 定性调查新解
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9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二节设计之源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第五节 设计的调整:“踩点”与试访谈
第10章 社区考察:社会学定性调查的本土尝试
节 什么是社区考察
第二节 “进入”
第三节“切人”
第四节 社区考察中的“观察”
第五节 耳闻、聊天、体验: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
第11章 深度访谈的本土应用
节 深度访谈的不同分类及其意义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第12章 座谈会调查法的重提与反思
节 座谈会的分类与意义
第二节 座谈会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座谈会的操作
第四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第13童 “现场反思”方法
节 录音还是笔记
第二节 调查与反思的同步过程
第三节 现场分析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第五节 质量判定的标准:笔者的认识
下篇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
第14章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节 从“性科学”到“性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主体建构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性”研究的主体建构——从方法论层面表述的本土化
第15章 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讨论:从道德层次到方法论层次
第三节 研究伦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来源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方法论探讨:举例说明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与认识上的局限性
第六节 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定
第16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节 社会调查,何谓真实
第二节 “定量与定性之争”:笔者的参与
第三节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结合,组合,还是整合
第17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论主体构建视角下调查方法的整合
节 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第二节 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作者介绍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20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女性的身体与性,“红灯区”研究,定性研究方法。
文摘
世纪书缘图书专营店
序言
世纪书缘图书专营店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握在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似乎也在隐喻其内容的重量。我注意到书中对于量化与质性研究的融合有着独到的见解,它没有陷入那种非此即彼的泥潭,而是强调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下,如何让两种工具相互照亮,发挥出“1+1>2”的效力。特别是关于长期跟踪研究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视角,社会现象的演变往往需要时间维度去验证,而许多研究往往受限于短期成果的压力。作者们显然是挑战了这种短期主义的倾向,致力于构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研究范式。我欣赏他们敢于直面国内研究环境的复杂性,那些关于数据获取难度、样本代表性筛选的现实困境,都被坦诚地剖析出来,使得整本书的指导性更具可操作性,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极具匠心,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到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再到最终的理论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解释性”与“描述性”研究的界限探讨最为关注。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满足于对社会现象的细致描摹,却在触及深层机制时止步不前。本书似乎在鼓励研究者要有“穿透力”,要敢于在已有观察之上,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假说,并设计出能有效检验这些假说的方案。这种对深度挖掘的追求,在当前许多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的出现,无疑是对那种流于表面的、缺乏根基的研究风气的一种有力矫正,要求我们沉下心来,做“慢”的学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感觉,那种墨绿色的主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仿佛预示着内里蕴含着对社会现象冷静、深入的剖析。我被标题中“本土实践”这几个字深深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变迁抱有极大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那些不依附于西方理论框架,而是植根于我们自身经验和语境的学术探讨。翻开目录,我看到对具体研究方法论的细致梳理,这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田野调查的烟火气。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在高强度的实证研究中,平衡宏观理论与微观细节,如何将那些不易捕捉的社会脉络,通过严谨的提问设计和数据处理呈现出来。这本著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方法手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观察和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为什么是这样”的不断追问,让我确信,作者团队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投入了大量心血和时间。
评分初读序言部分,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近乎虔诚的学人精神。作者们显然不是那种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研究者,他们的文字中流淌着的是常年在田野中摸爬滚打的经验之谈。那种描述起访谈对象时,语气中的尊重与审慎,让我不禁联想到早期社会学大家在面对鲜活生命时的那种敬畏之心。书中对于如何处理研究伦理的探讨,更是细致入微,它超越了单纯的规范要求,上升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建立的哲学层面。我能想象,要真正做到书中所倡导的“升华”,必须经历无数次的自我修正和对既有范式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认知视角的根本性转变,是从“研究客体”到“合作主体”的微妙过渡。整本书的论述节奏张弛有度,论证逻辑层层递进,显示出作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积累。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学术品格的对话。它不仅在教我们“如何做研究”,更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何而做研究”。作者们对于社会科学在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责任与担当,有着清晰而坚定的信念。他们探讨的每一种方法,每一种技术细节的背后,都系着对社会公正、对弱势群体关注的价值取向。这种将方法论的严谨性与价值关怀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厚度和人文温度。它让人感到,真正的社会学研究,绝非冰冷的工具操作,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境遇的深刻理解与同情。这使得这本书不只对青年学者有巨大启发,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回归初心、重塑视野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