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I S B N:9787532752805
- 作 者:(美)彼得·海斯勒|译者:李雪顺...
- 页数:426
- 出版时间:2011-01-01
- 印刷时间:2011-01-01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05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江城》讲的是地理,以地为中心;《甲骨》讲的是历史,以时为中心。《寻路中国》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
内容提要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 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 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 ,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 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 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 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 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 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 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 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 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 题,但并不通过解读*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 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 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 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 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 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重要的是, 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 ,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 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 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 》,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第一部 城墙 第二部 村庄 第三部 工厂 致谢 资料来源 译后记
精彩试读
这条道路沿线的小镇上,曾经都有重兵把守,可现在却正迅速地成为 一座座空城。无论何处,只要我停下车来,当地的人们都会告诉我,大多 数年轻人已经离家外出了。这一带的生活不容易——长期以来,局势一直 不稳定。数千年来,影响这些偏僻之地的,多是一些非人为的因素,有时 甚至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某种强烈需求。在古时候,这些地区位于疆域边 界:像破胡这样的地方有时候勉强能采用中原地区的农耕方式,但更往北 去,那儿的土地只适合放牧。牧羊人的天性,就是随时迁移,而中原汉人 喜欢在自己的耕地上扎根定居,因此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而且双方的 文化冲突总是恶性的。公元前2世纪,...
------------------------------------------------------------------------------------------------------------------------ 江城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I S B N:9787532756728
- 作 者:(美)彼得·海斯勒|译者:李雪顺...
- 页数:446
- 出版时间:2012-02-01
- 印刷时间:2012-02-01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94
编辑推荐语
《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之《江城》! 1996年,彼得·海斯勒来到涪陵师专支教,在融入当地生活的过程中,他开始发现,当时的涪陵正同中国内地的许多贫困小城一样,处于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变革与活力,紧张与革新。 《江城》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内容提要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彼得·海斯勒从重庆出发,乘慢 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 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他的家 。
在这里,海斯勒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 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江城》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 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 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 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 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 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 之城,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 慢船。
《江城》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 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 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彼得·海斯勒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 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作者说明 第一部 第一章 顺江而下 城市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 插旗山 第三章 跑步
查看全部>>
精彩试读
我是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 清朗的夜晚——长江上空星斗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 。学校派来的小车载着我们,以码头为起点,蜿蜒行进在窄小的街道上。
星光下,这座城市不断向后掠去,显得陌生而又迷离。
我们有两个人,被派到这里教书,都十分年轻:我二十七岁,亚当· 梅耶二十二岁。我们对涪陵几乎闻所未闻。我只知道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将 因新修建的三峡大坝而淹没,还知道涪陵多年来都不对外国人开放。除此 ,我知之甚微。
半个世纪来,没有美国人在这里居住过。后来,我在城里遇到一...
共2册《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江城 》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共2册《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江城 》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