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免费供给,“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内校际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农村教学点的作用和建设问题值得关注。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学点有利于偏远学生就近入学、节省教育成本、公平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也是小型农村社区的文化聚落中心。但是,现实中教学点却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面临发展困境,对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那么,基于农村教学点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困境,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尝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农村教学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偏远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赵丹 著 著作 赵丹,1982年12月25日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奥地利靠前应用系统研究院(IIASA)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农村教育发展规划(GIs应用)等。在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xrjew(SSCI收录)、The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seacher (SSCI收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与经济》、《比较教育研究》等靠前外知名期刊发等关于其理论框架的构建,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作者显然做足了文献综述的功课,将本土的经验研究与国际上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巧妙的对接。书中对“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并非采用单一的、理想化的标准,而是引入了多元化的视角,例如机会公平、结果公平以及过程公平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审视。这种多维度的理论工具箱,使得作者在后续的实证分析中,能够更加灵活和深入地剖析现实中的复杂性。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尝试用一种新的模型来解释“教师流失率”与“社区文化资本”之间的潜在联系,这个大胆的尝试,为现有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路径。它不仅是梳理前人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座通往新认知的桥梁。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且可操作的政策参考方向,它不仅仅是诊断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如何着手解决”的思路体系。书中最后提出的几条政策建议,并非是那种“加大投入”的空泛口号,而是非常具体化、针对性极强的行动方案。例如,作者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来弥补师资力量的结构性不足,并给出了不同规模教学点采纳该模式的具体技术路径和风险预警。这种从理论分析到实践落地之间的无缝衔接,是很多研究成果所欠缺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学术研究与基层实践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是给教育管理者看的,更是给所有关心乡村未来的人,提供了一张务实、可信赖的路线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朴实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些记忆中有些模糊却又异常清晰的乡间小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阅读起来不觉疲惫,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整体框架时的深思熟虑,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到微观的课堂实践,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我特别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研究意义的阐述,那种直击痛点的表达,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初步的结构布局,都传递出一种扎实、可靠的学术气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文本内部,探究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预示着一场深入的知识探索即将展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克制而富有力量”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且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慎态度。他没有采用那种煽情的笔调去渲染艰辛,而是用精确的数据、详实的案例和严谨的论证,将那些客观存在的困境一一剖析开来。尤其是在分析资源配置不均这一章节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统计图表,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跳动着的却是无数家庭和孩子的命运。这种基于事实的叙述方式,避免了主观臆断的陷阱,使得观点更具说服力和穿透力。读起来,你不会感受到情绪的起伏,但思维却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每一个论断都需要你跟上作者的节奏,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联想。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批判都更能激发起读者对现状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田野调查部分,是其最令人称道、也最能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不同于一般研究仅仅依赖问卷收集的表面数据,作者显然是深入到那些偏远教学点进行过长时间的驻留。从他对不同地区(如山区、平原、少数民族聚居区)教学点日常运作细枝末节的捕捉,就可以看出其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关于“午餐供应”这一看似琐碎的细节,作者描绘了不同政策在不同地域实施时,如何受到地理条件、行政效率乃至地方人情世故的制约,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些鲜活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片段,让抽象的教育政策研究瞬间变得立体可感。这些鲜活的案例,如同一个个精准的切片,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教育困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标准化政策在面对非标准化现实时的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