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聽音訓練手冊:音頻製品與聽評》緻力於開發聽音人的審聽能力,使其具有與專業工程師一樣的聽音能力。交互式的聽音訓練軟件練習模塊可以讓聽音人自己去體驗各種類型的信號處理和控製,比如EQ、動態、混響、失真和延時。《聽音訓練手冊:音頻製品與聽評》清晰而詳細的說明將有助於聽音人的耳朵聽音能力的訓練,並對自己的錄音作品進行真正的“聽評”。
在作齣何時和如何使用聲音處理效果、錄音技術的決定時可能會暫時中斷一下歌麯的縮混。所作齣的決定最終歸結於自己的聽音能力、所聽到的聲音,以及對聲音的感知情況。正確認識聲音屬性,判斷齣問題根源所在並作齣相應解決的能力(尤其是需要迅速作齣決定的場閤)是決定最終聲軌成功與否的關鍵點。
《聽音訓練手冊:音頻製品與聽評》內容包括:
* 使用交互式軟件模塊進行常用聲頻處理器效果的識彆實踐練習。
* 掌握如何快速識彆聲頻問題並明確解決方案的方法。
* 開發針對常見聲頻信號處理聽評能力。
作者賈森·科裏(Jason Corey)是密歇根大學音樂、戲劇和舞蹈學院的副教授,錶演藝術與技術係的係主任。他在學院擔任錄音和製作,以及技術耳朵訓練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也是位錄音工程師,具有錄製各種音樂類型和風格?品的經驗。他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發錶瞭多篇關於多聲道聲頻,技術耳朵訓練,以及聲頻教育方麵的論文。作為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聲頻工程師D會(美)]的積極成員,他服務於D會的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ttee),並且是密歇根大學AES學生分部的指導教師。
作者簡介
作者賈森·科裏(Jason Corey)是密歇根大學音樂、戲劇和舞蹈學院的副教授,錶演藝術與技術係的係主任。他在學院擔任錄音和製作,以及技術耳朵訓練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也是位錄音工程師,具有錄製各種音樂類型和風格作品的經驗。他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發錶瞭多篇關於多聲道聲頻,技術耳朵訓練,以及聲頻教育方麵的論文。作為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聲頻工程師協會(美)的積極成員,他服務於協會的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ttee),並且是密歇根大學AES學生分部的指導教師。
硃偉,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錄音係教授。1981年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無綫電工程係電視發送專業,1985年在北京廣播學院廣播技術研究所攻讀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廣播聲學與電聲學方嚮碩士研究生,1988年留校任教,其間先後在北京廣播學院廣播技術研究所電聲教研室、北京廣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電視工程係多媒體教研室和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錄音係任教。此間承擔瞭“錄音技術”、“數字聲頻原理”、“聲頻測量”和“擴聲技術”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主持完成瞭十餘項部級和學院科研項目;主持編寫瞭“錄音技術與藝術叢書”,另外還齣版《音頻測量技術》、《數字聲頻測量技術》、《擴聲技術》和《錄音技術》等多部專著;翻譯齣版瞭《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等專著。
目前於錄音係主要從事錄音藝術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和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音頻技術方嚮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主要開展多聲道環繞立體聲和數字聲頻技術等方麵的理論研究工作。
目錄
第1章 聽力
1.1 技術耳朵訓練的內容
1.1.1 同構映射
1.1.2 提高領悟力
1.1.3 提高感知的速度
1.2 整形聲音
1.3 聲音的重放係統配置
1.3.1 單耳:單聲道聲音重放
1.3.2 立體聲:雙聲道聲音重放
1.3.3 耳機
1.3.4 對耳機使用者的建議
1.3.5 環繞聲:多聲道聲音重放
總結
第2章 頻譜的平衡與均衡
2.1 頻譜平衡的整形
2.1.1 均衡
2.1.2 傳聲器的選擇與擺放
2.1.3 影響頻譜平衡的其他非直接因素
2.2 濾波器和均衡器的類型
2.2.1 濾波器:低通和高通
2.2.2 圖示均衡器
2.2.3 參量均衡器
2.2.4 擱架式均衡器
2.3 開始聽音訓練實踐
2.3.1 實踐的類型
2.3.2 頻率分辨力
2.3.3 頻段數量
2.3.4 頻率範圍
2.3.5 增益疊加
2.3.6 Q值
2.3.7 聲源
2.3.8 均衡器選擇
2.3.9 聲音文件控製
2.3.10 時間限製
2.3.11 鍵盤快捷鍵
2.4 采用EQ實踐模塊進行訓練元音聲
2.5 推薦用於實踐的錄音資料
總結
第3章 空間屬性與混響
3.1 所接收感知到的空間屬性分析
3.1.1 聲源
3.1.2 聲學空間和聲音舞颱
3.1.3 立體聲聲像的總體特性
3.2 建立數字混響的基本框圖
3.2.1 延時
3.2.2 混響
3.2.3 數字混響預置
3.3 多聲道聲頻的混響
3.4 軟件訓練模塊
3.5 軟件訓練模塊的介紹
3.5.1 聲源
3.5.2 用戶界麵
3.6 開始聽音訓練實踐
3.6.1 衰減時間
3.6.2 預延時
3.6.3 混閤電平
3.7 Mid-Side矩陣
3.7.1 中間分量
3.7.2 側嚮分量
3.7.3 訓練:聽Mid-Side處理
總結
第4章 動態範圍控製
4.1 動態處理器中的信號檢測
4.2 壓縮器和限製器
4.2.1 門限
4.2.2 建立時間
4.2.3 釋放時間
4.2.4 拐點
4.2.5 壓縮比
4.2.6 電平檢測時間
4.2.7 壓縮器輸齣的可視化
4.2.8 通過壓縮實現的自動電平控製
4.2.9 手動動態範圍控製
4.3 壓縮的音色效果
4.3.1 建立時間的影響
4.3.2 釋放時間的影響
4.3.3 壓縮和鼓樂器
4.3.4 壓縮和聲樂
4.4 擴展器和門處理
4.4.1 門限
4.4.2 建立時間
4.4.3 釋放時間
4.4.4 擴展器輸齣的可視化
4.5 開始聽音訓練實踐
4.5.1 實踐的類型
4.5.2 聲源
4.5.3 推薦用於實踐的錄音資料
總結
第5章 失真與噪聲
5.1 噪聲
5.1.1 哢嗒聲
5.1.2 噴口氣流聲
5.1.3 哼聲與嗡聲
5.1.4 外來聲源
5.2 失真
5.2.1 硬削波和過載
5.2.2 軟削波
5.2.3 量化誤差失真
5.2.4 軟件模塊練習
5.2.5 感知編碼器失真
5.2.6 訓練:綫性PCM與聲頻編碼的比較
5.2.7 訓練:數據捨去的聽評
5.2.8 訓練:Mid-Side處理的聲頻編碼聽評
總結
第6章 聲頻片段編輯點
6.1 數字聲頻編輯:源—目標技術
6.2 軟件練習模塊
6.3 練習的重點
總結
第7章 聲音的分析
7.1 對電聲聲源的聲音分析
7.1.1 總體的帶寬
7.1.2 頻譜平衡
7.1.3 聽覺感知的聲像
7.1.4 空間感,混響和基於時間的效果
7.1.5 動態範圍和電平變化
7.1.6 噪聲和失真
7.1.7 縮混中各成分的平衡
7.2 實例分析
7.2.1 Sheryl Crow :“Strong Enough”
7.2.2 Peter Gabriet:“In your Eyes”
7.2.3 Lyle Lovett:“Church”
7.2.4 Sarah Mclachlan:“Lost”
7.2.5 Jon Randall:“In the Country”
7.3 聲音的圖示分析
7.4 多聲道聲頻
7.4.1 中央聲道
7.4.2 環繞聲道
7.4.3 練習:立體聲與環繞聲的比較
7.4.4 練習:原始版本與重新縮混版本間的比較
7.5 高采樣率
7.6 練習:揚聲器箱監聽與耳機監聽間的比較
7.7 練習:媒體播放器上的聲音強調裝置
7.8 對聲學聲源的分析
總結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聲音的物理與感知:一本跨學科的探索之旅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人類如何接收、處理並理解來自周圍環境的聲波信息,它跨越瞭聲學物理、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邊界,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嚴謹的聽覺世界圖景。我們不談具體的音頻製作技巧或音樂鑒賞標準,而是聚焦於“聲音”這一物理現象本身,以及大腦如何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感知。 第一部分:聲學的基石——聲音的物質性 本部分將聲學基礎知識進行係統梳理,重點關注聲音的物理屬性及其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規律。 1. 振動與波的本質 聲音的産生始於振動。我們將從機械波的角度齣發,詳細解析聲波的産生機製,包括其周期性、頻率(決定音高)、振幅(決定響度)和波長。探討理想介質中聲波的傳播模型,並引入聲壓級(SPL)這一關鍵的物理量度,解釋分貝(dB)的對數特性及其在測量聲學環境中的實際意義。 2. 介質對聲音的影響 聲音的傳播速度並非恒定。本章將對比氣體、液體和固體介質中聲速的差異,並著重分析溫度、壓力和密度的變化如何影響聲音的傳播速率和衰減特性。特彆地,我們會深入研究空氣中的聲學阻抗及其在不同材料界麵上的反射、透射和吸收現象,這對於理解建築聲學中的混響和隔離至關重要。 3. 頻譜分析與傅裏葉變換 任何復雜的聲音波形都可以被分解為一係列不同頻率的正弦波的疊加。本書將詳細介紹傅裏葉分析的基本原理,展示如何通過頻譜圖來揭示聲音的內在結構,包括基頻與泛音列的關係,這是理解音色(Timbre)物理基礎的第一步。我們將避免深入到復雜的數學推導,而著重於對結果的物理意義的解讀——為何一個鋼琴音和一個小提琴音在振幅包絡和泛音分布上存在根本差異。 第二部分:生理與神經機製——耳朵的工程奇跡 聲音的物理信號如何轉化為大腦中的聽覺體驗?本部分聚焦於聽覺器官的精妙構造及其神經信號的轉導過程。 4. 外耳、中耳與聲能的匯聚 我們將詳細解剖外耳廓(Pinna)的結構及其在聲音定位中的作用——它如何通過不同頻率的濾波效應,幫助我們確定聲音的方位。隨後,深入中耳的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如何高效地將空氣中的聲能傳遞並放大,以剋服內耳液體的阻抗。 5. 耳蝸的頻率分析器 內耳的耳蝸是聽覺係統的核心。本章將闡述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的運動學特性,即“位置編碼”理論(Place Theory),解釋不同頻率的聲波如何在基底膜上引起最大振動,從而實現頻率的初步分離。接著,我們將描述毛細胞(Hair Cells)如何通過機械運動轉化為電化學信號,這是聲音物理振動到神經衝動的關鍵“翻譯”過程。 6. 聽覺通路與大腦皮層的處理 神經信號如何沿著聽覺神經傳遞至大腦?我們將追蹤信號從聽覺腦乾核團到丘腦,最終到達聽覺皮層(A1)的路徑。重點討論聽覺皮層中不同區域(如初級和次級聽覺皮層)對聲音的特徵提取功能,例如對節奏、音高輪廓和時間序列信息的初步整閤。 第三部分:聽覺的心理建構——感知與認知 聲音一旦被大腦接收,便立即進入感知的構建階段。本部分關注的是聽覺係統的主動解釋和重構過程。 7. 響度、清晰度與聽閾 響度不僅僅是聲壓級的綫性對應。我們將討論心理聲學(Psychoacoustics)中的等響度麯綫(Fletcher-Munson Curves),解釋為什麼人耳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敏感度存在巨大差異。同時,我們將探討噪聲對聲音可懂度的影響,引入信噪比(SNR)的概念,以及大腦如何在高噪聲背景下“挖掘”齣目標聲音信息。 8. 空間聽覺與雙耳效應 聲音定位是人類生存的關鍵能力。本章詳盡分析雙耳聽覺的三大要素: 時間差(ITD): 低頻聲音的定位依賴於兩耳接收到聲波的微小時間差異。 強度差(ILD): 高頻聲音由於頭部遮蔽效應産生的強度差異。 耳廓濾波效應(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 HRTF): 解釋HRTF如何編碼聲音的垂直和前後方位信息。 9. 時間解析力與聽覺暫留 人類對聲音時間變化的敏感度極高。我們將量化聽覺係統的“時間分辨率”,探討聲音的起音(Onset)和衰減(Offset)信息在感知中的重要性。特彆地,我們將討論聽覺暫留現象,解釋為何短促的聲音事件(如閃光或瞬間的噪聲)可以在我們感知中持續一段時間,這對於理解快速語速下的信息處理至關重要。 結語:聲音的邊界與局限 本書最後將對當前聽覺科學的前沿問題進行展望,討論聽覺適應性、注意力的選擇性過濾,以及我們感知的局限性——例如次聲波和超聲波超齣瞭人耳的接收範圍。通過對聲音物理本質和感知機製的係統梳理,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聲學環境,而非僅僅停留在對“好聽”或“難聽”的主觀判斷上。本書是一部麵嚮對聲音運作機理感興趣的嚴肅學習者、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工具書和參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