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

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益軍 著
圖書標籤:
  • 聚氨酯
  • 樹脂
  • 材料科學
  • 高分子化學
  • 塗料
  • 粘閤劑
  • 泡沫塑料
  • 彈性體
  • 閤成材料
  • 應用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24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09001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閤成樹脂及應用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作為國傢“十二五”重點圖書《閤成樹脂及應用叢書》的一個分冊,該書是化學工業齣版社2002版《聚氨酯及應用》的更新,上一版銷售12000冊。作者不變、內容更新,希望再次引起大傢的關注。

●作者隊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化工集團、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及相關的科研院所等共20餘傢單位閤力打造;

●內容實用、先進:突齣閤成工藝、樹脂牌號與性能、加工特性以及應用等。

內容簡介

《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全麵介紹瞭聚氨酯樹脂的製造與應用,《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書共分14章,包括聚氨酯樹脂的發展情況、聚氨酯樹脂閤成原理及其化學反應、基本原料和助劑、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塗料、聚氨酯膠黏劑及密封膠、聚氨酯彈性體及彈性縴維、聚氨酯革樹脂、聚氨酯防水材料、聚氨酯塑膠鋪地材料、反應注射成型技術、水性聚氨酯、聚氨酯領域的分析和測試技術、聚氨酯材料的安全和環保等內容。《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既有基本理論,又有應用的實例,幾乎涉及聚氨酯材料的方方麵麵,是一本聚氨酯綜閤性參考書。
《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可供從事聚氨酯生産、科研與應用的技術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聚氨酯樹脂的特性
1.2 全球聚氨酯材料的發展概況
1.2.1 聚氨酯的發展情況
1.2.2 全球聚氨酯基本原料的發展情況
1.3 我國聚氨酯工業發展狀況
1.3.1 我國聚氨酯的發展簡況
1.3.2 我國聚氨酯原料的生産情況
1.4 聚氨酯的新技術和發展趨勢
1.4.1 原料的産能進一步擴張
1.4.2 原料新技術的運用
1.4.3 植物油等生物質基多元醇的進一步開發
1.4.4 聚氨酯泡沫塑料發泡劑的替代
1.4.5 非光氣法異氰酸酯技術
1.4.6 非異氰酸酯型聚氨酯
1.4.7 其他技術發展
第2章 聚氨酯化學以及結構與性能的關係
2.1 異氰酸酯的各種反應
2.1.1 異氰酸酯的反應性
2.1.2 異氰酸酯與羥基的反應
2.1.3 異氰酸酯與水的反應
2.1.4 異氰酸酯與氨基的反應
2.1.5 異氰酸酯與氨酯基及脲基反應
2.1.6 異氰酸酯的自加聚反應
2.1.7 異氰酸酯的自縮聚反應——碳化二亞胺
2.1.8 異氰酸酯的封閉反應
2.1.9 異氰酸酯的其他反應
2.2 聚氨酯反應的常見影響因素
2.2.1 催化劑對異氰酸酯反應活性的影響
2.2.2 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2.3 溶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3 聚氨酯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係
2.3.1 影響性能的基本因素
2.3.2 軟段對性能的影響
2.3.3 硬段對性能的影響
2.3.4 聚氨酯的形態結構
第3章 聚氨酯的基本原料和助劑
3.1 概述
3.2 多異氰酸酯
3.2.1 異氰酸酯原料的種類
3.2.2 異氰酸酯的製造工藝及其技術進展
3.2.3 常見的二異氰酸酯
3.2.4 PAPI及液化MDI
3.2.5 其他二異氰酸酯
3.2.6 二異氰酸酯衍生物
3.3 聚酯多元醇
3.3.1 聚酯多元醇的原料
3.3.2 聚酯多元醇的生産方法和物料計算
3.3.3 主要聚酯多元醇品種和特點
3.4 聚醚多元醇
3.4.1 聚醚多元醇的原料
3.4.2 聚醚多元醇生産方法
3.4.3 普通聚醚多元醇
3.4.4 特種聚醚多元醇及聚醚基多元醇
3.5 其他低聚物多元醇及含活性氫低聚物
3.5.1 聚烯烴多元醇
3.5.2 植物油多元醇
3.5.3 鬆香酯多元醇
3.5.4 端氨基聚醚
3.5.5 脂肪酸二聚體二醇以及二聚體聚酯二醇
3.6 助劑
3.6.1 催化劑
3.6.2 溶劑及增塑劑
3.6.3 擴鏈劑和交聯劑
3.6.4 耐久性助劑
3.6.5 填料
3.6.6 阻燃劑
3.6.7 著色劑
3.6.8 其他助劑
第4章 聚氨酯泡沫塑料
4.1 概述
4.1.1 發展概況
4.1.2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4.1.3 原料及發泡助劑
4.2 聚氨酯泡沫塑料成型機理及計算
4.2.1 基本反應
4.2.2 泡沫體的形成機理
4.2.3 配方中異氰酸酯用量的基本計算
4.3 軟質聚氨酯泡沫塑料
4.3.1 聚氨酯軟泡的分類和用途
4.3.2 塊狀軟泡
4.3.3 模塑軟泡發泡工藝
4.3.4 特種軟質泡沫塑料
4.3.5 聚氨酯軟泡生産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
4.4 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
4.4.1 硬泡的特性、用途和原料體係
4.4.2 硬泡成型工藝
4.4.3 聚異氰脲酸酯泡沫塑料
4.4.4 整皮硬泡和增強硬泡
4.4.5 開孔硬泡
4.5 聚氨酯半硬泡
4.5.1 聚氨酯半硬泡的原料體係
4.5.2 普通半硬泡
4.5.3 整皮半硬泡
4.5.4 超低密度聚氨酯泡沫
4.5.5 微孔聚氨酯
4.6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
4.7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應用
4.7.1 聚氨酯軟泡的應用
4.7.2 聚氨酯硬泡的應用
4.7.3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其他應用
第5章 聚氨酯彈性體
5.1 概述
5.1.1 性能特點
5.1.2 發展概況
5.1.3 基本分類
5.2 原料及其對性能的影響
5.2.1 聚氨酯彈性體的原料
5.2.2 原料對性能的影響
5.3 澆注型聚氨酯彈性體
5.3.1 特性及閤成原理
5.3.2 澆注型聚氨酯的閤成方法
5.3.3 影響製品性能的工藝因素
5.3.4 澆注彈性體種類、配方及性能
5.3.5 澆注聚氨酯彈性體的發展
5.4 熱塑性聚氨酯
5.4.1 概述
5.4.2 TPU基本閤成工藝
5.4.3 TPU加工成型工藝
5.5 混煉型聚氨酯彈性體
5.5.1 混煉膠原料體係
5.5.2 生膠的閤成工藝
5.5.3 混煉工藝
5.5.4 硫化體係
5.6 聚氨酯縴維
5.6.1 氨綸的發展簡況
5.6.2 聚氨酯樹脂的原料和製備
5.6.3 氨綸的生産方法
5.6.4 氨綸的性能及應用
5.6.5 氨綸縴維技術發展
5.7 聚氨酯彈性體的應用
5.7.1 在選煤、礦山、冶金等行業的應用
5.7.2 聚氨酯膠輥
5.7.3 聚氨酯膠輪及輪胎
5.7.4 交通運輸業及機械配件
5.7.5 鞋材
5.7.6 模具襯裏以及鈑金零件成型用衝裁模闆等
5.7.7 醫用彈性製品
5.7.8 管材
5.7.9 薄膜、薄片及層壓製品
5.7.10 聚氨酯灌封材料及修補材料
5.7.11 其他應用領域
第6章 聚氨酯塗料
6.1 概述
6.1.1 發展簡況
6.1.2 聚氨酯塗料的分類與特性
6.1.3 聚氨酯塗料的部分助劑
6.2 單組分聚氨酯塗料
6.2.1 氨酯油型塗料
6.2.2 濕固化聚氨酯塗料
6.2.3 封閉型聚氨酯塗料和烘烤漆
6.3 雙組分聚氨酯塗料
6.3.1 多異氰酸酯組分以及選擇
6.3.2 多羥基組分以及選擇
6.3.3 雙組分聚氨酯塗料的配製及施工
6.3.4 催化固化型雙組分聚氨酯塗料
6.4 聚氨酯粉末塗料
6.4.1 聚氨酯粉末塗料的特點
6.4.2 封閉型聚氨酯粉末塗料的製備和性能
6.4.3 其他功能基團的聚氨酯粉末塗料
6.5 水性聚氨酯塗料
6.5.1 水性聚氨酯的分類和特點
6.5.2 單組分水性聚氨酯塗料
6.5.3 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塗料
6.5.4 用於各領域的水性聚氨酯塗料
6.6 噴塗聚氨酯塗料
6.6.1 發展簡況
6.6.2 噴塗聚氨酯塗料的性能特點
6.6.3 原料以及雙組分噴塗塗料體係
6.6.4 噴塗設備及施工工藝
6.6.5 噴塗聚氨酯性能以及配方實例
6.6.6 噴塗聚氨酯的應用
第7章 聚氨酯膠黏劑及密封膠
7.1 概述
7.1.1 發展概況
7.1.2 聚氨酯膠黏劑的種類和特性
7.1.3 聚氨酯膠黏劑的粘接機理
7.2 單組分聚氨酯膠黏劑
7.2.1 濕固化型聚氨酯膠黏劑
7.2.2 單組分溶劑揮發型聚氨酯膠黏劑
7.2.3 其他單組分聚氨酯膠黏劑
7.3 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
7.3.1 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概述
7.3.2 雙組分溶劑型聚氨酯膠黏劑
7.3.3 雙組分無溶劑聚氨酯膠黏劑
7.4 聚氨酯熱熔膠
7.4.1 聚氨酯熱熔膠的特點和應用
7.4.2 熱塑性聚氨酯熱熔膠
7.4.3 反應性聚氨酯熱熔膠
7.5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7.5.1 單組分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7.5.2 雙組分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7.5.3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的應用
7.6 聚氨酯密封膠
7.6.1 概述
7.6.2 單組分聚氨酯密封膠
7.6.3 雙組分聚氨酯密封膠
7.6.4 聚氨酯密封膠的應用
7.6.5 聚氨酯密封膠的市場演變以及研發動嚮
7.7 聚氨酯黏閤劑及其應用
7.7.1 磁帶黏閤劑的製備
7.7.2 聚氨酯油墨黏閤劑
7.7.3 聚氨酯型砂黏閤劑
7.7.4 木材及復閤闆黏閤劑
7.7.5 其他黏閤劑應用
第8章 聚氨酯革樹脂及PU革
8.1 概述
8.1.1 聚氨酯革的發展
8.1.2 聚氨酯人造革與閤成革
8.2 聚氨酯革樹脂及輔料
8.2.1 聚氨酯革樹脂的製法
8.2.2 聚氨酯革樹脂的品種與性能
8.2.3 聚氨酯革的輔料和助劑
8.3 PU革的生産工藝
8.3.1 乾法聚氨酯革
8.3.2 濕法聚氨酯革
8.4 聚氨酯革發展動態
8.4.1 超細縴維聚氨酯閤成革
8.4.2 水性聚氨酯閤成革樹脂
第9章 聚氨酯防水材料
9.1 概述
9.1.1 聚氨酯防水材料市場及發展
9.1.2 聚氨酯防水材料的分類
9.1.3 聚氨酯防水材料的特性
9.2 瀝青聚氨酯防水材料
9.2.1 瀝青聚氨酯防水塗料特點
9.2.2 原料體係及相容性問題
9.2.3 單組分瀝青聚氨酯防水塗料
9.2.4 雙組分瀝青聚氨酯防水塗料
9.3 其他類型的聚氨酯防水塗料
9.3.1 聚醚型聚氨酯防水塗料
9.3.2 水固化聚氨酯防水塗料
9.3.3 噴塗聚氨酯脲防水塗料
9.3.4 雙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實例
9.3.5 單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實例
9.4 聚氨酯防水材料標準和施工方法
9.4.1 聚氨酯防水材料標準
9.4.2 聚氨酯防水施工方法
9.5 聚氨酯灌漿材料
9.5.1 材料的發展和聚氨酯灌漿材料的特點
9.5.2 水溶性聚氨酯灌漿材料
9.5.3 油溶性聚氨酯灌漿材料
9.5.4 聚氨酯灌漿材料的標準
9.5.5 聚氨酯灌漿工藝
9.6 遇水膨脹聚氨酯密封堵漏材料
9.6.1 遇水膨脹聚氨酯密封材料的特點
9.6.2 遇水膨脹聚氨酯密封材料的類型和性能
第10章 聚氨酯鋪地材料
10.1 概述
10.1.1 聚氨酯鋪地材料的性能特點
10.1.2 聚氨酯鋪地材料的應用種類
10.2 聚氨酯鋪地材料的製備
10.2.1 原料體係
10.2.2 聚氨酯預聚體的閤成和膠漿料配製
10.3 聚氨酯跑道
10.3.1 聚氨酯跑道的優點和特性
10.3.2 聚氨酯跑道的類型和鋪設
10.3.3 聚氨酯跑道的物性
10.3.4 聚氨酯跑道的使用、維護與保養
10.3.5 幾種特殊的聚氨酯跑道
10.4 聚氨酯球場
10.4.1 球場對聚氨酯材料的性能要求
10.4.2 聚氨酯球場的鋪設
10.4.3 慢迴彈聚氨酯鉛球場地
10.5 聚氨酯地闆及地闆磚
10.5.1 聚氨酯地闆的特點和性能
10.5.2 現場澆注鋪設的聚氨酯地闆
10.5.3 預成型地闆捲材及片材
10.5.4 聚氨酯地闆磚
10.5.5 噴塗成型聚氨酯地闆
第11章 反應注射成型聚氨酯
11.1 概述
11.1.1 RIM聚氨酯的種類和發展
11.1.2 聚氨酯RIM工藝特點
11.2 原料體係
11.2.1 聚醚
11.2.2 異氰酸酯
11.2.3 擴鏈劑及交聯劑
11.2.4 催化劑及其他助劑
11.2.5 增強材料
11.3 RIM生産設備及工藝參數
11.3.1 聚氨酯RIM、RRIM的製備
11.3.2 生産工藝
11.4 增強RIM材料
11.4.1 RRIM聚氨酯
11.4.2 SRIM聚氨酯
11.4.3 LFI增強聚氨酯
11.5 RIM/RRIM聚氨酯種類與性能
11.5.1 低密度聚氨酯
11.5.2 高密度聚氨酯
11.5.3 聚氨酯脲及聚脲
11.6 RIM聚氨酯的應用
第12章 水性聚氨酯
12.1 概述
12.1.1 水性聚氨酯的發展概況
12.1.2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特點
12.1.3 水性聚氨酯的分類
12.2 水性聚氨酯原料體係及製備方法
12.2.1 原料體係
12.2.2 水性聚氨酯的製備
12.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及其影響因素
12.3.1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12.3.2 影響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因素
12.4 水性聚氨酯的交聯
12.4.1 內交聯
12.4.2 外交聯與雙組分水性聚氨酯
12.4.3 封閉型異氰酸酯乳液
12.5 聚氨酯與其他聚閤物共混或共聚分散液
12.5.1 水性聚氨酯與其他水性樹脂的摻混
12.5.2 PUA復閤乳液的閤成
12.5.3 水性聚氨酯�燦謝�矽樹脂
12.5.4 水性環氧�簿郯濱ソ又θ橐篭n
12.6 水性聚氨酯的應用
12.6.1 水性聚氨酯塗料
12.6.2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12.6.3 皮革塗飾劑
12.6.4 織物整理劑
12.6.5 織物塗層劑
12.6.6 玻璃縴維上漿劑
12.6.7 水性PU的其他應用
第13章 分析和測試
13.1 化學分析方法
13.1.1 化學分析基本技術
13.1.2 多元醇原料的分析
13.1.3 異氰酸酯原料的分析
13.1.4 預聚體中NCO基含量和交聯鍵及彈性體微量NCO含量
13.1.5 水分的測定
13.1.6 色澤
13.2 儀器分析法
13.2.1 紅外光譜法
13.2.2 核磁共振譜
13.2.3 熱分析法
13.2.4 色譜法
13.2.5 黏度
13.2.6 其他儀器分析方法
13.3 聚氨酯製品性能的測試
13.3.1 拉伸強度及伸長率
13.3.2 撕裂強度
13.3.3 壓縮強度、壓陷硬度及壓縮永久變形
13.3.4 彎麯強度
13.3.5 衝擊強度
13.3.6 迴彈率
13.3.7 剪切強度
13.3.8 剝離強度
13.3.9 熱導率
13.3.1 0阻燃性能
第14章 聚氨酯材料的安全和環保
14.1 有毒原料的操作注意事項
14.2 常見異氰酸酯及其他化學品的毒性和環保數據
14.2.1 異氰酸酯的一般性質
14.2.2 甲苯二異氰酸酯的安全數據
14.2.3 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的安全數據
14.2.4 其他二異氰酸酯的安全數據
14.2.5 其他聚氨酯化學品的安全問題
14.3 有毒原料廢棄物的處理
14.4 聚氨酯的迴收利用處理
14.4.1 聚氨酯的物理迴收法
14.4.2 聚氨酯的化學迴收法
14.4.3 聚氨酯的熱能迴收及填埋處理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2.3.2 影響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因素
在製備水性聚氨酯時,特彆是采用引入離子基團進行水性化的方法時,聚氨酯樹脂中羧基或氨基的含量、基團成鹽的比例、乳化前預聚體NCO質量分數、聚氨酯分子中硬段含量、交聯程度等因素,對乳液的穩定性及聚醚的物性都有較大的影響。
12.3.2.1 低聚物多元醇及異氰酸酯品種
有關低聚物多元醇及異氰酸酯品種對水性聚氨酯膠膜物理性能的影響,遵循聚氨酯彈性體的一般原理。例如,多元醇的分子量越大,軟段含量越高,所製成水性聚氨酯的膜越軟;反之,聚醚分子量越小以及三官能團聚醚量越多,則膠膜越硬,耐水性也較好。另外,聚酯型聚氨酯強度一般比聚醚型(聚氧化丙烯型)聚氨酯的強度高,但需要耐水解的聚酯多元醇。多元醇及異氰酸酯原料對聚氨酯物性的影響,在彈性體等章節及本章的原料部分已簡略地論述過,此處不再贅述。
12.3.2.2 親水基團的含量
對於水性樹脂來說,一般是親水基團越多,聚閤物分子鏈的親水性越強,在水中越容易分散,粒徑越細。當親水基團達到一定的含量,聚閤物完全溶解於水,形成水溶液。
對於離子型水性聚氨酯,隨著離子基團含量的增加,一般來說,對於乳液的性質具有以下影響:乳液的平均粒徑變小,乳滾的電位增加,乳液穩定性增加,甚至形成水溶液;在乳液微粒錶麵的電荷增多,對水中的反離子的吸附力也增強,形成的擴散雙電層的排斥力增大,使得乳液的黏度增加;成膜後的耐水性降低,甚至能溶於水。
反之,若在聚氨酯分子鏈中引入的離子基團不足,則乳化睏難,乳化所得的顆粒粒徑較大,容易沉澱,即貯存穩定性差。
閤成水性聚氨酯,對於離子基團或其他親水性基團(鏈段),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在能乳化成粒徑微細而均勻的穩定乳液的前提下,應控製親水基團的含量盡可能低。但親水基團含量以多少為宜,沒有統一的結論。對於不同的原料體係、不同的乳化設備,有不同的研究結果。一般認為固體成分中羧基的質量分數宜在1%以上,例如1%~1.5%,但有低於該範圍而得到穩定乳液的例子。
12.3.2.3 中和程度
對於陰離子型或陽離子型水性聚氨酯,一般采用含羧基二羥基化閤物、N-甲基二乙醇胺等所謂的親水性擴鏈劑。使用這些擴鏈劑製得的預聚體並不具有親水性,未被中和成鹽的基團親水性較弱,預聚體不易分散。聚氨酯分子鏈上的羧基在堿的中和下,纔能變成親水性良好的羧酸鹽基團(-COO- M+);叔氨基在被酸中和(或與硫酸二甲酯、鹵代烴等反應)成季銨鹽離子纔具有較強的親水性。
若引入的羧基多,則可中和部分的羧基。若中和度過高,會産生過分的親水性,並且乳液黏度增大。特彆是若用氫氧化鈉中和羧基,由於成膜時鈉離子殘留,對膜的性能不利。中和度可在60%~100%之間。若加入過量的中和劑,則有一定程度的增稠效應。
12.3.2.4 三官能度原料的用量
為瞭改善水性聚氨酯成膜後的耐水性,在聚氨酯預聚體的閤成中可采用少量低聚物三醇或三官能度交聯劑原料,製得低度交聯水性聚氨酯。如果低聚物三元醇或交聯劑的用量太大,則導緻預聚體體係黏度過高,水中分散睏難,粒徑粗大,甚至乳化時引起凝膠。
三官能度原料對水性聚氨酯膠膜物性的影響,與一般彈性體聚氨酯一樣,交聯度的增加,在一定限度內可使得膠膜硬度、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增加,伸長率下降。
……
現代高分子材料科學前沿:功能化環氧樹脂與復閤材料的創新路徑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高分子材料科學領域中極具活力與發展前景的功能化環氧樹脂體係及其在先進復閤材料中的應用。與傳統熱固性樹脂,如聚氨酯(PU)體係的固化機理、結構-性能關係和應用側重存在顯著差異,本書旨在構建一個以環氧樹脂為核心,深入探討其分子結構設計、新型固化劑開發、界麵增強技術以及在航空航天、電子封裝、高性能結構件等尖端領域應用的完整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功能化環氧樹脂的分子設計與閤成 環氧樹脂,作為一類重要的熱固性聚閤物,其優異的粘接性、耐化學腐蝕性和尺寸穩定性使其成為結構材料的首選。然而,為瞭滿足日益嚴苛的應用需求(如更高的耐熱性、更低的介電常數、自修復能力等),對環氧樹脂基礎骨架的分子修飾和功能化成為關鍵。 第一章:環氧樹脂基礎結構與高性能化趨勢 本章將詳細剖析雙酚A型、雙酚F型、酚醛環氧樹脂(如TGDDM)等傳統體係的結構特點及其固化反應動力學。重點在於引入新型環氧單體,如: 高性能脂環族環氧樹脂(Cycloaliphatic Epoxies): 探討其低粘度特性、優異的耐紫外綫性能,以及光固化體係中的應用。 含氟或含矽改性環氧樹脂: 從分子層麵解釋氟原子和矽氧鍵如何降低錶麵能、改善疏水性以及提升介電性能。 生物基環氧前驅體的閤成: 探討從天然産物(如鬆香、大豆油)衍生環氧結構,實現材料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二章:新型功能化固化劑體係的構建 環氧樹脂的最終性能高度依賴於所選用的固化劑。本書係統地介紹瞭突破傳統胺類和酸酐類固化劑的限製所開發的新型功能化固化劑: 潛伏性固化劑(Latent Curing Agents): 深入研究微膠囊技術在實現單組份體係中的應用,控製固化溫度和時間窗口,提高加工窗口的靈活性。 功能性配體固化劑: 探討引入具有特定催化活性或自我修復能力的官能團(如肼基、馬來酰亞胺)到固化劑分子鏈上,實現反應性的“靶嚮控製”。 多功能交聯劑: 研究如氰酸酯(Cyanate Ester)或苯並噁嗪(Benzoxazine)與環氧樹脂的共混固化機製,以期獲得兼具環氧樹脂的韌性和苯並噁嗪的高Tg特性。 第二章:高級反應動力學與網絡結構錶徵 詳細闡述DSC、FTIR等技術在監測環氧/固化劑反應過程中的應用。重點討論瞭網絡結構參數(如交聯密度、自由體積)與宏觀性能(如玻璃化轉變溫度Tg、熱膨脹係數CTE)之間的定量關係模型。 第二部分:功能化環氧基復閤材料的界麵科學與製備技術 環氧樹脂在復閤材料中主要作為基體,其性能的充分發揮依賴於與增強相(縴維或填料)之間的有效界麵傳遞。本部分著重於如何通過錶麵改性和先進工藝,提升復閤材料的力學、熱學和電學性能。 第三章:界麵增強技術與納米填料的協同效應 傳統的矽烷偶聯劑處理方法將被拓展至更復雜的多尺度界麵工程: 納米粒子功能化: 研究碳納米管(CNT)、石墨烯(Graphene)和納米粘土在環氧基體中的分散機製,以及錶麵氧化或偶聯劑修飾如何增強基體與納米填料的界麵粘結力。 縴維錶麵重構: 深入探討玻璃縴維、碳縴維或玄武岩縴維的等離子體處理、化學接枝技術對潤濕性和剪切強度的影響機製。 韌化策略: 探討引入預製彈性體(如核殼結構橡膠粒子)或熱塑性增韌劑(如聚醚碸PES、聚酰亞胺PI)到環氧網絡中,實現增韌而不顯著犧牲剛度的平衡設計。 第四章:先進成型工藝與復雜結構製造 功能化環氧樹脂基復閤材料的性能受製於製造工藝的質量。本書覆蓋瞭適用於高精度、高可靠性部件製造的關鍵技術: 樹脂傳遞模塑(RTM)與真空輔助樹脂轉移模塑(VARTM): 重點分析低粘度環氧體係在復雜模具中的流動模擬、縴維浸潤度和空隙控製技術。 預浸料(Prepreg)技術優化: 討論瞭熱熔法和溶劑浸漬法製備的預浸料的儲存穩定性(Pot Life)、固化窗口控製以及在層壓過程中的排氣要求。 3D打印應用: 探討可光固化的環氧樹脂體係在SLA/DLP技術中的應用,實現快速原型製造和定製化功能結構體的快速成型。 第三部分:前沿應用領域與結構健康監測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環氧樹脂體係的應用拓展至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領域,並結閤傳感技術實現材料的智能化。 第五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環氧復閤材料 分析對耐熱性和抗衝擊性有極高要求的應用,例如飛機結構件和火箭發動機部件。討論瞭超高Tg環氧體係(如基於三嗪結構的環氧樹脂)在維持高溫下的力學性能方麵的優勢,以及抗氧化和抗輻射老化措施。 第六章:電子封裝與熱管理材料 環氧樹脂是半導體封裝和LED封裝的核心材料。本章重點研究: 低CTE與低吸濕性: 如何通過特殊的填料(如球形二氧化矽)和分子設計,使封裝材料的CTE與矽芯片匹配,減少熱循環應力。 高導熱環氧體係: 探討氮化鋁(AlN)、氧化鋁(Al2O3)等陶瓷填料的填充密度優化和界麵熱阻的降低技術,以滿足高功率電子器件的散熱需求。 第七章:自傳感與健康監測技術集成 探討將導電填料(如碳黑、CNT)引入環氧基體中,構建具有壓阻效應的“自傳感”結構。通過監測電阻信號的變化,實現對復閤材料內部裂紋擴展、應變和損傷的實時、原位監測,為預測性維護提供數據基礎。 總結: 本書係統梳理瞭功能化環氧樹脂從分子設計到先進復閤材料應用的完整技術鏈條,特彆強調瞭界麵工程在材料性能提升中的核心作用。內容聚焦於性能突破和結構創新,為材料科學傢、工程師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瞭深入的理論指導和實用的工程參考。本書嚴格聚焦於環氧樹脂體係,不涉及聚氨酯樹脂(PU)相關的化學結構、固化體係和應用特性。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三 最近拜讀瞭一本深入探討中世紀歐洲莊園經濟與農民反抗運動史的學術專著。這本書的考據工作量之龐大,簡直令人咋舌。作者似乎跑遍瞭歐洲各大圖書館和檔案館,書中引用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教會的土地文書、領主的賬目記錄,乃至一些民間口述曆史的片段,都經過瞭極其審慎的交叉驗證。敘事風格上,它完全摒棄瞭傳統曆史書那種宏大敘事和英雄主義色彩,而是聚焦於最底層的、沉默的“普通人”——那些佃農和農奴。書中對每一次局部騷亂的背景、參與者的動機以及鎮壓過程的細緻描摹,如同高清紀錄片一般,將中世紀的艱辛與壓抑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讀罷掩捲,我仿佛能聽到鐮刀劃過麥田的沙沙聲,以及遠處不甘的低吼,那種身臨其境的曆史厚重感,是其他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

評分

評價四 我手裏拿著的這本關於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在城市熱島效應監測中的應用的資料,實在太硬核瞭!它完全是為專業人士量身定製的,每一個章節都建立在堅實的數學模型和復雜的地理信息係統(GIS)操作之上。作者團隊顯然是領域內的頂尖專傢,書中詳盡地介紹瞭從衛星傳感器選擇、大氣校正算法的迭代,到最終生成高精度地錶溫度(LST)圖譜的全套流程。我花瞭整整一周的時間,纔勉強吃透瞭第三章關於“植被指數與熱量平衡方程的耦閤優化”那部分,其中的傅裏葉變換和反演模型公式讓人大呼過癮。對於我這種長期在一綫做環境規劃工作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隨身攜帶的“實戰手冊”,裏麵附帶的案例分析都直接可以移植到我們手頭的項目裏去優化參數。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如果不是相關專業背景,可能連入門都非常睏難,它對讀者的知識儲備要求極高。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高級的啞光處理,觸感溫潤細膩,主色調是沉穩的深藍與科技感的銀灰交織,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專業而又不失雅緻的感覺。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十分考究,厚實且不反光,即使在長時間閱讀下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設計極其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寬鬆有度,關鍵圖錶和公式的插圖清晰度極高,層次分明,即便是復雜的結構示意圖也能一目瞭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過渡部分加入的那些富有哲理的小引文,它們恰到好處地將枯燥的技術內容與宏大的科學視野聯係起來,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遠超瞭我對一本技術專著的預期。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硬件和軟件(設計與排版)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捧在手裏就有一種珍藏的價值感。

評分

評價二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古代東方哲學思想及其對現代治理體係影響的著作。這本書的論述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錶麵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儒傢、道傢思想中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並將其與當代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瞭跨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行文流暢如水,但又蘊含著深厚的思辨力量。例如,書中對比分析瞭先秦時期“德治”與現代“法治”的優劣互補性時,引用瞭大量罕見的史料和地方誌記載,論證過程嚴密且邏輯鏈條清晰,讓人讀後茅塞頓開。特彆是關於“無為而治”在企業管理中的現代引申,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它促使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團隊的決策模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復雜性的全新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

評分

評價五 新近讀完一本關於巴洛剋時期音樂中對位法的象徵意義及其與宗教儀式銜接的音樂學專論。這本書的論述角度極其精妙,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巴赫賦格麯的結構分析,而是將音樂視為一種神聖的語言,探討作麯傢是如何運用嚴謹的對位技巧來模擬天堂秩序和人類靈魂的掙紮與救贖過程的。作者的語言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嚴謹,分析一段賦格時,他會像解剖學傢一樣精準地剖析聲部間的模仿、增值、減值關係,同時又會像神學傢一樣去解讀這些結構變化在特定宗教文本中的隱喻。書中對十七世紀歐洲禮拜儀式的復原和音樂會場域的變遷都有細緻的考察,使得音樂的“情境性”得到瞭充分體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教會你如何“聽”音樂,不再隻是被動接受鏇律的美感,而是能主動進入到作麯傢構建的那個復雜、多層次的精神世界中去。

評分

多西購買該體係圖書,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書很快就到瞭

評分

很好的專業書籍,學到很多知識

評分

雖然價格比較高,但是印刷等還是挺好

評分

嫁接時間

評分

評分

書還行我問一下是不是彆人退迴去的書又發給我啊連封條都給開瞭艸

評分

書還行我問一下是不是彆人退迴去的書又發給我啊連封條都給開瞭艸

評分

總體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