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词学十讲》根据龙榆生先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而成,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作为与夏承焘、唐圭璋齐名的词学大家,文中多本色当行语。其论选韵、重去声、析比兴,皆鞭辟入里,富远见卓识,可说是讲解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又名龙七,别号忍寒居士。江西万载人。1928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著有《中国韵文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唐宋名家词选》等。
目录
第一讲 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
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
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第六讲 论对偶
第七讲 论结构
第八讲 论四声阴阳
第九讲 论比兴
第十讲 论欣赏和创作
附录一 四声的辨别和练习
附录二 谈谈词的艺术特征
附录三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精彩书摘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白石道人歌曲·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白石道人歌曲·疏影》
我们要了解这两首词的比兴所在,必得约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常往还的朋友是些什么人物。他在他所写的“自叙”里提到:“参政范公(成大)以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待制杨公(万里)以为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龟蒙)。于是为忘年交。”又说:“稼轩辛公(弃疾)深服其长短句。”赏识他的才艺的名流是很多的。他慨叹着说:“嗟乎!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窭困无聊之地者。”(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引)他郁郁不得志,连个人的生活都得依靠亲友们的帮助。“士为知己者死”,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常情。据夏承焘考定,这两首词作于公元1191年(光宗绍熙二年辛亥)由合肥南归,寄住苏州范成大的石湖别业时。距离他写《扬州慢》(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公元1176年),虽已有了十五年之久,而他在《扬州慢》和《凄凉犯》词中所描绘的金兵进犯后江北~带的荒凉景象,该是不会轻易忘怀的。在他的朋友中,如上面所举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又都是具有爱国思想的人,他虽落拓江湖,又怎能不“系心君国”,慨然有用世之志?他写《暗香》、《疏影》时,据夏承焘说,年龄还只三十七岁,正是才人志士还可以发愤有为的时候。由于这些情况,他对范成大是该存有汲引上进的幻想的。张惠言说:“时石湖(范成大)盖有隐遁之志,故作此二词以沮之。”又说:“首章言己尝有用世之志,今老无能,但望之石湖也。”他又在《疏影》下注云:“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并见《词选》)夏承焘说:“石湖此时六十六岁,已宦成身退,白石实少于石湖二十余岁,张说误。”(夏著《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卷三)而邓廷桢著《双砚斋词话》评说此词“乃为北庭后宫言之。”
我们试把张惠言、邓廷桢、郑文焯、夏承焘诸人的说法参互比较一下。我觉得《暗香》“言己尝有用世之志”,这一点是对的。但“望之石湖”,却不是为了自己的“今老无能”,而是希望范能爱惜人才,设法加以引荐。所以他一开始就致感于过去范氏对他的一些照护。“何逊”二句,不是真个说的自己老了,而是致慨于久经沦落,生怕才华衰退,不能再有作为,是自谦也是自伤的话头。“竹外疏花”.仍得将“冷香”袭人“瑶席”,是说自己的憔悴形骸,还有接近有力援引者的机会,又不免激起联翩浮想,寄希望于石湖。过片再致慨于士气消沉,人才寥落,造成南宋半壁江山的颓势。“寄与”二句是借用陆凯寄范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个人想要一抒忠悃,犯寒生“春”,争奈雨雪载途,微情难达。“翠尊”二句亦感于石湖业经退隐,未必更有汲引的可能,亦惟有相对无言,黯然留作永念而已。“长记”二语,可能在范得居权要时有过邀集群贤暗图大举的私议。“西湖”是南宋首都所在,这一句是有些“漏泄春光”的。曾几何时?“又片片、吹尽也”!后缘难再,亦只有饮泣吞声而已!
……
前言/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词学十讲》:跨越千年,品味词章之韵 千载词章,流光溢彩。自唐代发轫,至宋代鼎盛,词作为一种独具中国古典韵味的文学体裁,以其婉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载体,更是时代风貌、社会变迁的生动映照。品读词,便是与古人对话,在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温度,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 《词学十讲》正是这样一部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词学殿堂的入门之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作,而是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词的生成、发展、演变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十次“讲授”,能够点亮读者对词学研究的兴趣,启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最终让更多人领略到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博大精深。 第一讲:词的缘起与草创——风雅颂之外的新声 在探讨词的“前世今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追溯它的源头。词,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本讲将带领读者回到词的萌芽时期,探讨它与早期诗歌,特别是《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汉代的乐府民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审视那些被认为是词的“滥觞”之作,分析其音乐性、节奏感以及叙事或抒情的方式,如何为后来的词体奠定基础。从“歌诗合一”的早期形态,到逐渐形成独立的文学体式,我们将梳理词在唐初、中叶的初步发展,勾勒出它从一种伴乐演唱的“曲子词”,逐渐向更具文学性的“诗余”转变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文学形式的演变,更是社会文化变迁在艺术上的反映。 第二讲:晚唐五代:词体的初步成熟与文人化进程 当时代的风浪吹拂,词体也迎来了它重要的转折点。晚唐五代,词的创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宫廷宴乐或市井歌谣,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开始用词来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讲将聚焦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重要词人,分析他们如何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又如何注入文人的雅趣与情怀。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在词调的创新、词句的锤炼、意象的选择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例如,温庭筠绮丽而精巧的词风,如何开创了“花间派”的先河;冯延citep的词作,又如何展现出更为深沉的哲思与忧郁。通过对这些代表性作品的解读,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词体如何从通俗走向典雅,从民间走向文坛,为宋词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讲:宋词的黄金时代(一):晏殊、欧阳修与婉约派的典范 宋代,是中国词史上的一个巅峰。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词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讲将目光投向北宋前期,重点剖析晏殊和欧阳修这两位在词坛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我们将分析晏殊如何以其温润典雅、平和中正的风格,将词的抒情性推向新的高度,他的词作如何体现了贵族文人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感悟。而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更是宋词婉约派的重要奠基者。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将散文的笔法与词的韵律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又不失深厚情感的作品。通过对他们代表作的细致品读,读者将能深刻理解婉约派词风的精髓——其含蓄委婉、情感细腻、意境优美的特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第四讲:宋词的黄金时代(二):范仲淹、苏轼与豪放派的崛起 宋代词史的辉煌,不止于婉约。当历史的洪流涌动,当社会的大潮激荡,词的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讲将聚焦于范仲淹和苏轼,这两位代表着豪放派词风的伟大词人。我们将分析范仲淹的词作,如《渔家傲》,如何以其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情怀,开创了词坛的“英雄气象”。而苏轼,无疑是宋词中最具创造力的天才之一。我们将深入解读他的豪放词,分析其笔下的壮丽山河、人生哲理以及超脱旷达的胸襟。苏轼的词,不仅在气势上磅礴雄浑,更在情感的深度和哲思的广度上,将词的表现力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赏析,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词体如何突破以往的窠臼,展现出更为广阔的题材和更为恢弘的气象。 第五讲:宋词的黄金时代(三):柳永、李清照与词体发展的多元面向 宋词的辉煌,并非单一的风格独舞。除了婉约与豪放这两大主流,宋词的发展还展现出更为多元的面向。本讲将目光聚焦于柳永和李清照,两位在词史上独树一帜的创作者。我们将分析柳永如何以其“俗”而不“鄙”的铺叙手法,创作出大量反映市民生活、描绘都市风情的作品,他的词作如何拓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空间,并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而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人,她的词作则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郁的芬芳。我们将深入探讨她词作中那份晶莹剔透的语言、清丽哀婉的情感以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通过对柳永和李清照作品的赏析,读者将能看到词体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笔下,所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第六讲:宋词的黄金时代(四):辛弃疾与爱国词的巅峰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永恒的主题。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词亦成为抒发爱国之情、激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本讲将重点剖析辛弃疾,这位被誉为“词中之龙”的伟大词人。我们将深入研究他的爱国词,分析其作品中那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壮怀激烈的豪情以及深沉悲壮的忧愤。辛弃疾的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民族危机的深刻写照。我们将探讨他如何以笔为剑,挥洒满腔热血,将词的军事题材和政治抱负融入其中,开创了词史上的又一个高峰。通过对他作品的解读,读者将能感受到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担当。 第七讲:宋词的余韵与发展——金元时期的词坛变迁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词体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讲将探讨宋代词学发展至金元时期的变迁。我们将分析金代词坛如何在继承宋词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一些重要的金代词人,如元好问,他们如何以其深沉的家国之思和浓郁的民族情感,延续了宋词的辉煌。接着,我们将审视元代词的发展,探讨元曲在词体发展中的影响,以及一些词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尝试新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尽管元代词的成就相较于宋代有所不及,但其曲折的探索和发展,依然是中国词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八讲:词的艺术特色——音乐性、意象与炼字 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本讲将从词的内在艺术特征入手,深入剖析其之所以动人的奥秘。我们将首先探讨词的“音乐性”,即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分析词牌的格律、韵脚的运用、声调的和谐如何共同构成了词的韵律之美,以及这种音乐性如何影响了词的情感表达。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词中的“意象”,即词人如何通过选择和组合特定的意象,来营造词作的意境,并通过对“炼字”的分析,展示词人如何在字斟句酌中,捕捉最精确、最生动的表达。从“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小楼”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信息。 第九讲:词的鉴赏之道——如何读懂一首好词 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本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词鉴赏方法。我们将从理解词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入手,引导读者如何把握词作的整体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接着,我们将聚焦于词句的解读,分析词人如何通过比兴、象征、通感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同时,我们也将强调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词作的音乐美、节奏感以及意象的联想。通过分享具体的鉴赏案例,读者将能够学习如何“走进”一首词,与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最终领略到词作中那份含蓄而隽永的美。 第十讲:词学研究的传承与展望——经典永流传 当我们走完了这十次词学探索之旅,我们有必要回顾词学研究的历程,并对未来进行展望。本讲将梳理历代词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代表人物,探讨不同的词学流派和研究方法。我们将强调词学研究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文学现象的考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精神的深入理解。最后,我们将呼唤更多的人关注词学,热爱词学,让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词,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其生命力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词学十讲》希望成为您步入词学殿堂的友善向导,我们相信,通过对词的深入了解,您将更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感悟人生百态的丰富与深刻。让我们一同在词海中遨游,品味那穿越千年的韵味与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