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美随笔”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闲情偶寄》是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一部养生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共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涉及了生活中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该书表现了作者高雅的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李渔(1611—1680年)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他曾设立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作品。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大师。
卷一?词曲部
结构第一??????????????‖003
词采第二??????????????‖040
音律第三??????????????‖055
宾白第四??????????????‖079
卷二?演习部
选剧第一??????????????‖089
变调第二??????????????‖096
授曲第三??????????????‖103
教白第四??????????????‖110
卷三?居室部
房舍第一??????????????‖121
窗栏第二??????????????‖133
墙壁第三??????????????‖142
联匾第四??????????????‖154
山石第五??????????????‖157
卷四?器玩部
制度第一??????????????‖167
位置第二??????????????‖189
卷五?饮馔部
蔬食第一??????????????‖199
谷食第二??????????????‖214
肉食第三??????????????‖223
卷六?种植部
木本第一??????????????‖243
卷七?颐养部
行乐第一??????????????‖263
止忧第二??????????????‖287
调饮啜第三?????????????‖293
却病第四??????????????‖301
疗病第五??????????????‖307
密针线 原典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吾观今日之传奇,事事皆逊元人,独于埋伏照映处,胜彼一筹。非今人之太工,以元人所长全不在此也。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再取小节论之,如五娘之剪发,乃作者自为之,当日必无其事。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终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者也。然不剪发,不足以见五娘之孝。以我作《琵琶》,《剪发》一折亦必不能少,但须回护张大公,使之自留地步。吾读《剪发》之曲,并无一字照管大公,且若有心讥刺者。据五娘云:“前日婆婆没了,亏大公周济。如今公公又死,无钱资送,不好再去求他,只得剪发”云云。若是,则剪发一事乃自愿为之,非时势迫之使然也,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只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此二语虽属恒言,人人可道,独不宜出五娘之口。彼自不肯告人,何以言其难也?观此二语,不似怼怨大公之词乎?然此犹属背后私言,或可免于照顾。迨其哭倒在地,大公见之,许送钱米相资,以备衣衾棺椁,则感之颂之,当有不啻口出者矣,奈何曲中又云:“只恐奴身死也,兀自没人埋,谁还你恩债?”试问公死而埋者何人?姑死而埋者何人?对埋殓公姑之人而自言暴露,将置大公于何地乎?且大公之相资,尚义也,非图利也,“谁还恩债”一语,不几抹倒大公,将一片热肠付之冷水乎?此等词曲,幸而出自元人,若出我辈,则群口讪之,不识置身何地矣!予非敢于仇古,既为词曲立言,必使人知取法,若扭于世俗之见,谓事事当法元人,吾恐未得其瑜,先有其瑕。人或非之,即举元人借口,乌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琵琶》之可法者原多,请举所长以盖短。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一座两情,两情一事,此其针线之最密者。瑕不掩瑜,何妨并举其略。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元人所长者止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吾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
译 文
编戏就像缝衣服一样,起初是把整块的布料剪碎,然后是把剪碎的布料缝成衣服。把布剪碎十分容易,再缝合成衣服就很难了。缝合的功夫,全在于针线紧密;一处偶然的疏忽,整篇戏曲的破绽就显露无疑。每编一折戏,都必须既要照顾到前面几折,又要照顾到后面几折。照顾前面几折,是为了能让后面的能照应前面的;照顾后面几折,是为了使前面几折能为后面做好埋伏。照应和埋伏,不只是照应、埋伏一个人、一件事,这个戏中有名字的所有人和涉及的所有事,以及此前和此后说的所有话,样样都要想到。宁可使想到的不用照应,也不要使应该照应的被忽略。我看到现在的一些传奇,各个方面都不如元代作者,仅仅在埋伏照应方面比元代作者强一些。并非现在的作者太工巧,而是元代人所擅长的并不在此。若用缝衣服的针线来做比喻,元曲中最粗疏的莫过于《琵琶记》,情节无论大小,乖违荒谬的地方很多,比如,儿子中了状元已经三年,而家人却不知道;赵伯喈入赘相府,享受所有的荣华富贵,却不能派遣一个仆人,而是请路人给家人带信;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一人,无人做伴,不清楚她能否保全节操,谁能为她证明?诸如此类,都是特别明显地有违常理和人伦的地方。再从小的情节来看,比如,赵五娘剪头发的事,是作者杜撰的,以当时的情节发展来看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是因为有仗义疏财的张大公在场,他受人之托,一定会忠人之事,不可能坐视不管,而让五娘剪发的事情发生。然而不剪发便不足以表现五娘的孝心,即便是我来写《琵琶记》,《剪发》这一折也绝对不能少,但是我一定会照应回护张大公,使情节留有余地。我在读《剪发》一折的曲辞时发现,并没有一个字照应回护张大公,而且仿佛还有讽刺他的心思。据赵五娘说:“前些日子婆婆死了,多亏张大公周济。现在公公又死去,没有钱出葬他,不好再次去求大公,只能把头发剪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剪发这件事,就是五娘自愿为之,而不是情势逼迫她这样做;那为何曲辞中还要说“不是奴家苦求孝名流传,只因上山擒虎容易,开口求人难”这样的话呢?这两句话虽然说是常言,谁都能说,只是不适合赵五娘来说。是她自己不肯告诉别人自己需要帮助,为什么又要说“告人难”呢?看这两句话,难道不像是怨恨大公的言辞吗?然而,这两句话还可以算是她私底下说的,或许可以免于照应。等到她哭倒在地上,大公看到她,许诺送钱送米资助,以供(出葬的)衣服和棺木,那么此时五娘应该有说不完的感激赞扬的话了,为何曲辞中还要说:“只怕奴家死了也没有人埋,谁来偿还你的恩情债啊?”那么试问:五娘的公公死后是谁出钱埋葬的?婆婆死后又是谁出钱埋葬的?面对出钱埋葬自己公婆的人,还说自己身死没有人埋,这是将大公置于何地呢?而且张大公出钱相助,是崇尚大义,而不是贪图自己的私利啊!“谁还恩债”这句话,不是几乎把大公一笔抹杀,给大公的一片热心上泼冷水吗?这样的词曲,幸好是出自元代人,如果出自我们这辈人,那必定会被众人嘲笑,不知道该置身何地了!我并不敢轻视古人,既然我要为词曲立论,就一定要让人知道怎样取法;倘若拗不过世俗之见,认为各个方面都要效法元代作家,我恐怕还没有学到它的优点,就先学到了它的缺点。有人可能非难我,说我举元代作家的不足来说事,却不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做的事,仍有不能完全效法的,何况别的人呢?《琵琶记》中能拿来效法学习的地方原本有很多,我列举它的长处来掩没它的不足之处,比如《中秋赏月》一折中,面对同样一轮明月,牛氏之口所说的每一句都是欢乐喜悦;蔡伯喈之口所说的每个字都透露出凄凉之感;同处一座,却有两种情绪,两种情绪都来自于同一种事物,这就是其针线最密之处。《琵琶记》瑕不掩瑜,何不一起列举出其瑕瑜的大略呢。然而,作传奇是一件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项:曲词,念白,前后穿插联络的情节。元代作者所擅长的只占其中一项,就是曲词,而念白和前后穿插联络的情节,元代作者并不擅长。对于元人的作品,我们只需要遵守其曲词创作的法则就行了。
评 析
密针线是一个极妙的比喻。可以数一数世界名牌服装的缝线,每一寸缝几针的数目都是相同的,并且丝毫不差。这也印证了李渔的“编戏如缝衣”的理论。“缝衣”有一个“剪碎”“凑成”的过程,然而,“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不然“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其实,这个道理普遍适用。无论是工作,做事,一个环节就是过程,每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当事人用心地设计,精心地去做。这就是说工作的好坏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个人的名誉也是一事一事地树立起来的。
厅壁
原 典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予谓裱轴不如实贴。轴虑风起动摇,损伤名迹,实贴则无是患,且觉大小咸宜也。实贴又不如实画,“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自是高人韵事。予斋头偶仿此制,而又变幻其形,良朋至止,无不耳目一新,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鸟,而又最恶樊笼,二事难全,终年搜索枯肠,一悟遂成良法。乃于厅旁四壁,倩四名手,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画止空迹,鸟有实形,如何可蓄?曰:不难,蓄之须自鹦鹉始。
从来蓄鹦鹉者必用铜架,即以铜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脚之一条,并饮水啄粟之二管。先于所画松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后以架鹦鹉者插入其中,务使极固,庶往来跳跃,不致动摇。松为着色之松,鸟亦有色之鸟,互相映发,有如一笔写成。良朋至止,仰观壁画,忽见枝头鸟动,叶底翎张,无不色变神飞,诧为仙笔;乃惊疑未定,又复载飞载鸣,似欲翱翔而下矣。谛观熟视,方知个里情形,有不抵掌叫绝,而称巧夺天工者乎?
若四壁尽蓄鹦鹉,又忌雷同,势必间以他鸟。鸟之善鸣者,推画眉第一。然鹦鹉之笼可去,画眉之笼不可去也,将奈之何?予又有一法:取树枝之拳曲似龙者,截取一段,密者听其自如,疏者网以铁线,不使太疏,亦不使太密,总以不致飞脱为主。蓄画眉于中,插之亦如前法。此声方歇,彼喙复开;翠羽初收,丹晴复转。因禽鸟之善鸣善啄,觉花树之亦动亦摇;流水不鸣而似鸣,高山是寂而非寂。座客别去者,皆作殷浩书空,谓咄咄怪事,无有过此者矣。
译 文
厅堂的墙壁不应该太朴素,也忌讳太奢华。名人的字画,自然是不可少的,但也应当浓淡得宜,错落有致。我觉得把字画裱成图轴不如直接贴在墙上。考虑到画轴被风吹动会损坏了名人的手迹,直接贴在墙上就不必有这个担心了,而且大大小小的字画都适合这样做。直接贴在墙上又不如直接画在墙上,顾恺之曾经在沧州满壁作画,这自然是高人的风雅韵事。我书房里面曾经仿照过这个方法,又变化了形状,朋友来到看见了,无不感觉耳目一新,流连不忍离去。
因为我生性喜欢养鸟,却又极讨厌用鸟笼,这事很难两全。于是终年苦苦思索,终于悟出了一个好办法。我请来四位名家高手,在厅屋的四面墙上画满各种颜色的花草树木,又加上缭绕的云烟,再把我喜爱的鸟养在盘曲的老树干上。画是假的,鸟却是真的,怎么能喂养呢?我说这不难,要养就先从养鹦鹉开始。
从来养鹦鹉的人一定要使用铜架,我把铜架三面去掉,只留下鹦鹉立脚的一条,和喝水啄食的两条管子。先在所画的松枝上,钻一个小孔,再把铜架挂上去,一定要把它插牢固了,使鹦鹉在跳动时,铜管不至于摇动。松树是着了颜色的松树,鸟是有了颜色的鸟,互相映衬,有如一笔画成的。好朋友来我家里,抬头看壁画,突然看到枝头有小鸟在跳跃,叶子底下有翅膀在扇动,无不神飞色变,惊叹为神笔,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鸟又开始飞翔鸣叫,仿佛想要从墙上飞下来。再仔细观察,才看明白其中的情形,哪有不拍掌叫绝,赞称巧夺天工的呢?
如果四面墙上养的都是鹦鹉,为了忌讳雷同,其间一定兼养一些其他的鸟。鸟儿当中画眉是最擅长鸣叫的。可是养鹦鹉的笼子可以除去,想要养画眉的笼子也可除去,这可怎么办呢?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找一根像蜷曲的树枝,截取一段,枝叶密集的地方,听其自然,稀疏的地方用铁丝编成网,不要让它太稀也不要太密,总之鸟飞不出去就可以了。像前面所说的把它插在墙上,把画眉鸟养在里面。这只鸟的叫声刚停下来,那只鸟又开始鸣叫了;这里小鸟刚刚收起翅膀,那儿小鸟又探出头来。由于小鸟喜欢叫喜欢啄,让人觉得花树似乎也在摇摆不定,流水不发出声音好像也在流动而发出声音,高山本是寂静的好像也不那么安静。离去的客人,无不惊叹不已,都说这真是怪事,没有什么比这更奇妙的了。
评 析
在厅屋的四面墙上画满各种颜色的花草树木,加上缭绕的云烟,再把鸟养在盘曲的老树干上。画是假的,鸟是真的,这可以说是妙造自然了。有情致的人一定会叹服李渔的神奇想法吧,是不是看过这篇文章,都会有动手改造自己的居室的冲动呢?
天下文章,烟波浩渺,卷帙浩繁,我们浸润其中的,恐怕连百分之一都没有。现在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窃得梅花一缕香,圆你喜山爱水意”。
人一生都在学习知识,如果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是一个圆,那么圆外便是自己未知的世界。不同的人,圆的大小各不相同。一个人所学的知识越少,见识越窄,越会满足于现状而停滞不前;一个人所学的知识越多,见识越广,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在求知路上不断探索。学问永无止境,君等不妨手执纸香,鼻闻翰墨,静下心来,品茗夜读一番。
《闲情偶寄》便是一部可读之书!
《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一般人都知道“颐养部”是谈论养生的。却不知道《闲情偶寄》的其他各部分也是在谈论养生。黄强教授指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闲情偶寄》是探究快乐生活,探求人生真谛的宝典。经过数年的观察与研究,本书作者李渔先生才发现,快乐是有阶级和等级的。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心灵快乐的人必定是懂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人。懂得知足常乐,便不会沉迷于名利欲望中无法自拔。懂得适可而止,才能在人生路上收获成功的快乐。但是,有多少人能轻易放下功名利禄呢?又有多少人拥有了金钱、地位、名誉,却唯独失去了快乐呢?如果你想拥有快乐的生活,不妨翻开李渔先生的《闲情偶寄》,去深入了解在几百年前就已发现的快乐之道。
《闲情偶寄》语言简单,易于理解,李渔先生幽默风趣,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充满趣味。这从作者李渔在书前小序中的文字之中可见一斑。试看小序中“声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造物之工师。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萧,正平挝鼓,叔夜弹琴,季长弄笛,王维为‘琵琶弟子’,和凝称‘曲子相公’,以至京兆画眉,幼舆折齿,子建傅粉,相如挂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载之衲衣乞食,此皆绝世才人,落魄无聊,有所托而逃焉。”这段文字遣词断句绝无问题,生僻字基本没有,读起来自然就会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读《闲情偶寄》,你不仅会学到很多关于养生方面的知识,而且李渔先生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如何活得更快乐,现实生活中的你,如果也想活得更潇洒更开心,不妨向他学习,尽量多给自己的生活找点乐子。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目标驱使,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真正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契机。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治愈力量。他描绘的场景,虽然可能都是些寻常的景物,但经过他的笔触,却显得格外动人。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就放慢了语速,仿佛怕惊扰了那些文字中的宁静。他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很克制,没有过度的渲染,但却能深刻地触动人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生活哲理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例子,可能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观察,但都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如何去拥抱自然,如何去与自己和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坚定。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老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轻声细语地讲述着那些关于人生、关于自然、关于世事的点滴。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智慧和温暖。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生活琐事的观察,那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哲理。他能从一片落叶中看到生命的轮回,从一滴雨水中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从一只爬虫的动作中领悟到生存的智慧。这种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身边处处都有值得思考和玩味的地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独特,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说教意味,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瞬间里,只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觉得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一份乐观和豁达。
评分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随意翻阅一本旧书。它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喜欢作者那种不拘一格的文风,时而跳跃,时而沉静,但总能抓住我的注意力。他对于事物的理解,总是带着一种独到的眼光,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比如,他谈论某个时节的食物,不仅仅是介绍食材,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这些食物仿佛有了生命和故事。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在跟着作者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成功的书,也不像那些让你瞬间获得快感的娱乐读物,而是更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内心深处。它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追求多么宏伟的目标,而在于体验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点滴。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热爱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闲书,没想到却处处藏着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间流露出一种淡然的诗意,仿佛每一次落笔都是在山水之间,在花鸟虫鱼之中。初读时,我被那些精巧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所吸引,像是亲眼看到那“一点点红”如何“点破”了沉寂的山峦,又像是能听到“水落石出”时那清脆的回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景物和物候的描绘,更是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和感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思考融入其中,让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都染上了独属于他的色彩。读到关于花卉的部分,我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读到关于鸟鸣的部分,我能听到那婉转的歌声,体会到自然的生机。这本书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能将我们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引导我们去感受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我喜欢这种不疾不徐的节奏,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慢了下来,去思考,去感受。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一眼就能看到结局,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去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一直觉得,写关于自然和生活的书,很容易落入俗套,要么过于矫揉造作,要么过于平淡乏味。但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他能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比如,他描述某个季节的景物,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花草树木,而是将它们的生长、枯荣、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某种植物的描写,那种细致入微,仿佛我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植物的生命力。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灵活,时而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时而又带点随笔的趣味性。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他不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公,也不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而作者就是一位善于引导我们去解读这本书的向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开阔,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看过电子版的东坡志林,很好看,于是买来实体书看。好多名篇都出自这本东坡志林。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评分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文化,喜欢古代的文字,优美富含深意,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呐!看到经典的书做活动所以毫不犹豫的下手啦!
评分一口气借着大减价促销买的 感觉不错
评分精致的套装书,纸张,内容都不错。封面是精装的,这样的书捧在手里不看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笔记》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昀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涉及的对象,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妖精鬼魅,几乎无所不包。《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晚年心灵世界的写照。
评分看过电子版的东坡志林,很好看,于是买来实体书看。好多名篇都出自这本东坡志林。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好书,想买很久了,有空再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