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复,李妍 著
图书标签:
  • 浮生六记
  • 沈复
  • 清代文学
  • 自传
  • 散文
  • 经典
  • 文学
  • 传记
  • 典藏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9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027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是清代著名的自传体散文小说。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以细腻雅致的笔调文字,娓娓构述柴米夫妇的日常,可谓是千古写情之奇书。

★本版《浮生六记》是精装典藏本,不仅收录传世的四卷,也将另两卷佚文一并收录,文体斐然、字句卓绝,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收藏。

推荐阅读:《每天读一点中国文化史》《每天读一点世界艺术史》《别让他醒来》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原书六卷,今唯有残稿四卷。“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该书以沈氏夫妇生活为主线,盈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时光,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沈氏夫妇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作者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沈复本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曾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沈复前往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001

卷二 闲情记趣 051

卷三 坎坷记愁 075

卷四 浪游记快 113

卷五 中山记历 181

卷六 养生记道 247


精彩书摘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注释】

①衣冠之家:衣、冠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士大夫及以上的阶层才会注重,所以衣冠之家在这里是指官宦人家。

②天之……至矣:上天厚待我,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了。

③事如……无痕:苏轼的七言律诗《女王城和诗》,意思是往事就像春梦一样没有留下痕迹。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

【译文】

我出生在乾隆癸未年(1763)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好赶上了太平盛世,自幼生活在官宦人家,家住苏州沧浪亭旁边,上天于我已是厚待之极。苏东坡说:“往事就像春梦一样没有留下痕迹”,如果我不把我的事迹用笔墨记录下来,未免有些辜负上天的厚待了。

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 ,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注释】

①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所以本书把闺房之乐放在第一卷。

②稍识之无:据说白居易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就认识了“之”字和“无”字,所以用“稍识之无”来表示识字不多。

③责明于垢鉴:想要从满是污垢的镜子上找到明净之处。鉴,镜子。

【译文】

因为想着《关雎》在《诗三百》中名列第一,所以我想把记录夫妻生活的故事也放在第一卷,剩下的就按照顺序写了。惭愧的是我年少时曾经辍学,认识的字不多,所写的不过是记录真实的事情罢了。如果要从我这里考订文法,那就好比想要从满是污垢的镜子里寻出一点明净之处一样可笑(镜子污了就无法把人映照得清楚,喻义白废力气,徒劳无功)。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注释】

①聘:对……下聘,在这里是指定亲。

②怙:依靠,在这里指的是父亲。

③家徒壁立:家徒四壁,家里穷得只有四面墙壁了,形容十分贫穷困苦。

④娴:娴熟,精通。

【译文】

我小的时候跟金沙的于氏定了亲,但是她八岁时就夭折了,所以我后来娶了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是我舅舅陈心余的女儿,生得十分聪慧。小时候家里人教她学说话,她听人念了一遍《琵琶行》就会背诵了。芸四岁的时候,舅舅去世了,家中亲人只剩下舅母金氏、弟弟陈克昌两个至亲,家中一贫如洗。等到芸长大了,她十分擅长女红,家里的三口人都靠着她做针线活赚的钱过日子。克昌上学以后,学费从来没有短过。有一天,芸从书中看到《琵琶行》,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就这样开始学习认文。在刺绣闲暇的时候,她开始学习写诗,还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 ,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注释】

①归宁:古代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②窃:私底下,暗地里。

③释:释怀,放下。

【译文】

我十三岁时跟着母亲一起回外婆家,见到了芸,我们之间没有秘密,所以我得以拜读她写的诗篇,虽然感叹其文思优美,私底下却担心她福气太浅。我对芸的思念无法释怀,就对母亲说:“如果您要为我选媳妇的话,我非淑姊(即芸)不娶。”幸而母亲也喜爱她温柔和善,随即摘下金戒指作为我俩定亲的信物。这一天是乾隆乙未年(1775)七月十六日。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龄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 ,此已伏矣。

【注释】

①是年:这一年。

②消:通“销”。

③敲:指“推敲”,古人写诗的常用手段。

④夭寿之机:这里是指寿命不长的征兆。

【译文】

这一年的冬天,适逢芸的堂姐出嫁,我又跟着母亲前往。芸跟我同龄,只不过年长我十个月,自幼我们就以姐弟相称,所以我仍旧称她作芸姐。当时我看到满屋子的人都穿得十分光鲜,唯独芸身着素淡,只搭配了一双新鞋。鞋上的刺绣十分精美巧妙,我问了之后才知道是她自己做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她的聪慧不仅限于文思。她肩膀很窄,长长的颈子,身子瘦削却并非瘦骨嶙嶙之态,弯弯的眉毛,眼眸秀美,姿态万千,神采飞扬,只有两颗门牙微微露出,是唯一的缺点。芸的美自有一种缠绵之态,让人销魂。我要来她的诗稿翻阅,有的只有一联,有的有三四句,很多都是没有写完的。问她原因,她笑着回答:“这都是没有老师指导的作品,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可以作为老师,最终为我定稿。”我玩笑似的在她的作品上写下“锦囊佳句”,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她早夭的征兆。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 ,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谓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注释】

①漏三下:形容夜很深的样子。漏,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

②挈:通“携”,带着。

③贻:被。

④花烛之夕:作者与陈芸成亲的晚上。

⑤合卺(jǐn):卺,古代结婚时用来饮酒的瓢,所以结婚在古代也称为“合卺”。


《浮生六记》是一部以散文体写成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沈复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一幅生动画卷。全书分为“儿时”、“闲情”、“坎坷”、“浪游”、“忿炘”和“梦溯”六卷,分别叙述了作者从童年到老年,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与感悟。 第一卷《儿时》 “儿时”篇,犹如一幅稚拙却充满色彩的童年剪影,勾勒出沈复幼年时期的生活片段。他笔下的童年,没有大富大贵,却充满了温情与乐趣。家庭的氛围,长辈的关怀,以及孩童之间纯真的嬉戏,都被他娓娓道来。童年的记忆,常常带着一丝朦胧的美感,而沈复的文字,恰好捕捉到了这种特有的韵味。他描绘了与祖母、母亲的亲昵,与玩伴们在庭院中的追逐打闹,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初次感知。这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流露出对童年纯真岁月的眷恋。 在这一卷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节庆等,都展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沈复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生活的艰辛,而是着重于其中点缀的温情与乐趣。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一次玩耍中的小争执,一次节庆中的特别点心,都可能成为他笔下的生动细节。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细节的关注,为整部作品奠定了真挚而动人的基调。 第二卷《闲情》 “闲情”篇,是《浮生六记》中最令人称道的部分之一,它集中展现了沈复与其妻子陈芸之间,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这一卷充满了雅致的情趣,作者详细记录了与陈芸一同赏花、饮酒、品茗、赋诗、绘画的日常。他们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却被他们经营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意与雅趣。 沈复与陈芸的感情,并非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细水长流,相濡以沫。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理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以体现。陈芸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她不仅能与沈复在文学艺术上交流,更能体察沈复的心意,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他们一起布置居室,一起创作诗画,一起享受自然的风光,这些画面都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美感。 “闲情”篇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描绘。比如,他们如何选择花草来点缀居室,如何调制不同口味的饮品,如何寻觅一处绝佳的赏月之地。这些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对生活品味的展现。沈复用他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平凡的日常,升华为一种艺术。他笔下的“花影”、“月光”、“酒香”,都仿佛触手可及,令人沉醉。 作者在这里也展现了他对生活情趣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真正的闲情,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来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超越了物质的贫乏,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第三卷《坎坷》 “坎坷”篇,将读者从“闲情”的雅致带入了生活的现实困境。这一卷讲述了沈复在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等一系列打击下的艰难处境。生活的重担,命运的无常,都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挑战。 在这一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沈复的坚韧与无奈。他不得不面对生计的压力,不得不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得不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摧毁他,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艰难。他用诚实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挣扎与痛苦,没有过度的悲情渲染,而是带着一种沉重的现实感。 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得原本温馨的家庭逐渐支离破碎。经济上的拮据,更是让他们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中,沈复与陈芸的感情,成为了他们互相支撑的力量。他们一起承担生活的压力,一起面对困境,这种患难与共的情感,在“坎坷”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作者也在这篇中,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社会,有其温情的一面,也有其冷酷与残酷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的纠葛,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他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记录下这些,不回避现实的残酷。 第四卷《浪游》 “浪游”篇,记录了沈复在生活陷入困境后,为了生计而进行的四处漂泊的经历。他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看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经历了许多新奇而富有挑战的事件。 在“浪游”篇中,沈复的笔触变得更加开阔。他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琐事,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他笔下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都带着一种壮丽而生动的色彩。他对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人物的交往,都有着细致的观察与描绘。 旅途中的艰辛与不易,都被他如实地记录下来。他经历了各种人情冷暖,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这段旅途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浪游”篇也展现了沈复的生存智慧。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灵活的头脑,在陌生的环境中为自己寻找出路。他曾做过幕僚,也曾贩卖过古玩,这些经历都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第五卷《忿炘》 “忿炘”篇,主要讲述了沈复与陈芸在生活中的一些争执与误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苦闷。尽管他们感情深厚,但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与矛盾。 在这一卷中,作者坦诚地展现了夫妻之间可能出现的隔阂与误会。这些误会,或许源于性格的差异,或许源于外界的干扰,也或许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沈复用一种反思的笔调,剖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他对这些矛盾的感受。 尽管有争执,但沈复并没有因此否定他与陈芸之间的感情。相反,他通过这些经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感情的珍贵,以及彼此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他笔下的“忿炘”,并非是愤怒的宣泄,而是内心一种复杂的情绪波动,一种对美好感情受到挑战的担忧与反思。 这一卷也展现了沈复作为一个凡人的真实一面。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一个有七情六欲,会犯错,也会有烦恼的普通人。这种真实,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六卷《梦溯》 “梦溯”篇,是《浮生六记》的结尾,也是最令人伤感的部分。沈复在陈芸去世后,追忆往昔,感叹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 在“梦溯”篇中,作者将情感的抒发推向了高潮。他对陈芸的思念,对往昔的怀恋,都化作了淡淡的忧伤。他通过梦境,仿佛又回到了与陈芸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些梦境,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深眷恋。 作者在这里,对人生,对生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感叹生命的脆弱,感叹世事的变迁。曾经的美好,如今已成过往,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与回忆。 “梦溯”篇,以一种极其抒情而又克制的方式,表达了沈复对陈芸深深的爱与痛。这种爱,超越了生死,化作了永恒的思念。他的文字,在这一卷中,充满了哀婉的美感,令人动容。 《浮生六记》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妙的文笔,更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沈复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故事。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诚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引起共鸣。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让我们在感叹作者命运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体感”非常在意的人,拿到《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的那一刻,就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贝”。它的重量,拿在手里刚刚好,不会过轻而显得廉价,也不会过重而让人觉得笨拙。封面的材质,摸上去有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与古老的工艺有着某种联系。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页的边缘,不是那种生硬的切割感,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过渡,触感非常柔和。这种对于细节的打磨,恰恰体现了“典藏”二字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并且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带来美好体验的物品。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的享受。

评分

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籍本身的呈现方式。《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的装帧,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阅读的舒适。书脊的设计,让它能够平摊在桌面上,我曾经尝试过很多精装书,有些因为书脊过硬,阅读起来非常费力,需要用力压才能翻页,但这一本却非常柔顺,仿佛天生就为你而准备。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纸张的厚度也刚刚好,既不会太薄透漏出背面的字迹,也不会厚重得令人难以翻动。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细节之处都做到位的书籍,因为它们真正体现了对读者的关怀。每一次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纸张带来的细腻摩擦,这种触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比拟的。

评分

翻开这本《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出的古韵所吸引。书页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摸上去有种细腻的羊皮纸般的触感,边缘做工精致,连裁切的痕迹都仿佛带着匠人的心意。我尤其喜欢它封面设计的巧思,那一抹淡雅的青色,配合着素净的字体,没有丝毫的张扬,却自有风骨。拿到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仿佛捧着一段穿越时空的珍宝。精装的设计,让它摆在书架上也格外显眼,成为家中一道雅致的风景。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有质感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典藏”二字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触摸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一种对文字和内容的尊重。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这种期待感,对于一个爱书之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拿到《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本书,值得好好珍藏。它的装帧,完全符合我对“典藏”的理解。封面上的图案,色彩搭配和谐,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既不落俗套,又充满了故事感。我仔细看了看锁线装订,非常牢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书中的插图,如果是有的话,我想也一定会是别具匠心的。即使没有,仅仅是这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就已经足够让人心生喜爱。我喜欢把这类书籍摆在显眼的位置,让它们成为家里的一个焦点,时不时拿出来翻翻,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喜悦。这种与书的“相遇”,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寄托。

评分

对于一本承载着经典的作品,选择一本好的版本尤为重要。《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厚重感”和“精致感”。从拿到手中开始,就能感受到它与众不同。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散发着淡淡的智慧光芒。我特别留意了书页的边缘处理,非常平整,且带有自然的弧度,这一点看似不起眼,却大大提升了翻阅的顺滑度。这种细节的处理,足以见出品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其内容,还在于它的“形”,好的“形”能让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包装很好,书也精致,物美价廉!

评分

活动太多了,买了很多的书,没来得及看

评分

还没拆封,但感觉非常不错(*?´╰╯`?)?

评分

图文并茂哦,适合各位假期阅读消遣

评分

对国学感兴趣,最近这个也很火!

评分

很不错,信赖京东,活动力度很大!

评分

非常精致的一本书,而且还是硬皮的,内容很不错。推荐购买

评分

京东图书活动买的,超级便宜超级划算~

评分

正版,印刷质量特别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