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梓翁说园

大家小书·梓翁说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从周 著
图书标签:
  • 园艺
  • 植物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梓翁
  • 科普
  • 园林
  • 趣味科普
  • 文化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84696
版次:2
商品编码:105391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字数: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能诗善画,对昆曲的研究亦造诣不凡,他是一位集园林、古建筑、书画、诗词、散文、昆曲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可谓广识博学,多才多艺。有人称他是“杂家”,他自我调侃道:“我是个摆‘杂货摊’的‘杂家’。”殊不知他的这些“杂”,可说都是大师级的。

《梓翁说园》由陈从周先生编著,选录了先生历年有关园林的著述。

内容简介

编辑“大家小书”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本册《梓翁说园》为该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年),浙江绍兴人,1918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士。曾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之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教员。1952年秋开始执教同济大学建筑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之职。主讲中国建筑史、园林史、中国营造法、造园学等。并担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日本造园学会会员、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顾问等职。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曾作大量鉴定与维修。曾参照苏州网师园殿春移设计筹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中国庭园“明轩”,设计并重建上海豫园东部和水上游廊及宁波天一阁东园等工程。著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绍兴石桥》、《园林谈丛》、《说园》、《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山湖处处》、《诗词集》等古建筑园林专著和散文集。并曾发表有关古建筑园林论文数十篇。擅绘画,为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

目录

说园

续说园

说园(三)

说园(四)

说园(五)

园日涉以成趣

苏州园林概述

苏州网师园

苏州沧浪亭

扬州园林与住宅

瘦西湖漫谈

扬州大明寺

泰州乔园

三山五泉话镇江

常熟园林

同里退思园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南北湖

绍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宁波天童记游

端州天下闻

恭王府小记

颐和园

避暑山庄

潍坊十笏园

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村居与园林


























精彩书摘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工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工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我们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人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





《四季芳踪:园林风物志》 一、 生于烟雨,长于书香——一部关于“园”的深情札记 当人们提及“园”,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奇花异草的宏大画卷。然而,在中国悠久的园林文化中,“园”的意涵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观念,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它藏匿于文人墨客的笔端,流淌在古人的诗词歌赋里,沉淀在无数个细雨霏霏的午后,或明月高悬的夜晚。《四季芳踪:园林风物志》便是这样一部关于“园”的深情札记,它并非宏篇巨制,亦非考据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渗透着作者对自然景致、人文情怀以及生活点滴感悟的书。 本书的作者,并非一位声名显赫的园林大家,亦非一位身处江南水乡的隐士。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的寻常之人,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中,他用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用一种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触动灵魂的瞬间。他没有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没有奇技淫巧的实践,他有的只是他对“园”的理解,一种根植于日常、回归于内心的体悟。 “园”,对他而言,可以是自家窗前一隅被精心打理的小花园,可以是某个城市角落里被遗忘的古老庭院,更可以是古籍中那些关于园林建造、植物栽培、景致描绘的只言片语。他行走于城市,穿梭于书海,在不同的时空中,搜寻着与“园”有关的蛛丝马迹,并将它们串联成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 本书的结构,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或地理空间来划分,而是以一种更为随性、更为个人化的方式展开。作者仿佛一位漫步园林的游人,信步而行,随遇而安。时而驻足于一棵老树下,讲述它历经风雨的故事;时而凝视一朵花的盛开,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绚烂;时而沉思于一处景致的设计,体会其中蕴含的巧思与匠心。 二、 四季流转,风物皆情——从点滴中品味园林的四季之美 “风物”,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关键词。它并非泛指自然万物,而是指那些具有独特地域性、历史性、人文性特征的景致与事物。作者笔下的“风物”,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有故事的。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园林中最富生命力的时刻。作者不会止步于描绘桃花的灼灼其华、梨花的皎皎如雪,他会去探究那些被文人墨客咏叹的古老树种,比如那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梅,它的枝干虬曲,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会去留意那些不为人注意的野草,它们的顽强生命力,不正是一种对自然的礼赞吗?他也会从古籍中挖掘关于春耕、春播的细节,将这些古老的农事活动与园林中的草木萌发联系起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夏,是热烈而奔放的季节,也是园林中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刻。作者不会仅仅描写荷花的亭亭玉立、紫薇的灼灼其华,他会去倾听夏日午后雷雨前,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他会去品味盛夏傍晚,听着蛙声一片,感受那份悠然与宁静;他会去描绘那些隐藏在绿叶深处的昆虫,它们是夏日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生灵,它们的鸣叫,是夏日最动听的交响乐。他还会从古人的诗词中,寻觅关于夏日纳凉、夏日宴饮的场景,将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融入对园林风物的描绘中。 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园林中最富色彩的时刻。作者不会止步于描绘红叶的层林尽染、桂花的暗香浮动,他会去追寻那些被时间染色的果实,比如柿子的火红、石榴的饱满,它们是大地慷慨的馈赠;他会去感受秋风萧瑟中,落叶在庭院中铺就的一层金色地毯,那是自然的告别,亦是生命的轮回;他会去品味秋日品茗的清雅,以及在寂寥中,人与自然的对话。他还会从古籍中,找寻关于秋收、秋祭的传统习俗,将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对秋日风物的描绘。 冬,是沉寂的季节,也是园林中最富意境的时刻。作者不会仅仅描写白雪皑皑、寒梅傲雪,他会去感受冬日清晨,那份凛冽而纯净的空气;他会去观察那些在严寒中依然挺立的松柏,它们是坚韧与不屈的象征;他会去探寻那些被雪覆盖的枯枝败叶,它们在沉睡中孕育着来年的生机;他甚至会从古人的笔下,去体会冬日围炉夜话的温暖,以及在寂静中,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 园林之外,皆是风景——对生活、文化与哲思的感悟 《四季芳踪:园林风物志》的魅力,并不仅限于对园林景致的细腻描绘,更在于作者从这些景致中所提炼出的对生活、文化和哲思的感悟。 作者认为,园林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碗清茶,一株盆景,甚至一片被风吹落的叶子,都可以成为作者体悟生活、感悟人生的媒介。他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赋予了诗意的解读,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同时,作者也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对那些与园林相关的诗词、典故、传说信手拈来,但绝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在品读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会在描绘一处古老的庭院时,引述一段与该地相关的历史故事;他会在描写一株植物时,追溯其在古代的文化象征意义。 更深层次地,作者通过对园林风物的观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从花开花落中看到生命的无常,从四季轮回中领悟时间的流逝,从草木枯荣中体会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他的笔触,没有大道理的说教,只有娓娓道来的感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笔下的“园”,既可以是物理的空间,也可以是心灵的栖息地。在喧嚣的尘世中,为心灵辟出一片宁静的角落,这或许是“园”的终极意义。通过对园林风物的描绘,作者引导读者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去品味生命中的诗意,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四季芳踪:园林风物志》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建造园林的书,也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它是一本关于“看”的书,关于“听”的书,关于“感受”的书。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体悟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哲思。它是一次与自然、与历史、与内心的对话,是一场在文字中进行的,关于“园”的,悠长而美好的漫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久远的故事。初读时,我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所吸引,每一个段落的过渡都显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生硬感。读到精彩处,我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那种意境深远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文字的力量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方式,将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我感觉作者对文字的掌控力极强,对句子的长短和节奏的把握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对于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雅致的书卷气。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线装和扉页的设计,都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偏向于古典,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还是偶尔翻阅的闲书,它都能提供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拿到手后,我特意在阳光下仔细端详了一番,那种纸张特有的微光泽和油墨的细腻感,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体量适中,拿在手上既有分量感,又不会觉得过于笨重,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配上一杯清茶,慢慢品读。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直接灌输观点,而是通过精妙的论述,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传统问题的方式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种对既有观念的审视和反思,正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作者的观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切入,提供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接受结论来得更有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旁默默引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心智的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从这本书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和执着的坚守。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或阐述某些事物,更是在努力延续一种文脉和精神。这种对文化本源的追溯和尊重,使得整本书的气质都变得厚重起来。它不只是针对当下读者的快餐式阅读,而是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古老的典籍和文人雅士的风骨,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构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那些珍视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礼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清晰,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专业,但作者却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述。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含义。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解释,既严谨又生动,让人很容易就能抓住重点。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很有特色,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一气呵成,不会让人感到思维的中断。这种清晰的结构对于构建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它不是零散信息的堆砌,而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我感觉作者在组织内容时下了很大的功夫,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高明。

评分

大家小书·梓翁说园大家小书·梓翁说园大家小书·梓翁说园

评分

多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亦有益处。

评分

质量很好,物美价廉。

评分

在《古代文学名著汇评丛刊: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汇评》中,金圣叹着重从阅读鉴赏和写作指导两个角度展开批评,围绕人物形象、戏曲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以人物为中心,探索作品的结构,品鉴作品的语言,序言、读法、总批、折批、节批、夹批等形式灵活运用,达到了文评合一、探幽发微、表里相融的效果,从而成为戏曲评点目前的经典之作。除金批外,还汇辑了周昂、戴问善等五人的评点,让读者从多角度欣赏和品鉴《西厢记》这部杰作。

评分

书还不错,可以看。

评分

还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啊!还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啊!

评分

书第二天收到。还没有看。外包装不错

评分

比较常见的知识,所获不甚多。

评分

好书推荐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