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塊一 初識數字通信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1 voip網絡電話係統
 技術解讀
 1.1 通信基本概念
 1.2 數字通信係統組成
 1.2.1 通信係統的一般模型
 1.2.2 數字通信係統模型
 1.3 數字通信係統性能指標
 1.3.1 信息量
 1.3.2 有效性指標
 1.3.3 可靠性指標
 1.4 數字通信的特點
 1.5 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
 1.5.1 通信發展簡史
 1.5.2 通信的種類
 1.5.3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實訓1 數字程控交換係統認知
 案例分析1 td-scdma移動通信係統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模塊二 通信信道認知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2 固定電話網中的信道
 技術解讀
 2.1 信道分類
 2.2 有綫信道
 2.2.1 明綫
 2.2.2 雙絞綫
 2.2.3 同軸電纜
 2.2.4 光縴
 2.3 無綫信道
 2.4 信道傳輸特性
 2.4.1 恒參信道傳輸特性
 2.4.2 隨參信道傳輸特性
 2.5 信道加性噪聲
 2.5.1 噪聲分類
 2.5.2 主要噪聲
 2.6 信道容量
 2.6.1 連續信道容量
 2.6.2 離散信道容量
 實訓2 e1綫、網綫接頭製作
 案例分析2 光縴同軸混閤網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模塊三 信號的有效傳輸技術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3 音頻通信終端
 技術解讀
 3.1 脈衝編碼調製
 3.2 模擬信號的抽樣
 3.2.1 抽樣過程
 3.2.2 低通模擬信號的抽樣定理
 3.2.3 帶通模擬信號的抽樣定理
 3.2.4 抽樣信號的保持
 3.2.5 抽樣信號的類型
 3.3 抽樣信號的量化
 3.3.1 量化過程
 3.3.2 均勻量化
 3.3.3 非均勻量化
 3.4 pcm編碼與解碼
 3.4.1 編碼碼型
 3.4.2 碼位安排
 3.4.3 逐次反饋比較型編碼原理
 3.4.4 編解碼器
 3.5 語音壓縮編碼技術
 3.5.1 差分脈衝編碼調製
 3.5.2 自適應差分脈衝編碼調製
 3.5.3 增量調製
 3.5.4 參量編碼
 3.5.5 子帶編碼
 3.6 復用與復接技術
 3.6.1 基本概念
 3.6.2 頻分復用
 3.6.3 時分復用
 3.6.4 數字復接
 3.6.5 準同步數字體係
 3.6.6 同步數字體係
 實訓3 抽樣定理與pam係統實驗
 實訓4 pcm係統實驗
 案例分析3 圖形、圖像通信終端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模塊四 信號的可靠傳輸技術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4 差錯控製技術在藍牙係統中的應用
 技術解讀
 4.1 差錯控製編碼
 4.2 常用的簡單抗乾擾編碼
 4.2.1 奇偶監督碼
 4.2.2 行列監督碼
 4.2.3 恒比碼
 4.2.4 正反碼
 4.3 漢明碼
 4.3.1 監督矩陣h和生成矩陣g
 4.3.2 校正子s
 4.4 循環碼
 4.4.1 碼多項式
 4.4.2 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和生成矩陣
 4.4.3 循環碼的編譯碼方法
 4.5 捲積碼
 4.6 turbo碼
 實訓5 turbo碼的simulink仿真
 案例分析4 差錯控製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模塊五 數字信號的基帶傳輸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5 基帶局域網
 技術解讀
 5.1 傳輸類型與方式
 5.2 數字基帶傳輸係統
 5.3 數字基帶信號
 5.3.1 數字基帶信號波形
 5.3.2 數字基帶信號的頻譜特性
 5.3.3 數字基帶傳輸常用碼型
 5.4 數字基帶傳輸理論
 5.4.1 信道限帶傳輸對信號波形的影響
 5.4.2 數字信號傳輸的基本準則
 5.4.3 升餘弦滾降特性
 5.5 眼圖
 5.6 時域均衡
 5.7 再生中繼傳輸
 實訓6 數字基帶傳輸係統simulink仿真
 案例分析5 光縴數字通信係統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模塊六 數字信號的頻帶傳輸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6 移動通信係統中的調製技術
 技術解讀
 6.1 數字頻帶傳輸係統
 6.2 二進製幅移鍵控
 6.2.1 2ask信號的調製
 6.2.2 2ask信號的解調
 6.3 二進製頻移鍵控
 6.3.1 2fsk信號的調製
 6.3.2 2fsk信號的解調
 6.4 二進製相移鍵控
 6.4.1 絕對碼和相對碼
 6.4.2 二進製絕對相移鍵控
 6.4.3 二進製相對移相鍵控
 6.5 二進製數字調製係統的性能比較
 6.6 現代數字調製技術
 6.6.1 正交振幅調製
 6.6.2 最小頻移鍵控
 6.6.3 高斯濾波最小頻移鍵控
 6.6.4 qpsk調製技術
 6.6.5 ofdm 技術
 實訓7 2fsk調製與解調實驗
 實訓8 2psk調製與解調實驗
 案例分析6 調製解調器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模塊七 通信係統的同步
 教學導航
 案例導入7 數字程控交換機中的同步問題
 技術解讀
 7.1 數字信號的傳輸與同步
 7.2 載波同步
 7.2.1 插入導頻法
 7.2.2 直接提取法
 7.2.3 載波同步係統的性能
 7.3 位同步
 7.3.1 插入導頻法
 7.3.2 直接提取法
 7.3.3 位同步係統的性能
 7.4 幀同步
 7.4.1 對幀同步係統的要求
 7.4.2 幀同步的實現方法
 7.4.3 幀同步係統的性能
 7.5 網同步
 7.5.1 主從同步方式
 7.5.2 互同步方式
 7.5.3 準同步方式
 實訓9 數字同步與眼圖實驗
 案例分析7 td-scdma係統中的同步技術
 知識梳理與總結
 單元測試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它對現代通信係統中各種調製解調技術的深入剖析。從早期的ASK、FSK、PSK,到更先進的QAM、OFDM,每一項技術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講解。作者不僅給齣瞭數學模型和信號星座圖,還詳細解釋瞭它們在實際通信環境中的性能錶現,比如抗噪聲能力、頻譜利用率等。尤其是在討論OFDM(正交頻分復用)時,它如何解決多徑衰落問題,以及其在Wi-Fi、LTE等現代無綫通信標準中的核心地位,都被闡述得非常透徹。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讓我在理解復雜概念時感到遊刃有餘,也為我後續深入研究相關領域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本書在信道編碼和糾錯碼的部分,可以說是一次思維的洗禮。我之前一直認為通信的可靠性主要依賴於信號的強度和抗乾擾能力,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智能”糾錯的強大力量。從簡單的漢明碼,到更復雜的捲積碼和Turbo碼,作者詳細解釋瞭它們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過添加冗餘信息來檢測和糾錯傳輸過程中産生的錯誤。書中對維特比譯碼算法的講解,配以流程圖和算例,使其邏輯清晰,易於理解。這讓我認識到,即便在惡劣的通信環境下,通過精巧的編碼設計,也能實現極高的通信可靠性,這對於衛星通信、深空探測等領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評分閱讀《數字通信技術及應用》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它在網絡協議和通信架構方麵的內容也相當豐富。雖然書名側重於“技術及應用”,但它並沒有忽略通信係統是如何構建起來的。關於TCP/IP協議棧的解釋,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層層遞進,清晰地展現瞭數據在網絡中傳輸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彆是對TCP的擁塞控製和流量控製機製的講解,讓我對如何保證網絡穩定性和高效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還涉及瞭一些基本的網絡安全概念,如加密和認證,雖然篇幅不長,但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初步的視角,認識到數字通信安全的重要性。
評分最後,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本書在應用案例分析部分所展現的廣度和深度。它並沒有局限於理論的講解,而是將所學的數字通信技術融入到瞭各種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如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光縴通信以及物聯網通信等。作者不僅分析瞭這些領域對數字通信技術提齣的挑戰,還詳細闡述瞭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例如,在討論物聯網通信時,它介紹瞭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如LoRa和NB-IoT,以及它們在低功耗、長距離通信方麵的優勢。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數字通信技術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也激發瞭我將其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興趣。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數字通信技術及應用》,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框架。開篇章節對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原理,如采樣、量化、編碼等,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並輔以大量直觀的圖示和數學推導,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循序漸進地理解。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巧妙地引入瞭一些現實世界的應用場景,比如音頻和視頻信號的數字化過程。這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抽象的理論是如何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技術的。舉例來說,關於PCM(脈衝編碼調製)的解釋,不僅清晰地描繪瞭編碼過程,還討論瞭不同量化精度的優缺點,這讓我深刻理解瞭數據壓縮與失真之間的權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