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克 著
图书标签:
  • 赫尔佐格
  • 德梅隆
  • 建筑
  • 建筑设计
  • 法国建筑
  • 现代建筑
  • 建筑师
  • 建筑作品集
  • 1989-1991
  • 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4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5631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4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套全集为普利茨克奖得主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作品全收录,是建筑学专业人员必备的学习参考资料。卷次按年代划分,目前共有四卷。 本卷由编者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三年的设计进行综述开篇;接下来是这期间重要设计作品的全面介绍,从项目委托到设计方案探讨,到最后建造竣工,同时辅以大量的草图、线图和照片;图量丰富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的特点之一,另一大特点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还编录了两位大师的重要言论和著述,理论性颇强;附录部分有1989~1991年期间所有作品的年表和简要项目介绍,二位大师参展和获奖情况及其他。

目录

导言
建筑:观察的多样性——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
1989~1991年
1989~1991年的建筑与方案
No.48 沃尔夫铁路工程,瑞士巴塞尔
NO.49 沃尔夫信号大楼,瑞士巴塞尔
No.50 SUVA大楼改扩建,瑞士巴塞尔
No.51 对角线大街公园,西班牙巴塞罗那
No.52 卢塞恩环路公寓建筑,瑞士巴塞尔
No.55 普法芬霍尔兹体育运动中心,法国圣路易斯
No.56 私人现代艺术收藏品画廊,戈茨收藏馆,德国慕尼黑
No.57 希腊东正教教堂,瑞士苏黎世
No.58 瑞士保险公司总部扩建,瑞士圣加仑
No.60 勃艮第大学总体规划,法国第戎
No.64 勃艮第大学澳大拉西亚一期学生公寓,法国第戎
No.65 埃萨斯特办公和仓库大楼,瑞士巴塞尔
No.71 柏林中心,为“明日柏林”建筑展所做的设计,德国建筑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
No.73 维森豪瑟广场城市设计,德国斯图加特一米尔豪森
No.75 艺术中心,法国布洛瓦
No.76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摄影展,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
No.77 “建造中的城市?”城市规划研究,瑞士巴塞尔
No.78 锡尔斯盆地地区住宅设计,瑞士恩格达恩锡尔斯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著述
城市及其聚合性
激情的背叛
雅克·赫尔佐格和伯恩哈德·比尔吉的对话
附录
作品年表
展览与获奖
参考文献
生平介绍
图片致谢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建筑的诗学与观念:二十世纪末的结构与光影 一部跨越地域、风格与材料的建筑思潮考察录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建筑师或事务所的创作历程,而是致力于梳理和剖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球建筑语境中涌现出的几股关键性思潮、技术革新及其对空间本质的重新定义。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观察在后现代主义的余波中,建筑师们如何应对全球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对地方性与历史感的重新审视。 第一部分:纪念碑性与场所精神的回归 进入九十年代,建筑界开始反思前一阶段对符号学和拼贴式手法的过度迷恋。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欧洲、亚洲及北美出现的“新纪念碑性”的倾向。这并非是对宏伟叙事的盲目复兴,而是一种对材料的诚实性、对尺度与光线在体验中的作用的重新强调。 一、后工业时代的物质性重估: 我们详细考察了那些致力于挖掘和展示建筑材料本身特质的实践。从对未经处理的混凝土表面肌理的精细研究,到对本土石材和木材在气候条件下的老化过程的哲学思考,建筑不再被视为纯粹的“表皮”,而是结构与材料共生的有机体。书的这一章节,通过对意大利、瑞士(侧重于非特定地域的材料实验,排除特定事务所的明确记录)及北欧建筑师的个案分析,揭示了这种回归物质性的运动如何与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早期理念相交织。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工艺,使粗粝的材料散发出内在的精致感。 二、对“微观景观”的介入: 传统上对“城市”的宏大规划逐渐让位于对“场所”(Site)的深度解读。本书记录了建筑师们如何在特定的地形、历史遗迹和现存的城市肌理中寻找介入点。这包括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再利用、对废弃工业区进行生态修复与文化转化的案例研究。我们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改变流线、调整高度和引入自然元素,来“唤醒”沉睡的场所精神,而非简单地覆盖新的结构。例如,对某些博物馆扩建或文化中心的改造项目,其核心理念在于如何使新建筑成为现有历史对话的参与者,而非仅仅是旁观者或征服者。 第二部分:技术的渗入与空间叙事的演变 九十年代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从辅助工具向核心设计工具过渡的关键时期。然而,本书关注的重点并非软件本身,而是技术如何影响了建筑师对空间复杂性的处理能力,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如何改变了光影、透明度和结构逻辑的表达。 一、非线性结构的探索与实现: 在几何学和拓扑学的启发下,一些建筑师开始挑战传统的正交网格系统,尝试更自由、更具流动性的形态。本章节详细分析了复杂的曲面和双曲面结构在实际建造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着重考察了计算能力提升后,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之间如何建立新的协作模式,以实现过去仅存在于图纸上的形态。探讨了如何利用参数化思维,在保证结构合理性的前提下,创造出富含动态感的立面与空间序列。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立面的遮阳系统和幕墙设计,实现建筑对日照和气候的精细响应。 二、光与空气的编织: 空间的“感知质量”成为衡量建筑成功的核心标准之一。本书系统梳理了九十年代初期对于“穿透性”和“模糊边界”的追求。这涉及对高性能玻璃、光导管系统以及新型材料在采光和通风中的应用。通过对一些公共建筑(如图书馆、交通枢纽)内部空间的深入剖析,我们展示了建筑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开窗角度、中庭的布局以及材料的半透明性,将外部的光线和空气转化为可被感知和体验的“室内气候”。这种对气候的敏感性,是对现代主义以来僵硬的封闭式空调环境的一种有力回应。 第三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主义的重塑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贸易的加速,建筑的“普世语言”与“地方独特性”之间的张力达到了一个高潮。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建筑师们在面对跨文化项目和本土资源局限时,如何发展出一种既具国际视野又不失地域根源的建造哲学。 一、对传统构件的当代诠释: 许多成功的项目并未简单地挪用地方符号(如特定的屋顶形状或装饰元素),而是深入理解了传统构件背后的气候适应性、结构逻辑和文化意涵,并以当代材料和技术进行重新演绎。我们分析了在东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筑师如何处理屋檐、围墙和庭院这些经典元素,使之在新的功能需求下焕发生机。这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对话,而非肤浅的风格模仿。 二、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形态的塑造者: 在城市扩张和郊区化的背景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桥梁、铁路站、文化园区)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实现,它们成为了重塑城市形态的关键节点。本部分考察了那些将基础设施设计提升到建筑艺术层面的尝试,关注如何通过对体量、路径和景观的综合考虑,使交通枢纽成为新的城市客厅或地标。这些实践显示了建筑师开始承担起超越单一建筑本体的更广泛的城市责任。 --- 本书旨在为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筑思想转向的学者、建筑专业学生及关注当代设计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非线性的思想地图。它聚焦于那些驱动建筑演变的底层观念、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术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考,而非对特定个体创作目录的罗列。通过对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思潮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建筑在迈向新世纪时所确立的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当我拿到《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1989-1991年)》时,心中充满了期待,而它所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这一卷,就像是一个建筑师的“灵感胶囊”,浓缩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特定时期最富有爆发力的思考。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对建筑“形式”的解构和重塑。他们不是简单地套用已有的形式,而是从最基本的几何体出发,通过叠加、切割、扭转等方式,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体验。书中的一些项目,虽然可能在当时看来并不属于主流,但它们所蕴含的超前性,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被他们处理建筑体量和表皮的精妙之处所吸引,那种对材料肌理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色彩和纹理的独特运用,都展现了他们非凡的艺术敏感度。而且,书中对于项目背景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设计决策的由来,感受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释放出无限的创意。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建筑设计本质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被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这对建筑师组合的独特视角和大胆实践所吸引。这次入手的是他们的《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他们创作黄金时期的宝藏。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直觉性的空间处理方式深深打动。他们不是在堆砌表面的形式,而是深入到建筑的本质,探索材料本身的肌理、光影在空间中的变化,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微妙的对话。那些看似简洁的线条背后,却蕴含着对功能、美学和哲学思考的深刻理解。书中那些早期的项目,虽然相较于他们后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可能显得更加“纯粹”和“实验”,但恰恰是这些项目,奠定了他们日后风格的基石。每一个细节,从墙体的构造到窗户的开口,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我尤其欣赏他们处理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方式,那种将自然元素巧妙地引入室内,模糊室内外界限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纸和照片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建筑思想的浓缩,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启示。

评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建筑史某个精彩瞬间的窗口。它所记录的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这个阶段的作品,充满了实验性和探索性,却又不失他们一贯的严谨和对细节的关注。我被他们对于“场所感”的营造所打动,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建筑与特定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建筑的空间语汇。书中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设计,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他们处理建筑入口和过渡空间的方式,那些微妙的引导和惊喜,让人们在进入建筑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而且,书中对项目不同视角和细节的呈现,都极其到位,让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每一个空间的设计巧思。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建筑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建筑的哲学对话,它让我重新思考建筑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我不得不说,这一卷《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1989-1991年)》绝对是我近年来最值得珍藏的读物之一。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他们职业生涯早期所展现出的非凡才华和前瞻性。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图录,不如说它是一次对建筑思维方式的深度探索。书中的案例,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显得前卫而充满生命力。我被他们对于材料的创新运用所深深震撼,他们能够从最普通的材料中挖掘出不寻常的质感和表现力,创造出既具有工业感又不失艺术性的空间。那种对光线的敏锐捕捉,更是他们的独门绝技,通过对光线的组织和引导,他们能够为建筑赋予生命,让空间在不同的时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个项目的阐述,都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深入到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回应场地特质的方方面面。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读完这本书,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起了我对未来建筑形态的无限遐想。

评分

我购买《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2卷)(1989-1991年)》纯粹是出于对他们建筑语汇的好奇。然而,当我翻开它,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书中那些作品,仿佛是某种建筑基因的原始爆发。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的、不受束缚的创造力,他们敢于挑战既定的规则,敢于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回应设计需求。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他们对于“不寻常”的执着,那些在别人看来是瑕疵或局限的地方,在他们手中却变成了建筑独特的亮点。书中的那些住宅项目,虽然尺度相对较小,但它们所展现出的空间组织逻辑和对居住者体验的关怀,却有着大师级的风范。他们如何处理私密性与开放性的平衡,如何将自然光引入每一个角落,如何用最少的笔触勾勒出最动人的轮廓,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直接而坦诚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只有对建筑本身最本质的呈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设计,是关于如何“建造”而非仅仅是“装饰”。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建筑大师作品集,建筑系学生可以看看

评分

很多丰富的图片展现着大师的伟作。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其实看的就是方案如何逐步呈现的,学习构思的方法

评分

不给力啊

评分

不错,值得拥有!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是正版的,之前有过担心滴。内容还行吧,尽管我没觉得有多充实。冲着是名人写的,书的质量还行就不挑剔了。卖家发货挺快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还是不错的,精装外壳,发货速度真心的快,评价晚了,书不错,应该再早点看的。推荐看,只是粗浅认识了一下,已经感觉到自己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好书,受益匪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此书,绝对是人生一大遗憾。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据了解,京东为顾客提供操作规范的逆向物流以及上门取件、代收货款等专业服务。已经开通全国360个大中城市的配送业务,近1000家配送站,并开通了自提点,社区合作、校园合作、便利店合作等形式,可以满足诸多商家以及消费者个性化的配送需求。为了全面满足客户的配送需求,京东商城打造了万人的专业服务团队,拥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遍布全国的网点覆盖,以及日趋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所以京东的物流我是比较放心的。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 《爱情急救手册》是陆琪在研究上千个真实情感案例,分析情感问题数年后,首次集结成的最实用的爱情工具书。书中没有任何拖沓的心理和情绪教程,而是直接了当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爱情中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单身的会遇到被称为剩男(剩女)的压力、会被家人安排相亲、也可能暗恋无终,恋爱的可能会遇到被种种问题,而已婚的可能会遇到吵架、等问题,所有问题一一给出解决方案。陆琪以闺蜜和奶爸的语重心长告诉你各种情感秘籍,让你一看就懂,一做就成。是中国首部最接底气的爱情急救手册。《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年推出的新散文集。从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几个月的时间,欣喜与不舍交杂。这是张小娴最美的散文。美在每个充满灵性的文字,美在细细道来的倾诉话语。美在张小娴书写时真实饱满的情绪,更美在打动人心的厚重情感。从装祯到设计前所未有的突破,每个精致跳动的文字,不再只是黑白配,而是有了鲜艳的色彩,首次全彩印刷,法国著名唯美派插画大师,亲绘插图。两年的等待加最美的文字,《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你面前这本最值得期待的新作。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