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手冊主要由基礎和産品兩部分構成,基礎部分由總論和七篇組成,重點介紹瞭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共性技術和常用資料,産品部分由十六篇組成,涵蓋檢測、顯示、控製、執行等各類儀錶與係統,可供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行業的科研、設計、製造、應用方麵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有關師生參考。
內容簡介
《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手冊》分為基礎理論與産品兩部分。基礎理論部分著重介紹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常用術語和資料、檢測與控製技術、可靠性工程、環境適應性試驗與防爆安全技術;産品部分介紹各種檢測(含熱工量、機械量、成分量)、顯示、控製、執行儀錶與係統。手冊共有24篇,包括總論1篇、基礎部分7篇、産品部分16篇,分上下兩冊齣版。
本手冊內容完整、門類齊全、産品豐富、專業覆蓋麵廣,基本上反映瞭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技術和産品的全貌,是一部較完整的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專業手冊。
本手冊在錶達方式上力求做到深入淺齣、簡明扼要、直觀易懂、歸類便查。讀者在瞭解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技術和産品的同時,可起備查、提示、啓發的作用。
本手冊可供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行業的科研、設計、製造、應用方麵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閱。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編輯說明
第13篇 物性分析儀錶
第1章 概論
1 物性分析儀錶的分類
2 物性分析儀錶的發展趨勢
第2章 濕度計
1 濕度的錶示方法
1.1 混閤比
1.2 比濕q
1.3 絕對濕度pv
1.4 相對濕度
1.5 體積比
1.6 摩爾分數
1.7 飽和度
1.8 露點(霜點)
1.9 熱力學濕球溫度
1.10 飽和水汽壓
2 伸縮式濕度計
2.1 毛發濕度計
2.2 便攜式毛發濕度計
2.3 記錄式毛發濕度計
3 乾濕球濕度計
3.1 手搖式乾濕球濕度計
3.2 阿斯曼濕度計
3.3 鏇轉式通風乾濕錶
3.4 衝擊射流式乾濕球濕度計
3.5 平衡溫度乾濕計
4 露點濕度計
4.1 簡易式露點杯
4.2 簡易式露點計
4.3 通氣式露點計
4.4 高壓式露點計
4.5 光電冷凝式露點計
4.6 普通冷鏡露點計
4.7 循環式冷凝濕度計
4.8 低霜點冷鏡露點計
4.9 絕熱膨脹式露點計
4.10 氯化鋰露點計
4.11 光縴式露點計
4.12 阻柵式露點計
5 電容式濕度計
5.1 工作原理
5.2 測量電路
5.3 高分子聚閤物電容濕度計
5.4 基於電容充放電的濕度計
5.5 容柵式濕度計
5.6 氧化鋁電容濕度計
6 電阻式濕度計
6.1 氯化鋰電阻式濕度計
6.2 陶瓷濕度傳感器
6.3 電解型電阻濕度計
6.4 吸著型電阻濕度計
6.5 熱電阻式濕度計
7 限界電流型濕度傳感器
8 電解式濕度計
9 電磁波濕度計
9.1 錶麵聲波濕度計
9.2 壓電晶體振蕩式濕度計
9.3 微波濕度計
10 光譜吸收式濕度計
10.1 紅外吸收式濕度計
10.2 紫外吸收式濕度計
11 光縴濕度計
第3章 水分計
1 概述
2 重量法水分計
2.1 烘箱法
2.2 熱天平法
2.3 乾燥劑法
2.4 蒸餾式水分計
3 化學反應式水分計
3.1 卡爾費修水分計
3.2 滴定法
3.3 碳化鈣水分計
4 電阻式水分計
4.1 電阻式水分計的原理
4.2 電阻式水分計的結構
5 電容式水分計
5.1 測量電極
5.2 測量電路
6 中子式水分計
6.1 探測式中子水分計
6.2 固定式插入型中子水分計
6.3 錶麵型中子水分計
6.4 快中子透射式濕度計
6.5 取樣式透射型快中子水分計
6.6 取樣式透射型熱中子水分計
6.7 取樣式散射型熱中子水分計
6.8 移動式插入型中子水分計
6.9 移動式錶麵型水分密度計
7 紅外水分計
7.1 紅外透射式水分計
7.2 紅外反射式水分計
7.3 紅外吸收式水分計
7.4 紅外散射式水分計
8 微波式水分計
8.1 工作原理
8.2 反射式微波水分計
8.3 透射式微波水分計
9 核磁共振式水分計
10 等溫吸附法測水儀
11 熱吸收式微量水分儀
11.1 檢測池工作原理
11.2 儀器測量係統
12 晶體振蕩式微量水分儀
12.1 工作原理
12.2 晶體檢測器和測量電路
12.3 流程係統
……
第14篇 工業分析儀錶
第15篇 視頻監控係統
第16篇 顯示調節儀錶
第17篇 執行機構與控製閥
第18篇 可編程序控製器及係統
第19篇 集散型控製係統
第20篇 工業計算機控製係統
第21篇 現場總綫控製係統與工業以太網
第22篇 工業自動化軟件
第23篇 管控一體化
參考文獻
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常用英文縮寫
精彩書摘
1 工業分析儀錶的組成
工業分析儀錶一般由四部分組成:
1.取樣及預處理係統
取樣及預處理係統是確保分析儀錶正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功能是從對象中取齣有代錶性的分析介質樣品並作必要的預處理。
取樣裝置應包括取樣探頭及其他一些與探頭有直接關係的部件,如冷卻與冷凝收集器、反吹清洗器、抽吸器及取樣泵等。這些部件的主要作用是取樣,同時也對樣品作初步預處理。例如,取樣有正壓取樣和負壓取樣,對負壓取樣,應有抽吸器。另外在取樣時,對煙塵量很大的樣品往往采用水洗的方法進行機械雜質與腐蝕性氣體的過濾,初步過濾掉樣品中顆粒較大的機械雜質。由於取樣裝置直接安裝在現場,工作條件惡劣,容易損壞,因此要用良好的材料製造,同時又要便於修理或更換。
樣品經取樣探頭後再通入預處理係統,這一部分包括:過濾器、乾燥器、精密壓力調節閥、穩壓閥、穩流閥、各種切換係統(如樣品與標準樣品的切換、多點取樣切換)、分流器、流量指示儀與流量調節器、各種啓閉閥與迴收係統。
這些部件的作用是對樣品作進一步預處理,其中主要是過濾掉細小的灰塵,對油汙、腐蝕性的物質與水分進行化學過濾或吸收,以及除去某些乾擾組分。同時還要對樣品的壓力、流量、溫度進行控製,使之能滿足分析儀錶的要求。
2.檢測器
檢測器(也稱發送器、傳感器)是儀器的心髒部分。它的功能是把被分析物質的成分或物質性質變換為電信號。不同分析儀錶,有不同的檢測形式,也就有不同的檢測器。
3.測量及信號處理係統
這部分的作用是進一步處理檢測器提供的信息,如電信號的轉換、放大、綫性化、變換為統一信號(如4~20mA,1~10mA電流等)和數字信號等,並將信號不失真地送給顯示裝置。
4.顯示裝置
用來顯示分析結果。一般有模擬顯示和數字顯示兩種。模擬式顯示儀錶一般采用通用的顯示儀錶,如動圈式顯示儀錶或帶記錄的電子電位差計算,這些顯示儀錶要按被測物質成分重新分度標尺。現在在分析儀錶中也逐漸用數字顯示,並且與計算機聯用的分析儀錶中開始應用圖像顯示。
2 工業分析儀錶的分類
分析儀錶按使用場所可分為:實驗室用分析儀錶和工業用分析儀錶兩種基本形式。前者用於實驗室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它一般給齣比較準確的結果,通常是人工取樣,間斷分析。而後者用於工業流程上,完全能自動分析,即自動取樣,連續分析,並隨時指示或記錄齣分析的結果。工業分析儀又稱為在綫分析儀錶或過程分析儀錶。按被測對象分類有:氫分析儀、氧分析儀、工業PH儀、鹽量錶等;按其工作原理,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電化學式分析儀錶。包括電導式分析儀、電位式分析儀、電量式分析儀、離子濃度計、原電池式分析儀、電解式分析儀、極譜儀等。
(2)熱學式分析儀錶。包括各種熱分析儀、熱導式分析儀、熱化學式分析儀等。
(3)磁學式分析儀錶。包括加熱磁式分析儀、磁力機械式分析儀、磁式氣體分析儀、核磁及順磁共振波譜儀等。
(4)光學式分析儀錶。包括發射光譜儀、紅外綫吸收式、紅外及紫外分析儀、紅外分光光度計、紫外及可見光光度計、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光乾涉式分析儀、散射式分析儀、鏇光儀、摺光儀、光電比色式分析儀、偏振分析儀等。
(5)射綫式分析儀錶。包括X射綫衍射儀、X射綫吸收式分析儀、X射綫熒光分析儀及γ射綫分析儀。
(6)色譜儀。包括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薄層色譜儀等。
(7)電子和離子式光學分析儀錶。包括電子探針、離子探針、電子能潛儀及各種質譜儀等。
(8)其他分析儀。凡不屬於上述類彆的分析儀器,以及涉及兩類或兩類以上分析原理的分析儀器。
……
前言/序言
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是實現生産過程信息的獲取、傳遞、轉換、處理的自動化技術工具,廣泛用於冶金、電力、石油化工、化學、機械、醫藥、輕工、紡織、建材等工業企業中,在農業生産、科學技術、國防建設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中都有應用。
在現代化建設中,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産業是帶動國民經濟各部門技術進步、新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勞動生産率、改善經濟效益、開發和節約能源與材料、發展科學技術的先導性産業。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裝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齣一個國傢的生産力發展和觀代化科學技術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控製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新技術、新産品、新係統不斷湧現,為瞭認真總結我國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提高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研發和應用水平,促進我國工_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技術進步,中國儀器儀錶學會、上海工業自動化儀錶研究所、中國電力齣版社共同組織編寫瞭《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手冊》。
本手冊包括基礎理論和産品兩大部分。基礎理論部分由總論和1~7篇組成,重點介紹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共性技術和常用資料。産品部分有16篇,涵蓋各種檢測(熱工量、機械量、成分量)、顯示、控製、執行儀錶與係統。
本手冊具有如下特點:
1.內容完整。能較全麵地反映近期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國內外水平,門類齊全,産品豐富,覆蓋專業麵廣。
2.技術先進。根據近年來國內外科技、生産的發展,側重編寫先進的基礎理論與産品’對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産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在基礎理論中,編寫瞭新型檢測與控製技術、可靠性工程、環境適應性試驗技術、防爆安全技術等內容;在産品中’編寫瞭視頻監控係統、可編程序控製器、集散控製係統、計算機控製係統、現場總綫與以太網、 自動化軟件和管控一體化等新內容。
3.科學論證。本手冊具有科學性,原理正確,結構閤理,圖錶、公式、數據經得起論證和推敲。
4.突齣實用。在基礎篇中,著重推介各類産品在研究、設計、製造等方麵的知識;在産品篇中,重點介紹應用技術方麵的內容,如産品的安裝、使用、維護、修理、校驗與測試等。
《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手冊》是一部專業手冊,主要供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從事工業自動化儀錶與係統的工程技術人員查閱,也可供相關專業及教學、管理和其他有關人員參考。
現代工程控製與先進製造技術概覽 本書聚焦於驅動當代工業變革的核心技術——精確測量、智能控製與集成化製造係統,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套全麵且深入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 本書摒棄瞭對傳統儀錶硬件的冗餘描述,轉而深入探討支撐現代工業流程優化的關鍵技術範式、算法實現及其在復雜係統中的集成應用。全書內容圍繞過程優化、信息物理係統(CPS)、工業物聯網(IIoT)的構建與實施展開,結構上力求邏輯嚴密、內容前沿。 --- 第一部分:高級過程控製理論與模型化方法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超越經典PID控製的先進控製策略,重點關注如何利用數學模型精確描述和預測工業過程的動態行為,從而實現更穩定、高效的運行。 第一章 過程係統辨識與建模技術 本章首先確立瞭從實際工業數據中提取有效模型的基礎。內容涵蓋: 非綫性係統建模方法: 側重於如何處理具有滯後、飽和、死區等復雜特性的物理過程。詳細介紹奇異值分解(SVD)在模型階次約簡中的應用,以及非綫性迴歸模型(如NARMAX)的構建流程。 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建模(White-Box Modeling): 重點討論如何結閤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原理,構建偏微分方程組(PDEs)模型,並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或有限體積法(FVM)對模型進行數值求解和驗證。 數據驅動模型的選擇與評估: 對比支持嚮量機(SVM)、高斯過程迴歸(GPR)在小樣本學習中的優勢,以及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在處理時間序列依賴性方麵的性能指標(如均方根誤差RMSE、可解釋性度量)。 第二章 預測控製(MPC)的深度應用 預測控製是實現約束優化控製的核心工具。本章詳述瞭從理論推導到工程實現的各個環節。 綫性與非綫性MPC(LMPC/NMPC): 詳細闡述瞭滾動時域優化、約束處理(軟約束與硬約束)的數學公式。特彆是對於NMPC,著重分析瞭實時優化算法(如序列二次規劃SQP、內點法)在綫控製器的計算負載管理。 模型預測控製器的魯棒性設計: 討論瞭如何通過不確定性集(Uncertainty Sets)和魯棒優化(Robust Optimization)框架來應對模型失配和外部擾動,確保控製性能的穩定性。 MPC在大型集成係統中的應用案例: 案例分析涵蓋瞭乙烯裂解爐的溫度控製與能耗優化、大型水處理係統的汙染物濃度調控等,強調多變量耦閤係統的解耦策略。 第三章 智能與自適應控製策略 本章聚焦於在過程特性隨時間漂移或未知變化的情況下,如何使控製器具備自動調整能力。 自整定技術與參數估計: 深入探討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及其改進算法(如遞推最小二乘 RLS)在綫辨識過程參數,並將其實時反饋至控製器增益計算中。 模糊邏輯控製與神經網絡控製: 比較T-S模糊模型在近似復雜非綫性函數上的優勢,以及基於反嚮傳播(BP)和深度強化學習(DRL)的控製策略在應對極端工況下的潛力。 --- 第二部分:信息物理係統(CPS)與工業網絡架構 本部分將視角從單個控製迴路擴展到整個生産信息流與物理設備之間的深度融閤,探討構建高可靠、高安全性的工業互聯環境所需的技術棧。 第四章 工業通信協議與確定性網絡 本章側重於現代工業通信標準,強調數據傳輸的低延遲、高同步性需求。 基於以太網的控製網絡: 詳述時間敏感網絡(TSN)的關鍵技術,包括時間敏感數據包整形(TS-Shaping)、硬件時間戳(IEEE 1588 PTP)的實現機製,以及其在跨地域分布式控製係統中的可靠性保障。 無綫工業通信的安全與時效性: 分析ISA100.11a和WirelessHART在功耗管理、自組織網格路由和頻譜共享方麵的技術特性。 第五章 工業物聯網(IIoT)的數據采集與邊緣計算 本章關注海量異構數據在工廠層麵的匯聚、預處理和實時決策。 邊緣計算架構設計: 探討從雲端卸載到邊緣節點的計算任務劃分原則,包括數據預過濾、實時異常檢測(基於單類SVM)的部署策略。 OPC UA與數據語義化: 深入解析OPC統一架構(OPC UA)的信息模型構建方法,重點討論如何通過標簽化(Tagging)和命名空間(Namespaces)確保跨平颱、跨供應商數據的互操作性和業務上下文理解能力。 第六章 工業控製係統的網絡安全與功能安全 隨著係統互聯的加深,安全和可靠性成為核心挑戰。 工控網絡(ICS)的縱深防禦策略: 介紹Purdue模型在網絡分段隔離中的應用,以及入侵檢測係統(IDS)在SCADA/DCS網絡中的流量基綫建立與異常行為分析。 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融閤: 討論IEC 61508/61511標準對安全儀錶係統(SIS)的設計要求,以及在引入以太網通信後,如何確保SIS的隨機失效概率(PFDavg)指標不受網絡安全漏洞的影響。 --- 第三部分:製造執行係統(MES)與流程集成優化 本部分將生産控製提升至企業運營層麵,關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資源調度與質量追溯。 第七章 製造執行係統(MES)的功能架構與數據集成 本章探討MES在企業資源規劃(ERP)與底層控製係統(PLC/DCS)之間承上啓下的作用。 OEE(設備綜閤效率)的精確計量模型: 詳細構建OEE六大損失(停機、空轉、速度下降、質量損失等)的實時數據采集與計算模型,並闡述如何利用這些數據指導生産瓶頸分析。 批次過程管理(BPM)與ISA-88標準: 深入解析基於ISA-88模型的配方管理(Recipe Management)和單元操作(Unit Operations)的抽象化,實現生産指令的通用化與靈活部署。 第八章 過程數據分析與質量預測 本章關注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生産過程數據中的潛在價值,實現從反應式控製到預測性維護的轉變。 基於機器學習的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 探討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模型在預測設備剩餘使用壽命(RUL)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主成分分析(PCA)進行多變量過程的早期異常漂移檢測。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在流程優化中的構建: 闡述數字孿生體如何整閤實時運行數據、曆史模型和仿真環境,用於“What-if”情景分析和控製策略的離綫驗證。 --- 本書特色: 強調理論與工程的結閤: 每章均配有詳細的數學推導和工程實現的關鍵技術點說明。 內容聚焦前沿: 覆蓋瞭TSN、MPC、IIoT安全等當前工業界熱點和難點。 麵嚮復雜係統設計: 特彆關注多變量、強耦閤、高動態要求的流程工業應用場景。 本書是控製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以及從事過程控製係統設計、係統集成、工廠數字化轉型的高級工程師的理想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