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鬆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鬆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傢。《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傢”,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傢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彆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其代錶作品有: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汲黯傳:趙孟頫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引自《書林藻鑒》),
評分《中國書法史:元明捲》對中國書法的曆史淵源、書體沿革、風格嬗變等作瞭鳥瞰式的描述,作者運用考古新發現,吸收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個人對書法史的理解,闡釋中國書法史上的若韆現象,著力介紹瞭書法史上重要的書法作品、書傢、時代風尚和藝術流派,總結書法藝術發展的多種因素及內在脈絡。《中國書法史:元明捲》除梳理中國書法中“碑”、“帖”的淵源外,還對曆代書風形成的文化環境、曆代書法著錄和刻帖、曆代書論等作概要描述。
評分中國書法史經曆瞭一個漫長的過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纔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曆瞭很長的曆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 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嚮綫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嚮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瞭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評分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曆九十餘年,是為元代。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曆初建
評分必須瞭解的元明書法史。
評分東西真的很好很喜歡
評分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鬆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鬆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傢。《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傢”,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傢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彆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其代錶作品有: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汲黯傳:趙孟頫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引自《書林藻鑒》),
評分摺扣有點低,打摺促銷就好瞭
評分趙孟頫的書法不僅影響瞭整個元代,而且遠播國外,據歐陽玄所撰《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載,當時“四方貴族及方外士,遠在天竺(印度)、日本諸國,鹹知寶藏公翰墨為貴”。實際上受他書法影響最深者,當數東鄰高麗,從高麗末期至朝鮮時代中期,趙孟頫的書風籠罩達三個世紀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