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

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 编
图书标签:
  • 软土
  • 城市轨道交通
  • 工程施工
  • 监测技术
  • 应用指南
  • 地基处理
  • 沉降控制
  • 结构安全
  • 风险评估
  • 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44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85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
字数:2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从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监测要点、仪器比选、监测案例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轨道交通不同主体结构、不同工法的施工监测要点。介绍了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设备的种类及性能特点,既紧密结合相关规范,又总结监测实践一线经验,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的监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理论与实践并举,是一本内容丰富、有一定创新的监测技术应用指南。
《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适合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建筑工程基坑监测的工程技术人员、质监部门相关人员阅读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1概述
1.1 轨道交通工程发展概述
1.2 轨道交通建设特点与风险
1.3 监测对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2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概要
2.1 施工监测基本要点
2.1.1 相关规范规程
2.1.2 监测基本内容
2.1.3 基坑等级和监测等级.
2.1.4 监测项目及选择
2.1.5 监测方法及选择
2.1.6 监测报警
2.2 监测方案编制
2.2.1 基本内容
2.2.2 编制依据
2.2.3 监测项目
2.2.4 监测点布置(车站工程)
2.2.5 监测点布置(区间隧道和联络通道)
2.2.6 监测频率
2.2.7 监测报警值
2.2.8 信息反馈及时限
2.3 监测报表和报告

3 轨道交通施工监测项目实施要点
3.1 变形监测
3.1.2 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3.1.3 围护和支护体系沉降监测
3.1.4 深层土体沉降监测
3.1.5 邻近地表沉降监测
3.1.6 邻近建(构)筑物基础沉降(倾斜)监测
3.1.7 邻近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3.2 应力应变监测
3.2.1 支撑轴力监测
3.2.2 围护体应力(应变)监测
3.2.3 (接触)土压力监测
3.3 地下水监测
3.3.1 地下水位监测
3.3.2 孔隙水压力监测

4 轨道交通主体工程监测要点
4.1 地下车站监测要点
4.1.1 明挖顺作法
4.1.2 盖挖逆作法
4.1.3 明挖盖挖组合法
4.2 区间隧道(盾构法)监测要点
4.3 联络通道(冻结法)监测要点

5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仪器及选择
5.1 监测仪器参数基本概念
5.2 常用监测仪器基本原理
5.2.1 大地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
5.2.2 差动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5.2.3 振弦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5.2.4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5.3 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常用仪器
5.3.1 常用大地测量仪器简介
5.3.2 常用变形监测仪器简介
5.3.4 常用地下水监测仪器简介
5.3.5 光纤光栅传感新技术简介
5.4 监测仪器的率定及检验
5.4.1 传感器现场率定
5.4.2 常用大地测量仪器的检验
5.5 监测仪器技术要求及选择
5.5.1 仪器技术要求及规格
5.5.2 监测仪器选择的基本原则
5.5.3 监测仪器选择、验收及率定

6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实例
6.1 车站基坑(明挖法)施工监测实例
6.1.1 工程概况
6.1.2 车站基坑的工程等级
6.1.3 监测工作的目的与依据
6.1.4 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项目
6.1.5 监测的方法、仪器、测点布置的原则和数量
6.1.6 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6.1.7 施工概况
6.1.8 监测数据简要分析
6.1.9 监测工作小结
6.2 近距离穿越工程监测实例
6.2.1 工程概况
6.2.2 监测方案
6.2.3 监测实施要点
6.2.4 监测数据分析
6.2.5 监测工作小结

7 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7.1 数据自动采集器的推广使用和实时自动监测
7.1.1 功能特点
7.1.2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框图
7.1.3 实时自动监测——监测自动化的实现
7.2 监测数据预测预报
7.2.1 预测预报的魅力和困难
7.2.2 目前状况介绍
7.3 运营监测
附录
附录A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B深层测向变形(测斜)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C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D内力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E地下水位、分层竖向位移、回弹监测日报表样表
附录F监测仪器检验、验收样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常用的水位计有电接点、浮子式、电测式、压力式几种类型。
浮子式水位计利用浮子跟踪水位升降,以机械或光电方式直接传动记录。用浮子式水位计需有测井设备,适用含沙量不大的测点;最新的浮子式光电水位计在水位变率大、波涌严重的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测量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压力式水位计适用于不便建测井的地区,其根据压力与水深成正比关系的静水压力原理,运用压敏元件作为传感器。当传感器固定在水下某一测点时,该测点以上水柱压力高度加上该点高程,即可间接地测出水位。
5.3.4.2 渗压计
渗压计用以测量土、混凝土或基岩内的孔隙水压力或液体液位,也可以兼测埋设位置的介质温度。配备动态测试仪表,也可用以测量水流的脉动压力或动态水位。其主要部件均用特殊钢材制造,适合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
渗压计型式多样,一般分为竖管式、水管式、气压式和电测式四大类。电测式又分为差动电阻式、振弦式、电阻应变片式和压阻式等。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常用的为振弦式、差动电阻式渗压计。

前言/序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新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外,天津、杭州、南京、成都、沈阳等更多大中型城市都正在掀起轨道交通建设高潮,人们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高风险性认识越来越深入。如何系统总结与推广已有有效的技术经验和吸取教训,在新一轮大规模建设中学习和借鉴,显得极为重要。
  工程监测近十年来快速发展,它对控制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风险起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但与传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行业相比,目前市场上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时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为规范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的方法,普及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知识,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建设中业主、施工、监理等单位对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发挥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指导下,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组织有关长期从事监测工作的技术专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编写了这本《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
  本书从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监测要点、仪器比选、监测案例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梳理了轨道交通不同主体结构、不同工法的施工监测要点,介绍了轨道交通工程中监测设备的种类及性能特点。既紧密结合现行规范,又总结软土地区监测的经验实践,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的监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理论与实践并举,是一本内容丰富、有一定创新的技术应用指南。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施工期监测工作将越来越引起重视。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中得到启迪和帮助,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质量安全作出贡献。
《穿梭大地: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与预警》 引言 在现代城市飞速发展的图景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如同城市脉络的延伸,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在繁华都市的地下深处,一项项艰巨的工程挑战正悄然上演。其中,深基坑工程因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风险等级高而备受瞩目。如何确保这些庞然大物的安全“扎根”,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一道道难题。本书《穿梭大地: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与预警》正是致力于此,它将深入浅出地剖析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并系统性地介绍一系列前沿、有效的安全控制技术和预警机制。本书旨在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份详实的技术参考,助力城市地下工程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发展。 第一章:深基坑工程概述与风险辨识 本章首先将追溯深基坑工程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简单的开挖,到如今高度复杂的地下空间利用,展现其技术演进的轨迹。接着,我们将对深基坑工程的典型形式进行分类介绍,包括但不限于明挖基坑、地下连续墙基坑、桩锚支护基坑等,并分析不同形式基坑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深基坑工程的核心挑战——风险。本章将以系统性、结构化的方式,对深基坑工程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辨识。我们将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如软土、粘土、砂土、岩石等不同土体的力学特性、渗透性、稳定性)、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对边坡稳定性和涌水量的影响)、地震等。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地质条件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带来的挑战。 人为因素:这包括设计阶段的不足(如支护结构选型不当、计算模型简化、荷载考虑不全)、施工阶段的失误(如超挖、回填不密实、支护结构施工质量问题、施工顺序不当、监测数据分析不准确、应急预案缺失或执行不到位)、以及管理上的疏忽(如安全责任不明确、培训不到位、现场监管不力)。 环境因素:主要指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构筑物基础等,这些“敏感目标”的存在,使得深基坑工程的开挖可能引发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地下管线破损等次生灾害,从而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深基坑工程的风险有一个初步但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安全控制和预警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的核心技术 在充分辨识风险的基础上,本书第二章将深入探讨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涵盖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旨在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并为施工过程提供坚实的保障。 支护结构设计与选型:本章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包括排桩(悬挂桩、挡土桩)、地下连续墙、重力式挡墙、锚杆挡土墙、土钉墙、桩锚支护等。我们将重点分析各类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变形规律、施工工艺、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还将探讨新型支护材料和结构的研发应用,如组合型支护结构、绿色环保支护技术等。 止水与降排水技术:高地下水位是深基坑工程中的一大难题。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止水和降排水技术,包括: 止水技术:地下连续墙、水泥土搅拌桩止水、注浆止水(化学注浆、水泥浆注浆)、高压旋喷桩等。我们将分析各种止水技术的原理、施工方法、优缺点及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 降排水技术:轻型井点降水、喷射式井点降水、集水井降水、虹吸降水等。我们将阐述不同降水方式的适用范围、流量计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监测要点。 土体加固与改良技术:针对软弱土层,有效的土体加固是保证基坑稳定性的关键。本章将介绍多种土体加固技术,如: 化学加固:注浆加固(固结灌浆、劈裂灌浆、劈裂灌浆)等。 物理加固:挤密砂桩、振冲桩、土体挤压等。 机械加固:土钉墙、锚杆等。 生物加固:介绍新兴的生物加固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技术的机理、工艺流程、适用条件、效果评估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工艺优化与安全控制:本章将聚焦于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施工、基坑回填等关键工序中的安全控制措施。我们将详细阐述: 开挖与支撑:分层开挖、超挖控制、对称开挖原则、支撑体系的预加荷、施工顺序、卸载技术等。 支护结构施工:地下连续墙的成槽、吊装、接头处理;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锚杆的张拉与固结等。 基坑回填:回填材料的选择、分层夯实、填土厚度控制以及回填对支护结构应力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控制:噪声、扬尘、废水、弃渣的处理与管理,以及对周边交通、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深基坑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有效的安全监测是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的“眼睛”,而预警系统则是“大脑”,能够在风险萌芽之时发出警报。本章将深入探讨深基坑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监测目标与内容:本章将明确深基坑工程监测的主要目标,包括: 位移监测:基坑边坡位移、坑底隆起、支护结构变形、周边地表沉降、建筑物变形等。 力学参数监测:土体应力、支护结构内力(应力、弯矩)、锚杆拉力、支撑轴力等。 水文地质参数监测:地下水位、渗流量、水压力等。 环境参数监测: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倾斜,地下管线变形等。 监测技术与设备: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 位移监测:全站仪、GPS/GNSS、测斜仪、倾角仪、沉降标、位移监测仪等。 力学参数监测:土压力计、钢筋计、应变片、锚杆测力计、孔内测压仪等。 水文地质参数监测:水位计、渗流计、水压力计等。 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无人机监测、BIM技术与监测数据的集成、物联网(IoT)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 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风险等级以及周边环境,科学合理地设计监测方案,包括: 监测布点:如何选择关键监测点位,确定监测频率和周期。 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的数据采集流程,数据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 监测成果分析与评估: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基坑的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状况,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 预警系统构建与应用:本章将重点介绍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预警阈值设定:如何根据设计规范、规范限值以及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地设定预警阈值(报警值、危险值)。 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机制:建立自动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响应流程和应急措施。 专家会商与决策支持:利用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建立专家会商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及时的决策支持。 案例研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监测与预警系统在保障深基坑工程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应急处理 尽管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控制和监测预警措施,但极端情况下的事故仍然有可能发生。本章旨在通过对典型事故的深入剖析,总结事故教训,并为应急处理提供指导。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本书将选取国内外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深基坑工程事故,从事故发生的原因(设计、施工、管理等)、事故过程、事故后果、事故教训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潜在风险,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事故发生后的应急预案与响应: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深基坑工程事故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制定与执行要点: 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结构、人员职责、通讯联络方式。 事故调查与评估: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展开事故调查,确定事故原因和发展趋势。 应急救援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故(如边坡失稳、涌水、坍塌等),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包括人员疏散、险情控制、抢险加固等。 后期处理与恢复:事故得到控制后,如何进行现场清理、修复,以及对环境的恢复。 事故预防与风险规避:在分析事故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强调事故预防的重要性,并提出风险规避的策略,包括加强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等。 第五章:深基坑工程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控制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本章将探讨深基坑工程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BIM技术如何在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模拟、碰撞检测、进度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监测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发挥作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赋能深基坑工程: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模式;研究AI在基坑稳定性预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介绍VR/AR技术在施工人员培训、现场风险可视化、远程指导等方面的应用。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在深基坑工程中应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对深基坑工程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进行展望,例如更高精度、更强适应性的监测预警系统,更智能的施工机器人,以及更高效、更环保的支护技术等。 结语 《穿梭大地: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与预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深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本书介绍的各类技术,我们有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严峻挑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让城市的未来更加坚实、安全地建立在稳固的大地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沿海城市从事基建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含水层比较复杂的区域进行地铁隧道的挖掘,遇到的地质条件比预期要软得多,现场的工程师们都捏了一把汗。当时,我们只能依赖传统的监测手段,比如简单的沉降观测和应力监测,效果总是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窗,它详实地介绍了如何运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对软土地基的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的、精细化的把控。特别是关于“预警阈值设定”那一部分,结合了大量的工程案例,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主动控制”理念,这与我们过去那种“被动响应”的处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让我们明白了,监测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预测可能发生什么,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们项目团队案头必备的宝典,它带来的技术革新,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主要是冲着那些前沿的监测技术去的,比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在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桩基沉降进行高精度复核。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和技术参数的教科书,但读下去后,发现它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监测原理时,总是能够巧妙地穿插一些实际的工程故事,让那些枯燥的公式和曲线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多源数据融合”的探讨,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数据的集成方法,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监测系统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优缺点和兼容性问题,这对于我们项目经理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层面,它对监测方案的制定、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验证以及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流程,都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务实的态度,没有过度渲染高科技的炫酷,而是聚焦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落地,解决施工中的实际痛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让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都能从中获益匪ட்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施工指南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精益建造”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专著。我过去常常困惑于,为什么不同的团队在处理相似的软土问题时,效果会相差那么大。阅读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关键在于对施工扰动与环境响应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度和监测手段的精细度。书中对“动态反馈回路”的构建描述得淋漓尽致,从爆破或盾构推进的微小动作,到地表沉降的毫厘变化,再到结构应力的累积,作者构建了一个无缝衔接的监测闭环。这使得工程团队可以像外科医生一样,对地下环境进行“微创”操作。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案例反思”的重视,很多章节都提到了历史上某些工程事故的教训,并指出如果当时采用了书中推荐的监测技术,本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基于失败教训的总结,比单纯的成功经验传授更具警示性和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真正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和风险管控能力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我之前参与过几个大型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深知在复杂地层中维持周边环境稳定的挑战。这本指南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不确定性”的科学管理。软土工程的本质就是与不确定性打交道,而传统的经验法则往往在面对极端情况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并没有试图消除不确定性,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用科学的、量化的方法去“拥抱”它。书中对于“概率性预测”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修正风险模型,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我特别对其中关于“监测数据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的章节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直观的界面来展示复杂的地下结构响应,确保现场管理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核心信息,做出准确判断。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管理理念的升级,它将复杂的工程语言转化成了决策者易于理解的直观信息流。这本书,无疑是指导我们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安全掘进的“导航仪”。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逻辑脉络清晰得让人印象深刻。我是一个对规范性要求极高的人,在阅读技术手册时,最怕遇到那种东拉西扯、重点不突出的作品。然而,这本指南在介绍每一项监测技术时,都遵循着“目的—原理—部署—解读—反馈”的严密结构。尤其是在处理软土地基沉降差异和旁移问题时,书中对监测布点的密度和频率给出了基于风险等级的量化建议,这在以往的经验总结中是很难获得的精确指导。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它非常注重“过程控制”的细节,比如如何确保监测设备在恶劣的地下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如何进行定期的设备校准,这些看似琐碎但决定成败的环节,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第三方进行监测质量审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极具说服力的技术标准和评估框架,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评审监测报告时的专业度和效率。它不是一本随便翻阅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带着笔和笔记本认真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从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监测要点、仪器比选、监测案例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轨道交通不同主体结构、不同工法的施工监测要点。介绍了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设备的种类及性能特点,既紧密结合相关规范,又总结监测实践一线经验,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的监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理论与实践并举,是一本内容丰富、有一定创新的监测技术应用指南。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适合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建筑工程基坑监测的工程技术人员、质监部门相关人员阅读使用。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从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监测要点、仪器比选、监测案例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轨道交通不同主体结构、不同工法的施工监测要点。介绍了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设备的种类及性能特点,既紧密结合相关规范,又总结监测实践一线经验,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的监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理论与实践并举,是一本内容丰富、有一定创新的监测技术应用指南。软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指南适合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建筑工程基坑监测的工程技术人员、质监部门相关人员阅读使用。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售后有保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