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画像
朱子墨迹
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序
序
说明
(一)朱子行状
(二)朱子自述
(三)朱子自称
(四)沈郎
(五)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
(六)朱子世系之命名
(七)朱子之亲属
(八)朱子年谱
(九)朱子画像
(一〇)面有七黑子
(一一)朱子卜筮
(一二)“《遁》之《家人》”抑“《遁》之《同人》”?
(一三)朱子之世俗信仰
(一四)朱子言梦
(一五)朱子之记忆力
(一六)朱子之严肃
(一七)朱子之笑与怒
(一八)朱子之幽默
(一九)一介寒士
(二〇)朱子之印务
(二一)朱子之酒兴
(二二)朱子之歌
(二三)朱子之居——五夫里、武夷与建阳
(二四)朱子之衣冠
(二五)朱子之行
(二六)考亭传说
(二七)漳州民间传说
(二八)异迹之传说
(二九)白鹿洞狐狸精
(三〇)朱熹与丽娘
(三一)朱子遗迹访问记
(三二)朱熹栽杉成树王
(三三)朱子与中国哲学范畴
(三四)太极浑沦
(三五)太极果非重要乎?
(三六)朱子言天
(三七)理生气也”
(三八)朱子言命
(三九)朱子论天理人欲
(四〇)朱子言体用
(四一)尊德性而道问学”
(四二)明与诚
(四三)四端与七情
(四四)知行合一之先声
(四五)朱子与静坐
(四六)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四七)程子日”
(四八)定本”
(四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〇)一而二二而一”
(五一)朱子解自得”
(五二)心法”与心学”
(五三)豁然贯通”
(五四)魔”
(五五)朱子用喻
(五六)朱子之图解
(五七)退溪不用朱子《大学图》
(五八)《仁说图》
(五九)南轩《仁说》
(六〇)《玉山讲义》
(六一)《孟子集注》
(六二)论《近思录》
(六三)《近思录》卷次与题目
(六四)《近思录》概述补遗
(六五)《语类》杂记
(六六)《小学》
(六七)《性理字训》
(六八)《朱子格言》
(六九)新道统
(七〇)朱门传授
(七一)最笃实之门徒——陈淳
(七二)丁克抑丁尧?
(七三)杨楫果非门人乎?
(七四)朱子门人补述
(七五)门人季集
(七六)精舍生活情况
(七七)《沧洲精舍谕学者》正误
(七八)沧洲精舍辨
(七九)朱子与书院
(八〇)诸生与书院
(八一)民国前一年之白鹿洞书院
(八二)朱子与张南轩
(八三)南轩算命
(八四)吕东莱访朱子于寒泉精舍
(八五)朱子与吕东莱
(八六)鹅湖之会
(八七)鹅湖与白鹿
(八八)论象山之性格
(八九)朱陆关系之私情方面
(九〇)陆子晚年定论?
(九一)可惜死了告子”
(九二)阳明有得于朱子
(九三)朱子与道士
(九四)儒道之比较
(九五)解老
(九六)评老子
(九七)老子亦有所见
(九八)朱子赞扬庄子
(九九)朱子与僧人
(一〇〇)大慧禅师
(一〇一)朱子与佛经
(一〇二)朱子所引之佛语
(一〇三)赠胡籍溪诗
(一〇四)逸诗
(一〇五)三字文
(一〇六)广东揭阳发现朱子轶文
(一〇七)朱子创游录文体?
(一〇八)《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一〇九)朱子墨迹
(一一〇)朱子不肯挥毫
(一一一)朱子评论书法
(一一二)诸家评朱子之书法
(一一三)画人朱熹
(一一四)朱子嗜金石两则
(一一五)朱子之联语
(一一六)胡纮访朱子于武夷
(一一七)沈继祖诬朱子六罪
(一一八)朱子之忧国
(一一九)朱子之执法
(一二〇)朱子之于妇女
(一二一)孀妇再嫁
(一二二)朱子发见化石
(一二三)朱子与金门
(一二四)胡适与朱子
(一二五)引语来源
(一二六)国际朱子会议始末
编后话
再版索引
初捧此书,原以为会是又一本枯燥晦涩的学术专著,没想到阅读体验竟如此酣畅淋漓。书中的叙述语言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即便是对于哲学基础不扎实的新手来说,也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历史情境的手法。他没有将朱熹置于一个真空的哲学殿堂中,而是将他放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里,细致描绘了理学思想在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以及政治动荡时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局限性。特别是关于“心性论”的章节,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轶事,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变得鲜活起来。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主旨清晰的写作风格,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思维的锐利。它不仅仅是哲学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思想人物的传记,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新探索”之处,在于它对朱子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生命力的挖掘。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宋明理学的历史定位,而是大胆地探讨了其在后现代思潮冲击下的适应性与挑战。例如,书中对朱子关于“情”与“理”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在今天这个情感外溢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尖锐和有启发性。作者的文笔在关键时刻会展现出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哲思美感,让人在阅读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纯粹的文字魅力。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机制,让古代的智慧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焦虑和迷茫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那些不满足于碎片化阅读,渴望获得一套完整、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读者来说,《朱子新探索》无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精神旅程。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效果的读者,我对纯粹的理论构建往往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然而,《朱子新探索》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惊喜。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书中有一个部分专门讨论了朱子学对古代士大夫治理理念的影响,这种宏观的历史分析立刻提升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在构建社会治理结构、推行教育改革时,是不是可以从这些看似“过时”的智慧中汲取某些有益的养分。作者的论证过程极为扎实,引用的文献资料详实可靠,但最妙的是,他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文献考据泥潭,而是始终紧扣“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治国平天下”这些根本问题,使得全书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兼具了极强的指导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典智慧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继承”层面,而是开始学会“批判性地利用”。
评分这本名为《朱子新探索》的书,读完后给人一种非常深刻的触动,尤其是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它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传统朱子学观点的简单复述,而是尝试用一种更加现代、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重构这位宋代理学大师的思想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理”与“气”的关系时,那种细腻入微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他不仅仅是在做概念的辨析,更是在尝试将这些古老的哲学命题与当代的困境进行对话。书中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解读,让我对如何将知识内化为智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那种从内向外的探索精神,那种对真理永不满足的追问,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我合上书本,都会忍不住思考,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那种素雅中透着典雅的质感,与书名所蕴含的深邃意境非常契合。但在内容层面,我个人认为作者在比较不同学派思想时的笔触显得尤为精彩。他并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手法,而是非常公允地展现了朱熹思想与其他思潮(如陆九渊的心学、禅宗的影响)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张力。这种平衡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以往读关于朱子的资料,总觉得他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条制定者,但通过本书的深度剖析,我看到的是一个在时代压力下不断挣扎、试图整合前人智慧的伟大思想家。特别是他对朱子学如何在明清两代经历的兴衰变迁的论述,如同剥洋葱般,层层递进,让人叹服于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读,远非一般导读类书籍可比拟。
评分对朱子的通论性研究总结
评分陈荣捷(1901-1994),广东人。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朱子学专家。 陈荣捷毕业于岭南大学。赴美留学,192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教书,1930年任岭南大学教务长。1936年去美国夏威夷,1942年起任新罕布尔什州达特默尔学院中国哲学和文化教授,后任荣誉教授。1951年起,任夏威夷大学《东西方哲学》编辑《中国哲学研究》顾问。又曾任教于匹兹堡彻含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1966年退休。1978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被选为美国亚洲研究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1986年任北美华裔学人协会副会长。陈荣捷对儒学有相当的研究,尤长于宋明理学的研究,是朱熹哲学研究方面的国际性权威。他认为:孔子“从总的方面铸造了中国文化”,在“特殊方面铸造了中国哲学”,为中国后来哲学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并建立了模式。孔子所规定的中国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人文主义,孔子把人文主义变成中国哲学中最强大的动力,不仅确立了“正名”、“中庸”、“道”、“天”的基本概念,更特别发展了“仁”的学说,使“仁”的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孔子最关心的是一个以良好的政府与和谐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张“德治”。孔子关于“善”的标准是“义”。孔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人。陈荣捷对朱熹有十分深入的研究,认为朱熹对中国思想发生的影响与孔子几乎相等,朱熹是过去八个世纪中儒家传统的最权威的解释者,而且其思想学说影响整个东亚地区。陈荣捷在把儒家思想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被人誉为“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 陈荣捷的著作主要有:《朱学论集》、《中国和西方对仁的解说》、《西方对儒学的研究》、《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和儒学方面的不少译著和编译著作。
评分朱子专家之作,资料充实
评分陈荣捷先生的经典之作,研究朱子必读
评分研究朱子,不得不看的书,所以趁着搞活动,就都给买上了。
评分不错的图书不错的图书
评分陈先生的朱子研究是专门名家,值得购读
评分研究朱子,不得不看的书,所以趁着搞活动,就都给买上了。
评分书脊有一点坏了。京东现在包装太简陋了,只有一个袋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