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講李先生文集序
自序
卷第一
賦
長江賦
麻姑山賦
疑仙賦并序
卷第二
禮論七篇并序
禮論第一
禮論第二
禮論第三
禮論第四
禮論第五
禮論第六
禮論第七
禮論後語
卷第三
易論十三篇
易論第一
易論第二
易論第三
易論第四
易論第五
易論第六
易論第七
……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我尝试着从文献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套资料汇编,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原始文本的忠实呈现和系统性梳理。汇编者显然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进行了一番筚路蓝缕的淘洗与甄别,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可信度的思想谱系。尤其是对于一些散佚或只在特定区域流传的文本片段的搜集和校订工作,做得尤为扎实,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节省了大量奔波于各图书馆和古籍善本之间的精力。当然,任何汇编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完美,我个人希望后续的版本或者配套的工具书能够提供更详尽的底本说明和异文对照,这样在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和考证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减少不必要的疑虑。
评分阅读这套资料集,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深切感受到了古人对“道”与“理”的执着探寻。那些文字虽然古奥,但其中蕴含的对社会秩序、个体道德以及宇宙本源的思考,至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我特别关注其中一些边缘人物或流派的记载,他们往往提供了主流叙事之外的独特视角,这些被精心收集起来的碎片,恰恰是重构那个复杂思想图景的关键碎片。然而,在某些关键文本的释义和注释方面,我感觉略显保守和简略。或许是受限于资料本身的性质,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对一些特定的哲学概念进行更贴近当代语境的解释和引申,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让思想的火花更容易被点燃。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上的墨香。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散发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让人一拿到手就心生敬意。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上乘,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大工夫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内容的尊重。不过,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如果能在章节的起始处增加一些引人入胜的导读文字,或许能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阅读的体验更加流畅和沉浸。总体来说,这本实体书的物化形态,无疑是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载体,值得珍藏。
评分从宏观的史学脉络来看,这套资料的编排逻辑清晰地展现了一种思想的演变轨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献,更像是构建了一条隐形的思想河流,让读者得以追踪某些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提出、被讨论、被修正的。我特别欣赏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比如某一先秦学派的观点如何被后世的儒家或道家重新阐释和批判,这种张力在阅读过程中是极具启发性的。只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而言,缺乏一份总体的时代背景和思潮概览,可能在最初的入口处会感到有些门槛。如果能附赠一份简明的“时代思潮地图”,辅助理解,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轻学子进入这个深邃的领域。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史变迁的研究者,我必须承认,这类汇编性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套书的选材体现了编纂者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去搭建更具原创性的理论架构。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某些地方志或私家文集中罕见记录的收录,这显示了编纂者超越主流经典的视野。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那就是在电子化或数字化资源的配套上。设想一下,如果能提供一个可检索的数据库版本,配合文本分析工具,那将极大地提升研究的效率和深度,真正实现古籍资源的现代价值最大化。
评分此书为1981年版的增补修订重排本,纸张不错,印刷清晰。
评分新排版印刷,字迹清晰,装帧不错。可惜我拿到的封面和封底都有压塌变形的地方,美中不足吧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我也
评分该书由康熙敕令李光地负责编纂,实际上参与纂修者,除李氏外,尚有十一人,不乏对《周易》有精深研究之人,如胡煦、何焯、李鼎征等。作为分修人员,最基础的工作自然是由他们完成的。而康熙也亲自参与,其卷首凡例、及《启蒙附论》及《序卦明义》、《杂卦明义》都留有其与修的痕迹。当然,作为总裁的李光地,对《周易折中》的编纂的贡献无疑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如此,学者多将此书归于李氏名下。
评分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北宋功利派之先驱,唯物、富国、强兵、安民,长于礼,亦以文章著称于世。旧字型且小,漶漫不清。
评分李觏也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 李觏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或许就是文章憎命达吧。
评分新排版印刷,字迹清晰,装帧不错。可惜我拿到的封面和封底都有压塌变形的地方,美中不足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