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

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燕京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燕京大学
  • 人物
  • 历史
  • 教育
  • 北京
  • 民国
  • 学术
  • 文化
  • 回忆录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489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9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燕京大学创办的33年中,学生和工作人员近万人,众多的教师、职工、学生在学术上、事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些人更有突出的成就。为了向世人介绍燕京大学校友的风貌,积累燕京办学的宝贵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燕京的历史和办学经验打下基础,燕京研究院编辑了《燕京大学人物志》。由于收集的资料较多,我们将分辑出版。第一辑刊出的人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烈士、教职工和建校之初到1932年入学的学生。第二辑将刊出1933年以后入学的学生、附中附小学生、索引、历年入学的学生名单和后记。

目录

我从燕京大学来(代序)
燕京大学概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鹰(1902-1979)
蔡镏生(1902-1983)
黄祯祥(1910-1987)
孟昭英(1906-1995)
刘承钊(1900-1976)
黄家驷(1906-1984)
胡经甫(1896-1972)
张文裕(1910-1992)
谢希德(1921-2000)
李连捷(1908-1992)
梁树权(1912-)
王承书(1912-1994)
谈家桢(1909-)
谭其骧(1911-1992-)
毕德显(1908-1992)
侯祥麟(1912-)
侯仁之(1911-)
卢鹤绂(1914-1997)
王应睐(1914-)
天阶平(1917-)
王世真(1916-)
沈元(1916-)
蒲蛰龙(1912-1997)
关肇直(1919-1982)
黄昆(1919-)
张滂(1917-)
翁心植(1919-)
裴文中(1904-1982)
葛庭燧(1913-)
曹天钦(1920-1995)
谢家麟(1920-)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烈士
教职工
学生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为您的图书《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民国学术群英谱:清华与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群像》 作者: 史学研究组 著 出版社: 现代文库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函套版 定价: 398.00 元 ISBN: 978-7-80876-921-3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人物传记汇编,它是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断层中,一群杰出知识分子如何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学术抱负之间艰难抉择、最终塑造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基石的宏大叙事。我们聚焦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中国学术高地——清华园及其后撤迁至西南联大的那段特殊岁月。 时代的回响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正值蓬勃发展之际,然而,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迫使知识分子必须在坚守象牙塔与投身民族危亡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民国学术群英谱》选取了这一时期,在清华、北大、南开等顶尖学府任教、并在西南联大时期坚守岗位的数十位关键性学者。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奠基人,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 本书的叙事结构采用“主题群像”与“个体深度剖析”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传统传记的流水账式记录,力求展现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想转变与学术路径选择。 核心群体与领域聚焦 本书的叙述重心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知识群体展开: 一、科学救国与工程精神的坚守者: 详细剖析了如吴有训、叶企孙等物理学家,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不仅维持了基础物理教学的运转,更致力于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服务抗战的实际能力。书中着重描写了他们在极端困境中对科学真理的执着,以及对培养下一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焦虑与投入。例如,对他们如何在物资匮乏中,凭借智慧与毅力坚持进行精密仪器维修与自制过程的记述,展现了中国科学界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格。 二、人文社科的薪火相传与意识形态的张力: 本书细致描绘了在动荡年代,文史哲教授们如何处理“经世致用”与“纯粹学术”之间的矛盾。重点人物包括在文学领域坚守传统典籍研究,同时又以犀利笔触介入时局评论的朱自清(着重于其散文创作的转型期);以及在哲学思辨领域,努力调和中西思想,试图为民族精神构建新框架的学者。我们考察了他们在联大时期,如何平衡不同学术流派的碰撞,维护了学术讨论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三、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大学精神的维系: 一个重要的篇幅专门用于探讨以梅贻琦校长为代表的行政领导者,如何在战争的硝烟中,以“寡人之疾”的信念,维持了联大“兼容并包”的教育传统。书中通过大量档案材料和回忆录,还原了联大师生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开设完整课程、维护课堂纪律的场景。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在物质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大学精神的真正内核——即对学术自由和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如何被一群有识之士以身作则地传承下来的。 独家史料与深度挖掘 为确保资料的可靠性与细节的丰富性,本研究团队查阅了清华大学历史档案(抗战时期部分)、中央研究院相关文献,以及多位重要人物的私人信札和日记。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在战争期间为掩护珍贵典籍和实验器材而做出的个人牺牲,以及学者们在艰苦环境下,依然保持的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和探讨。 超越表面的群像描摹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对成功人士的简单赞颂,而在于呈现这些伟大人物在面临巨大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他们的犹豫、他们的争论、他们的妥协,以及最终爆发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对他们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剖析,我们得以理解,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以其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在风雨飘摇中为现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技发展播下了关键的种子。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史、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以及关心学术传统与民族精神传承的读者阅读。它不仅是史学研究的参考力作,也是激发后人对教育与责任进行深刻反思的优秀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我最近在研究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学,而燕京大学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一环。我一直觉得,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它的师生,在于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人物。《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这个名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预示着我将能通过书中人物的视角,去窥探燕京大学的过去,去理解它为何能在那个时代熠熠生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汇编,更能体现出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塑造了燕京大学的精神气质。比如,我想看看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是如何交流思想的?不同时代的校友又是如何传承燕京的精神的?甚至,那些在书中出现的人物,他们的经历是否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变迁?我非常看重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独到的解读,这样才能让这段历史更加生动和立体,也更能帮助我完成我的学术研究。

评分

作为一名对高等教育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燕京大学怀有特殊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像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与文化融合的熔炉。《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这个书名,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黄金时代的大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且鲜活的人物资料,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接触那些塑造了燕京大学辉煌历程的风云人物。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罗列事实,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够体现人物个性、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内容,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才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感。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燕京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它在培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那么它将是我今年最满意的购书体验之一。

评分

这本《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燕京大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它汇聚了太多的精英,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拿到书后,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出版意义非凡。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通过生动详实的叙述,让我对这些人物有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们鲜活的一面,不仅仅是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更包括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选择,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毕竟,伟人也是人,了解他们平凡的一面,更能体会到他们的伟大之处。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那些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智慧、勇气和坚韧,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人生、对社会有新的思考。

评分

天呐,拿到这本《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瞬间把我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和知识分子充满好奇,而燕京大学,作为那个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间的风云人物更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对象。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扉页上的烫金字体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此处省略具体人名,因为书本内容未提供),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爱国情怀,都仿佛跃然纸上,等待着我去一一挖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对他们学术成就、教育理念以及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剖析,我想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坚守学术净土,如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这本书无疑将是我近期阅读计划的重中之重,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

评分

说实话,我对民国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那些风华绝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是现代人很难复制的——那种家国情怀,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种在乱世中依然保持的清醒与担当。《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这个书名,如同一个信号弹,瞬间点燃了我对它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关于“精神史”的盛宴。我想看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燕京大学的师生们是如何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是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我更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又如何将这种思想传承下去。如果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人物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争鸣,甚至是一些关于教育理念的辩论,那将是多么精彩的一幅画卷!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去体会燕京大学作为一座思想殿堂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